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毕节故事 | 摇晃的青春从八十年代走过

2018-01-02 费明 云上毕节

那熊熊篝火燃烧一切的愚昧和卑鄙

信念的火焰风中高涨

奏响青春的歌谣

那爆炸的火星跳跃思想波涛


回头张望

从严冬走来的

一身风霜满身雪花

已被抖落


属于我们的谁已无法带走

逝去了时光

留存了沧桑

还有许多莫名惆怅


但那浩翰深邃的星空里

却令我们无穷地仰望!


想起走过的岁月,深感“都门花月蹉跎住,恰做了白发伧父”(元曲冯子振《鹦鹉曲.都门感旧》)时,我感到荒度了许多年月,写下以上的诗。告别了风云变幻的七十年代时,我刚好二十一岁,摇晃着青春的狗尾草走进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恰逢人们思想解放极为活跃的年月。华夏大地的人们从“十年文革”的禁锢压抑中,刚解脱出来,经过“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大讨论后”,再也不甘于思想的沉默,不甘于思想的寂寞。纷纷运用小说,诗歌,绘画等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出各自的思想理念。


继手抄本流行后,“伤痕文学”兴起,我们当时读到了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新华月报》上刊载的遇罗锦的《一个童天的童话》、陈国凯的《我该怎么办》、还有《在小河那边》、郑义的《枫》、张杨的《第二次握手》、《最后一页肖像》等作品,还有《天安门诗抄》。特别是读到北岛的《回答》、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舒婷的《馈赠》、与过去那些“啊啊呀!”的诗大不一样,令人耳目一新。



这些文学作品形象地反映出十年文革对人性造成压抑和摧残的反思,更主要的是在探索人性本源上的细心腻描写和深刻揭示,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当年五月《中国青年报》刊发了一个叫,潘晓的《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这封来信击中青年人的心,在青年中引起极大的共鸣。


引发人生价值“人活着到底为什么”的大讨论,加深了两代人之间的理解。提出了“人不都是自私的,有自私的人,也有高尚的人,我们还是应该提倡公而忘私,先公后私,助人为乐的精神”。这场人生大讨论使人难忘。


那些年,由于文艺作品的传播,生活的日益提高,使习惯于以穿军服和中山装为荣的人们,已悄悄出现穿喇叭裤、留长鬓角、大披肩发、穿花格子衬衣、戴哈墨镜、手提录音机、嘴里叼着555香烟的人,成为街上时髦。



一九八三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上,李谷一演唱了《乡恋》后,加上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澳台清新轻松的歌曲流行开来,使过去听惯了样板戏和《石油工人一声吼》、《克拉马依》、《红星照我去战斗》、《草原礼赞》等大声高吭革命歌曲的人们,感受了音乐的魅力,拔动了人们心中雪藏多年的那根弦。


那内心的躁动、反思和观念的变化,形成一种内心的不安,让人始终激荡地度过每一天。总是感觉每天都有新的事物出现,时代在变,人们就在变化中生活,而恰恰是这种与以往不同的全新时代、不同的感受,跳跃着时代的脉博令我沉思。



生活张开双翅,将我们这一代人拉入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彩生活,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重新起步。


实际上,那年我退伍回来不久后,已安排在工商所工作了。我在“小阁楼”的发小同学们,已逐步走向社会,开启新的生活。


三猫分在公安局、大毛在供销社、志荣从水城调到湖南怀化火车站工作,而从师专毕业出来的二哥,到水城木冲沟教书,小光到大方硫磺矿任教、金端被分到龙场营中学。


学习成绩好的都远离故乡,在异乡艰苦工作,未考取大学反而在城市机关养优处闲。也许这就是命运的怪圈吧!不管命运如何的不如意,大家还是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抗争、奋斗,走过那八十年代!


“武术风”里学到尚武精神


夏日晨曦里,河风习习。朝霞映红了倒天河畔、五龙桥侧面的毕节军分区操场,在繁枝宽叶的桐嵩树下,一个精壮的老人慢慢将手掌尽力伸直五指,一掌连一掌地随着弧形的脚步,连绵不断推出,红润的脸庞上一双炯炯有神的双眼注视着前方。


我的师傅陈学明给我们讲:“这就是太极八卦掌,练拳的人叫陈X×”。而在靠近五龙桥处的空坝上,孙文选老师带着体委武术班的少男少女们正在苦练初级长拳。



当时在河边练拳的多是学内家功夫的,而在人民公园里的每个绿茵草坪上,有的在练内家功夫,有的练外形拳的。


当时有机械厂的罗明、唐教官,还有清毕路练太极的吴老爷子,基本上都喜欢在公园锻炼,还有四小有个老师练形意拳、另外还有练摔跤的、练练刀枪棍术的。


当年武术的兴起主要是源于改革开放后,人们精神生活得到大幅度提高。正当毕节山城那股文学热潮正在蛰伏时,随着《少林寺》、《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武侠片的放映刮起了武术旋风。


学武练功成为时尚,加上当时社会治安虽然通过严打,但也还不太稳定,还有我们几个从事公安、工商监管行政执法工作也需练防身术,所以对武术有浓厚的兴趣。


每当清晨就会看到,有的在公园学太极形意少林拳、有的在烈士陵园学摔跤、有的在军分区操场舞抢弄棍,有的在自己院坝或家里练千层纸、打沙袋、劈砖练铁沙掌,学武术成为一道道风景。



我和三猫、小祥就拜陈学明为师,他教我们从蹲马步,学呼吸纳法开始练外摆内合、旋风腿、然后才开始教少林一字拳,内家功夫的走人环圈等功夫,还有掌法、指法、肘法、腿法、齐眉棍等,早上六点开始练,这的确对身体是十分有益,用于实战更有效果。


