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必须捞今年第一9分院线片

水5郎 Sir电影 2023-01-07
好片再次凉凉。

皮克斯年度动画,《心灵奇旅》。

有多好?

上映2天后,豆瓣9.2,今年院线片得分最高。

烂番茄,97%的新鲜度

评论网站MetaCritic甩出认证:今年必看



它有多凉?


首日票房仅447万,同期最低。


尽管这两天靠口碑带动,上座率逆袭第一,排片依然被压得死死的。


△ 截图来源:猫眼专业版


Sir不愿好片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沉没。


尽管夸它的影评市面上不少,Sir今天还是请来一位老朋友,以更硬核的角度切入《心灵奇旅》,为它再添上一把火。


@水5郎,专业动画影评人


在他看来,这部电影已经不是一部纯粹的动画电影。


而是已经上升到一个哲学作品。


文| 水5郎

Sir电影独家专稿,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心灵奇旅》一个必看的理由——


导演彼特·道格特(Pete Docter)



两次拿过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他执导的作品,你再熟悉不过。


《头脑特工队》《寻梦环游记》《怪物公司》……


又是经典,又是回忆。



Pete是皮克斯乃至整个世界动画电影领域颇为低调,同时又最能把动画商业性和人文深度结合的导演。


他在转学去加州艺术学院学习动画之前,于明尼苏达大学学习了一年哲学,这也使得他创作作品的母命题许多都围绕Consciousness(人的意识)。


Pete的作品永远是在商业片外壳之下,蕴藏多深层次对于人类自我内心的剖析和探讨,并且往往表面的故事只是内核的镜像,宛如人与水中的倒影,需要你用心去思考才能体会。


例如《头脑特工队》虽然主角表面上是乐乐(Joy),故事主线也是讲乐乐去寻找丢失的忧忧(Saddness)来拯救青春期女孩莱莉的公路冒险故事。


但是Pete却说:“《头脑特工队》真正的主角其实是忧忧,主题是告诉我们悲伤的重要性。”



在东方,宫崎骏也是如此,铃木敏夫在《吉卜力的伙伴》中说:“《千与千寻》的真正主角不是千寻和白龙,而是无脸男。”



最顶尖的动画大师们令人最叹服的能力,就是他们拥有把高维精神世界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东西,用有趣的角色和生动的世界观来表现,并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告诉所有人——从儿童到成年人。


他们是精神与物质世界的伟大的翻译者和连接者。


正如Pete自己所说:

讨论任何伟大的创意只占工作的0.5%,剩下是我们想办法用既吸引人,又不让人产生困惑和过于忧郁的方式来让创意表现。


在如今纷繁嘈杂消费主义横行的物质世界,依然能有最顶尖的创作者在用通俗易懂商业电影的方式,探讨人的灵魂本源。


在不断反思物质世界是否让我们的灵魂(Mind)和肉体(Body)产生分离导致迷茫而不自知。


这便是《心灵奇旅》给出的追问——


我们该如何审视我自己的灵魂?


国内动画电影无论是“我命由我不由天”还是“做自己的神”的主题,还处于孩童向外寻找自我价值认同的阶段。


这也有时代的发展阶段的原因,希望未来我们的动画电影随着市场和产业的发展,能有更多元文化的多层次维度的探索。


《心灵奇旅》显然在往这方面用力。


如果说《寻梦环游记》探讨的是死后的世界,它则是探讨生前的世界。


或者说它已经不是纯粹的动画和电影,而是上升到一个哲学作品。


影片探讨的其实不是生死和梦想。


而是意识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的关系,即Mind和Physical。


整个故事特别简单。


一个名叫乔的音乐老师梦想成为专业的爵士乐手,然而在梦想即将实现的那天因为一个小意外受伤,导致“灵魂出窍”到意识的世界。


为了回到地球上自己的身体中,他被迫和一个名叫22的千年投不了胎的老灵魂开始了在意识和现实世界的穿越冒险。



乔的主线中有大量美国黑人文化与爵士乐文化,因为皮克斯雇佣了大量的顾问帮助艺术家在影片中重塑。尤其作为联合导演的Kemp Powers也是皮克斯历史上第一位非裔导演。


影片中有大量文学、物理学、哲学和神学的素材元素。


令我怀疑Peter Doctor是否有过灵修体验,后来看采访,团队了研究各个哲学学派、宗教、文明里对“灵魂”的看法。


他们因此设置了一个意识和物质的缝隙“忘我之境”(Zone)。


探讨了“灵魂出窍”的条件是人类专注力到一定程度或者可以通过灵修抵达,甚至会有塔罗和星象学。


而当人的“我执”过于强大,灵魂就会和肉体分离成为“迷茫的灵魂”在“忘我之境”永远流浪。



“22”的设定是一个千年老灵魂。


他受到几千年来人类精英导师们(Mentor)的教导,像特蕾莎修女、哥白尼、林肯总统、拳王阿里等,然而因为他的聪慧能随时找到老师们的逻辑BUG进而搞怪激怒老师,所以觉得人生并没有意义,导致找不到投胎需要的火花(Sparkle)。



