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古史图书馆|新书速递第6期 中文学术著作(2023年12月)

中古史图书馆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2023-12-30

新书速递|十二月

中古史图书馆为了配合师生研究与学习的需求,随时采选新书,并选介给大家。同时也希望大家积极推荐相关领域书目,以便跟进采选。




2023年12月

新进图书

总  目



中文学术著作选介

共10种


01


中国经学史 (南北朝隋及初唐卷 :文献学的衰落与诠释学的崛兴)


(美) 韩大伟 (Honey B. David)  著

童岭 / 陈秋 / 李晔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1月

ISBN: 9787522820224


本书系美国杨百翰大学韩大伟(David B. Honey)教授所著五卷本《中国经学史》的第三卷,起于南北朝,而断于初唐,以文献学的衰落与诠释学的崛兴为核心,历述了经学的分裂与复归一统。全书贯彻了韩大伟教授“聚焦领袖群伦的宗师,例举举足轻重的先哲,并追踪他们身后的影响,借此概括各个时代的主要潮流”的写作理念,以及中西经学研究对比的视野。全书体例谨严,既有对经学发展的宏观把握,也着重分析了皇侃、熊安生、刘炫、刘焯、孔颖达、颜师古等个案,填补了西方学界尚无中国经学通史的空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学史研究著作。


目  录

>> 向上滑动阅览<<


本卷导言
凡例
第一部分 南朝
第一章 概述:北方的守旧与南方的新变
第一节分裂时期的经学
第二节诠释学的再定义
第二章 南朝学术(Ⅰ):宋、齐
第一节 刘宋经师雷次宗
第二节 刘宋经师庾蔚之
第三节 南齐经师王俭与其目录学
第四节 南齐经师刘瓛
第三章 南朝学术(Ⅱ):梁
第一节 梁武帝萧衍
第二节 皇侃的先驱
第三节 皇侃
第四章 南朝儒林
第一节 《梁书·儒林传》所载经师
第二节 《陈书·儒林传》所载经师
第三节 《南史·儒林传》所载经师
第四节 结论
第二部分 北朝、隋及初唐
第五章 北方学风
第一节 对北方经学性质解读的三种观点
第二节 治《礼记》的北朝经师
第三节 治《礼记》之外经典的北朝经师
第六章 北朝儒林
第一节 《魏书·儒林传》所载经师
第二节 《北齐书·儒林传》所载经师
第三节 《周书·儒林传》所载经师
第四节 《北史·儒林传》所载经师
第五节 结论
第七章 隋代经学
第一节 《隋书·儒林传》的构成
第二节 《隋书·儒林传》所载经师
第三节 隋代经师评述
第八章 陆德明、陆法言与音韵学的整合
第一节 陆德明的先辈:刘芳与萧该
第二节 陆德明
第三节 陆法言的先辈
第四节 陆法言
第九章 初唐经学的隋代基础
第一节 二刘的学术风貌
第二节 刘焯
第三节 刘炫
第四节 隋代经学对初唐经学的影响
第十章 初唐经学
第一节 政治与文化背景
第二节 颜师古与《五经定本》
第三节 孔颖达与《五经正义》
第四节 《十三经注疏》中其他唐代义疏的撰者
第十一章 南北朝、隋及初唐时期经学研究述评
参考书目
长歌行
致谢
译后记





02



《敦煌通史·两汉卷》


 (日)冨谷至  著

周东平 / 薛夷风 译

中华书局,2023年10月

ISBN: 9787101163452


本书旨在探寻中国的法律与刑罚制度,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在继承汉朝的基础上有所损益,直至唐朝法制形成的发展过程,并阐明中国前近代法制的特征与开展,以及中国古代法制与中世纪法制的区别。全书贯穿了作者对中国古代社会礼与法这两种规范相互交叉的认识,强调中国刑罚的本质在于威慑与预防,重视北朝胡汉融合体制的重要作用,并且善于运用简牍学与法史学相结合的研究手法,考证精详,别出心裁。


