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钱人的故事:上海失足妇女搞了场选美大赛,全是这个浙江人给逼的 | 北洋奇谭016

金醉 魔宙 2020-02-10

【北洋奇谭】是魔宙的历史非虚构栏目

由老金讲述近代中国的真实故事,或奇趣话题

从而达到娱乐和长见识的目的


大家好,我是金醉。

 

「北洋奇谭」会讲一些近代真实的人物。常有人问我,什么样的人才能入了我的法眼,列入奇谭。


我一般会问他,你在房间里玩过跳跳球没?拥有这样生命轨迹的人,往往会被我当做奇谭。


房间里桌子、柜子、沙发,有墙壁、拐角和缝隙,甚至会有猫有狗有小孩。抛出的跳跳球就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向前、转向、反弹,一起一落。


如果这个环境是剧变的社会,有些人就是这样的跳跳球。


比如当下,有王姓地产大亨、刘姓电商大亨、兄弟电影大亨等等,大众关注着大亨的一举一动。


昨夜还籍籍无名,天亮却名冠京城。今天还在巅峰,明日跌落谷底。方才谈笑风生,忽而锒铛入狱。


无论什么行业的大亨,但凡有如上轨迹,就成奇谭。


这种轨迹,古往今来并无不同。比如我很喜欢的电影《华尔街之狼》,极尽了大亨的癫狂和虚无,看得人拍案叫绝,又心生凄凉。



今晚「北洋奇谭」讲的就是这么个大亨,你会发现,你会在他身上看到当今各种大亨的影子。


甚至,他所生活的那个魔幻现实的上海,也恍若今日。



野药洋药


 

光绪十三年(1887年),上海城隍庙外,熙熙攘攘全是人。


旁边有个二层小楼,门上挂牌——“春风得意楼”。

 

小楼外路边挑了一个幌子,写着“世代祖传眼科,自制祖传秘方”。

 

一个小伙在下面摆摊买药,边上竖了个牌子“免费诊病”。

 

小伙名叫黄承乾,字楚九,从浙江余姚来的,家里祖传都是眼科医生。

 

上海城隍庙庙会。

 

黄楚九15岁时,父亲病故。


因为母亲不是正室,娘俩被排挤出门,出走上海讨生活。

 

从余姚的小公子哥到流落上海街头,这种落差搁谁都不好受。过过好日子的人,哪怕家道中落,还是总想过回好日子。

 

当时的上海已经开埠44年,一派繁荣景象,黄楚九在城隍庙摆地摊卖眼药,母亲在住所给人治眼疾。

 

这是他的第一桩生意。

 

黄楚九手抄的《治眼七十二症方》,方子是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

 

只卖眼药当然挣不多,黄楚九便打出“余姚黄氏秘制”的旗号卖别的——比如大造丸、圣灵解毒丸、破瘤完功丹等等,都是些自制的中成药。


名字都气魄十足,但大概是些不痛不痒的药丸,也卖得不好。

 

实在没辙,黄楚九就私下卖春药和戒烟丸——这是地摊用户的刚需。

 

结果有人把他举报了,黄楚九被拉到衙门打了四十大板,并游街示众。

 

这件事让黄楚九挨了板子,还丢了面子。但从中能看出,黄楚九爱动脑,为达目的能想办法,甚至不择手段。

 

古往今来,很多大商人都是这样起来的。

 

没两年,黄楚九攒钱开了个中医诊所——颐寿堂。诊所看病门诊免费,就挣个药钱,生意还不赖。

 

但只做了一阵子,黄楚九就发现个问题:中医疲软了,西医在逐渐流行。

 

1880年,李鸿章妻子患病。中医久治不愈,改投天津一个英国传教医师,很快就治好了。

 

李鸿章很感激,资助这个医师在天津开了一个西医医院——总督医院。

 

基督教伦敦会医院,后更名为马大夫医院。今天天津肿瘤医院的前身。

 

因为这事儿,李鸿章成了西医的倡导人,西医的地位陡然上升。

 

