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郭敬明又来「艳压」它?

毒Sir Sir电影 2020-08-26
近了,近了。

郭敬明版《阴阳师》越来越近了。


惊讶吗?

其实他早就预演过。

《阴阳师》作者梦枕貘的《妖猫传》,除了被陈凯歌拍过,还有一个郭敬明版,当时的标题也是一言难尽……


一致好评?
Sir记得普遍的风评是:白鹤少年变白马会所。



郭敬明无疑是一个爱美成癖的人,一切都是要美美美。

美瞳,美颜,美少年。



但另一个问题是。

他能触到这美的精髓吗——



《阴阳师》

おんみょうじ



2001年秋天上映,由泷田洋二郎导演。


电影播出后将近20年过去了,期间相同IP的作品层出不穷,但却鲜有敢在大荧幕上挑战这部前作的“后浪”。


为何?


《阴阳师》原著开卷第一段:

这是一个奇男子的故事。打个比方说,这个故事,

是关于一个像随风飘动的,浮在夜间虚空的云朵般男子的事。


出演安倍晴明的,是日本著名狂言师野村万斋。




狂言,是源自日本民间一类经典的喜剧型戏剧,其原型甚至能追溯到奈良时期,是为日本之国粹。


作为和泉派狂言师六世野村万藏之孙,野村万斋自幼便跟随家中长辈学习狂言,首次登台和祖父与父亲合作演出时仅3岁,17岁便主演狂言名篇《三番叟》。



△ 野村万斋首次主演狂言名篇《三番叟》‍‍


狂言独特的表现形式对表演者在神态、身法、唱腔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多年的表演经验让野村万斋具备了极具感染性的表现力,更赋予了他复古的和风气质。


也让他成为了原作者梦枕貘塑造自己笔下的安倍晴明时参照的现实原型。


《阴阳师》的故事设定在平安时期的日本,那时民智未开,人民大都深信妖魔鬼怪的存在。


因此在故事中,人、鬼、妖怪共存于世。


在人间,饿殍遍地百姓积怨久矣;在朝上,权贵勾心斗角不理朝政。


这样的历史背景催生了一种特殊的职业,阴阳师。


阴阳师们能观星象、人相,也会测方位、定历法。他们掌握占卜、咒术、幻术等技艺,且能与命运、灵魂、鬼怪沟通。



一位身着漆黑朝服的青年乘车来到了土御门大路上的一栋宅邸。


刚要起手叩门,刻有桔梗印的大门忽地大开,映入青年眼帘的,是门内生机盎然,甚至有些杂芜的庭院。


廊道尽头卧有一人,着白狩衣,似笑非笑地望向闯入的来客。


他叫安倍晴明,是一位阴阳师。



日本朝廷专设机构“阴阳寮”,历史上安倍晴明更是官居“从四品下”,在朝中有相当的发言权。


这样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其形象在故事的流传中逐渐被神化。


相传,晴明之父为朝中大膳大夫(管御膳房),其母则是一只名为“葛叶”的白狐。


当代词人柳香川曾作词:

樱花落绢扇,琉璃月下见晴明,衣衫似风雪。

世言公子白狐仙,一笑媚生断人肠。


野村万斋所饰的晴明,则恰是整部电影点睛的妙笔。


△ 晴明的笑确实有些狐狸的神态



故事中的安倍晴明,独居于土御门大路上的宅邸之中,每日与式神相伴,奏乐饮酒为乐。



方术过人却不轻易显摆,出手或艺惊四座,或力挽狂澜。

 


挚友来访则热情招待,凡是饮酒便定拿好友寻开心。

 


有不染尘世的脱俗,但也重情重义,聪明狡黠的背后更藏着如孩童般的傲娇。

 


似妖又似仙,无情却有情。


野村万斋的晴明妙在哪呢?


