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 中国自然资源报:跨界融合激活新动能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i自然全媒体 Author 中国自然资源报社
新形势与新背景下,地理信息技术如何与各种新兴技术融合赋能,服务数字中国建设与数字经济发展?
在日前召开的2023跨界融合创新应用合作发展大会上,来自测绘地理信息、水利、交通、气象、林业、电力、卫星、软件研发等不同领域的代表一致认为,跨界融合、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跨界融合,势在必行
“跨界融合会带动地理信息产业向高质量方向健康发展”“跨界融合势在必行”“现在到了数字中国建设最紧迫的关头,我们要把新技术、新产品与数字中国建设、智慧城市发展紧密结合,深度融合”……
这是新形势下,与会人员发出的共同心声。
近年来,国家层面印发多个文件,全面部署数字政府、数字中国建设。而无论是数字政府建设,还是数字中国建设,都离不开地理信息的数据和技术支撑。2022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地理信息协同共享,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更好发挥地理信息的基础性支撑作用。”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提出:“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
在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杨宏山看来,国家对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要求,是做好跨界融合的决定性因素。“发挥测绘地理信息在数字政府、数字中国建设中的基础支撑作用,要求必须做好跨界融合。”
近期召开的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目标任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各行业需求,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是工作要求,服务数字中国建设、高质量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构建新安全格局是工作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跨界融合,跨界是我们今后的主要工作之一。”杨宏山说。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大规模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数字经济时代,对测绘地理信息及技术支撑提出了更高要求:数据获取实时化、数据处理自动化、服务应用知识化。
地理信息技术如何与正在发展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进一步融合,让新技术有效驱动地理信息产品内容和形式创造、升级,更加注重空间和属性的精细化管理,并向社会化、三维化、动态化、泛在化和智能化多方面发展,是地理信息行业要共同面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农业农村、水利、交通、气象、林业、住建、电力、旅游、环保等地理信息重要应用领域,也亟待打破数据孤岛,深化各领域、各学科间的合作,确保信息流通。
因此,地理信息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跨界融合,多点发力
5月21日,武汉大学“珞珈二号01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未来将有力推动空天信息、智能水利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24日,负责该卫星研发的首席科学家,80多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在成都分享了这份喜悦。
除了卫星遥感,李德仁院士还提出,要利用5G/6G、物联网、城市信息模型、时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元宇宙技术来建设好基于数字孪生的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慧交通等。“数字经济时代,我们要抓好基于数字孪生的智慧城市的各种智慧,推动新型智慧城市的升级发展和国家治理,推进数字智慧社会的建设。”
作为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长期从事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研究,在农业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农业智能系统、农机北斗导航控制与自动驾驶、大数据云服务平台等方面都取得创新成果。他强调,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卫星导航定位技术(GNSS)已经成为智慧农业的关键技术。
跨界融合,其实早在十余年前,在很多应用领域就已经开始尝试并取得成功实践。
近十年,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很多创新应用和合作发展的范例。以测绘+水利、测绘+自然资源督察、测绘+林草、测绘+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测绘+应急管理等为主,服务了四川省的河湖长制、自然资源督察、林业病虫害防治、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等。
“跨界融合要做好准备,否则很难深入系统开展。”杨宏山认为,这种准备包括两方面:一是夯实跨界融合的数据基础;二是融合其他行业专题数据。此外,跨界融合还要做好能力的提升,即提升集群化数据生产、管理和服务能力,以及科技创新能力。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赵耀龙以广州城市暴雨内涝防治为例,分享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对做好智慧城市更新空间布局规划的重要性。