目  录

>> 向上滑动阅览<<


中文版 序言
凡例
序论
第一部 法典
第二部 刑罚
第三部 犯罪
第一部 法典
第一章 通往晋泰始律令之路
序言
一、令与令典
(一)既有学说的介绍
(二)关于秦令的存在
(三)汉令诸问题
二、汉律诸问题
(一)有关汉律的通说
(二)单行、追加律
(三)律的编纂
(四)律的法律形式
(五)律典的成立与《九章律》的关系
三、曹魏的法令
(一)《魏律》十八篇
(二)魏令与魏科
四、晋泰始律令的成立
(一)外因——法典的形式
(二)内因——礼与令
小结
第二章 从汉律到唐律——裁判规范与行为规范
序言
一、出土汉简所见的汉律及其适用
(一)边境出土的汉简——居延、敦煌出土的木简
(二)江陵张家山二四七号墓出土竹简——《奏谳书》
(三)文献史料
二、唐律的引用及其实效性
三、从汉律到唐律的变化
(一)律和令的法典
(二)经书化的律
(三)从征文到曲当
(四)关于犯罪成立的要件
(五)新实用法典的诞生
小结 从裁判规范到行为规范
第二部 刑罚
第一章 从终极的肉刑到生命刑——汉-唐死刑考
序言
一、汉代的死刑——死刑执行状况
(一)秦汉时期的死刑
(二)秦汉死刑是绞杀刑吗?
(三)绞刑与弃市
(四)斩刑——其在刑罚上的地位
(五)两种死刑
二、魏晋的刑罚——弃市刑
三、北朝的死刑——绞刑的出现
(一)北魏的刑罚
(二)北魏律令的整理与正刑
(三)从北齐、北周至隋朝
(四)宋、齐、梁、陈的死刑
小结 秦汉到隋唐——从终极的肉刑到生命刑
第二章 从迁徙刑到流刑
一、唐代的流刑
(一)流刑的规定
(二)关于配流的起点
(三)有关流刑执行完毕的情况
二、秦汉的“流刑”
(一)秦汉的迁刑
(二)汉代的徙边刑
三、汉代徙边刑的刑罚原理
四、流刑的出现
小结
第三章 笞杖的变迁——从汉的督笞至唐的笞杖刑
序言——唐的笞杖刑
一、秦汉的笞刑
二、魏晋的笞杖刑
三、北朝的笞杖
小结 从刑、督至刑罚
第四章 腐刑与宫刑
序言
一、腐刑的新出资料
二、腐刑是反映刑吗?
(一)反映刑是什么?
(二)“男女不以义交者”
三、腐刑的地位
四、腐刑是次死之刑吗?
五、肉刑的背景与效果
六、腐刑、宫刑、淫刑
七、宫刑的消灭与宦官
小结
第三部 犯罪
第一章 礼仪与犯罪的夹缝——以贿赂罪为中心
序言
一、唐律关于贿赂罪的规定
二、汉律所见的贿赂罪
三、汉一唐间贿赂罪的变迁
四、贿赂何以为罪——礼物与贿赂之间
小结
第二章 男女间的性犯罪——关于奸罪
序言
一、秦汉律中所见的“奸”、“淫”
二、“奸”、“淫”的语义
三、界限的变化
四、禽兽之别
小结作为犯罪的未婚男女和奸之起源
第三章 正义的杀人
前言——杀人的奖励与礼赞
一、复仇谭“彼义士也”——刺客豫让的故事
二、后来的“复仇谭”——历代正史记载的复仇事件
三、经典与复仇
四、中国复仇观的特征
五、禁止复仇——礼仪与刑罚
小结
结语
冨谷至《汉唐法制史研究》介评
一、《汉唐法制史研究》概述
二、《汉唐法制史研究》的特色
三、《汉唐法制史研究》遗留的问题
译后记