眉目传情,情感丰富而不油腻。


再往细了说,能精确到两处。


眉间与嘴角。

 


“丰富”来源自眉毛的灵动,多年的狂言表演经验让万斋在眉间勾勒出了晴明的灵气。


而通过唇部带动整个面部的协调,则是不让角色生动的表情显得过于油腻。


配合在一起,造就了一种高级的层次感。


以第二部的开头为例。


日食出现,京都内妖怪袭人事件频发。


右大臣安麻吕大人有事相求,便委托晴明挚友源博雅,邀请晴明到府上详谈。


听完右大臣讲述完自家小姐夜半梦游的事情后,晴明当即问出是否与近日妖怪事件有关,下图是得到默许后他的表情变化。

 


注意晴明的眼神和嘴角动作。


左侧嘴角微提,顺势向后倾,紧接着眼睛稍眯。


这一简单的神情传递出两层意思:


稍感兴趣以及不屑。


稍感兴趣较好理解,毕竟处理与鬼怪相干之事算是阴阳师的本职工作。


之前博雅所说的具体案情也确实离奇,如今听闻了右大臣的叙述,晴明才终于算来了兴致。


为何不屑?


京都频遭鬼怪侵扰,至今已有多起命案发生。


你安麻吕大人身为当朝二品大官,不仅不及时联系、配合阴阳寮工作,后来拜托我挚友请我亲自出山,竟还是为了你家女儿半夜梦游?


我不直接点明,仅是给你一个晦涩的暗示,已经是十分克制的表现了。


类似的细节充斥了两部电影,万斋便靠着这些细节撑起了安倍晴明这一角色。


而晴明与其他角色的互动,则是彻底让这一角色“活”了起来。


在故事中,安倍晴明的挚友是上文提及的时任右近卫中将,源博雅。



博雅虽为武官,性格单纯耿直却通晓乐理。


博雅随身携带的笛子,是从鬼手中取得的龙笛叶二。通过博雅的演绎,更是能奏出令鬼神也为之动容的佳音。


故事中,博雅更是多次通过笛声帮助了晴明。


△ 晴明遇袭,博雅吹笛吸引鬼的注意;觐见天照大神时,笛声起到了沟通神明的作用


看出来了吗?


难怪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有基情。


但在Sir看来。


与其说是基情,不如说是美与美的相互吸引力。


晴明身上确实存在着阴柔之美,他那风情万种的眼神便是最好的体现。


为了展现晴明这方面的独特气质,电影中甚至有专门安排的桥段。


△ 晴明着巫女服和歌而舞


晴明如皎月,博雅似朝阳。


日月交辉,才照亮了那个时代阴翳的天空。



单纯用耽美去理解,还是一厢情愿了。


他们展示出的是挚友间的信任与互补:


你若需起舞,我必和之以曲;你若遇有难,我必鼎力相助。


简单暧昧的互动确实能增进角色间的关系,但这种挚友间把后背留给彼此的信赖,是不论多少刻意而为的暧昧都无法塑造的。


正因如此,二人在两部电影中各自倒在对方怀中的场景才不显得油腻。




这样浅尝辄止的剧情安排,远比简单将恶俗套路中的人物换成同性,再生搬硬套加入到剧情之中的行为要高明许多。


要重新塑造一个这样的安倍晴明,难。


《阴阳师》电影本身并未成为神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剧情的平庸。


作为有原著基础作为参考的改编作品,《阴阳师》的原著内容多为一章多节的短篇故事,读来倒是真的有些日本版福尔摩斯探案集的感觉。


每章故事的开头,基本都是博雅前往拜访晴明,二人在府邸庭院饮酒边闲谈。


期间,晴明大概率会半开玩笑地拿略显木讷的博雅寻开心,随后二人便一同出发前往解决各类事件。


这也意味着,基于原著的电影剧本需要相当程度的改编。


以第一部为例。


晴明猜出博雅为情所困的场景取自原著“月琴姬”篇,是塑造源博雅形象的重要篇章。


祐姬化鬼袭击天皇则是改编自原著的第一部长篇“生成姬”篇。


而作为线索将这些故事串起的主线剧情,则是作为反派的阴阳头(掌管阴阳寮的领导)道尊妄图利用怨灵颠覆平安京,最后被晴明和博雅合力制止一事。


即使是经过合理整合的编排,这也依旧只是中规中矩的剧情结构,并不能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观感体验。


仔细品味,甚至能意识到这“中规中矩”背后的差池——刻画了过于符号化的反派角色。


第一部的大反派道尊,人物本身目的性十分不明确,甚至一度有行为与最终目的相悖的表现。



作为掌管当朝阴阳寮的首领,道尊从开始便在不断对皇室成员下咒。


同伴询问道尊的目的时,道尊也没有正面给出回应,而是回复是为了找到平安京的守护者。


在《阴阳师》故事设定中,百年前恒武天皇的弟弟早良亲王因政变失败而含怨死去,临终前发血誓将永远诅咒天皇。旧都长冈京也因此天灾不断民不聊生,恒武天皇无奈,将早良亲王的怨魂镇压于四神的征伐大将军塚之下,并以此塚为守护,定都为“平安”。


至于道尊找到京城守护者之后呢?


