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0后00后倾国之美竟是她

毒Sir Sir电影 2022-03-21
Sir一直觉得自己挺潮的,也懂年轻人。

但最近有样东西在年轻人中火起来,实属没想到。

文房四宝?


没看错,就是笔墨纸砚。


而且,爱的还都是90后00后,名曰:

追求国潮。

Sir眼睛睁大了……什么时候,这些“老古董”,不少孩子练书法时的噩梦,也成了“潮”?

年轻人总把“国潮”挂在嘴边。

但说实话Sir觉得,有些人懂“国潮”,有些其实没那么懂,起码还没Sir懂(X宝会淘几件“中国”卫衣就算了?未必)。

但下面这几个人,应该是真懂。

他们来自一部Sir刚挖到的小众高分纪录片,《神奇的老字号》。

别看见“老”字,就觉得与“潮”绝缘。

不信,你先鉴定一下。


01
潮·女性之勇

今年毕业季,一则动画短片在网上刷屏。

B站播放量超过500万,真·弹幕收割机。


短片,名叫《万华镜》。

以动画形式,展示56个民族的女性传统服饰之美。

但《万华镜》的美,不是单纯的视觉盛宴。

比如描绘德昂族时,融入了他们“茶叶变人”的神话传说。


这么有文化,谁做的?

纪录片《神奇的老字号》,也想一探究竟。

这一探,也惊了。

原来《万华镜》并非出自哪位大师大佬之手。

而是由一个98年的姑娘打造。

周方圆。

今年才毕业于清华美院,此短片只是她的毕业设计作品。

(Sir突然想起当年自己交毕业论文时,那一摞寒碜的打印纸……)


别看两分多钟短片,硬是花去了她一年

身体累,压力大。

以至于每天崩溃,深夜痛哭。


靠什么撑下来?

周方圆一开始选择做这个作品,只是因为有点兴趣。

有兴趣,长时间干活才不会太痛苦嘛。

她也没想到,在这样一场艰难漫长的战役中,带她浴血奋战的“兴趣”,渐渐升华成了“热爱”。

民族文化的秘密,仿佛有一种魔力。

小周形容那种感觉,就像是挖宝藏

可随着素材的不断深挖
如金矿一般的民族文化风俗
接踵而至


所以说到国潮,Sir觉得。

首先,是下功夫研究中国庞大久远的文化脉络,找到一个洞口,你能钻进去。

又经过了年轻与潮流的消化,找到一个出口,你能走出来。

再走出来的你自己,就不是原来的那个自己了,是一个真正能结合国潮,不断创新的创作者。

《神奇的老字号》里,周方圆这样在传统文化中发现宝藏的年轻人,也远不止一位。

最近,周方圆的钻研方向,聚焦到了这样一种传统服饰上。

海派旗袍。


旗袍,中国女性传统服饰改良后的产物。

封建时代的宽衣大袖,被融入西式裁剪。

缩短衣长,收窄腰身,露出四肢。

既保留中式风情,又能突出女性的曲线美。

民国时期,旗袍以时髦的上海滩为中心,掀起了一场女性解放的海派浪潮。

这份美,你在很多电影里都领略过。

最著名的,《花样年华》里苏丽珍的二十多套旗袍。


设计师张叔平说:
以前的上海人爱面子,不管家境多不好,出去见人总要风风光光,苏丽珍应该是这样,梳好头,化好妆,穿好衣。

这二十多套花色各异,裁剪精致的旗袍,被身段婀娜的张曼玉穿得风情万种。

还有《色,戒》里的王佳芝。


那一抹泛着丝绸光泽的暗绿,成了华语电影史上殿堂级的情欲象征。

但在当下,一说穿旗袍,大部分女性都望而却步。

好像只有身材曲线好的,才敢上身。

说来也怪。

旗袍曾经可是中国都市女性的日常穿着,人手几件,不管高矮胖瘦,样貌年龄,天天穿。

作为女性身体解放的象征,怎么如今倒多了许多束缚?

