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的,她是今年我们唯一能看的8分片

毒Sir Sir电影 2022-06-07

普普通通一个上午。

一家幼儿园里,孩子们正开怀嬉闹。

他们最爱的老师回来了。


10分钟后。

这位老师拿出手机,打开直播,拔出手枪。

对着全国人民(包括此时监控着她的警察)说:

“现在,我手上有16名儿童人质。”

“我要求和印度总理直接对话,不然一小时撕一票。”

——砰!


为何反转?

又为何猖狂?

明明是多么寻常的一天——


星期四
A Thursday


豆瓣稳守8分。

今年高分电影的印度版块,又添一员大将。


印度发行量最大的杂志《今日印度》给了它4分(满分5分)。

评价也直接——

“它是印度的大银幕上已经消失了一段时间的那种悬疑惊悚片。”


哪种?

过去,《误杀瞒天记》和《调音师》为我们打开印度悬疑的大门。

没有歌舞。

只凭叙事来共振。

现在,这根燃烧的接力棒传到了《星期四》手上。

——女性。

这个身居南亚男权古国,在我们的日常谈资中总是被啧啧同情的群体。

如果给她们一个镜头。

她们又会凝视着那黑洞般的深渊,说些什么?


01

奈娜是一家幼儿园的园长。

这栋建在民居里的幼儿园,是她辞去检察官职位后,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今天星期四。

也是奈娜在请假后重返幼儿园的日子。

她要做三件事。

一、接受未婚夫为她举办生日派对的请求;

二、为园中一位小姑娘订蛋糕,并让司机送来;

三、摈退所有教职工,只留下自己和16个孩子。

然后。

报警。

我劫持了16名儿童
而且我有一些要求


等待警方到来的这段时间里。

她还顺手把送蛋糕的司机和回来找手机的一名助理老师拘禁起来。

用她的话说。

是他们“不走运”。


只是不走运?

16名儿童,两位成年人。

——“炸弹”和“引线”已悄悄埋下。

接到报警后,一名怀孕的女警带着队伍赶来。

这名看起来比《误杀》中的警长还强势的女警,对奈娜的举措表示不屑一顾。

但奈娜明确表示我找的不是你,点名要求和一名叫做贾维的警察说话。

气得女警官当场爆粗。

-我想和贾维谈谈,你有一个小时
-Bitch!


消息迅速传遍整个印度,举国震惊。

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富足家庭,父母都是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物。

媒体蜂拥出动,长枪短炮对准现场,生怕错过那一瞬能登头条的悲怆。

那名叫贾维的警察也赶到现场,与奈娜谈判。

拿起手机打开前置。

奈娜录下了自己的要求。

我向警察要了5000万
如果他们不满足我的要求
我会每小时杀死一个孩子
按(名字)字母顺序


想必不少人看到这里会有点失望。

什么嘛,搞半天不还是图钱。

但贾维和女警面对这样的要求,出现了明显的意见分化。

贾维觉得先给钱,起码保住孩子。

女警却坚持绝对不能满足奈娜的要求,理由很简单——

她只是一个女人!


说干就干。

女警笃定奈娜不敢真的伤害孩子,下令将幼儿园的信号与网络全部切断。

奈娜如何应对?

只见她叫来名字开头是A的孩子,将枪对准他,然后……


这一枪。

打碎女警的强硬,也将舆论推向高潮。

围观者群情激昂,认为奈娜居然真的伤害孩子,简直不配为人。

这女人简直疯了
操她真的杀小孩
我真想扇她两耳光


这情绪的至高点上。

奈娜提出了她的第二、第三个要求。

她说出两个人名,希望警方找到他们并带过来。

以及最重要的。

面对面和总理谈判。

拉克什·马图尔和查兰·库马尔
我想要他们两个


并不是异想天开。

早上的新闻刚显示,总理在今天早晨回到了城内。

她是唯一能够真正的改变我们国家的人


对。

这一切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周密的计划。

国民们不能接受自己的总理和一个绑匪当面交涉。

相关部门也回绝了奈娜。

消息传到总理耳边,她却斩钉截铁。

“见”。

谁决定我不会见奈娜!
(难道)总理不会关心12个孩子的生命吗!


外面水深火热。

奈娜却不慌不忙。

在等待的过程中,她甚至还端来了蛋糕,为小寿星庆祝生日。


总理终于来了。

奈娜也松了口。

当着直播的镜头与全国人的面,提出了她的诉求。

-你想要什么?
-强奸罪判处死刑


……WHAT??

