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B公司的十大坑,(1) To的杂,死的早
2019年,ToB的业务模式,随着ToC的各大玩家,以各种姿势的纷纷入场,在架势上火热了起来。
为了让市场和资本也high起来,首先就是要画饼。
饼是这样的,ToC流量见顶,ToB市场一片蓝海,那里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随便一个小细分就是百亿的机遇。
为了证明的确如此,找老大哥来比较是必不可少的,美国ToB业务的科技企业占比为总市值的50%,而中国还不到5%。
这种感觉就好像哥伦布站在甲板上,用望远镜看到了一个没有边际的陆地,恨不得直接跳船游过去。
这一年,成倍的资本砸向这个领域,成群的战士跳槽入职各种花式ToB公司。
一段时间下来,很多人忽然发现,这个行业怎么出力不出活?寻找出原因,准备掉头回来,调整战略和方向的时候,才悔恨当初的草率。
作为曾掉过各种坑的“过来人”,来和各位圈内和圈边人,聊聊这些坑的深浅、形状。
其中,甚至有些坑会反复摔入,常跳常新,搞的坑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这第一坑我们先聊“客户”,无论是做ToB的产品还是服务,弄清楚客户是谁很重要。
这个坑的迷幻之处,就在于弄清楚和没弄清楚的感觉是差不多的,往往需要多次摔落才能一睹坑容。
1.
月有阴晴圆缺,B有大中小微。
怎么选?是科学,也是艺术。
所选客户体量的不同,直接决定了销售组织的结构不同,间接决定了产品形态的特征。
能够B类客户通杀的产品或服务是极少的,一个手都能数的过来,欢迎大家把这些大佬的名字留言出来,以示敬仰。
绝大多数只能做到4选1,最多4选2。这个2也是小、微捏在了一起。
不同规模的B,应对策略简直天壤之别,通常各家用LE、KA、SMB等来区分它们,并采取不同的进攻路线。
市场上营销方式纷繁:口碑裂变、内容营销、SEO、社群、电销、沙龙、会销、人脉、渠道、EDM、SEM、协会、商业活动、PR等等。
采取的方式越匹配,越高效,成本也越低。其他大部分都是给职能部门刷存在感用的。
存在感,一旦刷的久了,连自己都会信。接着关联部门的灾难就来了,且与日俱增。
上海某知名ToB的SaaS公司,则惊人的选择了大小通To,两只销售团队,搞地推的500多人,大客户销售50多位。两组销售带来了截然不同的需求,项目经理和产品经理疲于奔命,产品逐渐畸形,客户满意度降低,常年亏损。幸亏拿了5轮融资,
C轮过后,千人规模。对赌的压力,让团队更加紧绷,追求复合销售收入增长的时候,哪块肉舍得割啊?年前D轮终于找到肌肉男接盘,创始人和早期投资者高位变现离场,苦了最后这位接盘侠和曾经相信他们的客户,最近,听说转不动,要裁员50%全面改革了。
定位精准客户体量,是基础的基础。贪的多,死的快。除非你是资本的天选之人,由资本为你保驾护航、遮羞挡丑。
要问选择后,要采取怎样的获客模型?
其实,市场已经帮助你筛选出了好老师,To大企业学华为、SAP。To小企业学阿里、美团。
2.
光选定客户规模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同规模的企业,也是千差万别。
第二要素是行业和地域,更直接的说To大B看行业,To小B看地域。
再次缩小范围后,才能更精准的知道客户到底有多少?100家?1000家?10000家?还是更多…
数量少则可锁定名单,To大B明星公司的行业销售,对行业格局的熟悉程度,甚至可以超过证券行业分析师,以及远超行业的业内人士。
回避弱势行业,也同样重要,北京某年营收过亿的细分行业定制榜首,随着2018年客户群收入和利润骤降80%的下滑,大量应收账款逾期导致暴毙。
行业特性代表着旗下企业的未来,规模、利润、趋势、分布、集中度等都要充分考虑,毕竟所选择的客户代表着ToB企业的成长动力。
行业通常是从三级行业进行选择,小众行业可以直接看二级。比如选个高科技、机械行业,这基本和没选是一样的。
To小微,往往是靠量取胜,区域特征则是地推的作战地图,地图越精准,摧城拔寨才能更有效率。
选好了精准目标,接着才能想办法提高赢单率,请大牛销售或合伙人?还是搞地推?用数字营销搞投放?还是招商发展渠道?
