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部开播时据说就快拍完,几个月前说要播,一直拖拖拖,后边大家都犯嘀咕:
毕竟这个版本的改编,从《怒晴湘西》《龙岭迷窟》《云南虫谷》一步步过来,肉眼可见质量稳如狗。
不整虚的,开播三天,豆瓣开分,8.2,8.3,眼看还在涨......好剧难得,把好剧做成“系列常青树”在国剧市场更是罕见。可能新读者不知道,作为小说第一部最后一本,《昆仑神宫》不只是简单一个收尾,一个结局。不论场景转换,还是怪兽种类,它都堪称《鬼吹灯》系列佼佼者。仙女湖、轮回庙、尕则布清、藏骨沟、龙顶冰川、风蚀湖、九层妖塔、恶罗海城……雪狼王、白胡子老鱼、条纹鲭鱼、大浦鬼虫、雪红花、吸血水母、白胡子鱼阵、大球虾、火蜥蜴、白猿、冰晶虫……Sir初看印象最深刻的,还不是那些猎奇的异兽,紧凑的动作戏。
而是团队在道具和美术上依然和以往一样用心,甚至比以往更“重口味”。比如食罪巴鲁的特效面具,洞窟里冰尸的妆容打扮,都有几分恐怖片氛围了。然而,Sir更享受的却是视觉设计中不那么显眼的环境渲染。
先看大场景,有铁棒喇嘛祈福的仙女湖,古拉罗遗址上的轮回庙。
沙宝亮饰演的铁棒喇嘛出场,黑红面色与粗糙双手,一看就是专门打造高原地区长期生活的状态。漫漫黄沙中高耸的古城遗址,让行进在山道间的主角团一行人显得过于渺小。它贪嗜的不仅是肉体,还有你的灵魂,你的过去,你的未来。从《龙岭迷窟》开始,制作团队不止一次在采访中说过。当然,如果仅仅是制作层面优秀,《昆仑神宫》只能算得上稳定发挥。过往几部改编,为打破“铁三角冒险”叙事线过于单一的问题(因为小说原著一般就仨人),编剧会为配角写新支线。
比如像《龙岭迷窟》里马大胆等一群外强中干的土贼,摊开各种人性弱点。原著中,香港商人明叔一行人的加入,让这个故事有了新的看点。因为除了与古人斗,与大自然斗,这回的铁三角,还得与这帮心怀鬼胎的同伴斗。请来香港老戏骨汤镇业演雷显明(明叔)这个决定真的绝了。原著里没细写明叔长啥样,只说,“香港商人,五十岁出头,又矮又胖,自称明叔,一上来就大套近乎”。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过大风大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老江湖。整个昆仑行程中,时时刻刻都想着从胡八一身上捞好处、占便宜,关键时刻卖队友毫不眨眼。听着胡八一的分析,他背起手,步子放缓,捏着手串,活动脖子。
明叔刚想酝酿情绪,胡八一他们完全不按套路来,对眼前的饭菜端上来就大快朵颐,顾不上听他说。斗法贯穿整个昆仑之旅,按照书中胡八一的话,他们之间是“合作,但保持距离”。总之突出一个看破不点破,喜剧意味和悬疑色彩反复横跳。
不论是虚伪贪婪的外表,还是翻脸不认人的大佬气质,亦或者徒有其表的暴露本性。
看这种香港老演员飙戏,就是舒服。如果说《鬼吹灯》系列的过去,是探险,打怪,是武斗。
那《昆仑神宫》这回的新看点,就在文斗的勾心斗角上。一集出明叔,三集出食罪巴鲁,原著中很多前史都被带过。当初救同伴而不得,如今救自己而无方,最后连最乐观的胖子也死在面前无能为力。潘粤明自忖胡八一的第一反应,甚至不该是剧中的摸脸,而是过去抱抱胖子:把一些枝蔓剧情化作主人公的心结,分布在梦境和一些台词里,既不伤害文本完整性,又有效降低故事门槛,化繁为简。
对话提到的大个子和格玛,就是当年在大凤凰寺受伤的同伴。这些改编,是创作团队在平衡原著粉和新观众的摸索和尝试。《昆仑神宫》运用了许多恐怖片拍摄手法(别怕,只是手法而已)。
踏入轮回庙,节奏突然一降,用音效和打光给观众加压,配合第一人称镜头探庙。食罪巴鲁出场,先cue到了阿香的阴阳眼,再魂穿怪兽视角。鬼吹灯吸引人向来不靠一惊一乍,而是剧情牵引出的自我代入。胖子插科打诨到了这一部里更加娴熟,再搭配金爷满口损人京腔。让整个戏少了很多苦大仇深,多了一些轻松愉悦的设计。潘粤明版的胡八一,张雨绮版的雪莉杨,姜超版的王胖子。考虑到后面还有《南海归墟》《巫峡棺山》的合作,“之一”应该都能去掉。熟悉的粉丝应该知道,鬼吹灯系列版权问题曾经有多混乱。如今,却能够保持一个持续进步的创作团队,一个稳步累积观众缘的卡司组合,几乎以一年一部的速度,成为近百集的系列。
至少在变幻莫测的内娱,在争相挣快钱的影视圈,做到这样并不简单。靠的,就是对内容的专注,以及内容所获得的市场反哺。
Sir仍记得系列第一部面世时并不被看好。
Sir如今也认为,《昆仑神宫》仍有进步空间,而且只要系列还在拍,就必然会有某方面的进步。
而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走得稳,自然会练就一副比别人更强壮的筋骨。像《昆仑神宫》这样的“异类”被市场、被观众留了下来。
Sir也可惜。
它本不该是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