这都哪跟哪啊。

没想到,谜面是一个女人挑战道德公义与政府权威的闹剧。

结果谜底。

似乎比想象的要复杂的多。

面对总理与镜头,奈娜再发问:

“尊敬的总理。

你不知道,在印度小至8个月的女孩,大至七十岁的女人都曾被强奸吗?

你难道不知道,在印度每16分钟就有一名女性被强奸吗?”


总理当然知道。

观众也当然知道。

接下来,才是电影真正精彩的地方——

一桩并不寻常的悲剧,是如何牵动着整个国家,甚至屏幕外所有观众的心。


02

相信不少毒饭能猜出来。

强奸,是奈娜的一道隐痛。

16年前的今天。

奈娜在校车上被司机强奸。

那天恰如今天,是她的生日,一个看似平常的星期四。


或许有人会问。

既然知道罪犯是谁,为什么不直接诉诸法律呢?

这是印度。

当年接手案件的警察——贾维(是的正是他)忙于其他的案件,对于这起嫌疑人明明白白的强奸案,因为不够有名,不够给自己挣业绩,便将其搁置一旁。

这一搁,就是16年。


奈娜从少女成为检察官,又从检察官成为老师。

一边不满于印度司法体系的缺漏,一边又试图通过和孩子们相处逃离痛苦。

自己一手创造的乐园与高压下的血性早已成为了她的一体两面。

她矛盾着,也煎熬着。


而夹缝中的奈娜,终于在眼下这一刻选择爆发。

她发现。

自己年少时的那个噩梦,回来了。

是的,那个强奸犯,居然又一次出现在她的生活里。

……

Sir不剧透是谁。

这是电影的反转与亮点,值得一看原片。

电影中的奈娜苦熬于强奸为她带来的伤害。

但在Sir看来,这两个字却不仅仅局限于16年前那一场暴行。

这是整个国家背景下,一种性别对另一种性别施加的压迫,一种体制对另一种体制建造的牢笼,甚至一种命运对另一种命运扣上的枷锁。

除奈娜外,片中其他三名女性,多少有些象征的意味。

女警察。

一名即将当妈妈的女性,她对于奈娜态度轻蔑。

哪怕对方手中捏着16个儿童,她照样觉得奈娜不会把事情做绝。

她也是女人。

——她了解女人的“心软”,她自己,正是全然舍弃这种“心软”而爬到今天的位置。


她代表大多数“有能力”的女性。

她们习惯于这个社会的潜规则,并跟随它的步履行走,甚至会毫不犹豫拿起所谓道义的链条对准同性。

第二位,总理。

作为这个国家的最高权力代表,她也无法避免来自其他性别的“凝视”。

-在这种情况下
你倾向于情绪化因为你是……
-继续,说吧!
因为我是女人
一个妈妈
一个祖母


总理代表少数“有权力”的女性。

可这“权力”又是谁给的?有多大?

看这一幕——

面对奈娜的疯狂,她表示无可原谅。

但在听完了对方的遭遇后,她一语道破。

我们系统的另一个受害者


女警察与总理。

似乎正卡在了这套性别制度的两头。

在此之外,还有第三类人。

16个孩子其中一个的妈妈,国家电视台主播。

初时,面对举国震惊的事件,她高高挂起,担心着自己的晋升。

直到发现自己的孩子也牵涉其中,全身瘫软……


赎金到位,孩子被奈娜按照约定放走。

面对孩子失而复得,女主播欣喜片刻,却转头便作为当事人上了节目博取收视率。


她代表的,是“78秒的延迟”

从电视台直播,再到通过网络传到家家户户。

这78秒,是媒体播报,与公众接收信息的时间差。

也正如整个国家对被害者的关注,总是姗姗来迟。

你知道这是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直播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人们看起来如此困惑
一切都以78秒的延迟运行
这就像政府和警察之间的拖延
警察和新闻工作者之间的拖延
新闻工作者和公众之间的延迟
在这期间 像你这样的人
为新闻增添趣味 毁掉人们的生活