03


《博物与想象 :汉魏六朝笔记小说研究》


张丽丽 马振伟  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23年7月

ISBN: 9787307239371


本书从“博物”与“想象”的角度研究汉魏六朝笔记小说,从笔记小说中西域的神异景象、南方地理风物的书写、异度空间的想象、博物倾向的转型等几个方面,探讨汉魏六朝笔记小说的整体特点,总结此期小说的博物倾向及产生原因。文献上以《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为主,同时参考《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以及此期重要作家之别集和史传文学等。研究思路上,分地域展开,将不同地域的风物习俗融汇其中,考察此期笔记小说呈现出的博物学视野以及文人的想象力。


目  录

>> 向上滑动阅览<<






04



  《以王羲之的名义 :〈集王圣教序碑〉的经典化之路》


罗丰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9月

ISBN: 9787108074911


本书为考古学者罗丰对“行世法书第一石刻”《集王圣教序碑》所做的全面考察,梳理了由唐至清人们“以王羲之的名义”推动该碑经典化的历程。他不只关注文字、书法,更考索了碑的形制、花纹、石材,以及碑的物质存在同书法和碑文内容的关系;从考古学与历史学的角度,回答了一些重要的书法史问题。


目  录

>> 向上滑动阅览<<


致 谢
导 言
第一章 王羲之书迹在唐时期的传播
内府的收藏与摹拓
民间的临习:安阳《刘德墓志》与西域《兰亭序》《十七帖》
王羲之书帖在东瀛
唐人的复制方法
第二章 《集王圣教序碑》现状
形制、字数与花纹
残损状况
有无“出”字?
第三章 《圣教序》与《述圣记》的问世
玄奘与太宗
初唐的宗教环境
赐序前后
第四章 怀仁与《集王圣教序碑》
“弘福寺沙门怀仁”
行书、行书碑与集字
第五章 《集王圣教序碑》的文本
文本构成
玄奘译《心经》
大臣共监译经与《心经》的嵌入
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碑》
贺兰敏之书《金刚经》
第六章 《集王圣教序碑》的制作
唐人立碑
采石与镌勒工匠
制碑流程
碑石纹样
碑面计字
第七章 成碑以后
文献中的记载
《集王圣教序碑》入碑林
第八章 《集王圣教序碑》在唐朝的影响
“集王十八家”
释教集王字
唐玄度集《六译金刚经》
《淳化阁帖》中的唐人王字集模
翰林待诏柳公权
民间模习
第九章 《集王圣教序碑》书法地位的确立与巩固
宋代士大夫的忧虑
集王风尚与赵孟坚的质疑
元人的推崇
“行世法书第一石刻”
翻刻本与伪造文献
林侗所见47字残碑
谁在临习《集王圣教序碑》
陈垣教授《集王圣教序碑》
第十章 拓本与题跋
传拓技艺
所谓唐拓
从阙损观察历代拓本
重新思考断碑年代
题跋与题跋者
善拓值几何
翁同龢的收藏
结 语 曲折的经典之路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碑石、拓片对照图版
索 引




05



《六朝历史与考古青年学者交流会论文集 (2016-2020)》


陆 帅 等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7月

ISBN: 9787305258947


本书为“六朝历史与考古青年学者交流会”2016年至2020年相关成果的汇编,共分为政治与制度、地域社会、文献与知识、物质文化四个专题,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知识文化、考古文物诸端进行讨论,集中体现了近年来青年学者在研究中融汇历史、考古材料,构建多学科视野的探索与尝试。


