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京:布局新产业 抢占新赛道

徐宁 张希 紫金山观察 2024-04-12


  虚拟数字人“宁小馨”登上舞台成为元宇宙活动的主持人;器官芯片成为迷你“阿凡达”,将“替身”试药变为现实;大型集装箱“充电宝”搬进了越来越多工厂,缓解夏季高峰用电难……  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给全球企业创造了新一轮“变道超车”的机会,南京的高科技企业敏锐捕捉风向,争相布局以人工智能、元宇宙、新能源、量子信息、生命科技等为代表的“新赛道”,表现亮眼。南京日前公布的1—5月经济数据显示,我市高新技术制造业持续领涨,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9.1%,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8.6%。分产品看,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7.0%、104.9%



新赛道拓展新空间高企创新活力足  南京魔数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勇是一位南京本土的持续创业者,程序员出身,涉足过互联网市场,最终将投资创业的脚步落在了“元宇宙”。

南京魔数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演示设备。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2018年起我们开始研究可穿戴设备,认为大有空间。我们花了很大精力在挑选赛道上,比如元宇宙分为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两条赛道,前者是文化娱乐业驱动,后者是生产工作为驱动,我们选择了后者。在硬件和软件的赛道上,我们也选择了后者,成为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研发企业,我们提供工业增强现实解决方案,不生产头戴显示设备,但可以接入市场80%的头戴显示设备。”王勇说。  一头扎进工业体系,“魔数团”迅速成为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的伙伴。眼下,很多大型制造企业,大型设备卖到了全球,而核心设备工程师数量有限,传统方式下需要工程师频繁出差,有时候甚至一待就是半年,成本高昂。如今,在“魔数团”的AR远程协作下,工程师可以将图纸和参数直接投递到前端工厂技术人员眼前,远程指导。

南京迈瑞生物医疗电子有限公司。图片来源: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


  “像迈瑞医疗的智慧手术台等产品远销全国,在建设初期工程师最少要出差9次,现在借助我们的技术将出差次数降低到3次。在中国水稻研究所的全国病虫害测报环节,一线的测报站工作人员由2人变成1人,工作人员只要一句‘识别’,AR眼镜就会自动识别病虫害种类以及各类害虫的数量和密度,大大减轻了一线人员工作的负担,提升了工作效率。”王勇说。  他用“腾飞”来形容今年上半年的发展状态,公司相继和百度智能云、钉钉等达成战略合作,今年的业务量预计是去年的两倍。以虚赋实,以虚强实,让他在新赛道找到了“新蓝海”,也找到了成就感。  在南京的高企“大家族”,有着大批像王勇这样“嗅觉敏锐”的新赛道“开拓者”。   中国人工智能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创院院长张钹,领衔组建的南京清湛人工智能研究院从南京出发,主要做两件事:一件是,加强基础研究,做“从0到1”的工作;一件是产业化。“几次工业革命中,中国都错失良机,在人工智能的这场赛跑中,我们不能再失之交臂。”张钹说。近期,该研究院公布其最新产业化成果——国内首次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和mlops平台,对工业品进行缺陷检测。


  6月10日,中国江宁2023元宇宙产业·人才高峰论坛暨AIGC发展大会上,北京清博智能、Unity华东区数字创新基地(国唐元境)、中软教育、软通动力、人加机器人、数盒科技等16个产业项目签约落户江宁高新区,涵盖人工智能、元宇宙、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医疗等领域,总投资约81亿元。  新赛道给南京的产业发展拓展了新空间,注入了新动力。我市不断优化新研机构支持政策和绩效评估体系,建立更精准聚焦的高水平和平台型新型研发机构培育机制,滚动支持40家培育对象提质增效。

数据显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从2018年的3118家增长至2022年底的9068家、居全国第9位,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超过2万家、占全国4.45%




突破高精尖技术“小巨人”成长快  从只有一台设备、400平方米生产空间、不到10个人的小微企业起步,逐步成长为拥有数十条全自动生产线、自建厂房6万多平方米、全球员工约500人的集团化公司。

工作人员正在江宁高新区南京贝迪电子有限公司内,生产高端光学薄膜。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南京贝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正式运作,到被评定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用了10年时间。  “公司从运营之初起,就专注于高分子膜材料的研发、加工、生产和销售,产品应用终端聚焦于各类电子显示器。”贝迪新材总经理张军介绍。  2017年,市场上还没有以膜承载量子点的显示技术时,贝迪新材率先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着手研发量子点增强膜。经过2年多的研发,产品率同行之先,于2019年实现量产,近两年国内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国际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目前,贝迪新材聚焦功能高分子膜材料行业,拥有“高精密成型”“高精密涂布”“高精密押出”“关键装备设计”等核心技术,客户涵盖苹果、微软、LG、华为、京东方、小米、海信、TCL等大型终端电子产品生产厂商。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形成一整套工作方法,涌现出一大批像贝迪新材这样创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细分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好的优质企业。

