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我十年来读过最好的书
▏备受盖茨推崇的思想家平克
“
关于性别的遗传经济学还推断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具备发生通奸的遗传诱因;
诗人和小说家的艺术作品...他们的文字要么是对人性的想象,要么是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深刻洞察。
——史蒂芬·平克《白板》
作者简介: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世界著名实验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TED演讲人、世界语言学家,被誉为“当代伟大思想家”。
2004年,当选《时代周刊》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2010—2011年,两度被《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顶尖思想家。在2013年《前景》杂志“最伟大思想家”的评选中,名列第三。
平克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书备受比尔·盖茨的喜欢,盖茨这样评价道:多年来我一直说史蒂芬·平克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我十年来读过最好的书。如果我只能向人推荐一本书,那就是它了。
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书中,平克开创性地运用了最前沿的心智理论研究人类历史,启发读者更进一步反思对进步、现代性和人性的观念。引导我们用全新的角度看人性、看历史、看世界,让我们深思人类社会的未来命运。
写在前面:
今天我们选读的,是平克的另一本经典思想著作《白板》,这是一本需要读者调动理解力和思考去深度阅读的书,适合具备一定思想底蕴和较高认知的读者。
书中的思想是对主流人性论的颠覆性反叛,阐明人性的本源、内涵及局限,追溯人类诸多苦难的根源,拨开道德错觉的迷雾,破而后立,进而建立新的意义和道德观念~
复杂的心灵源自虚无?
摘自《白板》 | 作者:平克
每个人都持有自己的一套人性论,据此对他人的行为做出预测,也就是说,我们都需要一种理论来解释“是什么原因激发人们做出某类行为”。认为思想和情感会引发行动,这是一种被默认的人性论,它深深影响着我们看待人性的方式。
我们所持的人性论是我们生活的重要源泉。在准备对他人进行劝说或者威胁时,或是决定告知其真相还是欺瞒时,我们都会从人性论的角度加以考虑。我们所持的人性论还引导我们如何经营婚姻、养育子女以及调整自己的行为。
人性论中关于学习的假设影响着教育政策的制定,关于动机的假设影响着经济、法律以及犯罪等问题的政策制定。人性论界定了什么是人们轻而易举就能够获得的,什么是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或艰难的努力才能获得的,甚至什么是人们根本不可能企及的。
因此,人性论从根本上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作为个体或社会而言,什么是值得为之奋斗的。
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政治体制中,相互对立的人性论往往交织在一起,这也正是历史进程中许多冲突的根源所在。数千年来,关于人性的诸多理论多源于宗教。每个社会都必须围绕一种人性论来运作,而知识主流则致力于另外一种理论。
这种理论很少被清楚地阐述出来或者被其他人公然接受,但它却能够在诸多宗教信仰和政策中居于核心地位。
罗素(Bertrand Russell)曾写道:“一个人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被一大堆安抚性的信念包围着,就好像夏天到处都会有蚊子在耳边嗡嗡叫一样。”对当今的知识分子来说,很多这样的信念都与心理学以及社会关系相关。我将那些理论归类为“白板说”,“白板说”认为,人的大脑并不存在固有的结构,而是可以由社会或者人类自身随意塑造。
上述这种人性论(白板说)认为,几乎不存在什么先天的人性。由于各种宗教都有其各自的一套人性论,因此各种人性论也承担了宗教的部分功能,“白板说”也成了当代知识分子的世俗信仰。
白板说被视作价值观的来源,因此,即便该理论是建立在“复杂的心灵源自虚无”这一奇迹之上的,它的地位也没能被撼动。“白板”是对古老的拉丁语“tabularasa”一词的一种比较宽泛的解释,从字面来看,“tabularasa”意指“被擦得干干净净的写字板”。
通常,这一说法要追溯到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下面是选自其经典著作《人类理解论》中,非常著名的一段话:
“让我们假设,人类的心灵如同通常所说的那样,是一张没有任何印迹的白纸,不存在任何思想。那么,人的心灵是如何形成的呢?人类大脑中所具有的复杂且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是从哪里来的呢?人类拥有的推理知识和能力又从何而来呢?对于该问题,我的回答是来源于“经验”。”
洛克针对的是那些强调先天观念的理论。这些理论认为,数学理念、永恒真理以及关于上帝的概念都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洛克提出的另一套理论,即经验论,既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即人类的心智是如何运作的),又可以被看作一种认识论(即我们是如何认识事实真相的)。
上述双重目标激发了他的政治哲学思想,而这通常又被人们尊奉为自由民主的基石。
既然思想来源于经验,而每个人获得的经验都是不同的,那么观点的差异就并不是因为一种思想掌握了真理,而另一种思想存在缺陷,而是因为这两种思想都有其不同的历史成因。因此,这些差异应该被包容而不是被压制。
