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代表委员专访 | 吉平委员:建议持续做好边疆考古发掘与阐释展示


“考古发掘是研究中华民族历史、展示中华文明瑰宝的工作。考古发掘成果可以延伸历史轴线、活化历史场景、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对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脉络,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从事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近40年的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吉平自豪地说。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履职以来,吉平聚焦文物考古事业发展,提出一批高质量的提案。2018年、2019年,吉平的“关于加强内蒙古民族文化传统村落调查与保护的提案”“关于鼓励收藏家到乡村开办收藏展馆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均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和认真办理。2020年,他的“关于在文物征集中取消由提供人出具文物来源证明的提案”,成为文物部门修订《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和制订博物馆藏品征集相关规定的重要参考。去年全国两会上,他就加大对革命旧居旧址的保护维修经费投入,提升反映百年党史的重大事件遗迹、重要会议遗址、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旧居的保护展示水平等问题提交提案,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回复。


“边疆地区的文物古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物例证,它记录了各民族的社会制度和生产生活轨迹,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做好边疆地区考古发掘和阐释工作,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讲好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故事,增进民族团结,增加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年两会吉平更加关注边疆考古工作。


我国地域广大,边疆地区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是高原、山地、草场和戈壁沙漠。吉平认为,各地区的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是不平衡的,尤其边疆地区,这一发展过程、原因等有待深入挖掘和认识,以便全面了解我们民族、国家和文明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吉平建议,配合“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和“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制定实施边疆地区重要考古规划和实施办法,围绕史前文明、中华文明基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一系列课题展开考古发掘,在“十四五”期间,也可以划地区、分阶段地展开边疆考古发掘。


“另外,边疆考古发掘成果的阐释展示工作也要进一步加强。”吉平举例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经过考古发掘,以实物证据确认北庭故城外城为唐代构建,展现了唐代北庭都护府的历史地位。内蒙古发掘的元上都遗址,为自治区内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融合的产物,再现了元朝繁荣的社会形态、融合的民族关系,以及开放包容的繁荣文化,其城址设计和规划体现了对汉文化的吸收与延续。“建立遗址博物馆或遗址公园,是让考古发掘成果更贴近群众、走进群众的重要方式。”吉平建议,汲取以往遗址博物馆、遗址公园建设的经验,让边疆考古成果得到更好地展示和普及,充分发挥其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方面的作用。




采写:徐秀丽 
编校:杨亚鹏 
审核:李   瑞
监制:李   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