于是,有年轻人不服。

第二位引领国潮的,还是个女生,张钦玮。

比周方圆还小一岁,99年生。

别看她年纪小,已经是龙凤旗袍有着五年制作手艺的“小师傅”。


龙凤旗袍是海派旗袍的代表,从三十年代创立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张钦玮严格的师父常把鞭策挂在嘴边。

话里,是一个老手艺人的傲骨和精益求精。

人家说我们旗袍两片两片
就两片拼起来就好了
那你去拼拼看
基本上能做好这件衣服
没有10年是做不好的


但老人家有老人家的“老古板”。

师傅总说,自己做了36年旗袍,可穿得好看的人少。

还特别cue到张钦玮:

“像钦玮这种身材,太瘦,不太适合穿。”


钦玮心里很尊敬师傅。

但尊敬不是盲从,尊敬也不是丢掉自我。

钦玮心里的一个小问号,逐渐变大了:

小身板穿不了旗袍吗?真的吗?

适不适合
还是要看自己吧


于是,她用五年辛苦学来的技艺,开始为自己做一件旗袍。

全程自己上手,方能领略到师父说的“功夫”。

从打板,到制作旗袍上的手工盘扣,都得是时间累积才能赋予的熟能生巧。


经常到了深夜,店里只剩张钦玮一个人还在辛苦赶工。


憋着一股气,历经数个日夜,这件旗袍终于问世。

合适吗?

合适。

能比合适还好吗?

能。

因为穿着自己做的旗袍,钦玮穿出了一种油然而生的“自信”。


“古板”的师父,这回笑了。

因为听话不是好徒弟,听话又消化的,才是最好的徒弟。

我看到她
对我自己的观点好像有点改变了
蛮有自信
蛮好看的


所以国潮还可以是什么?

Sir觉得,是一种站在巨人肩膀上,再次证明自己的勇气。

中国人上下五千年,每一个故事都是老的,但也都是新的。

老,是经历与经历间的一脉传承,新,则是新人对旧人的继承和颠覆。

从证明自己开始,张钦玮带着更年轻的认知,延续着老的技艺,也延续出了古老的东方女性的新时代之美——

旗袍不可怕,它可以让每一个喜欢它、好奇它的女孩都勇敢穿上。

带着这种追求,周方圆也思考着如何让旗袍更好地与当代美术结合,重新成为潮流。

让它能走进当下的年轻人,走进每一个普通女生的日常。

它可以
跟一些更多的
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



02
潮·足下之韧

说完身上穿的,说说脚上踩的。

第三位国潮者,程旭。

说起来他的职业,似乎不潮——北京内联升布鞋的常务。


时间回到二十年前。

程旭自打一出生,就跟布鞋结缘,因为他是内联升家属院的孩子。

小时候,别的孩子睡前听的故事是各种童话,他听的,是老一辈讲怎么做布鞋。

当年大学毕业,程旭的论文主题是:

老布鞋的品牌发展。


毕业后,也顺理成章进入内联升,干起了布鞋生意。

换着别的年轻人,可能觉得这工作有点没劲,像京剧遇到了电影,像唐装遇到了时装,像布鞋遇到了老爹鞋……

对不起,这么想的你,套路了。

程旭不套路,因为潮的意思,从不是套路。

虽说现在潮的年轻人都爱玩鞋,但这些西方制造的鞋品牌,说穿了也是营销和广告经年累月塑造的“潮”。

中国鞋,一直缺乏这种商业大背景,所以才一直没有潮的机会。

可你要知道,中国最早玩鞋的,就是内联升。

北京有句俗话:

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

形容的,是曾经京城“潮人”们的生活方式。

△ 经典老剧《神医喜来乐》

内联升创立于清咸丰三年。

也就是公元1853年,至今已有168年岁。

(想想那些意大利皮鞋,瑞士手表,很多创世年代还不如它)

当年,从天津到京城的纳鞋小伙赵廷,靠着一手“千层底布鞋”的好手艺,成功打入这一政治文化中心。

其实,还不止。

千层底布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制作千层底,靠的是师傅一双起老茧的手。


一层层棉布,加上白面做的浆糊,用黄麻的麻绳编织在一起。


内联升的制鞋师徐文浩介绍,针板一字型的千层底,大概要扎2100针。

纳一双鞋底,像他这样身强力壮的大汉,也得花一星期。


要是对工艺要求更高的十字型针法?