赢单率是ToB获得成功的第一要素,否则只会和竞争对手的差距越来越大。
毕竟各细分ToB市场,都会走向Hand hands Loud louds(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稳定局面。直到新的颠覆者的到来。
客户锁定的越精准,标签画像越清晰,企业的整体脚步才能整齐划一,该画龙的时候画龙,该画彩虹的时候画彩虹。
3.
可能有人会问,我们客户定位的挺精准的,但为什么我们的请不来牛X的大销售?为什么地推效果不佳?为什么渠道不出单?
当然可能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方法、激励、市场环境、竞争对手、团队管理等等。
这里只说一个最核心的潜在原因,产品和定价,是否匹配所选定的客户。
说大白话就是,能够(潜在)赚的钱够不够,是否足够可以请一帮大牛货来帮你?
要想赚的多,首先要产品好!
产品和服务,是否瞄准的是这些核心客户的核心需求?并且是否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否为客户带来了足够的价值?
只有带来的价值足够,才是客户付钱的基础,正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
只有充分的盈利能力,才能支撑商业模式的裂变。才能支撑销售组织的演化升级。那些烧钱和做公益的这里不讨论。
简单来说,销售成本是ToB市场开荒的武器库,市场是同样的市场,用小米加步枪对打加特林,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刚瞄了几枪就搞的自己一身洞。
渠道资源中,甚至枪眼来自哪把枪都不知道,很大可能都不是来自直接竞争对手。做软件被做供应链的误伤,做供应链被金融的裹挟,做金融被做保险的抢劫,都是常有的事。
这里了解市场就更重要了,锁定范围后的最牛的大客户销售都在什么公司?待遇怎样?同区域的地推平均工资多少?房价和消费是怎样的水平?最靠谱的渠道商有什么特质?渠道的首选产品是什么?综合收入和成本是怎样的情况?
要想获得足够的销售能力,必须拥有足够有价值的产品。
虽然说产品也在成长进化,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尽善尽美,但至少要在一个足够肥沃的赛道上,毕竟Hard模式死磕是一个很痛苦的局面。
在开拓新业务新客户的时候,抱有敬畏之心,设计能快速反馈的最小规模试错机制,也是每家ToB企业需具备的。
当然,产品的定价策略也很重要,这些我们以后再聊。
4.
ToB永远绕不过去的就是潜规则。
潜规则对应的是明规则,明规则指的明面上的规则,潜规则是指私底下的办事方法。
很多行业都一样,只有两个规则都符合的情况下,事情才能办好。
如果违反了明规则,则出师不利,容易留下把柄,被事后算账。如果违反了潜规则,则是各种义正严辞,但是事情就是办不好。
ToC的销售,有时就好像是打架,基本上说服对面的人就行了,最多是打个小群架,找清楚两口子里说了算的那个,说服TA就行了。
但做企业级销售,就像是打一场战役,甚至是打一场战争,也许你以为把每个人都说服了,但最后还是会输。
这里的打仗,本质上打的是一场信息战,但打大仗,不只要靠人和,审天时、察地利也都很重要,而且“人和”也必须配合天时地利。
看上去挺玄的,可能只有经历过的,才能体会其中的心酸、苦楚,甚至乐趣。
选择客户、选择市场的过程中,了解已经形成的潜规则局面也很重要。局面一旦稳定,想要打破就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
其中自然充斥了各种真真假假,尔虞我诈。
毕竟获客成本巨大的ToB市场,为了避免获客投入砸空,各种潜规则匪夷所思,这里就不举例说明了。
以后有机会,单独挑几个精彩的拿出来,大家一起乐乐。
潜规则这东西,懂的自然懂,不懂的摸几次也就懂了。
即使想打破规则,改写规则,那也最大可能性发生在,最熟悉规则的人身上。
一上来就想改变规则,大刀阔斧的,往往死状都比较离奇、凄惨。
当熟悉和吃透了规则,一定会享受对利益深刻理解后的福利,切记不能沉迷,还是应该有更远的梦想。
5.
ToB就像找老婆(公),怎么也得先有个择偶标准,切勿将就,否则后患无穷。
选择客户的范围,其实就是在选择战场,对这个战场越熟悉,拿下胜利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道理总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执行和坚持则不容易做到。过程中有投资人的压力、员工的期待、资源的牵引、市场的诱惑。实战中,其实是很容易动作变形的。
也正因为路难走,趟过去才能欣赏更美的风景,才能拥有更宽的护城河。
当然,也有可能趟过之后,才发现是堵墙,只不过墙上的那副画太美了,甚至有可能只有走到墙边,才能清醒的认识那副画可能只在自己的想象中...
下期我们就一起聊聊ToB的二号坑,选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