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度爆款凉了?我有三个理由不同意

毒Sir Sir电影 2022-11-19


Sir来还愿了。

前不久总结的恐怖片单,还记得排在第一的是谁吗?

奥斯卡大导“下海”美剧。

不过,随着内容逐渐放出,评价却稳步“下坠”。

国外,整剧IMDb7.9分不算差。

但分数波动大,最低刚够及格线。


国内也没好到哪儿去。

一开始豆瓣8.1,目前降到7.6。

“跟其他剧集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赞美之词,与“鸡肋”“幼儿园级别”的刺耳批评,同时出现,割裂感极强。


这些Sir其实也有预料。

拼盘式剧集,不同导演的分集单拎出来,风格和故事类型强烈明显。但放在一起容易因为个人喜好对比出长短,进而影响整体观感,产生质量参差不齐的印象。

也因此。

对口味的,就好,便突出;不对味的,反之。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何况,这也是影像存在的基本意义。

所以今天。

Sir一口气看完之后,也选取个人最有表达欲的3集供上影评。

用不同的恐怖类型,展示一个命题。

ps:以下内容严重涉及剧透,没看的先点个“在看”收藏,看完食用效果翻倍。看了的,欢迎进来,一起聊聊。


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奇思妙想

Guillermo del Toro's Cabinet of Curiosities




第三集《尸检》
“尊严”

不是评价最高的一集。

却是Sir私心最喜欢的一集。

尤其结尾。

背景音渐弱,淹没在静静流淌的蓝色河流里,故事宣告结束。

宁静的蓝色瞬间脱离血腥带来的恐怖,因高度压迫而收紧的心脏终于放松,宛如缺氧后得到充分疗愈。

举重若轻,余韵悠长。


结合故事来看,《尸检》问了一个古老的问题:

人类,到底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认识和对待外星文明?妄自菲薄?妄自尊大?还是说,人自有不可比的优美独特之处。

首先,外星文明的登场。

一如既往酷炫,且屌炸天——

抱着不明生物(后来被认为是外星飞船)的男人,突然跳下煤矿的升降机,砰一声,爆炸,在场10名矿工炸粉碎。


警察查案同时,外星文明以一种更加神秘不可测的方式露面:

一个月内,6人失踪。被发现的人‍,‍早已变成了尸体,尸体切割平整、刀工利落、不留残膜。

一滴血也没有,活像案板上被开膛破肚的鱼。

怎么做到的?

这些都是常规case。

TA们甚至可以操控人类的意识。

——动动嘴皮子,对面的人就乖乖按照指令行动。


那么,做足了戏的外星文明,吊足了观众口味的外星生物,到底什么样子?

最后20分钟,故事以法医卡尔的视角揭开外星生物的真面目。

名叫旅行者,一个寄生于人体的丑陋生物。只需少量氧气就能活,以人血为食。但只要人体没有了新鲜血液,他们就得另找宿主,要么就等死。

外星人的亮相,伴随着“身体恐怖”。

一场解剖戏。


最后,解剖中旅行者占据了卡尔的身体,顺利找到了下一位宿主。

但,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局——

旅行者死在了卡尔的身体里。

这来到了本集最具艺术性的一幕。

旅行者要和人类达到最好的融合,必须舍弃一些次要组织。这里面就包括了旅行者们自己没有,但人类必需的看、听、嗅等功能。

所以,他们看似是控制占有人体。但其实离开了人,自诩生命已经升华的外星生物,寸步难行。

得知这一点后卡尔拿起手术刀,自毁双目,自绝双耳,以我之躯封印汝身。

保护了朋友,也保留了作为人的尊严和骄傲。


影片用这样的安排凸显“人”和所谓外星生物的差异。

而这种差异,也因为卡尔的“自我毁灭”,焕发出古老而崇高的古典主义精神。

赞美人,人的感觉,以及人的感觉所赋予人的理性和主观能动性,对个体的主宰。

这也能从一个细节看出:卡尔对旅行者前后的态度,用词变化。

刚见到旅行者,对他一无所知。

卡尔自称“牲畜”

可在得知旅行者没有感官能力的弱点之后,卡尔却突然失声大笑,嘲笑旅行者是“寄生虫”

你们充其量只是盗贼和凶手
是寄生虫 还真可悲啊


称呼,透露着卡尔的心理转变:畏惧到蔑视。

一开始的自贬,是面对高级生物天然的恐惧和自卑;

后来的嘲讽,则来自对身为人的独特性的洞察和肯定。

你们嫉妒我们


什么是嫉妒?

不光是我有,你没有。

也是心理上的高地:你占有了我,可你终究,得仰望我。


第五集《皮克曼的模特儿》
“批判”

改编自“克苏鲁神话创造者”洛夫克拉夫特的同名小说。

虽然据原著粉说,改编变动也很大。

但很多网友最关心的是,它,到底想说什么?

在Sir看来,这像是一场先锋实验——

克苏鲁只是道具。

实验目的是:如果用黑暗的方式打开艺术,那么黑暗的边界在哪里?人又能承受多少?

男主瑟伯就是这个问题的亲历者,以及回答者。

先说实验。

他的同学皮克曼,是一位看起来有些怪异的画家。他喜欢去墓地临摹,画作的内容也非常人可接受。

食尸鬼、献祭的尸体、血淋淋的动物盛宴……

什么刺激画什么。


偏偏,他对向瑟伯展示这些画作有着很大执着。

实验开始。

瑟伯有两个身份,首先是出身于正规传统、历史悠久的艺术院校,凭借自身实力参加艺术比赛的优秀才子。

后面,被鉴赏家看中,进而崭露头角,跻身主流阶层,同样成为一名画作鉴赏家。


瑟伯代表的,是社会主流艺术审美的评判者,是遵循常规审美的大多数。

当这些挑战大众审美,来自远古的“克苏鲁”出现,他的反应是什么?