目  录

>> 向上滑动阅览<<


总 序(胡阿祥)
政治与制度
汉晋之际的东海缪氏家族 刘萃峰
汉晋间的赗赙制度 刘可维撰 何华社译
三国五胡庙制与“太祖”庙号 三田辰彦撰 柴栋译
正统竞争与文明承继:论汉赵国的“以孝治天下”
——由《晋书》类传所载汉赵人物切入 刘兵
后凉与“东人”
——后凉权力基础初探 小野响撰 张今译
“咸和土断”小议 毕云
释奠与齿胄之礼
——中国中世的皇太子与礼仪 千田丰撰 段彬译
中古士族研究的推进与展望 权家玉
地域社会
试论汉六朝闽地人群的编户化进程
——以墓砖铭文为中心 林昌丈
西晋当利里社残碑的历史性意义 福原启郎撰 胡伟译
晋辟雍碑碑阴“凉州散生”考
——兼谈辟雍碑碑阴题名的添改 汪华龙 熊长云
从温峤、温式之墓志试析温氏家族的贵族化之路 邓玮光
刘宋罗氏家族买地券研究
——南徐州侨民与晋宋之际的建康社会 陆帅
梁陈时代的土豪酋帅与岭南政局 张兢兢
六朝建康长干里考略 许志强
北魏至唐沮渠氏踪迹钩沉
——以墓志碑刻、西域文书为中心 朱艳桐
地域、家族与信仰:《魏法师碑》所见唐初江南社会 周鼎
文献与知识
孙吴政权的学术兴盛与知识人 川见健人撰 候月影译
谢灵运《撰征赋》广陵郡纪行考释
——兼议谢氏历史记忆之来源 姚乐
《宋书·宣贵妃传》流传及佚文考
——兼考今本《宋书·刘子鸾传》的错页 赫兆丰
释“善草隶”
——南朝文化的一个侧面 张今
行走的书簏:中古时期的文献记忆与文献传播 于溯
物质文化
三国官印考述 朱棒
六朝铜灯具类型及相关问题 韩茗
南京灵山梁代萧子恪墓的发现与研究 邵磊
模印拼砌砖画与南朝帝陵墓室空间营造
——以丹阳鹤仙坳大墓为中心 左骏 张长东
山西晋中北魏长宁壁遗址的初步调查 段彬
中国魏晋南北朝陵墓与日本古坟丧葬空间的比较研究 藤井康隆撰 张今译
本书作者、译者信息
编后记




06



白杨集——竺岳兵唐诗之路学术研究文集


竺岳兵 著,俞晓军 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2023年8月

ISBN: 9787308238922


竺先生号“白杨老人”,本书是《白杨集》中的第一本,也是分量最重的一本,力求体现竺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水准。竺先生以严谨的学术研究对历史负责,以充分的文史挖掘为现实服务,以拳拳的赤子之心,醉心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也必将深远地影响后世之人。如今,“唐诗之路”事业方兴未艾,本书的出版或将为“唐诗之路”研究提供基础,指明方向。


目  录

>> 向上滑动阅览<<


上编 “唐诗之路”考论
剡溪——“唐诗之路”
《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旨新解
天姥山得名考辨
李白行踪考异
李白“东涉溟海”行迹考
李白“移家东鲁”考
王羲之晚年居住罕岭考——兼论罕岭在“唐诗之路”上的地位
晋唐名人与沃洲山水——白居易《沃洲山禅院记》考释
替东晋隐士翻案
试论鄞州在“浙东唐诗之路”上的地位及其他
重视地域文化促进学术繁荣——以“浙东唐诗之路”为研究重心
渔浦——“浙东唐诗之路”的起讫点

中编 文化与文学散论
“三家村”成语的源流和影响——兼论陆游故里景观之一“三家村”的恢复
昙济住孟山考
李白《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是首政治诗
“南陵”考辨
“此心郁怅谁能论”——李白安徽五松山诗诗旨初探
论李白人格力量的现实意义

下编 学术随笔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李白与天姥”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李白研究会特别会议纪要
傅璇琮先生与“浙东唐诗之路”
莫逆之交的秘密
一部填补文学史研究空白的佳作——《融合与超越——隋唐之交诗歌之演进》读后感
殿堂建筑的时代特征
词与园林
真实的比例与比例的真实