对药商来说,西药的利润也远高于中药。当时“西人精制诸品,无不利市三倍”。人参鹿茸那些名贵中药材,反而没人问了。

 

黄楚九开始考虑转型,改经营西药。

 

1890年,黄楚九把“颐寿堂”从三马路搬到公馆马路。新地址在法租界,所以药房改名为“中法大药房”。

 

除了祖传的眼药秘方,中法大药房只卖西药。

 

中法大药房。

 

这个药房是黄楚九的命根子。为保护产业,黄楚九从葡萄牙使馆注册中法大药房,还给自己买了个葡萄牙国籍。

 

药房所用的药品,信封,信笺上也都印着“葡商”的字样。

 

新店铺不但位置优越,而且铺面更大更气派,盘下来要花不少钱。以当时黄楚九的财力,这事是搞不定的。

 

钱的来路有好几种说法,而且都跟寡妇有关。

 

一个说法是,黄楚九用假股票蒙了一个有钱的中国寡妇,骗了寡妇一万块。

 

药房开业盈利,寡妇找上门要分红,却被告知是假股票。寡妇被逼自杀。

 

另外一个说法是黄楚九听了算命先生的话,东游日本,遇见一个富有的日本寡妇,日本寡妇不但投怀送抱,还非要资助黄楚九。

 

真相无从考证,但黄楚九算是从卖野药改成了卖洋药,走上了发迹之路。

 


大清药神


 

20世界初的上海是一片疯狂的土地,遍地都是机会,处处是金钱。英国作家爱迪·密勒直接称上海为“冒险家的乐园”。

 

《上海——冒险家的乐园》封面。

 

每个野心家都想在上海的浪潮里弄出点动静,黄楚九就是其中之一。

 

1905年,黄楚九已经营中法大药房15年,期间药房搬了五次家,生意越做越大。

 

黄楚九还花钱捐了个二品候补运同,也算半个“红顶商人”。

 

 

清末时期,中药保健品突然流行起来了。

 

以前走江湖唬人的灵丹妙药,现在全都登堂入室,在报纸上打起广告。

 

广告利用中国人救亡的心态,经常打出“救时”,“支持国货”之类口号给脸上贴金。

 

比如有一种药叫“救时普济水”。它声称男女老少都能喝,有病治病,没病防身,被这款药救活的人,“何止亿兆”。

 

还有个潘人和号,弄个“毛鸡药酒”。女人怀孕了喝能治感冒,男人喝了腿不疼。

 

潘人和号毛鸡药酒广告。

 

就连当时的汽水,都要强调加进了“精良药材”,不知道能不能降火。

 

民国的屈臣氏汽水的广告。

 

当时还有另一个现象。

 

随着西方生理学传进来,中国传统的身体观逐渐崩塌了。

 

传统观念中,心是人身体的主宰,脑则无足轻重。《黄帝内经》上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1851年,有人翻译了西方的解剖学医术《全体新论》,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脑子很重要——脑是身体之主,心则降级成造血供血的普通单位。

 

《全体新论》是中国最早有人体解剖图的医学书,作者是英国传教士合信。陈修堂翻译。

 

当时有种论调,说中国的衰落就是国人脑力不足,得补。

 

黄楚九瞅准了这个机会,推出了一款西药“艾罗补脑汁”,还有个英文名“Yale Stimulant Remedy”。

 

黄楚九称,“艾罗补脑汁”是一个叫艾罗的美国医学博士发明的。常喝它能“精神健旺,筋骨强筋,面色红润,思想日富”。

 

“艾罗补脑汁”一经推出就大获成功。除了借西药跟大脑的势,最大原因就是广告。

 

黄楚九舍得花钱,他有个信条,“一分本钱,九分广告。”

 

除了在《申报》《新闻报》等大报上买版面打广告,黄楚九还雇人到处贴“艾罗补脑汁”小广告。


艾罗补脑汁广告。

 

只要是个广告牌,电线杆,都能看到“艾罗博士”的脑袋。

 

现在我们都知道,这种重复轰炸的广告简单粗暴,毫无艺术性可言,但也最有用。


“艾罗补脑汁”在上海一炮而红。


这玩意怎么做出来的?

