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她第一个出圈,内娱有戏了
没有悬念。
《导演请指教》落幕,冠军是她——
曾赠。
节目播出之初,第一部镇场作品也来自曾赠。
好电影的感动和认知我们是一致的
众口难调,“好”可以有很多。
而让人能够在同一部电影里握手言欢,才是曾赠最被期待的潜力。
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夺冠后的她会带来什么作品和我们见面?
在她身上,又能看到哪些新导演面临的问题?
夺冠这天,曾赠接受了《Sir电影》的独家专访。
她给Sir的感觉健谈而随和,一些有趣的点子时不时蹦出,让人会心一笑。
嗯,确实是那个在片场的活宝曾赠。
这场交谈中,她聊起了一件事。
在拍完《爱情》之后,她的微博收到了这样一条私信,让她触动很大:
“我觉得与其说你是来寻找机会,不如说你是来寻找观众的。”
从幕后到台前。
揣摩观众与表达自我。
界线开始消融,但仍然有一些不曾移动的标志,锚定着创作者的目光。
一档节目让观众找到了曾赠。
我们要等待的,是曾赠找到她自己的那条路。
01
还是先聊那部《爱情》。
根据当时节目的规定,曾赠的《爱情》属于经典作品翻拍。
翻的还是《大话西游》。
短片还没放出前,#张雪迎重现紫霞仙子wink#的片段本来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
但正片放完,面临的评价迅速翻盘。
陈祉希泪洒当场不说了,连一向犀利的李诚儒,都直呼:
这部片子是我看到
最好的一部片子
现场大众观影团好评度92%,也是参赛作品中最高。
好在哪?
经典再现,怎么模仿都像是公开处刑。
但这一次,曾赠没有“顶风作案”,她聪明地伸出了另一个故事。
为男主(张晚意 饰)设计了一个特殊的背景——
父亲是聋哑人,他会使用手语。
开场第一个镜头就是他在给父亲介绍《大话西游》的情节。
没有声音,但是独特的手语形式,让观众的情绪一下就被带进导演设的局。
这是一个爱情的故事。
而且,需要你更静地用心感受。
一段二人的爱情故事是否成功,演员一定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片子一出,人人都夸张晚意。
郝蕾现场直呼:这孩子太好了。
一个导演会不会选演员,是一种本领,更是审美偏好的体现。
一个导演看到一个演员的时候,我觉得首先你必须得自己相信他是这个角色。相信他大致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够变成那个人,看到晚意的时候我是相信的。很多演员确实有天分,就是晚意确实长着一张很让人相信的脸。
另外呢,就是这演员“有心”。
他对角色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这是我非常喜欢的。因为我觉得一个演员自己提越多的想法,就是给人物增加越多的细节,代表着他进入人物的深入程度,以及他的思考是够的。
这是曾赠在这次采访中多次提及的词。
回看花絮,你会发现《爱情》里那些击中人心的画面,都是拍摄中曾赠一点点抠出来的。
一滴眼泪的精确,一个扭头的节奏,女主的手串什么时候发出第一声清脆的响声。
一丝差错也不能出。
曾赠说,她喜欢前置工作,把片场的一切都提前安排得井井有条,有秩序。
“我现场看着比较开心,其实是因为一切都挺有秩序的。”
但有时候,不可抗力因素太多。
拍《爱情》那一次,是我们在节目里看到片场总是笑对一切困难的曾赠,唯一一次真的生气。
拍太晚,群演闹罢工。
曾赠丢下一句:
就愿意过来的演
不愿意过来的走吧
就别在现场待着
回忆起那次生气,曾赠表示,那是她在片场的某些原则被触及了。
我是觉得拍片虽然是大家讲要快乐生产,但是生产秩序还是不能破坏的,我是觉得不管是什么岗位,既然来到了现场,那就是现场的螺丝钉,导演也只是螺丝钉,你需要在一个秩序之中转动它。
说是秩序,但也是投入电影的信念。
在原则问题上一丝不苟。
才能笑着面对拍摄上的资金短缺,突降大雨,“沙漠”变泥坑,设备没信号,收音故障……所有的麻烦。
而爱,也恰恰就是我们不怕麻烦。
02
在《爱情》接受制片人点评时,王晶导演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他说曾赠拍这样一个结尾,很懂得“取悦观众。”
