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桑宜川|辛亥革命元老,川军将领熊克武纪事

特别约稿 南湖雅集 2023-11-18

△  熊克武像

往事悠悠,如烟如云。在现代中国的历史上,曾有一位不太引人注目的人物,川军将领熊克武。他在1905年留学日本期间就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作为主要干将和著名的“长衫军人”,跟随黄兴参加过广州黄花岗起义,其后来的人生跌宕起伏,穿越了无数的历史风云际会。1949年以后,作为统战对象,赋闲京城,直到岁终,就凭他的这一资历,说他是一位被遗忘的“老革命”,应是恰如其分的评价。 
回望历史,辛亥革命成功的翌年(1912),孙中山任命熊克武为蜀军北伐总司令。熊克武便率领他的大军经过数年征战,逐渐独霸四川。1918年,熊克武就任四川靖国军总司令,俨然成为四川的一代枭雄。如今,在四川坊间,若在茶馆里摆起老龙门阵,老茶客们大多都还记得杨森、邓锡侯、刘湘、刘文辉,田颂尧、刘存厚、范绍增(范哈儿)等当年称霸一方的军阀姓氏,但少有人说起熊克武的老故事,文学读物及影视剧也极少反映他的人生片段,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大的历史疏漏。   
其实,熊克武在川军中的资历最老,无人能出其右,而且他还是二位中共元帅刘伯承和贺龙加入红色阵营前的“江湖大哥”,均仰仗过他“知遇之恩”。民国初期,熊克武还与“云南讲武堂”出身,蔡锷麾下的滇军营长朱德有过交战,大败朱德,留存史册。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他还以起义将领的名头,任中共西南军政委员长副主席,排名仅次于主席刘伯承、副主席邓小平和贺龙,还担任过第一二三届政协和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中央民革副主席。那年月,在民国留下来的川籍军政人员中,能被请到京城做官和养老的,除了雅安耆英张澜(张表老)担任过国家副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西康省主席刘文辉担任过政务院林业部部长,熊克武的级别也应算是很高的。 


辛亥革命元老——熊克武 
熊克武乃是四川省井研县盐井湾人,生于1885年12月。1903年春,他考入成都“东游预备学堂”,同年冬自费赴日本,入东京大成中学学习。到东京后,熊克武广泛接触爱国志士。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正式成立大会,熊克武被选为评议部评议员。同年11月,他为抗议日本政府颁布的《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愤而退学归国,在上海从事同盟会总部委派的联络工作。

史料记载,1910年秋,熊克武与吴玉章、但懋辛等由上海到香港,与在港同仁共同策划广州黄花岗起义,负责沪港间联络工作。广州黄花岗起义时,黄兴率百余人攻打两广总督衙门前门,熊克武带领小分队负责袭击督署后门。当他们冲到督署前门,与那里的革命党人会合,准备攻取督练公所时,与清兵相遇,展开激烈巷战,相持到午夜。熊克武考虑天明后,清兵援军一到,寡不敌众,便带队撤退。撤退时和清兵巡逻队又发生两次战斗,队伍被冲散。熊克武只身一人,得到当地民众的掩护才告脱险。
此役死难烈士都是同盟会的优秀成员,熊克武的战友方声洞、林时爽、喻培伦、秦炳等均在此役舍身成仁。孙中山在评价这次起义时指出:“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之变色……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言之凿凿,乃是孙中山对当时历史场景的生动记述。
1912年1月,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任命黄兴为陆军总长兼总参谋长。熊克武向黄兴建议,组织蜀军,把四川作为战略基地,以防变故。黄同意并内定熊克武为总司令,同时拨一批枪弹由熊带至宜昌,吸收学生和革命青年组成了一支颇有战斗力的队伍。3月底,熊克武到达重庆,所部编为蜀军第一师,成为四川军政府的基本武装。四月下旬,成、渝两军政府合并,第一师改编为川军第五师,熊任师长兼重庆镇守使,类似于今天的重庆“市委书记”或“市长”。