洛克的“白板说”瓦解了皇室世袭制和贵族特权,因为这些皇亲贵族和其他人一样,大脑原本都是白板一块,他们无法再声称自己拥有先天的智慧和优越性。“白板说”还抨击了奴隶制,认为不能把奴隶看成是天生低人一等或者原本就应该居于受奴役的地位。
从人类的思维方式来看,一系列数量不断增加的概念(诸如情感、血缘关系、性行为、疾病、天性和世界等)似乎是天生就有的,而现在却被认为是“被创造的”,或者是“由社会建构而成的”。
“白板说”也已成为政治理念和伦理观念的圣典。依照这种学说,我们看到的有关种族、民族、性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并非源自先天素质方面的不同,而是源自经验上的差异。
通过改变个人经历,包括重塑父母养育子女的方式、教育、媒介和社会奖励机制,就能改变个人本身,而学业不良、贫困以及反社会行为等问题也能得到改善,而不这样做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依据所谓先天性别或者种族特质而造成的歧视,也是非常盲目和不理性的表现。
大部分社会科学都对本能和进化这两个概念非常反感。很多杰出的社会科学家都在反复强调,大脑就是白板一块:
埃尔斯沃思·法瑞斯(1927)
本能不能创造出风俗习惯。恰恰相反,是风俗习惯创造了本能。那些被认定的人类本能从来都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
乔治·默多克(1932)
文化现象……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不能先天地遗传给个体,个体只能通过学习来掌握它,毫无例外。
奥尔特加·加赛特(1935)
人类没有本性,有的只是历史。
阿什利·蒙塔古(1973)
除了在婴儿时期会对突然失去父母的依靠以及突如其来的巨大声响做出类似本能的反应之外,人是完完全全没有本能的……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没有本能,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以及他拥有的一切,都是从他所处的文化和环境中经由人类加工过的部分和其他人那里学习和获得的。
当然,学者们不再使用“擦得干干净净的写字板”或者“白纸”这样的隐喻来指代大脑了。也许最时髦的隐喻当属孩子们玩的“彩色橡皮泥”,既可以拷贝印刷好的东西(就像一块白板),也可以把它捏成自己想要的任意形状。可塑性隐喻在博厄斯的两个最有名的学生那里再次浮现出来:
鲁思·本尼迪克特(1934)
大部分人都是按照他们的文化模式而被加以塑造的,因为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可塑性……绝大多数个体很轻易地就接受了他所面临的文化。
玛格丽特·米德(1935)
我们不得不得出结论说,人类本性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可塑性,能够对不同的文化环境加以区分并做出准确的反应。
其他一些人则将人的心理比作过滤器:
莱斯利·怀特(1949)
所谓的“人类本性”,仅仅是文化经过人的神经、腺体、感觉器官、肌肉等过滤网筛选之后的产物。
或者把心理比作工厂加工的原材料:
玛格丽特·米德(1928)
人类本性是最原始、最没有差别的原材料。
克利福德·格尔茨(1973)
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价值,我们的行动,甚至我们的情感,像我们的神经系统自身一样,都是文化的产物—它们确实是由我们与生俱来的欲望、能力和气质制造出来的。
或者把心理比作没有安装程序的计算机:
克利福德·格尔茨(1973)
人类显然是这样一种动物,极度依赖于那些超出遗传的、在其皮肤之外的控制机制和文化程序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或者把心理比作一些无确定形状的东西,很多事物都可以作用于它:
理查德·施威德(1990)
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是文化传统和社会活动是如何对人类心理进行调控、表达、改造和变更,从而造成不同种族而非个体在理智、自我和情感方面的不同的。
结语:
上文摘选的是《白板》一书中对人性“白板说”的概述。而本书提出的思想恰与此相反,作者同时论述了源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的“高贵的野蛮人”和来自著名科学家、数学家兼哲学家笛卡尔的“机器中的幽灵”这另外两种人性观,然后指出:
“一个人的气质和个性在生命早期就会显现出来,并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保持着相当强的稳定性。而且,在他们自己的文化背景当中,无论是个性还是智力都没有受到儿童所处的特定家庭环境的影响......
最后,神经科学研究逐步表明,大脑基本结构是在基因的控制下逐渐形成的。学习和可塑性的重要性是经不住考验的,大脑的各个系统显示出了与生俱来的专门化迹象,并且相互之间的功能是不可随意替代的。”
接着在这一人性事实的基础上,作者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不平等、不完美和虚无主义、认知能力、道德错觉、苦难根源,以及政治、暴力、性别、艺术等进行了一番新的思考和发现~
本文摘自《白板》,作者:史蒂芬·平克;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原作名:The Blank Slate;译者:袁冬华,出版年:2016-12
< END >
编辑整理:正反君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正反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