 

中法大药房后院,有个大铜锅,里头盛满了掺了镇定剂的糖水,敖好了装瓶,端到柜台就卖掉,这就是“艾罗补脑汁”。


黄楚九从一个药剂师那弄到这张方子,一经包装,变成了美国艾罗博士研发的包治百病的神药。

 

艾罗博士,就是黄楚九自己——“Yale”就是“Yellow”(黄)的变形字。

 

除了艾罗博士,黄楚九还给艾罗虚构了一个徒弟叫黄国英。

 

“黄国英”在《时报》上发文造势,拽上各种专业名词,声称“艾罗补脑汁”是“我四万万人无穷之幸福”,对中华崛起无比重要。



广告狂人


  

黄楚九还花300块请知名谴责小说家吴趼人为“艾罗补脑汁”代言。吴趼人专为此写了一篇软文——《还我魄灵记》。

  

黄楚九从《时报》等好几家报纸买了半张版面,把吴趼人的广告打到最显眼的地方。

 

吴趼人,清末谴责小说家,笔名我佛山人。代表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


吴趼人在文中说他喝完“艾罗补脑汁”,“文思不涩,劳久不倦”,人都变年轻了。

 

不巧的是,文章登报刚过三个月,吴趼人就因气喘死了。

 

时人写了一副挽联“百战文坛真福将,十年前死是完人”。讽刺吴趼人为钱写软文,晚节不保。


我不这么看。吴趼人创作半生,穷困潦倒,死时身上就四毛钱,300块接这样的代言广告,我十分理解。

 

当时,写《官场现形记》小说家李伯元和其他流行作家也都给“艾罗补脑汁”打过广告。

 

除了硬广和名人代言,黄楚九开创了中国软文广告风气之先——现在写营销公众号的,都该把黄先生供起来烧香。


1919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报纸上投放的广告小说,小说连载,其中植入烟广告。图片出自厦门大学出版社的《中国近代广告史研究》。而这种方式,是从黄楚九开始的。


小说在过去的中国一直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品类。小说家甚至被视为“第十流”,也就是不入流。

 

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刊《新小说》,提倡“小说界革命”,一下把小说拔高到“开民智,启民德,激民气”的地位。

 

 

看小说成了有面子的事儿,连商铺的店员没事时也翻着看看。但当时写小说的人太少,小说产量供不应求。

 

黄楚九从中看到了商机,开始找人写小说,并给小说里插入“艾罗补脑汁”的信息,再发表在各大报纸上。

 

现在来看,这些小说没啥技术含量,都一个套路——但对黄楚九来说,这套路就是营销模式。

 

小说开头很吸引人。有个惊人的案件,主人公开始调查,犹如侦探一般。


情节紧要关头,主人公忽然身体不适,或脑子不够用了——怎么办!

 

“艾罗补脑汁”隆重登场,主人公喝上一瓶。

 

喝完神清气爽,药到病除。


不幸的是,主人公把案子忘了,煞有其事地推荐“艾罗补脑汁”。

 

最后连报社都看不下去了,把这些“新小说”全从“小说栏”挪到“广告栏”。

 

黄楚九为艾罗补脑汁报纸定制的新小说。


不但是营销奇才,黄楚九还是个公关高手,能把公关危机搞成事件营销。

 

上海有个美国小混混,看到黄楚九打着美国人的旗号发财,就自称艾罗后代,上门找黄楚九要钱。

 

黄楚九没想到还有人玩这一出,但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个宣传机会。

 

他盛情招待“小艾罗”,带着他出入各种场所,见各种媒体和大佬。

 

很快上海人都知道,“艾罗”的后人来了。

 