文章出处
后记





07



《史记的写本时代:公元十世纪前〈史记〉的传写与阅读》


张宗品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10月

ISBN: 9787573207807


《史记》从成书到初次刊刻已历千年,从其初刻至今亦有千余年。从公元前一世纪问世到公元十世纪,《史记》的文本内容发生了极为关键的变化:两汉时期的删削与续补,晋唐之际注本的形成乃至唐代定型的三家注都大致出现在这一时段。本书关注的正是这一历史阶段《史记》的经典化问题。全书以《史记》的多种古写本为重要文献来源,将写本内部及写、刻本间的文本变化作为切入点,详细梳理了汉代以来《史记》的传写、阅读史。同时,本书还对《史记》日藏古写本及敦煌本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衍及日本《史记》学的变迁。本书持论严谨,资料详实,探研深入,心得独具,从书籍史、阅读史角度,为学界的《史记》研究提供新的着眼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目  录

>> 向上滑动阅览<<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意义/1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8
第三节 相关研究的历史回顾/13

第一章 道势背景下的《史记》文本问题/29
引言/29
第一节 道统与治统/30
第二节 太史公之意/35
第三节 汉武治统与《史记》的文本问题/41
第四节 史书续改与史家道统的易位/48
第五节 作为权力象征的《史记》及其史书化/54
余论/58
第二章 汉晋士人的抄读与《史记》文本之变迁/60
引言/60
第一节 内廷本及其抄读/61
第二节 家藏本及其抄读/68
第三节 《史记》文本的层累与变迁/75
第四节 经典化与《史记》经典文本的形成/93

第三章 从古写本看汉唐之际《史记》的抄写与阅读/101
第一节 《音隐》与写本时代《史记》的抄读特质/101
第二节 吐鲁番《史记》写本残片与《史》《汉》对读的风习/108
第三节 从《春秋后语》残卷看晋唐史家的《史记》阅读——兼论《史记》的文本衍生现象/128

第四章 裴注八十卷集解本《史记》篇目考/144
引言 裴氏八十卷本之旧不可复见/144
第一节 《二中历•经史历》所载八十卷集解本《史记目录》/146
第二节 论《史记目录》为《集解》篇目之旧/159
第三节 《史记目录》与古书篇卷的再认识/164
余论/166
第五章 从写本到刻本——唐宋之际《史记》传本的变迁/169
第一节 刻本时代与《史记》的文本规范/169
第二节 写本与刻本的兴替——刻本时代《史记》的形态转变与文本校订/176
第三节 从《史记目录》看写刻演变与《史记》篇名篇序之改易/190
余论 刻本时代与《史记》写本的淡出/204

第六章 《订正史记真本》与《史记》真本问题/206
第一节 《订正史记真本》与宋代《史记》删本/206
第二节 洪氏“真本”之形貌/210
第三节 《史记》“真本”之遗音/216
余论/218

第七章 长安、西域与东瀛——大江家国写本与日本平安时期的《史记》阅读/219
第一节 《史记》文本的传入及其在平安时期的传写阅读/219
第二节 大江家族与博士家的《史记》学/226
第三节 大江家国写本的传写特征及其致误规律/232
第四节 批注、师说与背隐义/241
余论 长安、西域与东瀛:日藏古写本的再思考/250
附录 日藏大江家国写本《史记》所见中古佚注八种考述/252

第八章 余论:《史记》阅读的四个向度/268
引言/268
第一节 政治性阅读/269
第二节 应用性阅读/271
第三节 文献性阅读/275
第四节 审美性阅读/277
结语/279
附录 现存《史记》古写本叙录/283
征引文献/316
后记/331




08



《张浚集辑校》


陈希丰 辑校

中华书局,2023年10月

ISBN: 9787101163216


张浚字德远,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南宋前期著名政治家、学者。他一生经历五朝,官至宰相,三度掌领南宋军政,并亲身参与过南宋前期几乎所有重大政治事件。作为主战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张浚在政治、军事上的作为深刻影响着南宋王朝的国势。张浚的学术著作、诗文集、奏议集至明末清初大多已佚。清代以来,学者做了很多辑佚工作,但在考订、系年等方面仍有不足之处。此次整理张浚集,从百余种史料中辑得张浚诗文近五百篇,依照宋人文集通行的文体类别排列顺序,厘为二十四卷。同类文字之编排,以撰作时间先后为序,并在案语中考证撰作年月及张浚官职等信息。本次辑校工作,力争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做到全面而准确,以期为学术界更全面、深刻地研究张浚和南宋前期历史提供助力。