19133月,宋教仁被刺。孙中山发起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熊克武在重庆加入讨袁行列,被推为四川讨袁军总司令,率三万人自重庆分两路迎战袁世凯调来的五万军队,曾取得局部胜利,但终因敌人力量太强而失败。915日,熊克武被袁世凯通缉,离川去日本。到日本后,孙中山交给他一份在南洋没有暴露革命党人身份的名单,派他去南洋活动。191310月他与李烈钧等到南洋,以“中华水利促进社”的名义积极开展活动,募得大量捐款。随后根据孙中山的指示,他于19159月携款回国,到昆明与蔡锷、唐继尧等人共商护国讨袁大计。战争中他随滇军进入四川,并以四川“招讨军”司令名义,组建了一支五千人的队伍,为护国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17年8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领导滇、粤军抗击段祺瑞的军事进攻。熊克武与来四川做联络工作的章太炎商量后,以重庆镇守使名义通电护法。1918年1月9日,他在重庆就任四川靖国军各军总司令职,2月20日督率部队攻占成都。3月3日孙中山依据四川省参议会公举,任命熊为四川督军。1920年11月29日,他通电辞去督军职务。 

护法运动开始后,熊克武在重庆通电拥护“护法”,被云南实力派唐继尧任命为四川督军兼省长。在以后的两年间,熊克武卷入四川国民党内部、四川新旧军阀、南北军阀之间的战斗。

△ 第二排左二为熊克武,与孙中山等同仁在日本合影 

1923年,直系军阀吴佩孚企图控制四川,收买杨森,联合刘存厚、刘湘、田颂尧、邓锡侯等部共同向熊克武进攻。熊克武被孙中山任命为四川“讨贼”军总司令,失败后率部退出四川进入贵州。1924年1月,熊克武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7月,孙中山又任命熊克武为建国军川军总司令、川滇黔联军副总司令,准备参加北伐。同年秋,熊克武由贵州率部进驻到湖南常德一带整编部队。其间,熊克武与湖南督军赵恒惕保持友好关系,起到了相互依存的作用。 

整编后,熊克武任命余际唐为联军川军第一军军长,来投靠他的原湘军第七军军长蔡钜猷为联军第七军军长,原四川讨贼军第三路旅长贺龙为联军独立第一师师长,部队总数扩编到4万以上。为了培养军事干部,熊克武还在常德成立建国军干部学校,俗称“随营学校”,招收培养干部400余名,由龙光担任监督。 
之后于1924年2月率一部兵力转入贵州的遵义等地,结束了他在川的军事活动。熊克武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支持国民党改组。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由孙中山提名当选为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同年夏被孙中山任命为建国军川军总司令。孙中山北上时,曾给他一封英文密函,嘱其将部队带到武汉待命,他做了认真的准备。 
史料记载,1925年2月,河南督军胡景翼同熊克武协商,准备夹击吴佩孚的部下湖北督军萧耀南,但此事由于孙中山和胡景翼的先后去世而搁浅。孙中山逝世后,国民政府计划北伐,蒋介石担任党的指挥官和第一军的军长,汪精卫担任国民政府主席。熊克武力排众议,率领数万名川军前往贵州广西等待命令。彼此,贺龙正担任熊克武属下第1师师长,他苦劝“江湖”大哥熊克武,千万不要去广东,去了就回不来。熊克武冥顽不灵,对贺龙说,“你不愿意去,就把你的第1师留下,我去。”结果此去不复返,一失足成千古恨。 
熊克武随即在8月24日启程进入广州,分别拜会了当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党军司令兼第一军军长蒋介石、第二军军长谭延闿、第三军军长朱培德和谭平山,还拜访了苏联顾问鲍罗廷、第二次东征军事顾问罗加觉夫。在连山时,熊克武曾收到两封信,其中一封信是陈炯明写给他的,信中告诉他“见初莅粤,情况不明,言行务必慎重”。

△  左一为熊克武


到广州的当天晚上,汪、蒋、谭等宴请熊克武,熊克武为表心迹,便将此信带去,出示给众人。据熊克武回忆,汪精卫看过信后对熊克武说,这封信算不了什么,对别人也许还有点作用,对你我老同志之间,难道还能挑拨离间的了吗?席间,蒋介石还邀请熊克武参观黄埔军校,并希望他在参观期间讲话。熊克武当即表示同意,并请蒋介石安排好后通知他。 