暗地里,黄楚九给了“小艾罗”一笔钱,俩人当着上海媒体的面假戏真做。


黄楚九正式得到“艾罗”后人的授权。

 

一个假“艾罗”,反倒给黄楚九的“艾罗补脑汁”正名了。这套组合拳让中法大药房和“艾罗补脑汁”名声大噪。


借着热度,黄楚九推出艾罗疟疾丸,艾罗霍乱丸,艾罗白浊丸,艾罗解毒药,艾罗痔疮药,艾罗眼药水,艾罗花露水……

 

听名都不像西药,但有艾罗这个IP,居然都卖的不错。

 

事情也不总一帆风顺。

 

树大招风,市面上出现了十几种山寨“艾罗补脑汁”。比如“真正艾罗补脑汁”,“艾罗新补脑汁”等。

 

还有一些名字跟正品就差一个字,比如“艾萝补脑汁”,“佛罗补脑汁”。就像现在的“雷碧”,“康帅傅”。


当时《申报》上的“佛罗补脑汁”广告,山寨黄楚九的产品。


一开始黄楚九还跟这些山寨货打官司。后来山寨货越来越多,黄楚九索性不管了。

 

总之,因为成本低廉,广告花样百出,“艾罗补脑汁”成了中法大药房最成功的产品,堪称大清脑白金。


黄楚九名利收尽,简直就是大清史玉柱。


后来,按着脑黄金的套路,黄楚九又搞了多款保健品,广告方式更是推陈出新。


有一回,黄楚九想了个很炸的点子。

 

他找人做了一个巨大的风筝,风筝上挂着个装广告单的笼箱。笼箱上有条长引线,是个开笼的机关。

 

大风一来,黄楚九找人点着引线,把风筝放上天。

 

等风筝飞到上海城上面,机关引线也烧完了。砰地一声,笼箱里面的保健品小广告哗啦啦全出来,撒得满天飞。

 

上海的市民哪见过这场面,都跑出来围观,捡起来看。

 

黄楚九一看风筝效果不错,马上升级方案。

 

他不知道从哪找了一架双翼飞机,让飞机一边绕着上海飞,一边往下倒传单。

 

民国时期的双翼飞机。

 

这波广告可真轰动上海了,据经历过那件事的人说,当时“几乎是万人空巷了”。

 

飞机撒下来的小广告上宣传的是一种叫“百龄机”的保健品。

 

百龄机广告,又是一款神药。

 

“百龄机”又是一款神药,不光治疑难杂症,还治不孕不育。就连小孩不听话,喝这个也能好。


配方是什么呢?治便秘的药加滋补药材。

 

当时很多人好抽鸦片,黄楚九也抽的挺凶。抽鸦片有个副作用,便秘。


黄楚九深受其害,天天堵得慌。

 

他女婿也是医生,就给他开了副通便的药。黄楚九一吃,还挺管用,通便开胃,还有精神。

 

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个商机——配上滋补药材后,取名“百龄机”。


百龄机圣诞节广告,直接跟上帝挂钩了。

 

除了放飞机发小广告,他还搞了个高端论坛,在“大世界”游乐场办了个“百龄大会”,请了几十个长寿老头集体为“百龄机”代言。

 

几十个白胡子老头喜气洋洋坐在台上,竖着大拇指,吹捧“百龄机”。吹完之后,当场打拳表演,名叫“百龄拳”,是黄楚九自创的。

 

第二天,上海所有报纸都在报道这次“百龄大会”,百龄机的知名度也蹭蹭暴增。

 

这种套路的活动,现在已经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如今的“区块链专家”用的就是黄楚九的路数——先包装一批“专家”,再把这些人聚起来,假模假式开大会,宣布大事。

 


娱乐大王


和现在很多商人一样,黄楚九挣得钱太多,就搞起了娱乐。


20世纪初,革命是最流行的词语。连文艺都卷进革命浪潮,文艺不能只娱乐人,还要教育人。

 