△ 道尊在被怨灵附体的状态下第一次明确表露其目的

 

但这本质上是早良亲王的怨灵复仇的原因,道尊本身从全片开头作恶到现在的原因依旧成谜。


甚至随着剧情发展,这个理由也被无效化了。

 

△ 早良亲王本人最终选择了释怀

 

亲王殿下的释怀,虽说有些突兀但是能自圆其说的。


而他的释怀,客观上让道尊的形象变得更加空洞,甚至于即使现在补上一个像样的意愿,也不能挽回道尊像是在无理取闹的现实。


然后他还真就给自己补上了一个补救性质的目的。

 

△ 道尊向晴明发出共治平安京的邀请


这样的剧情安排可以强行理解为,道尊权利熏心,背离了阴阳师“不恋人世”的设定。


也能进一步升华为对当时社会的讽刺,皇位更替并不能改变百姓受难的现状。



虽然道尊的动机始于空洞。


但比起一个引进的推理悬疑故事,《阴阳师》胜在还原了当时诡异的氛围——


平安时期的日本,阴阳失衡的病态社会。


回顾故事的起因,片中最直观的表现,便是权力和感情的失衡:


第一部,早良亲王政变失败含怨而化作恶灵;祐姬悲怨而鬼变为生成姬。


第二部,因担心掌握冶造技艺的出云国谋反,大和国出兵灭掉了出云。


《阴阳师》不仅在谈论鬼怪,也在描摹人间。


最与鬼怪相关的“咒”与“爱”,不都是“痴念”所化吗?


晴明曾告诉博雅,名字即为最简单的咒。



女子爱而不得反遭男人抛弃,由爱生恨,积怨成咒,进而生成鬼——这是祐姬对天皇的咒,也是无形中对自己施下的咒。


自此,祐姬受困于“生成姬”之名,而背信弃义的天皇则每晚受尽折磨。


同样的,博雅唤素未谋面的祐姬为“满月”,每晚对着月亮陪祐姬吹笛——这来自博雅的爱意,便是他对祐姬的咒。


因此,最终在博雅面前化为厉鬼的祐姬选择了自尽。



出云国的末代皇帝,国破家亡的他将自己的亲生骨肉奉献给天神,换取得以复仇的荒神之力。


这是他对自己下的咒,他自此便受困于名为“幻角”的咒中。


为了复仇,他不惜让妻子魂飞魄散,引导儿子堕入魔道啃杀方才相认的女儿。


最终,来自家人爱和宽恕方才让他清醒。


这位国破家亡的出云皇帝,最终在空无一人的国都里,弹奏完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曲琵琶。



破解咒的方法实质上是在化解执念,而引导化解的过程,便是阴阳师的职责。


《阴阳师》的故事之所以引人着迷,是因为它让每一个读者或观众都相信。


在土御门大路的一栋宅邸里,在能清晰感受到四季变化的庭院旁。


廊道上坐着的,是那位闻名古今的安倍晴明。


即使你不懂乐理,也不妨像源博雅一般向晴明询问关于鬼怪的奇闻轶事。


晴明会露出他带有一丝狐媚般的笑容,示意一旁的式神为你上酒。

 


待你端起酒杯,他便收拢衣袖,告诉你:


鬼终究是鬼,但不妨略其迹而原其心。


身处一个浑浊的时代不失其天真。


在疑障丛生中也不失其清醒。


博雅和晴明这两束相互烛照的光,刺破虚伪与丑陋,解开我们被“咒”束缚的心神。


美,不在于增添新的幻想。


它是看清,然后相信。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

编辑助理:陌陌骑猪撞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