除此而外,广东革命政府指定腾出广州广大路四号一幢三层楼的楼房作为招待所,在招待所门口挂出建国军川滇黔湘桂五省联军总办事处的招牌。廖仲恺曾与鲍罗廷一道,携大洋二万元,到川军驻地劳军,并与熊讨论北伐的规划,还送了一些药品给川军。当时,谭延闿、朱培德、蒋介石等国民革命军军长也前来拜访。据办事处的人事后回忆,蒋介石“以军人后辈自居,对熊总异常恭敬”。

但熊克武没想到的是,不久蒋介石竟然设局扣押了他,罪名是其与广东省督军,叛将陈炯明交往甚密,企图颠覆国民政府。其实,熊克武与但懋辛初到广州,由于二人的广东话说不好,很多大事都需经过陈炯明当翻译,于是成了把柄。为此,蒋介石等人举行了一次特别会议,主张立即杀掉熊克武,并说熊克武是一只猛虎,把他扣留了,就非杀不可。如果放虎归山,军中无人是他敌手。汪精卫则持不同意见:“你没有资格杀死他,虽然他犯了罪。”汪精卫说,唯有孙中山有资格杀熊克武,因为其于1905年加入同盟会,是同盟会的老人。熊克武在武昌起义之前,按照孙中山的指示在广安和嘉定发动了起义,在此期间,熊成为了英雄。无奈之中,蒋介石将熊克武囚禁于虎门,长达两年之久,他也从此被释去了兵权。 
1927年熊克武被无罪释放。蒋介石婉转地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你可以保持好身体健康,今后参加会议就可以了。”1930年,中原战争爆发,蒋介石致信熊克武,希望他出山,并利用他的威望,组织川军应战,没想到熊克武拒绝了这一请求。随后,熊克武长期隐居成都,后赴香港,不问政事。1937年7月,抗战兴军,他举家从香港返川,与桑梓父老共赴国难。1949年刘邓大军逼近成都时,蒋介石曾邀集熊克武等人谈话,劝说他们携带家属去台湾。彼时,他与刘文辉等人秘密协商起义之举,方才有了他的晚年京城赋闲人生。


川军将领——熊克武 

熊克武的故事,说来话长。民国初期,熊克武曾为四川的实际统治者,作为同盟会的早期成员,熊克武还是孙中山先生的忠诚战友和民主革命战士。目前的中共党史鲜有提及,熊克武曾是中共两大元帅刘伯承和贺龙的“祖师爷”,或称“老上司”。当年,刘伯承曾在熊克武统帅的川军中,由一名普通的司务长,进而升任排长、连长、旅参谋长等。也正是在熊克武麾下,青年刘伯承的一只眼睛失明。

△ 前排右一为中共元帅刘伯承的早期戎装图片 

据《谋帅刘伯承》一书记述,熊克武在一次宴会上,碰到了一名当地人称“阿医生”的德国医生。其向熊克武打听刘伯承的近况,将刘伯承在麻药失效的情况下,仍然清醒地、一声不吭地挺过两次眼部手术,第二次手术长达三个小时之事告诉了他,并称赞其为勇士。当时,熊克武根本不知道其帐下有这样一位骁勇之将,便进行了查询。一查,阿医生所说完全属实。刘伯承是熊克武所办的蜀军将弁学堂学员,自熊克武在川中开始二次革命以来,他就随熊转战川中,但因为职务较低,所以没能引起熊克武的注意。 

熊克武在得知刘伯承的事迹时,刘伯承已不在军中。原因很简单,那些昔日的上级和同僚们都认为刘伯承少了一只眼睛,形同废人,没有人愿意再招纳和收留他。熊克武力排众议,立即派人将刘伯承请回军中,并任命他为九旅参谋长。

△ 熊克武在西康省行辕驻地大门前 

熊克武为了巩固和发展其在四川的地位,曾成立了一个十人团,可以说熊克武就是靠这个十人团使之成为了四川的一路诸侯。而刘伯承则是这路诸侯里地位最卑微,但才华最杰出的一个。别看刘伯承地位官职低,不过一个小小的团长,但他在团长的职位上却指挥全团、全旅或全川的军事行动,他就是熊克武手中的一柄利剑,更是一面胜利的旗帜,经常给熊克武收拾烂摊子,刘伯承打到哪里,哪里就是胜利的曙光。在当年存留下来的熊克武的一些电文中,熊克武曾经对十人团成员说,不要小看这个团长,他实际在指挥全川的战斗。