京剧搞起了改良运动。其中以上海最积极,发展出“海派”京剧。有一家叫“新舞台”的戏院就专演改良京剧。

 

 

但文艺一旦想脱离群众,想教育观众,就会失去观众。改良京剧火了一阵子,很快就不行了。


“新舞台”也一样,越演观众越少。

 

黄楚九决定办戏院,只演老百姓爱看的。

 

1912年,民国元年,黄楚九在上海二马路开了个戏园子,打出“看正宗京剧”的招牌。

 

为了埋汰改良京剧,黄楚九给戏园子取名叫“新新舞台”。

 

光是正宗京剧还不够,黄楚九还请到最好的角,唱最好的戏。

 

他从北京请来京剧名伶“小叫天”谭鑫培,广告中打出“伶界大王,内廷供奉”的招牌。

 

谭鑫培,清末著名京剧名伶,人称“谭叫天”或“小叫天”。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由他主演。

 

虽然大清没了,但太后中意的角儿还很有吸引力。黄楚九的票卖的很火。

 

谭鑫培在“新新舞台”演了30多场,中间出了个插曲。

 

谭鑫培的戏中有一出叫《盗魂铃》,他在里面演猪八戒。

 

《盗魂铃》讲得是猪八戒降妖的一个故事,故事比较平,但是当时却是谭鑫培的拿手戏。

 

戏里有一幕,一般演法是猪八戒从桌上翻跟头下来,赢个满堂好。

 

谭鑫培六十多了,再翻跟头不方便了,就把这段改了。

 

他为表现猪八戒笨拙身形,从桌上晃晃悠悠爬下来了。

 

但观众不干,台下有人开始叫倒好,其他人也跟着起哄。

 

谭鑫培毕竟是名角,有铁粉。

 

散场后,谭粉们要给偶像出头,抓住那个喝倒彩的,伸手就是个嘴巴子。

 

这人当时没敢吱声,但隔天,有几家报纸把这事捅出来,说谭鑫培和“新新舞台”仗势欺人。

 

改良剧界这下算是抓着黄楚九把柄了,一个劲蹿腾当事人跟“新新舞台”打官司,死磕到底。

 

最后黄楚九和谭鑫培联合登报,赔礼道歉,这事才算过去。

 

为了吸引顾客看戏,黄楚九又把新新剧场包装一番。

 

他把“新新剧场”屋顶改造成花园,增加了一些说书唱戏的艺人,还在门口摆了一面哈哈镜。

 

最重要的是,黄楚九给楼上安了一部电梯。对普通市民来说,这可太稀罕了。

 

黄楚九还给剧场起了个新名“楼外楼”。

 

他没想到,改装后的“楼外楼”生意异常火爆,远超他的预期。

 

这一下就启发黄楚九了。

 

他联合上海地皮大王经润三,要在静安寺路办一家更大的游乐场。经润三提供地皮房产,黄楚九负责管理经营。

 

“新世界”游乐场办起来了。

 

新世界游乐场。

 

“新世界”游乐场足足有三层。里面设有溜冰场,弹子房(台球厅),电影院,杂技和各类地方戏院。还有供游客吃喝的中西餐厅。

 

上海滩好吃的好玩的,全弄进来了。

 

更重要的是,只要花两毛钱买一张门票,就能玩一整天。普通人也能消费起。

 

不消说,“新世界”游乐场引领了娱乐新时尚。

 

很多人能从午饭玩到半夜,甚至还有外地人赶过来玩。黄楚九跟经润三数钱数到手抽筋。

 

黄楚九还给游乐场的戏剧植入保健品广告,多了个宣传路子。

 

就在生意兴隆时,经润三突然病故了,“新世界”内部一番内斗,黄楚九被架空了,被迫退出“新世界”。

 

揣身上的宝贝生生被人抢了,黄楚九咋能咽下这口气。他在法租界爱多亚路上找到一块地,重找合伙人,准备东山再起。

 

有“新世界”的成功背书,很多人主动找到黄楚九要入股,其中包括“辫帅”张勋。

 