那还得翻个倍,4200针。


就连容嬷嬷听了都直摇头。


舒服是绝对舒服。

但就是这样式吧……确实有点琼瑶剧既视感。

别说是年轻人,Sir也不愿穿啊。

如果是黑布白边的话
我确实是可能在这个年龄段
是不会尝试


程旭心里不是滋味。

同样经历了一百多年历史,同样手工精心制作。

国外的百年品牌,成了国际大牌,成了永恒经典。

而内联升,成了老年专属,成了需要被政策保护的对象。


凭什么?

凭什么不能潮一把?

凭什么国潮不能胜过洋潮?

作为从小与老布鞋结缘的孩子,程旭身上有着被历史熏陶的印记,这一条草灰蛇线逐渐绵延,又引出了他更年轻的思考。

老字号,不能一成不变,要打破的何止是款式。

老字号,不代表来自老时代,它一样可以承载“新的青年符号”。

程旭想,既然内联升当年建立之初,是时尚,是潮流。

那现在为什么不行?

在程旭大胆的变革下,内联升开始关注当下年轻人最爱的事物。

比如,摇身一变,“街头”起来。


比如,在传统手工工艺中,加入现代科技。

把运动鞋的工艺引入布鞋。

穿着它,也能滑板、街舞。


再比如,与热播的电视剧、电影合作。

九分综艺《国家宝藏》,清宫剧《如懿传》,奥斯卡提名的最佳动画片《养家之人》……

结合不同作品,各有特色。


程旭的抱负远大。

他想,百年品牌,应该成为百年潮牌。


从某种意义上讲。

老布鞋是见证历史的化石。

它从人脚一双到被年轻人遗忘的一百多年,也是中华民族跌宕的一百多年。

所以国潮还可以是什么?

Sir觉得,它必须无限贴近“当下”本身。

它得从遥远的神坛上走下来,走进普通人的生活里、应用里、习惯里。

你能信吗?

如果不携带着这种觉悟。

一双百年的布鞋,凭什么走得这么远。


03
潮·记忆之归

前面几个年轻人,追逐的国潮历史都是百年起。

下面两位,目光聚焦得更近些。

他们想要守住的,是邻近几代人记忆里的潮流。

28岁的北京小伙曾辉,是北冰洋汽水的研发人员。

小时候,妈妈总逼他上补习班。

一闹情绪,一瓶橘味汽水,就成了老妈威逼利诱的利器。

每天都是奔着北冰洋去的


一口北冰洋,是无数北方孩子记忆里最钟爱的甜。

透心凉,气倍儿足。


喝完后的玻璃瓶,还能拿回小卖部回收退钱,美滋滋。

这款诞生于1951年的橘味汽水,巅峰时期年产千万打,产值过亿。


但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大家发现北冰洋消失了。

洋汽水大举进入中国,孩子们口中都喝着可乐雪碧。

断层十多年。

直到2011年,北冰洋才历经波折,重回大家视野。

但此时,早已不是当年北冰洋称霸市场的时代。

如何重新吸引当下的年轻人?

当然,也得靠年轻人自己。

如今的北冰洋,做品牌、销售、研发的,基本都是曾辉这样的90后,甚至是00后。

北冰洋经典的橘、白、蓝三色,以及那只北极熊,被他们灵活的大脑,玩出了各种花样。


别看小小一瓶汽水。

一口闷下去,喝的是情怀记忆。

更是属于中国孩子们自己的快乐。

童年的记忆,有汽水的甜,也有一种苦。

比如,练钢笔字的苦。

老师在你作业本上划红叉的苦。

还记得小时候必用的鸵鸟墨水吗?


下面这个正在画画的年轻姑娘,名叫孙梦。

是鸵鸟墨水的产品研发员。


怎么,现在鸵鸟墨水大变样了?