雨花台区亿嘉和机器人创新产业园展示的各种机器人。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亿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特种机器人研发为切入赛道,致力于为电力、消防、市政、石油石化等行业提供贴合场景的智能机器人产品、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  “技术突破是每个创新型企业必须面对的困难。”亿嘉和相关负责人说,公司不断探索核心技术,在巡检机器人领域率先应用激光导航技术,实现智能机器人的精准定位,同时聚焦电力行业复杂作业场景,完成对电力巡检场景的全覆盖。  2021年3月,亿嘉和发布了一款集巡检、操作、应急于一体的智能操作机器人,命名“羚羊D200”,能够在复杂、紧急场景下稳定作业,实现由巡检迈入操作时代。  目前,亿嘉和已高速发展成为特种机器人领域龙头企业,并从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升级”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走专精特新之路,在专业细分领域拥有“独门绝技”是关键。  “小巨人”企业茂莱光学拥有全面的“光、机、电、算”一体化系统研发及设计能力、光学薄膜技术等,是国际先进的精密光学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南京茂莱光学。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该公司打破欧美厂商对国内超高精度光学器件的加工技术和市场垄断,填补了国内半导体光刻机超高精度光学器件的空白,实现进口替代。其中,在光刻机光学领域实现国内唯一替代进口。

政企合力,“小巨人”成林。目前,我市已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47家

  6月3日上午,南京市专精特新“千校万企”紫金行动——东南大学校企协同创新推进大会在雨花台区举行。市工信局供图

走专精特新之路,创新是第一驱动力。今年以来,我市启动专精特新“千校万企”紫金行动,先后走进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举办校企协同创新推进大会,全面推动专精特新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

  南京科润工业介质股份有限公司与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的《高端装备关键构件用低碳高性能热加工材料研发及产业化》获得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项目研发的植物油基淬火介质、匀速淬火介质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300余家高端制造企业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据悉,该项目建成了国际领先装备技术和高智能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生产基地,已形成年产10万吨工业介质的最大规模产能。

竞逐战略性新兴产业展现“南京力量”  6月4日清晨,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电14所研制的多部雷达为航天员顺利返航提供了保障。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  据悉,飞船返回舱以超高音速再入大气层时,表面包裹着一层等离子鞘套,能吸收和反射电磁波,使返回舱与外界的无线电通信严重衰减,甚至中断,引起“黑障效应”。  14所研制的多型雷达成为“智慧眼”,是该阶段提供返回舱测量数据的重要装备。航天员“失联”的几分钟里,14所的“智慧眼”每时每刻都会精准进行测量和预报,为航天员准确着陆、安全到家保驾护航。  航空航天属于国家战略性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市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已集聚了中电14所、中电莱斯、晨光集团、南京机电液压等近80家企业。2022年,全市航空航天产业收入达到466亿元。
南京高华科技。企业供图
  产业集聚,协同发展。南京高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提供运载火箭箭体及内部脉动压力和微压监测的脉动压力和微压传感器,保障火箭顺利发射。   今年一季度,该公司销售收入6357.97万元,利润总额1545.1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5.76%、32.18%。  在江苏运动健康研究院实验室,一个U盘大小的透明芯片上“流动”着薄膜、导管,微缩版的人体器官在方寸间生长。

江苏运动健康研究院。图片来源:江宁发布
  这是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评为“世界十大新兴技术”的人体器官芯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于文龙介绍,借助细胞培养、3D打印、微流控等技术,盖出模拟人体环境的“迷你楼宇”,辅以氧气、二氧化碳、培养基等微环境,再植入不同的细胞“住客”,即可模拟出跳动的心脏、呼吸的肺、流动的血管……  器官芯片正在成为迷你“阿凡达”,将“替身”试药变为现实,助力新药研发、精准医疗。  目前,东南大学顾忠泽教授团队已成功构建了肿瘤、皮肤、心脏、血管等多种器官芯片,在高精度跨尺度三维打印、功能性细胞外支架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溧水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溧水区委宣传部供图

我市发布的《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围绕“2+6+6”创新型产业集群,增强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智能电网)两大产业集群全球竞争力,拼夺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航空航天六大产业集群国内制高点,抢占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储能与氢能六个未来产业新赛道。

  拼夺制高点,抢占新赛道,高科技企业奋勇前行。  6月21日,菲尼克斯电气中国第三基地——投资1.6亿元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备智能制造项目(一期)在溧水奠基,预计2024年底建成投产,将具备年产100万只交直流充电枪和100万套车身充电插座能力,预计年产值4.7亿元。

菲尼克斯亚太电气(南京)有限公司。图片来源:江宁发布


  德国菲尼克斯1993年落户南京,最初做的是智能电网、电子元器件等产品。中国新能源赛道一开启,该公司就第一时间踏入。  当前是菲尼克斯新能源汽车板块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总裁顾建党表示:“溧水基地将与现有南京江宁总部基地、江宁第二生产基地和南京出口加工区的亚太物流枢纽互相联动,形成‘四位一体’的菲尼克斯2.0战略布局。”
中兴通讯滨江全球5G智能制造基地。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步入中兴通讯南京滨江智能制造基地,厂区内只见机械臂忙着焊接、装配,AGV机器人驮着零件满场跑……机器人分工协作,在车间唱起主角。  在这里,从订单、备货、输送、生产,每一道环节都有机器人“员工”的参与,生产状态都有传感器自动感知,细微“动向”都会源源不断集成到后台,强大的后台中枢系统对海量数据即时分析,作出判断和决策。   中兴通讯副总裁周建峰说:“通过对基地进行5G全连接改造,完成研发、生产、运营的全流程智能化贯通,实现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  竞逐新赛道,跑出“加速度”。今年以来,中兴通讯滨江基地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1—5月营收增长23.9%。




(紫金山观察:南京日报社打造的南京第一时政公号)



往期精彩回顾



南京:融入“大循环”助力“双循环”

南京:当好创新“排头兵”

目标:全国第一梯队!

一山跨两地,美景同护共享

他们,来了!


文:紫金山观察记者 徐宁 张希

封面:视觉中国供图

编辑:紫金山观察编辑 成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