为了叫板“新世界”,新游乐场的名字就叫“大世界”。

 

上海大世界。

 

“大世界”包含了“新世界”所有项目,而且吃的玩的都升级,并增加索道和摩天轮,这在上海还是头一回。

 

黄楚九办了份《大世界报》,只在大世界里面卖。内容是大世界详细的节目单,还有连载小说,随笔等。

 

最重要的是,“大世界”宣布加量不加价,票价也是两毛。这直接影响了“新世界”的生意,两个娱乐场掐的火热。

 

“新世界”被逼到后来,甚至搞起了“开花榜”,就是妓女选秀,冠军被称为“花国总统”。

 

姜文导演的电影《一步之遥》里演的就是这回事。

 

《一步之遥》剧照,花国总统选举。

 


金钱帝国


 

有了中法大药房和“大世界”游乐场支撑,黄楚九的产业进一步扩大。他创办了21个医药公司,成了中国第一个医药“托拉斯”。

 

 

还有中华电影公司,福昌烟公司,萝春阁茶馆,麦斯凯糖果店等100多家公司。

 

黄楚九的产业无所不包。有人统计说,上海“除了棺材铺,几乎都有他的份”。

 

因为公司太多,黄楚九管不过来,就成立了一个“共发公司”,专门打理公司。

 

此时的黄楚九已经从摆摊卖野药的小贩,变成上海顶级大商人。

 

1920年,上海出现了第一个国人自出创办的交易所——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所有人都可以去交易所买卖股票。

 

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幕。

 

那会股票已经不是啥新鲜玩意了。1872年,清政府洋务运动时就发行买卖过股票。

 

清政府发行的股票。

 

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业后,经营得非常好,刚成立半年,就盈利20万。一下就吸引全上海投机者的眼球。

 

从1921年5月起,上海掀起了办交易所的热潮。

 

从金、棉、粮到竹、纸、瓦,甚至是香皂、麻袋,但凡是个玩意都办了交易所。

 

到11月,上海已经开起了135家交易所,简单的就像开淘宝店。

 

这种玩钱的事,黄楚九当然不会缺席。

 

1920年冬天,他在大世界楼下办了“上海夜市物券交易所”。

 

前一年,黄楚九还在大世界下开了家“上海日夜银行”。一方面为“大世界”里的赌徒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吸收存款,搞资金池。

 

日夜银行与其他银行不同,存款没有最低限制,一块钱就给开户,利息还比其他银行稍高一点。

 

他找人扮成客人到日夜银行存钱,过会再取出来,周而复始。造成银行生意兴隆的假象,让更多人相信日夜银行的实力。

 

于是附近的普通居民、商铺都把钱存到日夜银行。

 

在黄楚九做交易所时,这些钱就让他挪去炒股,赚的盆满钵满。

 

消息也传到文人廉南湖耳朵里。廉南湖是黄楚九的朋友,也是黄楚九的粉丝。

 

他听到很多交易所的财富神话,就想跟几个朋友合开交易所。

 

名字都取好了,叫“江南交易所”。但廉南湖毕竟是文人,生意上的事情一窍不通,于是找黄楚九帮忙。

 

廉南湖,清末民初文学家,教育家。

 

筹备了几个月,还没来得及开张,却突然变天了。

 

1921年年底,北洋政府和租界当局联手整治股市过热情况,收缩银根。交易所贷不到钱了。

 

投机市场上,股票价格全靠钱推。一旦没钱进来,马上暴跌。交易所也跟着一起倒闭。

 

往后的日子里,天天都有交易所爆雷。短短几个月,交易所倒闭到只剩六家。

 

夜市交易所也没能幸免于难。


“大世界”门口围满受损失的股民,全来向黄楚九要债。

 

黄楚九最后把交易所的亏损挂到银行账上,算是给股民打了欠条,股民才散了。

 

但紧跟着问题又来了,交易所倒闭让人们开始怀疑黄楚九。

 

