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之最 | 毕节最南端:新黔,曾经的“鱼米之乡”
2014年3月28日,我们“毕节之最”栏目采访组一行,赴织金县白泥乡新黔村采访。新黔村位于东经105°32′10″,北纬26°21′59″,是毕节市的最南端。油菜是新黔村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3月下旬,正值油菜花恣意绽放的时节,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将位于猫猫山脚下的新黔村装扮得格外美丽迷人。一条盘山的柏油路缠绕在山腰,也穿越了新黔村的绝大部分地方。幢幢崭新的黔西北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之中,整个村子显得格外宁静与安详。
现任村支书韦洪权告诉我们:新黔村与安顺市普定县的鸡场坡乡、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的龙场乡交界,距离白泥乡政府驻地7公里,距离织金县城81公里。
新黔村属于山地类地貌,幅员面积3.41平方公里,全村辖9个村民组、487户、2097人,其中劳动力1341人,有400余人常年外出打工。
全村有耕地2651亩,人均耕地1.27亩。全村的收入主要靠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打工,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200元,人均粮食550公斤。
村主任张声福告诉我们,在当地,一般地界的划分是“山到梁子水到沟”,但是如今的新黔村与交界的普定县鸡场坡乡、六枝特区龙场乡在耕地上的划分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飞地”多块。
比如新黔村与前述两个乡的交界一般以猫猫山的山腰为界,但是山背后就有解放前那边一位姑娘嫁过来时作为陪嫁的400亩土地,这片土地虽然被外乡的耕地所包围,但是却一直属于如今新黔村的地盘。
土地远的地方,即使是壮劳力,每天早出晚归也只能背两次粪到地里。由于往来密切,新黔村的村民与上述两个乡的百姓在衣食起居、民风民俗上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新黔村过去属于织金县阿弓区的水营乡,1992年毕节建镇并乡撤区时,才将新黔村划归白泥乡。历史上,新黔村如今的这块地盘上百姓的日子十分殷实。
由于这里海拔低、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煤炭富集,盛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花生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曾经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解放以前这里曾出现了许多在周围十里八乡有名的“大户人家”。
随着人口的增多,对生态的破坏,特别是上百年挖煤的历史,造成这里的水资源十分匮乏。
由于缺水,曾经的“鱼米之乡”如今不但有80%的水田已经改为旱地,而且许多地方不得不“靠天吃饭”,“鱼米之乡”面临着现实的诸多尴尬。
我们在新黔村山脚的那树河沟边采访时,碰巧遇见正在河沟边带领左邻右舍搞人饮工程的72岁的张兴明老人。
据张兴明老人介绍,历史上的新黔村林木葱茏,清水长流,由于这里煤炭资源丰富,当地百姓自发挖烧火煤的历史已经有一百多年。
虽然早在几年前乡里已经全面取缔了小煤窑,但是由于多年来对植被的严重破坏和受挖煤采空造成的影响,导致村里的水源严重匮乏。
现在群众的饮用水,主要是从山腰流出来的山泉水,经过蓄水池过滤后,再用水管连接到各家各户,但是由于水流量小,就连人饮也不能保证正常供应。
新黔村虽然距离坡下的那树河沟直线距离不到2公里,但是挑一担生活用水到家中,爬坡下坎的蜿蜒小路至少要走两个小时。
因为水的稀缺,农业生产更是受到了严重制约。为了解决饮水困难的问题,张兴明等10户人家每户出资3000元,并义务出工出劳,正在河沟边上搞一个小型的人饮工程。
我们在周围看了一下,像这样的工程,河沟旁边还修建了两个,据说都是本村群众自发集资并义务投工投劳修建的。
为了调整产业结构,2013年9月,村里在水源丰富的那树河沟旁边,以每亩每年20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里流转土地87亩,并动员村里的3位能人集资入股27万元,乡里补助12万元,建了15个蔬菜大棚。大棚里除了种植白菜、西红柿、豆子、南瓜、莴笋、小葱等菜蔬外,还负责育苗后分散给周围的老百姓种植,目前已初见成效。
水、电、路、讯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和基础条件,这个认识我们在新黔村又有了特别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新黔村有柏油路与白泥乡政府相通并一直延展到安顺市普定县的鸡场坡乡,村里农用电网完备,70%以上的人家安装了电话,手机也进入了寻常百姓之家,但是水的问题却严重制约和困扰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好在听说白泥乡政府已经着手将新黔村群众的吃水难问题纳入了议事日程。
夕阳西下,凉风习习;远方那树河沟的清流蜿蜒流淌,粼粼波光中似乎在诉说着昔日新黔村的盛景与丰腴。“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这些听起来有点抽象的话语,对于暂时缺少滋润的新黔村人来说,感受应该是特别的深刻。(叶光良)
编辑:李茜
大家都在看
NEWS
点击文字可直接跳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