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豆瓣9.2之前,ta早被骂了无数遍

毒Sir Sir电影 2020-08-26
Sir叹服了。

一个以为必然会激起强烈民族情绪的题目。

看完5集后,很激动,但却是因为被其中的旁征博引和严谨细致而打动。

一个复杂而撕裂的话题,还能不能在今天浮躁的互联网中。
让我们重新获得发现与反思的能力呢?

9.2分。

它当之无愧——


《亚裔美国人》

Asian Americans

 



01


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已经过去将近一个月,怒火仍未平息。


他被白人警员顶住他的脖子,持续8分钟46秒。


留下一句“I can’t breathe”,窒息而死。


很多人也关注到视频中的这位警察——


他不是白人,不断呵斥旁边的群众不要靠近,直到弗洛伊德停止挣扎。

 


大家开始猜测他的身份:华裔?韩裔?越南裔?还是菲律宾裔?


不要说美国人。


就连我们也很难简单从外表判断。


他们被统称为:亚裔。


也许,是美国最没有存在感的群体之一。


没有WASP的优越感,没有非洲裔美国人的“Black Lives Matter”运动,没有印第安人的自古以来。


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亚裔美国人》的制片人,曾拍摄一部提名奥斯卡的纪录片,《谁杀死了陈果仁》。

 

1982年。

 

27岁的华裔工程师陈果仁(Vincent Chin)还有几天就要当新郎了,他在酒吧和朋友庆祝告别单身仪式。

 

两名白人突然上前,对陈果仁破口大骂,指责他夺走了他们的工作——


他们把陈果仁当成了日本人。


历史好像就是不断地重复和重叠。


面对当时日本经济的腾飞,全球产业的转移,失去优势的阶层开始把不满转移到民族问题上。


而陈果仁死,也像是另一个版本的弗洛伊德。


他被用棒球棍猛烈敲打头部、肩部和胸部。

 

陈果仁死前,喊的是:“It isn't fair!”。(这不公平)

 

即将举办的婚礼,成为了葬礼。

       △  陈果仁

 

整个亚裔群体被激怒,他们和陈果仁的母亲走上了抗议的街头。

 

然而,反抗的声音却激不起一丝涟漪。

 

凶手虽然被判刑,但从来没有在监狱待过一天,也没有赔偿过一分钱。

 

母亲在他蒙屈死后的20年间,奔走全美,只为儿子讨回公道。

 

到现在都没有被翻案。

      

     

记住弗洛伊德者众。


但记住陈果仁,却还需要我们在历史中不断打捞。


(《亚裔美国人》记录了多个亚裔群体的历史,本文内容更多侧重于华裔。)



02


19世纪,白人把世界都发现得差不多了。


他们自信地发现——


自己是最优秀的一群人。



在他们眼里,其他的种族全都显得野蛮和落后。

 

比如黑人被描绘成牙齿尖利的吃人族,菲律宾部落被当成动物一样观看,中国则叫成是“Chinks”。

       

△  感谢NEW字幕组的贡献,下同


《亚裔美国人》的第一集《开天辟地》,说的就是第一群大规模来到美国的亚裔群体——


中国人。


1860年,很多华工前来修建美国州际铁路。


对于这项工程来说,华工是最理想的劳动力——

 

他们便宜,有耐力,守规矩,要求低,也不会动不动就闹罢工。


还很能牺牲自己。


在最崎岖的路段,每两英里就有三人丧生;用人力工具和火药,凿开坚硬的花岗岩,挖出了15条隧道。

 

冬季,雪崩摧枯拉朽,很多华工瞬间丧命。

 

那些死去的年轻人的尸体和骨头成千上万地堆在一起,等着中国来人为他们收尸,回到故土安葬。

 

每次都会往中国运回1200名工人的尸体。

 

             

这些中国劳工前仆后继,远赴重洋,奔向这条十死九生的路。


他们只为实现一个简单而朴素的心愿——


养活远在中国的家人。


如华工的后代虞容仪芳回忆自己的曾祖父:


“他一天挣一美元,伙食费也从那一美元里扣除,剩余的钱会寄回家乡。”



华工占据铁道工人的80%到90%,他们用血肉之躯铸就了这条铁路。


6年后这项工程完成。


在热烈的欢庆典礼上,大家举起香槟庆祝,两列火车上的人杯子碰在一起。


但照片上,没有出现一名中国人。

       

       

他们的委屈,没有随着铁路的修成而结束。


有的华工留下来,他们聚居的地方成为唐人街。


唐人街几乎就是一个城市,有大会议室,旅店,饭店,茶馆.......