特别是在日夜银行存钱的人,越想越不踏实,着急要从日夜银行把存款取走。

 

这时的黄楚九哪有现钱,急的直上火。

 

黄楚九突然想到廉南湖。廉南湖筹备交易所没开成,手上有四十万。这些钱要能拿过来,够对付一阵子。

 

他鼓动廉南湖把钱存在日夜银行,一来安全,二来能赚个利息。

 

廉南湖一听也有道理,就同意了。

 

这笔钱简直是救命钱。黄楚九马上拿出一部分支付储户取款,而且还装成资产雄厚,毫无压力的样子。

 

储户一看取钱没啥问题,心也就定了,取钱的也少了。

 

黄楚九的危机好像暂时平息了,但廉南湖又找来了。

 

廉南湖眼看交易所也开不起来了。那四十万也是凑出来的。就想要回钱,退给别人散伙。

 

黄楚九都把钱花出去了,咋可能给退。两手一摊,没钱,等着。

 

廉南湖被朋友坑,有苦难言,也只能跟黄楚九耗着。

 

这次事件让黄楚九元气大伤,心脏落下毛病,身体也开始衰退。

 


地产风暴


 

人老心不老,黄楚九又有新的野心,他要开发房地产。

 

黄楚九发现他做火了“大世界”,周边的地价暴涨,他自己却没落到一点好处——原来房地产才是最好的生意。


1928年,黄楚九正式涉足房地产,这次,他压上了所有身家。

 

黄楚九先借钱买地盖房,然后用地和房子抵押再借钱,接着买地盖房。

 

看起来黄楚九干的巧妙,花小钱办大事。

 

用现在人的说法,黄楚九用了高倍数杠杆。稍微懂点金融的人都知道高倍数杠杆风险有多大。


 

从后来的房价上看,黄楚九赌对了。

 

上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上海的地价房价连续疯长,一点不输现在。

 

很多大商人都抛弃老本行,改行做房地产。一些市民也参与进来,跟着一起炒房。

 

1927年,还是律师的吴凯声花3000元买了一块地,三年后用十倍的价格脱手。

 

吴凯声,民国律师,政客,曾在汪精卫政府任职。

 

名医陈存仁在静安寺花5200元买的地,几年后甚至涨到10万元。

 

陈存仁,图片错误。

 

黄楚九在大马路兴建了二三十栋写字楼,下层可以做商铺,楼上租给公司办公。

 

大马路是繁华地段,眼看着黄楚九坐着数钱的日子就要来了。

 

但他的运气实在太差。

 

房子还没全建好,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就来了。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紧接着蔓延到全世界。

 

1929年经济危机。

 

当时的中国经济开放性很高,冲击也很严重。上海是中国金融中心,冲击尤其厉害。

 

工商业大幅度萎缩,店铺纷纷倒闭。有钱人也都捂上口袋,观望局势。

 

于是黄楚九的房子没人租,全闲置了。

 

黄楚九所有钱都锁死在房地产上了。房子不挣钱,等于要了黄楚九的命。

 

他只能自己在房子开商铺,希望能赚点钱周转。

 

谁知道所有店铺都入不敷出,开一家赔一家。把黄楚九逼到绝境。

 

黄楚九被迫找人“调头寸”(借钱周转),找到老乡黄金荣。

 

黄金荣看上“大世界”这摊生意很久了,感觉黄楚九遇到大麻烦,手指头一捅就能趴下。

 

他找人把黄楚九窘迫的消息传出去。

 

上海滩一下震动了。尤其是日夜银行的储户,全拿着存票到日夜银行取钱。

 

民国美丰银行存单。

 

黄楚九急火攻心,直接病倒。

 

黄金荣又开始散布黄楚九病死的消息。取钱的人更多了,日夜银行差点被摇塌。

 

黄楚九用上所有气力,在公众面前露了一面,表示他还健在,日夜银行没问题。

 

人心还没安定下来,储户就发现取钱是越来越难取了。

 

