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越来越“剧荒”的国产剧不同。
今年的英美剧,可谓是神仙打架。
上半年。
9.2的《浴血黑帮》、9.7的《我们这一天》完美收官。
下半年。
9.8的《风骚律师》、9.5的《傲骨之战》续写不败神话。
封神大战落幕,也意味着漫长的告别。
但还没等Sir感叹完。
一声枪响,伴随着尖叫与嘶吼声,打破另一个系列的沉默。
定睛一看,时隔两年半,是他杀回来了——
巴比伦柏林 第四季
Babylon Berlin Season 4
Sir相信。
你不一定看过这部剧,甚至也不一定听说过这个名字。
但你一定在今年的互联网舆论场,看到过这部剧的一个名场面表情包:
作为奈飞有史以来最贵的非英语剧,甚至一度是德剧历史上投资最大的作品,从2017年诞生以来,就稳坐神坛。
豆瓣全部9分以上,第四季更是冲到9.6。
基本配置基本不用过多介绍。
剧本改编自德国作家沃尔克·库彻亚讲述魏玛共和国时代故事的系列小说;导演是拍《罗拉快跑》《香水》的汤姆·提克威;主演是《我们的父辈》里的哥哥沃尔克·布鲁赫,以及一群德片德剧圈老戏骨作配。
△ 上《巴比伦柏林》下《我们的父辈》,画风无缝衔接
Sir相信,要不是因为德语相对小众,这剧肯定能争一争过去十年历史、政治、史诗题材最佳作品的席位。
不信?拆解剧名就明白:
巴比伦,是圣经启示录中穷奢极欲、罪恶满盈的撒旦之城。
而在1920年代的德国柏林,被誉为当时欧洲最为现代化的城市。
可黄金时代的柏林为何会走向毁灭?
这部野心不小的史诗剧,带我们见证柏林苍穹下、改朝换代前。
大厦将倾时,那最短暂而微妙的一瞬。
不只在回顾历史,也给当下敲响警钟。
01
如果去搜索《巴比伦柏林》,肯定很多人都会说它是一众高分剧中的遗珠。德语的小众,使得德剧势必不会如英美剧一般,会造成蜂拥效应。是不是这个词一出来就想到中学课本?产生了被劝退的念头?
这是1918年德国战败,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掀起二战,这之间的历史呢?作为一个政治、历史剧,它聚焦的是德国历史上一段极为特殊的时期。
讨论的是,从一败涂地,到翻身成世界历史的大反派,这十五年,德国到底发生了什么?
它不会给你讲大道理,也不会用枯燥的语言告诉你哪里是知识点。
于是你可以自然感受到,一战之后,德国本土没有遭受大的破坏,在皇帝下台帝国解体后,社会上的混乱局面:一方面,由于战争赔款,国内经济迅速崩溃,底层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各方政治力量趁机粉墨登场,基本上人类政治史上有名字的意识形态,都在魏玛共和国出现并发光发亮。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保皇派,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复仇主义,反战思想……甚至是每一个主义里都还有各种派别。就在于用浮世绘一般的方式,展现了1920年代末的德国政治中心柏林的混乱社会现实。
格里安(沃尔克·布鲁赫 饰)、夏洛特、阿尔弗雷德。前几季的故事,大致来说,就是分别用几条故事线,塑造了这几个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生活处境。好不容易混成了警察,却身不由己,明明是忠于职责的工作,却常变成给上层人助纣为虐。穷苦出身,靠着打拼成为了柏林警察局凶杀科唯一的女调查助理。但之前,为了补贴生活,她不得不在晚上去夜店卖身挣钱,如今花了三季才和格里安走到了一起。
豪富家庭,资本家少爷,但被强势的母亲压得喘不过气。他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里豪赌一把,攫取反抗的资本,最后大获成功。而围绕男女主的还有政府高官的明争暗斗,社会运动的风起云涌,大萧条等国际政治事件影响,以及他们自己家人、生活的困境,每日所看所听所想(尤其是德国电影产业和黑帮势力的繁荣),使得整部剧对于历史真实的真实还原和刻意改编——
除了史诗感,很难用一个词来形容《巴比伦柏林》的气质。
《巴比伦柏林》的故事,有着一种文明注定走向毁灭的无可奈何。距离魏玛共和国消亡,纳粹彻底掌权,还有两年的时间。
作为柏林警察局凶杀科唯一的女调查助理,她已经完成了阶层跃升,工作体面,收入不错,如今还收获了和格里安的爱情。
找到了心中的舞蹈神曲唱片:埃米尔·安格斯的《这一天价值连城》。男主格里安回家练习舞步,把耷拉的头发梳成大人模样,换上帅气新……军装?没错,此时的格里安已经成为了纳粹武装组织——冲锋队的队员。《巴比伦柏林》写社会,也顺道展现了纳粹的成长变化过程。前几季里,在曾经的政治警察头目温特等实权人物的眼中,纳粹不过是街头黑帮和混混,是脏手套和尿壶,干得都是上不得台面的事情,用完就弃。
如今第四季,当格里安他们准备大干一场时,却被来自慕尼黑的党中央下令摁住:因为如今的纳粹,准备进军国会,要走上正轨,“打砸抢烧”太跌份。
但也恰恰证明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复杂局面,连纳粹党里,也混进了不少跟风之辈。当晚的柏林街头乱作一团,冲锋队四处袭击犹太人的商店。明面上是冲锋队在打砸抢烧,但暗地里,警察也未必没有养寇自重的嫌疑。
但格里安和夏洛特的争吵,结合上边冲锋队长辱骂希特勒。冲锋队的急速扩张,是人们真的信奉纳粹那一套理论么?