当时,曾赠在台上的第一反应,有些不认可。
我也不是在取悦观众
我觉得这是我自己真挚地
想要看到的结尾
但在和Sir聊到这个问题时,她对王晶的话又有了新理解。
我觉得对王晶导演来说,这确实是一种赞美。
取悦观众首先分清楚,你怎么来看待你自己跟观众之间的关系。电影就是一种导演跟大家的沟通,有时候我觉得,其实我是在用很多故事寻找同类,那么如果是我自己也放置在同类之中的话,只是拍一个让我自己高兴自己满意的故事,那就是在取悦观众。
她接着说:“因为我自己也是观众,我希望我的同类越来越多。”
此时的曾赠,已与初出茅庐的曾赠很不同,她有些自嘲地回忆起自己刚刚毕业时的状态。
“刚毕业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好深刻。”
2014年,曾赠拍出了她的毕业短片《明月的暑期日记》,如今在豆瓣上是8.1分。
一本日记——少女的心事、成长的孤独,视角相当私人而隐秘。
片子里,埋藏着大量的符号和隐喻。
梦境与现实交错,浑然天成。
在这部毕业作品里,可以看到曾赠纯熟的导演技法。
视听技法上的过硬,是曾赠的强项。
节目上她的短片《到我了》,被专业鉴影人黄海韬称赞,这是他今天录制的过程中,第一个能够听到的电影,也就是有“声音的造型”。
2017年,曾赠的才华被看见,有幸被前辈挖掘,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片作品《云水》。
这部秦海璐、余皑磊主演的电影至今还未院线上映,只在电影节与少部分观众见过面。
“那时候我想的问题,好像是一些所有人都应该关心的宿命,轮回的问题,我疑惑为什么你们不关心?”
如果看参加节目之前的曾赠,你会觉得她是一个标准的小众文艺片导演。
或者说,一个沉迷自我表达的年轻创作者。
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同类太少。
所以这正好可以回答——
为什么曾赠到节目来,是想找“更多观众”。
03
上节目前,曾赠早被圈内认可。
属于那种“你没看过她电影,但能听到她的传说”。
但曾赠直言:
“对于以前的创作,最大的障碍就是我对这个世界,对周围的人不够关心,理解程度还不够深。”
于是到了节目上,你会看到曾赠的两面。
一面,是被看见的野心。
“排名对我来说很重要。”
一面,是自我成长的迫切。
“只是成长更重要,所以我不想重复自我。”
回顾节目的作品轨迹,她确实也做到了。
第一部《爱情》,她选择了跟年轻人最能共情的话题。
第二部《明月的花园》,她将受到小范围影迷追捧的毕业作品,冒险地搬上竞技舞台。
结果,评价两极分化,观众反响一般。
而这些,曾赠其实早就知道,但她就是想看看,到底会有多分化。
因为,她已经做好了面对数据,面对大众的准备了。
而到第三部《到我了》,曾赠又一次放任自己。
但仔细看,这种放任,又融入了她对世界,对大众心理的新观察。
——借用人格面具这一概念,将一个青年社畜的内心小世界,分裂成六个截然不同的角色。
业内人曾评价她,曾赠是一个很自知的导演。
决定开拍时,她既期待又头疼。
仿佛又预见了作品的“叫好不叫座”:
“这是我从没接触过的类型,我知道在比赛里做这么一个东西,是一个很疯狂的想法。”
尽管《到我了》不如《爱情》那般雅俗共赏。
可正是这种口嫌体正直的“疯狂”,让曾赠收到最重要的一次认可。
当制片人方励再次指出:
“这部作品一定是好的,但票房一定不好。”
杨超导演却站在类型片导演的角度,表达了对曾赠的偏爱:
“曾赠是一位类型作者,她是类型片最呼唤的那种人。她的作品有类型结构,也有类型元素,但是又带了一点作者的自我表达的东西。这种电影在目前的华语电影中是很珍贵的。”
听到夸奖,曾赠第一反应当然是高兴,第二反应却是慌得很。
但这种压力,又成了最后一个作品的动力。
决赛的准备时间依然只有三天。
这一次,曾赠决定稳扎稳打:
“功利的角度来说,拍亲情肯定是稳的。我觉得这是最后一部了,所以肯定要拍一个我熟悉的东西,要在我掌控之内的。”
于是就有了把网友整破防的《辣椒炒肉》。
乡愁,亲情,美食……每一个元素,都跟年底这个特殊节点,紧紧相扣。
不得不说,曾赠确实能把大众的情绪共振,拿捏到位。
但Sir还发现了另一层。
如果说,片中湖南小伙对妈妈牌辣椒炒肉的执念,代表了满怀乡愁的社畜们;
那么怎么也炒不好这道菜的贵州大厨,则代表着曾赠自己。