恍惚、摇头、被画中人蛊惑,意识迷失,呕吐。


第一阶段的实验,单纯是两个画家之间的切磋。

但坚持不懈的皮克曼,在瑟伯功成名就的时候,又登门拜访。

这次目的更进一步,希望得到鉴赏家们的推荐,展出作品得到主流认可。

如果说瑟伯尚能抵制这种不可名状的恐惧。

那么瑟伯的妻子和孩子,没有逃脱所谓的艺术。

直视了画作的妻子受到诅咒,变成怪物,还割下儿子的头放进了烤箱。而最终忍无可忍的瑟伯,在愤怒中一把火烧了所有。

我画我所见,绘画的魅力正是在于画家用自己的笔触来描绘自己眼中的世界。

怎么画是关键。

剧中,瑟伯曾说过这样的话:

但如果没有真理 不以身犯险
艺术在这个现代世界中
又何以称为艺术?


皮克曼笔下的艺术,来自家族,来自生命中自带的体验,来自事实。

但又是颠覆生活的,是禁忌和不可说。

和瑟伯争论,他说,是时候去见见黑暗中有什么在等着我们了。瑟伯最终以身犯险,见到了黑暗。

但也付出了代价。

艺术当然需要探索,这是它生来便具有的意义。

就像本集的克苏鲁风,被美国小说家洛夫克拉夫特创造出来,已经成为当下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在艺术圈产生重大影响。

只是当有一天我们触到了它的边界。

艺术回馈我们的。

会是什么呢?


第八集《喃喃》
隐痛

这一集就像是整部剧集的概括性总结。

体现在两方面。

一,它极度暧昧。

男女主是一对夫妻,因为观察鸟类“喃喃”的现象,踏上了一场海滨之旅。

什么是“喃喃”?

成群的鸟会摆出一种神奇的飞行阵型,形状变化多端,如流水如沙漏,变幻万千引人入胜。


夫妻自不会错过这个绝佳的研究课题。

随着研究开始,怪事频繁发生。

但,怪事只发生在妻子眼里——

他们借住的房间,总是出现孩子的哭声与低语呢喃,妈妈的怒吼尖叫;更甚者,妻子会突然发现溺死在浴缸里的小孩,跳下楼的妈妈。

妻子怕了。

她向丈夫倾诉,但丈夫的回应是:你是个科学家。

——与恐惧的斗争,像是照出妻子内心困境的一面镜子。

丈夫已经走出,她被困在过去。

而鬼屋中总在争吵无法和解的“母子”,何尝不是她与自己去世孩子这一事实的争斗?

她自以为已经承认和接受事实,但每次面对丈夫的亲昵举动,她总是回避。


而丈夫眼里,妻子的这些举动更像是应激行为——

他们的孩子艾娃死后的一整年里,妻子没有流过一滴眼泪。

丈夫试图安抚走近,却被妻子隔在心门之外。


久而久之,伤痛积压,就在心里生了“魔”,在不可察的地方蔓延。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与“魔”对话,化解它。

借助“鸟”这一媒介,妻子目睹了另一桩“惨案”的发生:原来,房屋的女主人,在溺死自己的孩子之后,自杀。

在关注他人悲剧的过程中,妻子的感情得以被指引,最后以“移情”完成情绪释放。

也终于在鸟类“喃喃”的指引下,她关注到了心底深处的“喃喃”。

是诉说,更是求救。

结局,妻子对丈夫坦白了过去一年的内心感受。


名为研究鸟,实际讲述的是一个人如何打开内心,接纳生活的伤痛意外

也许在主动向丈夫提起幼年孩子的过往,主动倾诉这件事带来的隐痛,寻求和解时。

女主会明白,放在心里闭口不提,不是真的接纳。

敢于说出来,正视它于潜意识中隐隐作祟的令你恐惧的一面。

才是走出放下的第一步。

这也是整部剧集始终在体现的一种特色。

它的标签是“恐怖”“惊悚”“悬疑”……

但绝不是一惊一乍的当头棒喝。

影像中,故事里蕴藏的细腻,同时也需要观众的感受力共同参与。

哪种感受?

恐惧。

“陀螺”导演用了八集篇幅回答了这个问题:

人在恐惧面前,会变成什么样?

保守的白男士兵被自己的恶意所吞噬,掺杂着导演关于现实微妙的个人表达;贪婪的守墓人监守自盗,死于上帝无情的痛斥;被消费主义和畸形价值观所豢养的,“服美役”的边缘女性……

面对恐惧,人可能一败涂地。但被打败,并不是唯一且最终的目的。

用吉尔莫接受采访时的话说。

你憎恶某人 那是一面镜子
你害怕某人 那也是一面镜子
憎恨和恐惧是镜子
爱是窗户


爱、恨、怕……

这些人类独有的情绪相互各异,却本是同根生。

如果说,爱是我们自己的善意,在他人身上的投射。

那么也不必逃离恐惧。

它也是认识自己,认识人创造的事物,认识万千世界和复杂社会的照见。

镜子里面。

有忽视、逃避、厌恶、躲闪。

但,也有一个如实被看见的。

你自己。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艺谋不em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