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地信产业大会 |遥感大数据在海洋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分论坛抢先看
论坛:遥感大数据在海洋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分论坛
时间:10月 24 日下午
地点:南宁国际会展中心D区106会议室
承办单位: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海洋时空信息工作委员会
主持人: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副秘书长,南京大学教授李满春
报告人:邵芸
中科院空天院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浙江省微波目标特性测量与遥感重点实验室主任,是雷达遥感领域优秀的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雷达遥感科学与应用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
在雷达遥感机理研究领域,针对雷达图像形成机理不清,基础实验数据匮乏的问题,设计创建了大型微波目标特性测量基础实验平台,填补了我国在实验微波遥感领域的空白,大力提升了我国微波遥感基础实验与理论研究水平。在雷达遥感应用研究领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农业、海洋环境、重大地质灾害、干旱区环境演变方面,实现了从机理认知到关键技术的突破,开辟了我国雷达遥感应用的新方向。
发表学术论文264篇,总引1407次,单篇最高引用259次;申请发明专利21项,授权1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
报告题目:
SAR遥感大数据在海洋资源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内容简介:
自从1978年首颗搭载了合成孔径雷达(SAR)的海洋卫星SeaSAT成功发射之后,SAR在海洋观测上的卓越能力立即引起了包括物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等世界各国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广泛兴趣。SAR利用其有别于光学遥感的独特视角,为看似杂乱无章的浩瀚海洋提供了一种全息成像的可能。进入21世纪以来,德国TerraSAR-X/TanDEM-x、加拿大Radarsat-2、意大利Cosmo-Skymed、欧空局Sentinel SAR卫星星座以及中国GF-3等高分辨率、多极化SAR卫星相继成功发射并业务化运行。目前国际上在轨SAR卫星数量众多,卫星成像模式多样,可以保障基于SAR卫星遥感大数据开展海洋资源环境监测任务的实施。本报告展示了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邵芸研究员团队,综合利用国际上先进的SAR卫星遥感大数据资源,在中国渤海海洋溢油污染监测、黄海大规模海洋绿潮灾害监测、东海海洋溢油污染突发事件监测以及中国东南沿海水下地形反演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进展和研究成果,并探讨了SAR遥感大数据服务于海洋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前景。
报告人:邹斌
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科技处处长、工程技术带头人,我国海洋一号C/D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副总师,中国海洋学会和海洋湖沼学会遥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多年来分别从事极地海冰监测、海洋遥感、海洋卫星地面建设技术、海洋卫星产业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报告题目:
海洋卫星组网发展与应用
内容简介:
报告将主要介绍在加快海洋强国建设背景下,作为海洋监测重要手段之一的我国海洋系列卫星组网及发展规划,分别介绍三个系列所形成的全球海洋生态星座、海洋动力环境星座和海洋监视监测星座情况、组网布局情况、载荷配置情况、数据获取情况、产品指标、产品发布与用户服务情况。以具体实例介绍海洋卫星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监测、极地与大洋监测、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的应用。
报告人:张峰
博士,研究员,现任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测绘地理信息部主任,主要从事海洋地理信息技术研究与管理支撑,先后承担国家908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二十余项海洋科研项目。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荣获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奖,国家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6项。
报告题目:
遥感影像快速处理分析业务化机制构建及在海洋监管中的应用
内容简介:
随着我国卫星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国产高分辨率卫星应用能力日益提高,为开展大范围、高频次海洋资源动态监管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针对15天一周期的围填海遥感监测业务需求,设计了卫星遥感影像快速处理分析业务化工作机制,研究解决了影像快速获取、自动化批量处理、变化信息提取等环节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首次构建了海洋领域国产卫星资料“多星联合调度-实时无缝推送-自动分类管理”的高速网络通道,创新了“实时接收、批量处理、快速应用”的业务模式,建立运行了15天一周期的全国海岸带遥感影像采集处理、信息提取业务化工作机制和应用服务平台,在实际业务化运行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国家实施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监管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保障。
报告人:宋珂
自然资源江苏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总工,博士,高级工程师。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承担卫星中心的筹划、建设、管理、应用服务等工作。先后获得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优秀测绘工程金奖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报告题目:
江苏省海洋遥感监测及信息化应用
内容简介:
自然资源江苏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是全国率先与自然资源部国土、海洋两大卫星中心实现贯通的省级卫星中心,具备海量卫星数据实时获取能力。本次报告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介绍江苏省卫星中心为满足省级海洋管理工作开展的黄海海域浒苔绿潮和赤潮遥感监测、江苏省海域海岛使用遥感动态监测等省级卫星遥感应用示范,并简要介绍中心自主探索的基于机器学习的海域使用地物自动分类技术方法。第二部分展示基于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海洋观测卫星省级应用通用平台系统开展的省级特色化应用示范,并对卫星遥感技术在海洋行业的深入挖掘、海洋业务管理一体化及智能化监测进行展望。
报告人:高郭平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物理海洋学博士,教育部海洋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学会理事,国际海洋期刊《Ocean Dynamics》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海洋环流动力学、海洋环境安全和业务化海洋系统等。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及其他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多次参加中国南极和北极科学考察、日本南极科学考察航次以及其他科学考察航次。参与开发的全球极地高分辨率海洋-海冰耦合模型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程开发及业务化预报。研制的海洋观测预报预警业务化系统和软硬件一体化平台,已经被应用于海洋风暴潮、海上搜救和海上溢油及海洋环境预测预报、风险分析、应急保障及评估,为海洋灾害防灾减灾救灾发挥作用。
报告题目:
海洋观测预报预警一体化系统研究
内容简介: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总量和在全部经济中的占比的不断攀升,因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显著增加。海洋观测及预报预警是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和开展灾后应急处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存储分析技术和海洋数值模型及海洋预报技术,针对海洋灾害精细化预警报需求和海洋灾害评估、风险分析及决策需求,基于开源代码开发海洋观测预报预警一体化系统。该系统具备海洋观测数据的智能管理、分析和应用及交互显示一体化,海洋模型的友好交互、自适应试验计算和显示一体化,基于模型的历史灾害事件再分析计算和极端情景推演试验一体化,以及预警报产品制作、分析、评估一体化,为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决策提供支持。通过针对浙江及温州近海海区风暴潮灾害、海上搜救和溢油预报预警等模块的部署和功能应用,实现了业务化应用,也为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报告人:刘超
刘超,现任北京国遥新天地海洋应用事业部副总经理,主要负责公司海洋类相关产品市场推广工作。
报告题目:
基于遥感云平台的海洋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内容简介:
海洋信息化遥感云平台综合运用遥感大数据、GIS、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先进技术打造基于多源数据、安全可靠的海洋信息化遥感云服务平台。
平台可提供智能遥感产品定制化和海洋信息系统定制化服务,利用高频次卫星遥感影像和AIS数据,以人工智能为依托,实现监测信息提取、变化检测、多期影像对比、大数据分析等功能,针对海域海岛动态监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海洋预报减灾等进行相应的业务化应用,提升海洋立体遥感监测信息化建设。
报名参会
长按左边二维码报名参会
审核:王增宁
编辑:陈骏
>>2020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
>>近期要闻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公众号
—— 关注产业精彩,了解协会动态 ——
微信号:dixinxiehui
Email:info@cagis.org.cn
官网:www.cagi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