跨界融合、创新应用合作,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在会上,数字孪生、人工智能、时空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卫星遥感,以及元宇宙、AI地图、高清渲染等技术都是最热的名词。
吉奥时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刘奕夫以自然资源“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为基础,谈到公司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如AI智能识别与定位等实现对土地利用情况的全面掌握,对违法用地形成“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的工作机制,提高自然资源保护水平。
在自然资源遥感应用服务领域,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终端的使用,为自然资源管理、生态修复保护提供实时、动态、长期的监测手段。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品牌官刘东升分享了该公司的做法。“围绕‘批供用补查权’全流程,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服务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自然资源确权管理、智慧林草和地质灾害防控等多领域。”
在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副会长李满春看来,地理信息及其技术促进了空间综合决策支持水平和治理能力的提高,包括国土空间定量评价、国土空间有序优化、土地用途科学管制、长江生态保护、灾害应急响应支持等,定性定量定位定序地全面服务了国家重大需求,为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万物互联、动态感知的智能世界正加速到来。地理信息与其他领域和技术的融合,正不断催生出新服务、新业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
跨界融合,难题待解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地理信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智能生活等各领域高度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进程,赋能各行各业,服务千家万户。
但同时,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思想理念的障碍和数据壁垒依然存在、创新应用能力不强、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等。
一项面向全国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的“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及应用现状”线上调研结果表明,将可视化作为实景三维中国建设首要应用目标的占比高达90%。“这对推动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是一个很大的思想上的障碍。”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专家组成员朱庆说。
同时,朱庆还直言不讳地指出:“数字中国建设存在两个痛点:多专业分散、多阶段分离。”他呼吁:“现在到了数字中国建设最紧迫的关头,科技人员如果脱离一线,研究就可能成为应用的障碍。要把新技术、新产品与数字中国建设、智慧城市发展紧密结合,深度融合。”
“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要运用创新思维,跳出圈子,催生新的应用和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拓展测绘地理信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杨宏山也赞同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刘奕夫则认为,行业企事业单位要抱团取暖,共同创造价值。“单个公司、单一领域很难在这样高度依赖融合的时代取得成功,只有抱团取暖,才能跟上时代对地理信息产业的要求。”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会长李维森希望广大地理信息工作者把握历史发展机遇,充分挖掘地理信息价值,扩展地理信息应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共同为我国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欢迎参会视频 大会会议日程发布 大会会场指引 大会参会温馨提示
主论坛PPT分享
樊星《地理空间智能与国土空间智慧治理》
分论坛新闻
赵春江院士《空间信息技术在智慧农业中应用》 李德仁院士《我看元宇宙——论地理信息产业与元宇宙》 许小峰《数据:气象融入现代科学的纽带》 杨宏山《跨界融合促进测绘地理信息深入应用》 蔡阳《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建设中应把握的要点》 成玉宁《数字景观进展》 主论坛报告(5月24日下午): 张立《激活空天资源,赋能千行百业》 宋关福《地理空间数字孪生顶层设计的几个误区》 刘东升《卫星遥感产业发展与应用服务》 何宁《融合发展,合作共赢》 刘奕夫 《实景三维创造全真数字世界》 张鸿辉《地理空间智能与国土空间智慧治理》 陶留锋《全空间GIS平台技术创新及数字孪生应用》
分论坛精彩速览(5月25日上午): 数字技术与风景园林融合发展分论坛
数字孪生与智慧水利分论坛
河图对话:数实融合助力文旅产业发展分论坛
数字农业与乡村振兴分论坛 多维感知——时空信息赋能智能化精准决策分论坛
时空信息与智慧城市分论坛 分论坛议程(5月25日上午): 数字技术与风景园林融合发展分论坛 数字孪生与智慧水利分论坛 河图对话:数实融合助力文旅产业发展分论坛 数字农业与乡村振兴分论坛 多维感知—时空信息赋能智能化精准决策分论坛 时空信息与智慧城市分论坛
↓↓ 了解更多产业要闻 ↓↓
编辑:李 娟
审核:余 青
>>协会通知
“预见2023”“企业家风采”“新品发布汇”“产学研合作”“国际市场”“地信企业”“专精特新”“会员动态”等主题宣传(专栏)进行中,欢迎投稿!
联系人:李娟 13370105015(微信)
邮箱:xc@cagis.org.cn
创新地理信息价值 服务数字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