但这条街,也被认为是藏污纳垢之地,这里赌博、鸦片、卖淫泛滥。



歧视也越来越严重。


中国人的辫子,叫作“猪尾辫”,是落后愚昧的象征。

   

             

刚到美国的亚裔,会从码头抵达唐人街。


种族主义者会聚集在码头附近的桥上,向新来的中国人扔石头,把他们视作美国劳工的威胁时。



在官方层面,通过了《排华法案》。


那些在美国底层打拼多年的中国人,一不小心,就会成为遭到逮捕的黑户。


一位移民后代的曾祖父,曾经在大地震,房屋倒塌之时。


仍要跑回屋里,拿出一沓文件。


这份文件是美国的出生证明和白人的推荐信,以证明他是合法的美国公民。

        


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针对某一族裔的移民排斥法案。


1943年,该法案才被废除。

 


03


今年7月,将上映迪士尼斥巨资打造的电影《花木兰》。

 

中国的故事,华人主演,华人阵容。


这在上个世纪的美国不可想象。

 

20世纪30年代。

 

黄柳霜是第一位好莱坞亚裔演员。

 

她饰演的角色,或是自杀,被枪杀,都不得善终,或是典型的东方角色。

 

《海逝》,为了一个美国人而把孩子生下来,却被始乱终弃,她自杀了。

 

《巴格达窃贼》,饰演蒙古奴隶。

              △ 《海逝》《巴格达窃贼》


她曾开玩笑说,她的墓碑上要写上:“她死上了1000次”。

 

1936年,好莱坞放出拍摄电影《大地》的风声。

 

一部发生在中国土地上,中国农民的故事。


谁都以为当时最出挑的亚裔影星黄柳霜会拿下这部电影的主演时。


黄柳霜却被安排试镜电影里唯一的反派角色,一个恶毒的妾。


讽刺的是——


这部讲述中国故事的电影,最后全部演员都由白人饰演;


黄柳霜就连唯一的反派角色,也没演到。


△  电影《大地》


她谴责好莱坞:“你因为我的中国血统让我饰演一个小人物,让美国人饰演中国角色,还把所有的主角都给了美国人!”


她愤而离开美国,前往欧洲寻找机会。


情况在二战的时候开始扭转。

 

中国和美国结成同盟,美国的亚裔也加入了军队,发挥作用。

 

当时能够移民到美国的,也多是精英家庭。

 

美国社会开始流行亚裔都是非常优秀的移民的说法,亚裔也被宣传为“模范少数族裔”。



在荧幕里,也一改黄柳霜所代表的“柔弱、多愁善感,邪恶”的反派角色。


这个人是李小龙。


△  李小龙在福克斯面试《青蜂侠》的历史视频


在李小龙之前,美国的英雄形象里从来没有亚洲面孔。


对于亚裔美国人来说,总算是有那么一天,银幕上总算是有了个亚裔面孔。


展现亚裔的强壮,亚裔真实的力量。



美国也开始在亚裔中评选“年度母亲”——


她们一般是勤奋,自力更生的代表。


第一位美国的“年度母亲”,是阮彩莲。


她在丈夫去世后独自经营洗衣店,把八个孩子抚养成人,都上了大学,从事典型的模范少数族裔职业,医生,律师,工程师。

 

甚至还受杜鲁门总统夫人的邀请,前往白宫作客。

       

               

亚裔,是所有少数族裔中的优等生。


但这值得欣慰吗?