贵州大厨因为餐馆倒闭,来到湘菜馆炒菜。
因为湖南小伙说不正宗,他跟辣椒炒肉杠上了。
先是老婆告诉他,你豆豉不对,拿来所谓正宗豆豉。
然后是湖南小伙迅速打脸:不,你豆豉对了,是做法不对。
到此,曾赠完成了她真正意义上,第一个转型代表作。
即,在商业性和作者表达上,达到了相对聪明的平衡。
她在一个极度共情的故事里,秘密地塞了一点自己想说的话。
我觉得我就是那个贵州大厨,特别想让大家都高兴,让大家都懂。但是,我能力有限,众口难调,就是炒不好湖南菜的辣椒炒肉。
尽管开始思考商业的影响力,开始在乎更多观众的理解。
但曾赠就像那位贵州大厨一样,更想炒出自己的风味。
所以结尾,贵州大厨把好不容易炒“正宗”的辣椒炒肉,扔进垃圾桶……
不过,讲完这些略带冒犯的话。
曾赠又笑着说:
当然,饭店生意好不好,厨师有一定的责任。尽管我未必能炒好,但我依然愿意炒好。
04
经过几个短片紧张的拍摄过程,曾赠的成长是,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法则。
在商业和表达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
很多人眼里,商业是一种结果论,好像只能以票房论英雄。
可在曾赠眼里,商业只意味着,你需要找到大家最关心的东西。
我始终认为,本土类型需要我们创作者自己去开发。要么基于自己的文化,要么就是基于大家最关心的现状。
而表达,也不是只强调自我。
作者就是自我,因为作者也是人,是在时代洪流下挣扎的人;而表达,就是你如何说出“我懂你”这句话,且让观众相信它。
姜文曾经说过,最好的导演是你有话要说还能说得很响亮。次一点的,就是你有话要说,但说得磕磕巴巴。最傻的,就是没话说,你说得还特流利,特漂亮,话术特别高。
Sir理解,杨超之所以说曾赠可贵,正因为她不仅捣鼓类型片的外框,更在于这外框里裱着的是“有话想说”。
哪怕,现在还处于“说得磕磕巴巴”的状态。
这依然是一个创作者,最稚嫩也最可贵的初心。
采访中,曾赠一直说,导演只是一个职业,她特害怕把导演标到梦想的高度。
可在《爱情》公映结束后,她说漏嘴了。
“爱情这个东西非常飘忽,一方面你非常渴望,一方面又非常绝望,但是绝望过后还是渴望,到最后你其实心里还是愿意相信。”
你以为,她只是在说爱情?
Sir明明留意到,她不小心提到一个关键词:
梦想。
也许现在的她,比起把电影当作树洞,更想让自己,成为更多人的树洞。
我觉得参加这个节目最大的收获就是收到了好多好长的微博私信,就很像一个树洞,打开了观众心里的某个部分。
在节目上呈现的几个短片,当然不是最完整的状态。
但Sir欣喜看到。
这位青年创作者对观众的理解,已经从一个圆心散开来,变成了一圈一圈的涟漪。
观众跟创作者,我觉得没有隔着那么大的壁,而且很多问题,误解,偏见,并不是个体决定的,很多时候是这个时代决定的。
我只是时代裹挟的小人物,所以,我就尽力打破这个壁吧。
说到未来计划,曾赠的描述光听着就挺有意思。
她的第一个故事,也许不是电影,而是跟传递娱乐合作的,一个关于真人秀的职场剧。
《她的法则》。
职场剧我们已经见过太多假模假式,曾赠会给这个类型带来新的改观吗?
从她的描述中,Sir听到的依然是“有话想说”:
真人秀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场,我站在台上在被大家观察的同时,我也在观察大家,所以我的剧本讲的就是这种真人秀的生态,媒体与舆论,会讨论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就像那个在节目上一边实时看数据,一边放肆试错的自己。
曾赠一如既往喜欢尝新,渴望挑战,甚至对“失败”也无比向往。
大概,这就是她对商业,对本土类型重新开发的理解。
即便已经离开电视媒体很久,她却不太想在电影和电视之间划出个什么等级。
唯一想做的。
就是尽力在商业性和作者表达之间,找到那座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平。
然后,再成为一个能拥有更多同类,更大的树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还不过瘾?试试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