也就没人管黄楚九死活,就是要拿钱,连“大世界”的员工都掺和进来。

 

这下基本就坐实日夜银行外强中干了。

 

黄楚九急火攻心,犯了心脏病。

 


大亨陨落


 

1931年1月19日,黄楚九死在了自家宅子里。

 

黄楚九丧事本想办排场。但屋外被讨债的围满了,做道场的和尚尼姑都进不来。

 

本来要做七七四十九天道场,但和尚尼姑嫌乱嫌麻烦,不愿来了,做了一天就拉倒了。

 

鼓破众人捶,上海西药业同会送来了个素幛,上面写着“药石无灵”,公开嘲讽黄楚九卖假药。

 

屋外逃债的要砸黄楚九葬礼的场子,租界当局只能找了一队头上包红布的印度兵在黄楚九家外守着。

 

黄楚九的葬礼也草草收尾了。

 

黄楚九出殡下葬时,当局怕有人闹事,只让出殡队伍走小路,还派了便衣保护出殡队伍。

 

黄楚九出殡。

 

有资料说,即使这样,出殡队伍还是在公墓门口被人扔“丹佬”(屎)。

 

后来黄楚九小女儿扫墓时,发现黄楚九的墓碑都被砸折了。

 

黄楚九一死,他建立的商业帝国瞬间崩塌了。

 

黄金荣,虞洽卿在内的大佬急不可耐接管处置黄楚九的产业。

 

逃债的拼命夸大债务,想敲诈一些油水,把讨债当成发财机会。

 

欠钱的全部遁形,趁机赖账。

 

除了中法药房等几个分离出去的公司,其他产业都被声称“清算”,用去还债了。

 

“大世界”落到黄金荣手里,更名“荣记大世界”。

 

黄楚九打拼一辈子积累的产业,全被这些往日的“朋友”扯碎,分食了。

 

黄楚九曾红极一时,死后却被掠夺一空。

 

最后只剩那些拿不到钱的储户在咒骂他。

 

 

我把黄楚九的事讲给周庸。


他压根不信,说我拿现在的社会新闻编故事蒙他——他这么想挺合理。


一个聪明勤奋、白手起家的投机大亨,搞假洋货,鼓吹概念,投身娱乐产业,玩转股票金融,却死在房产泡沫里。


这样的人生,周庸作为富二代,怕是听得太多了。可以随便给黄楚九安个“民国XXX”的外号——你也可以试试。


至于功过是非,是褒是贬,各人自有看法。


作为一个说故事的人,我倒觉得,这恰是时代大势与个人命运激荡的趣味。


人可以顺势而起,也会顺势而落,当然也有逆势而为。跳跳球蹦起来,故事才有趣,不是吗?



 参考文献:

1. 上海巨商黄楚九,人民出版社,曾宏燕

2. 海派商人黄楚九,上海书店出版社,秦绿枝

3. 清末民国保健品颇为畅销 购补脑洋保健品最时髦——蒋建国,梁力

4. 创办上海“大世界”游乐场的黄楚九靠忽悠这种神奇的药水起家——陈大康

5. “芋香印谱 ”和《还我魂灵记》——魏绍昌

6.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爱补脑——网易湾流

7. 腦為一身之主:從「艾羅補腦汁」看近代中國身體觀的變化——张宁

8. 补脑的政治学:“艾罗补脑汁”与晚清消费文化的建构——张仲民

9. 创办上海“大世界”游乐场的黄楚九靠忽悠这种神奇的药水起家——陈大康

10. 近百岁“大世界”当年风光无限,究竟有和奥秘——上海观察

11. 滑头企业家黄楚九——晶报

12. 老上海的房价曾疯狂到什么地步——李涵说历史

13.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工商业的影响——赵强




世界从未如此神秘

▬▬▬▬▬ ● ▬▬▬▬▬

We Promise

This is Original


文中未注明来源的图片视频均来自网络,仅用作说明。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打赏老金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