当一个社会普遍出现了失业,贫穷,萧条,饥饿,困顿……的时候。
当一个社会的人可以不顾法律的明文而施展自己权力的时候。
人讨厌当下,但恶意,却会为自己的愤怒,找一个发泄的借口。但夏洛特和格里安的争论,还是基层公务员之间的讨论,是普通人对当时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而另一边,资本家大少爷阿尔弗雷德却因为在大萧条里投机,挣得盆满钵满。各种政治要员出席,当然也包括前几季里大出风头的政治警察头子温特。
果然第二天,在得知跨年夜动荡之后,温特杀入警察局兴师问罪,质疑警方行动太慢。
局长告诉他,源头是慕尼黑的政治团体,冲锋队只是打手。而《巴比伦柏林》在展现这种政治角力上,尺度一直很大。
比如前几季里,动辄血腥地镇压群众运动,抓捕左翼分子,上层为此进行利益勾兑。
一战后聚集了德国精英们共同编制的《魏玛宪法》在当时算得上最先进的文明产物。源头,除了《凡尔赛条约》丧失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瓜分,200亿金马克(约8万吨黄金)的赔款的压力。但问题是,战败时战火并没有烧到国内,德国民众并没有切肤之痛。
加上好战派的煽动,许多德国民众都对战败这事抱有不满。
像历史上的魏玛的外交部长、百日总理施特雷泽曼,和法国总理白里安同时拿了诺贝尔和平奖。他对右翼甚至黑色国防军的小动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因为他想尽最大努力,保持的德国利益和民主制度的平衡。但一个缺乏真正洗礼的社会,是没有和平与民主的土壤的。军队的宣传,民众的仇恨,最终让魏玛共和国先天残疾。比如前几季里,警长本达曾抓住了泽格斯少将部署黑色国防军的把柄,人都带到警局准备审讯。但大总统兴登堡的一则电文,就让本达、格里安所有的心血打了水漂。比如渗透在警局的右翼势力温特警探,甚至会威胁嫌疑人在法庭大改证词,把屎盆子扣到看不清他们的共产党人头上。《巴比伦柏林》从当事人的视角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吊诡:如果你仔细看,《巴比伦柏林》的海报,每一季都有变化。前三季,从纸醉金迷的载歌载舞,到金箔尽褪,露出大时代下迷惘的人。笙箫歌舞中,直视历史的两人中横亘出一条狂热的血河。不管今天的人如何反思,在当时看来,都是民众的“人心所向”。
1929年的美国金融危机的浪潮席卷全球,让本就风雨飘摇的魏玛共和国经济遭受重创。惨白的灯光,飘飞的账单,人们像行尸走肉一样嘶嚎着。一次工人游行,造成了至少有33名平民死亡198人受伤,1200余人被捕。激化的阶级矛盾下,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被社会浪潮裹挟着向前。像极了被强行推到示威者前线的格里安,在双方激烈对抗中跌跌撞撞。无论是剧里让黑帮家族票房大卖的《激情恶魔》,还是剧外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大都会》。无论是邪恶博士催眠梦游者杀人,还是底层爱上了上流阶级的机械人。德国表现主义背后,总是渗透着德意志民族服从威权的疯狂心理。2015年的政治讽刺喜剧《希特勒回来了》里,一个片段令Sir印象深刻。他通过极有煽动性的政治发言,成为电视综艺里冉冉上升的新星。而挖掘他成为电视明星的编导,发现了他的真实面目,打算把他逼到天台,甚至开枪打死希特勒时。“不是希特勒选择了德国,而是德国人选择了希特勒。”而希特勒,再次成为活跃于媒体和银幕的“精神偶像”。被看到的,不应该只是在痛苦和无所适从中选择希特勒的人民。而应该是在选择的背后,那每一双助推人民,不得不选择希特勒的手。右翼势力想利用纳粹制造混乱、散播恐惧,为威权政府造势。每一股势力都为自己着想,但每双手又同时在助推着人们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