只要事不关己。

女主播与其身后庞大的媒体集团,便利用这短暂的时间差,抹煞良心,啖着人血,贩卖情绪。

她们,是袖手旁观的第三类人。

以及最后。

是的,除了一、二、三之外还有。

那个小姑娘,在一片人性的焦土中,却是今天最幸福的一个。

吃了蛋糕,点了蜡烛,唱了歌。

奈娜祝她平安喜乐。


同一天生日的两人,就像是平行时空中的共同体。

奈娜今天30岁,遭遇侵害时她16岁,小姑娘刚满6岁——她是还未受到体系压迫的第四类人。

“她”是曾经的奈娜。

更是许许多多印度女性这一生倒放的缩影。

整部电影中伏笔与隐喻不少。

例如奈娜对生日的排斥,对未婚夫亲密的下意识躲避,以及由晴转雨的天气等等。

但最让Sir印象深刻的细节,是海报。


子弹打穿玻璃,却形成了回旋镖一样的弹孔。

既预示着奈娜的复仇。

也代表她将自己被强奸的伤痛奉还给总是健忘的大众。

正如她面对总理时。

一句话。

既是理由,也是警钟。

这个国家的人装聋作哑
除非你对他们的耳朵大喊大叫
(不然)他们很方便地选择忽略


那把回旋镖,变成奈娜自己。

她亲手将自己的伤口剜开。

血肉之下。

是这个国家早已根深蒂固的沉疴与顽疾。


03

今天Sir安利《星期四》,并不简单因为它是一部高分片。

的确。

豆瓣开分8.1,如今8.0的成绩,往常来看绝非顶尖。

可如果只看近期——

它是今年已公映真人剧情电影中唯二的8分片之一(另一部是行骗天下JP:英雄篇)。

坦白说,Sir认为分数有高估。

粗糙的配乐,生硬重复的运镜,惊悚效果营造手法的单一……都是它明显的缺点。


高分,更多是赞许它的现实意义。

印度关于“强奸”的法案在艰难地完善着:

2012年印度黑公交轮奸案是印度近几年影响力最大的强奸案件,2013年3月,印度国会通过法律,对强奸犯严惩,包括死刑;

2013 年的法律将同意年龄从 16 岁提高到 18 岁,任何与 18 岁以下的人进行的性行为,无论是否同意,现在都构成法定强奸;

2020年4名罪犯被判处死刑……


其中少不了文艺界的关注。

印度电影从奇葩的歌舞宝莱坞,到励志电影,到逐渐走向暗黑现实。比如19年奈飞与印度合作的剧集《德里罪案》,便直指当时印度最臭名昭著的黑公交轮奸案。

如今。

尽管《星期四》被许多影迷拿来与国片《误杀》作对比,可无论从单个作品的锐度和整个印度市场来说,印度在这方面都远走在我们的前面。

可批判现实就是好电影吗?

不。

电影所批判的现实,始终围绕着一个极小的切点:

麻木。

恶人的麻木。

一个已确认的强奸犯,改名换姓,便可以过着正常生活十多年不被逮捕,甚至做着原来的工作,满口仁义。


体制的麻木。

电影呈现出整个庞大腐朽的系统,面对巨大转向时的延滞。

被裹挟的总理。

凶手提出要面见总理的条件时被拒绝了——而总理和所有民众一样,是在网络上得知这一消息的。

她扛起了“新印度”的旗帜。

却仍是“旧印度”的傀儡。


最后也是最珍贵的是。

它更试图揭露普通人,甚至正义之人的麻木。

一个极易被忽略的精妙隐喻——

男警察贾维的“善良之枪”。

作为刑警,他的配枪保险从没打开过。


贾维不可谓不善良,不正直,而且案发现场尽忠职守,保留了警察阵营的人性底线。

这就够吗?

别忘了,他还是这次悲剧的“责任人”之一。

这才是导演的辛辣之处:

“沉默的正义”。

真理永远属于少数人。

这当然是因为粗浅的口号永远比事物复杂的本质更容易传播,一时的情绪永远比理性的辩证更具煽动性。

可为什么连普世的正义也属于少数人?

这才是国家需要反思的症结。

恰恰是有能力者沉默,正义者的回避,让恶人更肆无忌惮地横行,让社会逐渐沉沦于广泛的麻木。

当然,《星期四》不止于此。

还是那把枪。

导演用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方式讲述了意料之中的结局。

最终复仇——

是通过那无法扣动扳机的“善良之枪”完成的。


沉默的正义不是完全没有意义。

在呼吁发声同时,我们依然要警惕轻易指责他人的懦弱,高估自己的勇敢。

什么是正义?

答案或许绝望,但值得深思。

即——

当我们面对眼前不公时,在武断的质疑与温良的沉默之间。

尽量保留一丝对人性的敬畏。

对弱者的关切。

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正义。

每一个人都有能力承担的正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穿Prada的南瓜


还不过瘾?试试它们




都在夸国剧开年爆款,谁还记得他

受够了动不动喷他圣母

▲啧啧啧,地下20年,刚解封就冲上9.2

又来一部9分国剧,但我不想夸

和这热搜一比,我们集体赢麻了

现在国产剧啊,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