也就是在熊克武的军中,刘伯承与朱德进行了中共史上唯一的一次元帅之间的短兵相接。袁世凯称帝以后,蔡锷率领3个梯团从云南出兵,进入四川讨伐盘踞在这里的北洋军,当时朱德是其麾下的营长。1916年春,蔡锷在四川纳溪、泸州一带击败优势袁军,迫袁取消帝制。 
后来蔡锷去日本治喉癌,并死在日本。滇军就在四川驻扎下来了,由罗佩金、戴戡负责。当时的滇军把四川视为殖民地,肆意扩张和剥削,四川土著非常不满,遂先后发生刘(存厚)——() 战争;熊克武——罗佩金之战。在后者中,当时在熊克武麾下的刘伯承大破滇军。在此期间,四川军阀杨森反水,朱德的弟弟不幸战死,朱德和金汉鼎等人落荒而逃。此战为熊克武和刘伯承的得意之作。滇军官兵抽大烟的较多,朱德当时也抽大烟,所以陈独秀不接收他入党。朱德戒毒后,去德国脱胎换骨,经周恩来介绍,才有了后来的人生辉煌。关于这段历史,可参见朱德长女回忆录。

1950年初,熊克武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住在重庆。随后的土改时,曾回井研动员他的亲属清理财产,退还给佃户。1951年,他又委托在成都任教的堂兄弟熊达成,把他在成都的8 处房产全部交给人民政府。在长途电话中,熊达成问:“可不可以多留几间住房?”熊克武没有正面回答,反问:“你看,该不该留条尾巴......?”熊达成轻轻放下了电话机。从民国走过来的四川军阀,有这样的心胸,以天下为公,实在令人感佩。 


1961年,正是国家经济极端困难时期,人民忍受着饥饿的威胁。熊克武随全国人大代表团到四川视察,一天下午,代表团在金牛坝宾馆休息,熊达成携儿女们特地赶到宾馆看望他。兄弟相会,总有说不完的家常话,一打开话匣子,不觉到了开晚饭的时候,女招待员笑容满面地走进来说:“熊老,请和客人一起用饭吧,都摆好了!”熊克武想到一餐饭也解决不了亲属的暂时困难,四川乡民都在挨饿,自己身为国家干部,不能搞特殊化。于是他站起来对熊达成和侄儿女们说:“我就不留你们吃饭了,这儿不比家里!”他回身打开床头柜的抽屉,把几个桔子和一些糖拿出来,塞在孩子们手里说;“你们带去吃吧!”他把熊达成和侄儿女们送至门口,才转身走进饭厅。记得多年前熊家大姐对我如此回忆说。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文革”初期,林彪曾派人要求熊克武揭发贺龙,熊克武却冷冷地说,“我只记得贺龙的旅长、师长是孙中山先生委任的,其他一概不知。”晚年风骨,让人敬佩。1970年,熊克武去世,享年85岁,死后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作为辛亥革命的最后元老,应该算是善终。

△ 熊克武一家摄于50年代的北京

△ 熊克武(右)与熊家兄弟在北京寓所合影

如今,在熊克武的后人中,事业有成就的当属长子熊伯齐,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擅长国画,书法、篆刻和诗词,出版有《熊伯齐印选》、《熊伯齐书法集》等多部书刊,并发表多篇论文,同时他的作品还深受国内外收藏家们的喜爱,并且被国内外多家机构所收藏。他与父亲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从事着完全不同的工作,父亲熊克武对现代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而熊伯齐则为中国艺术做出了自己的不懈努力。 
去国万里,人在天涯,笔者写下这篇回顾辛亥革命元老,川军将领熊克武一生的历史散文,源于对四川故乡的怀念,也源于笔者一家与熊克武的亲兄弟(八弟)熊达成教授一家的学人加读书人旷世友情。当年,四川大学西区校园的前身,成都工学院14舍中门一楼,我们二家人门对门,相处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祖父桑常山与熊达成同为民国走来的一代老知识分子,作为邻居,交情甚笃。正是“鸡犬之声相闻,只要老不死就要往来。”熊家四哥如是说,我深以为感。二家人的世纪情谊亦如青山绿水,代代相传,永不消遁。