09


《古书形成研究与古史史料学问题》


谢维扬   著

上海大学出版社,2023年7月

ISBN: 9787567147256


从大历史观和新时代中国史学的创新来说,揭示和阐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独特表现,就古书成书而言,绝大多数个案都是一个经历很长时间和具有复杂环节的过程;换言之,所谓古书著作年代问题往往不是一个可有简明答案的问题。这意味着当人们试图以对古书著作年代问题的判断来帮助确认有关古书资料的真实性和史料价值等问题时,由于必须充分估计到这两者关系上的复杂性,往往不容得出过分简单或简明的结论。


目  录

>> 向上滑动阅览<<


上编
古书成书情况与古史史料学问题 3
古书成书和流传情况研究的进展与古史史料学概念
——为纪念《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八十周年而作 13
“层累说”与古史史料学合理概念的建立 33
二十一世纪中国古史研究面对的主要问题 53
古书成书的复杂情况与传说时期史料的品质 79
儒学对中国古代文献传统形成的贡献 105
经典的力量:中国传统的现代去路
——从汉代经学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文献传统形成的影响谈起 123
下编
从豳公盨、《子羔》篇和《容成氏》看古史记述资料生成的真实过程 153
从《清华简(壹)》看古书成书和流传的一些问题 167
由清华简《说命》三篇论古书成书与文本形成二三事 181
《楚居》中季连年代问题小议 199
《老子》“早期传本”结构及其流变研究·序 209
徐中舒先生读古史方法的一些启示 217
编后记 宁镇疆 227




10


《礼学文献八讲》


关长龙 著

商务印书馆,2023年10月

ISBN: 9787100223867


该书立足于“礼以成人”的基本功能,对礼、礼学及礼学文献进行了创新性的体系建构和理论阐释。提出礼是“中华民族为人类之每一个个体的成人体证出来的生活方式”,礼学是一个包括礼意、礼义、礼术、礼仪、礼乐、礼器、礼法七要素的结构系统,作为制作与践行的礼学文献主体包括礼制、家礼、礼俗、宗教礼四个流行范式。


全书立论兼顾理想与现实、理论与践行、传统与重建。各讲对礼之缘起的终极依据、礼经的礼学定位、践礼的主要类型、礼仪的全体面貌,以及各礼学要素的基本形态和相关文献都给出了细致入微的讨论和总结。


目  录

>>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一讲 礼、礼学与礼学文献/1

一  礼是什么?/3

二  礼学是什么/23

三  礼学文献的类型 / 38


第二讲 终极关怀中的礼学文献/47

一  主体内省的终极体认——礼意文献/50

二  主体对境的终极关怀——礼义文献/61

三  主客因缘的终极提撕——礼术文献/65


第三讲 礼义觉醒中的礼经文献/75

一  六经之礼——《仪礼》/79

二  礼器专释——《周礼》/97

三  礼经传释——《礼记》与《大戴礼记》/108


第四讲 礼义践行中的礼仪文献/119

一  礼制类文献/123

二  礼俗类文献/141

三  家礼类文献/150

四  教礼类文献/157


第五讲 礼学反思中的礼论文献/171

一  礼论与礼纬/174

二  礼论通家比目/178

三  礼仪长编的结构模式/188


第六讲 礼意冥契中的礼乐文献/195

一  《乐经》《乐记》与《乐纬》/199

二  感物而动——礼乐的致用要素/208

三  率神从天——礼乐的呈现境界/232



第七讲 礼仪表达中的礼器文献/247

一  物器的基本类型/251

二  名器的等差依据/259

三  文器的符号取象/280

四  礼器致用的基本原则/290



第八讲 礼仪流行中的礼法文献/299

一  法、刑之辨/303

二“天讨”——“天秩”失落后的本体报应/305

三“五刑”——“五礼”出越后的社会惩罚/316

四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325



参考文献/333







编辑/制图|汪珂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