对亚裔的印象还是停留在成绩好、内向、勤奋上。


△ 在《生活大爆炸》里,有一个K.O谢尔顿的小天才,就是从朝鲜偷渡出来的学霸。


最重要的一点——


他们很听话,通常在政治上没有野心。


美国大肆宣传模范的亚裔,实际上暗示了什么是“坏"的亚裔美国人。


你只需要安静地发家致富,为美国创造税收。


而美国不欢迎喜欢批判,与非裔美国人或其他激进分子为伍的少数族裔。

 

如果你是模范少数族裔

你就要保持沉默

从不抱怨

当个好亚裔

       




明面上的“年度母亲”。


而实际上,歧视,仍在大张旗鼓。


亚裔甚至在唐人街以外找不到可以入住的房子,却明确被告知:


“我们不能卖给你们东方人。”



今年4月,曾参演过《星际迷航》、《网络迷踪》等电影的韩裔演员约翰·赵(John Cho)写了一封信:

 

“新冠病毒提醒亚裔美国人,我们的归属感是有条件的。“

       


△ 图片来源:《洛杉矶时报》


约翰·赵在信中揭露了所谓“模范少数族裔”的神话:

美国将精选出来的亚洲人捧上神坛,以此压制那些对系统性不公提出质疑的人:“我们想象的成功被用以证明这个系统有效——
如果它对你不起作用,那一定是你的错。


什么意思?

 

做不到像模范少数族裔一样的成功,那是你不争气,活该被瞧不起。



04


《亚裔美国人》中,比起愤怒和仇恨,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尴尬。


这尴尬来自于飘摇的归属。


每次国际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处境。


珍珠港事件爆发。


不久后,日裔美国人受到牵连,被关进集中营。



朝鲜战争爆发。



越南战争爆发。


一名亚裔人参与了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


一名教官对他说:"大家看看,东南亚佬就长这样。”




乃至像80年代日本经济崛起,陈果仁就被当成日本人打。

 

在今年中国爆发疫情后,亚裔美国人成为了病毒携带者,“吃蝙蝠的人”。

 

有的亚裔被吐口水,甚至是被拳打脚踢。

      

△ 一位男子要求列车上的亚裔男子从自己身边走开,并用空气清新剂朝对方身上喷洒。

 

 另一重尴尬是,这是一个模糊而无名的群体。



我们是谁?


谁又是可以和我们站在一起的兄弟?


纪录片中有一个令人尤为五味杂陈的故事。


70年代,受到黑人民权运动中,非裔学生要求大学里应该有更多的黑人历史和文化的课程。


这也影响了亚裔美国人。


亚裔,非裔,拉美裔等少数族裔学生联盟开始联合起来,要求建立一个少数族裔的学习研究院。


记住亚裔的历史。


学生开始罢课,停学,游行,反抗。



当时的人们乐观而坚定地相信,所有少数族裔应该站在一起。


然而在1992年。


洛杉矶暴动。


起初,导火索是四名被控暴力殴打非裔的白人警察获判无罪。


但渐渐,矛盾转移到非裔和亚裔之间。


一名黑人少女在跟韩裔女店主发生肢体冲突之后,被女店主用手枪击毙。此事引发了洛杉矶当地非裔对韩裔的反感。


所以当暴动开始之后,韩裔商店也成为了攻击的对象。


非裔社区在英语新闻上看到的是韩国人如何粗鲁,如何种族主义;


而韩裔在新闻报道上看到的是都是黑人袭击,抢劫,枪击的新闻。



在骚乱的白热化中,韩裔不得不拿起枪,守卫他们赖以生存的店面,抵御“野蛮人的进攻”。


一位民权运动的经历者无不失望地说——


我原本坚定地认为

第三世界的人们共同反抗是多么理想

不同肤色的人应该团结在一起



而所谓的“模范少数族裔”,对亚裔来说也左右为难。

一个数据。
 
近40%的苗裔美国人、38%的老挝裔美国人,以及35%的柬埔寨裔美国人没有完成高中学业。
 
这些亚裔美国人的收入都要低于全美平均水平。
 
直接导致了亚裔承担了本不该承担的仇恨。

一位在旧金山靠拾荒为生的亚裔老人,被一位黑人青年用金属棍殴打和抢劫。
 
围观的人群不仅无人挺身而出,反倒一同起哄、嘲笑这位老人。
 
视频拍摄者更是喊着“我讨厌亚洲人”的种族歧视玩笑。
       
      
当我们以为种族主义只存在于优越的白人那一方,这背后更复杂的是每个族裔,是否都能真心接纳彼此。

否则我们打倒了树立的敌人。

也无法阻止巴别塔的倾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小津安4郎


还不过瘾?戳图片试试↓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