熊达成教授为人谦和,彬彬有礼,是国内知名的水利工程专家,治水楷模,一代宗师,著有《四川都江堰》等系列教科书。熊师母温文尔雅,勤劳一生,膝下有子女共七人,大姐熊凤纹,二姐熊凤雏,大哥熊宇明(2007年病逝),四哥熊宇平,五哥熊武,奶妹熊凤媛,奶弟熊宇宁。其中奶妹还是笔者在成都望江楼小学63级2班发小同学。那座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老教职工宿舍楼在2000年后已拆毁,在原址旁新建了四川大学主教学楼群。那楼侧还有一丛巍峨硕大的芭蕉林,华盖遮天,乃是笔者1983年初春,与家父一道在后院亲手种植的二棵尺余高的芭蕉幼苗变迁而来,当年为我们二家所共享,如今成为了川大老校园里一道人文风景,默默地述说着校园的沧桑。笔者为此写过一篇文化散文《那丛芭蕉树的校园轶事》,曾在多家北美及港台华文报刊上连载,广为传播。

△ 2018年1月,原成都市望江楼小学63级2班部分发小同学在芭蕉林下合影留念 

至今我还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熊达成教授曾多次无不调侃地对我感叹过:“过去的教授每月工资可以养活一家人,现在的薪金只管得起每月周末儿女们拖家带口,回家吃的二顿午饭。”让晚辈学人的我听得唏嘘不已,事实上确实如此,往事并不如烟。小时候常常听熊家二位姐姐悄悄地说起,“解放前”的熊家曾是一个大家族,多年居住在成都布后街二号,即1949年后红星路二段85号,四川省文联大院。当年是一个三进三出的大宅院,里面花木茂盛,古柏参天。我深知,如今那个老成都将军府的人文场景早已无处寻觅,仅留存在我辈的记忆里,留存坊间的“龙门阵”里。在历史与时代的变迁中,熊家与民国过来的万千“大户人家”和“豪门家族”一样,经过历次“运动”的洗礼,家道日渐式微,悉数中落,无一幸免,作为一个历史缩影,是前辈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共同宿命。 
尾声 

四川大学校园里的发小传来微信,告知1983年我亲手栽种的二棵芭蕉树苗,后来长成华盖参天的那丛芭蕉树,年初时已被不知何人砍伐了!但是春去秋来,雁南飞之时,那里又长出了一片新苗,已有约二米高,正应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之禅意。我深知,那里的泥土极为肥沃,当年曾被化粪池滋润了几十年,深植于土壤下的芭蕉树根系生生不息,迟早还要蓬勃向上,蔚然成林,寓意前辈读书人一生致力的人文传统并未从此式微,我们这一代读书人已经继承,后代子孙定会发扬光大。那丛芭蕉树就是校园里的一道靓丽人文风景,永不消遁。

△  熊四哥宇平与笔者在熊家门口合影留念

2019年10月初,我借回国问学之机,回到四川大学南苑,料理我家老房子时,顺道去拜望老邻居一家,只见到熊四哥宇平。相逢时多少往事涌上心头,不禁让我泪流满面,那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一湾乡愁! 

2017年7月10日写成,2019年11月18日夜修订

于加拿大温哥华枫林谷迷迭香园


题图、插图:来源网络和作者



相关阅读:
桑宜川|1901年,一个加拿大年轻女性,来四川自贡竟然是为……

桑宜川 ——

加拿大华裔学者、加拿大枫叶出版社社长。原四川师范大学外语系七七级毕业,曾在四川大学外语学院任教多年,后赴澳大利亚留学。移民加拿大后,以治学为主,研究兴趣广泛,著述颇丰,现为加拿大多家华文报刊专栏作家。近年来与国内数所大学开展学术交流,常应邀回国讲课,并受聘为客座教授。




【版权声明】图文及视听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传播而发,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会第一时间处理,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