直到和乔的意外冒险体验了地球一日,那些真实世界的香味、飘落的树叶、音乐、人对梦想的追求和亲人之爱让“22”用肉身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一对比所有对人世之前的想象仿佛是纸上谈兵。


“22”觉得也许自己最擅长的就是看天空和走路吧,此时他的火花终于产生。


也许这就是导演想要表达的“火花”的含义:


火花并非人生的目标,而是生而为人投胎之时,对自己有爱,想要活下去之时。



而之后因被迫返回意识世界让“22”和乔的友情决裂,导致他对自我的评价全面否定,认为自己是个让所有人讨厌的人,没有活着的必要。


此时他就黑化成“迷茫的灵魂”在“忘我之境”流浪。


比起乔这个表面上的第一主角,“22”更像是电影的真正的主角。


他更像是我们真实的样子,学会爱自己时则生,不爱自己之时则死。


其次, 《心灵奇旅》在技术层面也是一座高峰。


甚至高到了“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纽约市的现实世界是超写实系,而意识世界是二、三维变化的量子态,两种艺术风格的对比很好的构建出来物质和意识的世界。


你会发现《Soul》中纽约的所有角色和场景、道具是在自然光下构建的,然而这对动画来说是最难的灯光与渲染技术的挑战。


Pete在采访中说:“影片通过刻画在地球上的人生来给观众熟悉代入感,他是实实在在生活的。”


所以它真实到连斑驳的油漆都如此可信,片中的纽约市仿佛都能邀请你去到那个十字路口和店面。



而在灵魂意识的世界,艺术家们费尽一切努力在创造一个“非物质性”感觉的世界:


从钢丝艺术家汲取灵感,赋予Jerry们(灵魂世界守护者)在三维世界中的二维空间感的造型,让Jerry代表的是宇宙的能量集合而非一个生物。


而灵魂们则追求一种未出生为人过的赤子形象,最终材质上借鉴“气凝胶”——


一种全世界最轻、最不像物质的物质。


并在颜色设计上采用在人类世界不会出现的颜色,例如角色瞳孔特意选了紫色。



此外声音可不是影片的辅助,而也是影片的“灵魂”。


Pete在上影节的讲座中说原本为乔的职业感到烦恼,原来乔设定是一个演员,而突然有一天看到一个爵士大师的讲座视频。


大师说年轻时仰慕另外一位大师,后来发现自己和他的区别并不是技术,而是:

当自己弹错时就会沮丧觉得自己失误了。而大师则会惊喜这种意外,并创作出全新的曲子。所以爵士精神是:无论你做了什么,爵士乐手的意义是发现他的价值。”



爵士乐与电影的主题非常契合。


除了音乐,在声效上也在叙事。


纽约作为人类城市文明最高的城市之一,充斥着大量的感官骚乱,汽车喇叭声、火车的咔嗒声、墨西哥饼、披萨、理发店、地铁站台,以及行人、黄色出租车等。


电影中大量生活中声效的运用也进一步拉近观众与电影的距离。



当然,《心灵奇旅》并不是完美无瑕的电影


它的世界观过于美好以至于存在漏洞,它无法解释为什么有邪恶的灵魂和犯罪的存在。


以及由于聚焦点在生活的点滴和日常,哪怕主人公乔的追梦也并非波澜壮阔,观感比起动作奇幻大片,更像一个小而美的剧情片,看惯感官刺激的观众可能会觉得寡淡无趣。


我也会担心儿童是否能理解,然而我那场许多10多岁的孩子都在喊太好看了!


让我想起之前Pixar总裁Jim Morris在采访中说:

我觉得我们过分低估孩子的能力,故意把给孩子看的片子拍的很低幼,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成熟的多比如我们找一个4岁的女孩子看《头脑特工队》,并且问她看懂了吗?她很正经说:这部电影说我们有快乐,但也要接受痛苦和不快乐。我们不应该把孩子分离开来,而是要让成年人像孩子一样看片,我们的电影不分成年人和低幼,而是说更倾向于成人还是孩子。


无论如何,《Soul》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


片中,乔被爵士大师邀请加入乐队实现了梦想,他反而迷茫了。


觉得自己之前所有努力都为了今天,但是实现后感觉生活并没有改变而怅然若失。


导演通过爵士大师的嘴用一个哲学故事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条年轻的鱼想要寻找大海,向一条年纪大的鱼询问。年纪大的鱼告诉它你所在的就是大海。年轻的鱼说这里只有水,哪里来的大海?”


什么意思?


——年轻的鱼只有越出大海,去到另外一个维度空间才会看到大海真正的样子。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经常自省、换位思考。


希望影迷们多看《心灵奇旅》这样不同表达体系和多元视角的顶尖作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不一样的大海。


之前看到朋友圈有位观众的留言:


“这个世界只能看到成功的人,却只有皮克斯记得我们。”


这就是我们(至少)拥有皮克斯的福气。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