颜色这么美?这么小清新?以及。

居然还能画画???

没办法。

鸵鸟墨水,才不是把头藏在沙中的鸵鸟,它其实一直在变。

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当时,洋墨水垄断中国市场,是一位“老国潮”青年,郭尧庭先生,前后经过几年时间,终于研制出了属于咱自己的国货墨水。

命名为“鸵鸟”,意为坚强与耐力。

新中国成立后,鸵鸟墨水陪伴了中国几代人的书写。


也在近些年,经历了几次大危机。

一个是中性笔大规模取代钢笔,方便。

一个是计算机和智能时代的来临,大家干脆就不写字了,更别说用墨水。

所以呢……

现在的鸵鸟墨水,必须得开拓除书写和记录之外新的领域。

什么领域?

当下年轻人喜欢的手绘、涂鸦、手账啊。


以前供书写用的墨水配方,外观样式,甚至是味道,都得大举转变。

这一次,孙梦和她的同事策划了一款新产品。

24色的墨水!

结合的概念,一听就国潮。

二十四节气!


有时候吧,面对年轻人“光怪陆离”的想法,新潮的调色,往往会难倒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技术员们。

有些新东西
的确
真的就是我们原先闻所未闻
也没见过的


可外面世界日新月异的飞速变化,正鞭打着这个老品牌,也警醒着老师傅们。

老品牌没有新东西,可不就只剩一个“老”了吗?

在新老合作下。

墨水越来越漂亮,越来越离那个“墨”字远了。

但同时,离那个五彩的美丽世界,近了。

它在老师傅和年轻研发员之间,画出了一道沟通的彩虹桥。


五位年轻人。

五种新国潮。

现在,你同意了吗?

所谓国潮,是一种历史与现代的拼贴。

它有一个传统的入口,也有一个时代的出口。

是先继承,再颠覆;先虚心,再勇敢;先思考,再创造……

《神奇的老字号》,是国内首档老字号人文纪录片,但我们也可以说,是一档真正关于国潮的纪录片。

片子里,这样的青年还有很多。

他们都在一条看上去有点老、有点旧的道路上。

踩出了又新、又潮的脚印。

当然。

有时候,传统本身就是一种潮——

周佳伟,00后的盔甲制作师,整日醉心锻造打铁。


99年的孔旭辉,中药老字号胡庆余堂的正牌药剂师。


你说年轻?

呵呵,人家还带了个00后的徒弟。


吴兆光,吴鲁衡罗经老店第八代传人。

他的特技是,做罗盘。


片子还记录了一家名叫西泠印社的老字号。

它成立于1904年,做印章。

它的诞生,源于西湖旁四个年轻人对传统印学的痴迷,于是相约结社。


如今,西泠印社已成为我国研究金石篆刻无法逾越的高山。

这些传统,历久弥新,生命力刚刚的。

它们只是看起来有年头。

但它们的年头,也是潮的本身。

当它们组成了中华文化漫长的传播史,也就串联起了每个年代的国潮

最后,Sir想提一嘴这部纪录片背后的出品人。

天猫。

身为率先做大型公益纪录片的电商平台。

这部记录国潮的纪录片,是天猫在当下一个勇敢而特别的选择。

你看,短短八集,这个选择说小也小,跟眼下动辄拍几十集的网红剧相比。

说不定就打水漂了……

拍摄的主角们,也名不见经传,既不是网红也不是idol。

说不定连热搜都上不了。

可这才是天猫的勇气与坚持。

当我们借助它,看到了今天这群大隐隐于市、勇敢又可爱的新国潮人。

他们用手艺,用研究,用时间,用工夫……

向世界传播中国,向下一代传递中国。

这也是我理解的,最好的爱国。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M就是凶手



还不过瘾?试试它们




疫情偷走的两年,和消失的17部华语电影

这样搞死电影真的没劲

舒淇也哭,圈内这瓜才要紧

是另类,更是年度最佳爱情

3天4亿,国剧压轴王炸

他,豆瓣榜首,没人不服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