我们曾经三人在南门口与七八个人大战最后获胜,在工作中用所学的功夫制服对方,保护自已安全。


为了恋爱情学会阅读


只是为了恋爱的需要读一些小说,也是当时赶时髦的追求。所以偶尔偷偷地看一些《一封没有发出的信》、《第二次握手》、《少年维特之烦恼》、《一双绣花鞋》、《冬天童话》之类的手抄本。


后来又被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描述所迷住,想与所追求的女孩有更好的谈资,又可以更好地炫耀自已。就陆续读了《简爱》、《红与黑》、《复活》、《安娜卡列宁娜》、屠格列夫的《初恋》等外国文学,也读《青年诗选》,只不过没有很深入地读北岛、舒婷等的朦胧诗。



而对中国古典文学除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以外,对其他也不感兴趣。在青春即将逝去的躁动里,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刮起的那些文化旋风里,寻找乐趣。


录音机吹来港澳的清新温柔


在电视机还未普及前,不管是大街小巷酒楼饭店市场商店,听到的都是录音机里传来的港澳台歌曲。


费翔《冬天一把火》、《故乡的云》,邓志乐《雨中即景》、陈汝佳的《外面的世界》、刘欢的《少年壮志不言愁》、包娜娜的《三百六十五里路》、邓丽君的《美酒加咖啡》、《甜蜜蜜》等。还有龙飘飘、凤飞飞、罗文、甄妮等港澳歌星演唱的歌曲。



那么抒情轻松、动人心弦、温馨沁人。有的个体户纷纷跑到广洲深圳采购录音磁带,街面上陆续地开起专门经营录音磁带的铺面。你不管是到商场、市场、小吃店都会听到录音机传出的流行歌曲。


我和三猫、小祥、二哥等人,身穿喇叭裤手提录音机到人民公园,到德沟拱背桥后山,到阳山边放着音乐边疯狂跳舞,纵情玩乐,乐不思蜀。


录像厅四处开花


录音机兴起的后期,录像厅又在山城小镇风起云涌。过去的电影院瞬间被录像放映室挤压得喘不过气来,百花影院、人民剧场影剧院等地设立录像放映室,有的只要有一间房间摆上长凳子,就可以放录像。


只要有人在放映室门外高声吆喝“最新香港武打片、最新香港警匪片、最新爱情片、观一观看一看、让你大饱艳福、太刺激了 ”!大家就争先恐后一拥而上买票观看,即使放映室内狭窄,烟气冲天、臭味熏人,但只要放映的片子惊险刺激,感官快乐就顾不了其他了。


当时最吸引人的武侠片有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由黄日华、翁美玲、苗侨伟领街主演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天龙八步》、《碧血剑》,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古龙的《小李飞刀》,还有成龙主演的《醉拳》《刁形手》等;



爱情片主要是琼瑶的《窗外》、《情深深雨濛濛》、《几度夕阳红》、《霍元甲》、《陈真》、《上海滩》等。林青霞、黄元申、黄日华、翁美玲、汤镇业、苗侨伟、曾江等,一大批演员刻印在人们心中。


除此,还有一些鬼怪片也受人们喜爱。如《怪胎》、《僵尸》等。记得有一次我们局召开市场管理工作会议时,我在原地区工会对面工商招待所,找了录像《灵气逼人》、《金尼姑》两部片子放给大家看。


第二天看的人中就有人对我说:“好看倒好看,但看后我们上厕所都觉得怕了”。为了加强音像制品管理,消除黄色、迷信等不健康的糟粕。由政府牵头组织文化、公安、工商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打击非法音像制品行为。为规范音像制品市场,还成立了音像制品发行公司由杨元朝负责,使音像制品市场逐步规范有序。


从那时起,我们就没有进电院看过电影了。而是买了录像机租借片子自己在家看,感到比看电影过瘾。


在自学里放飞理想


其实,在荒芜青春的同时,我们也在为自己的事业、前途奔波,拼命工作、刻苦学习、不断奋进!我当了工商所团支部书记后,随即在一九八四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省工商局搞人才预测调查考试,我碰巧考了全地区第二名;在一九八五年,被地区工商局选送到国家工商局青岛干校作为中专师资力量培训,感到十分骄傲,十分幸福!回来后,我不甘后进,报考北京语言文学自修大学习,又报考东北工商行政管理函授学习。



那时始终坚信别人在围墙里学的知识,我也能在围墙外学到,人只要勤奋就什么也不怕。一九八七年,我在工商所当了副所长后,一九八八年又被送省工商局《贵州工商》学编辑。


这些求知的路上我学会隐忍、学会挺立、学会坚强。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才能筑牢人生之路!


在南关桥头听广播学写新闻


那些年,我每天一到工商所,就十分勤快地扫地抹桌,用鸡毛掸子将办公室打扫干净后走到南关桥头,那梧桐树的大喇叭下,听毕节县广播站姜艳播放毕节新闻,边听、边学新闻。


过几天我写了一篇《毕节城关工商所学雷锋小组在沿河路清扫卫生》被广播站采用;没几天,就给我寄来一本红色笔记本算为稿酬。从此,我走上新闻之路,拼命地向《毕节报》、《贵州日报》、《经济信息时报》、《中国工商报》、《贵州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写稿,共刊登稿件200多篇。被《贵州日报》、《西南工商报》、《中国工商报》等报刊,聘为特约记者和通讯员。



写稿使我的知名度在全省工商系统得以提高,又可以将稿酬买书。感到既充实又幸福!领导为了鼓励我,于一九八八年把我从工商所调到地区工商局。恰好,这一年我摇晃的青春终于在结婚中定格。


那青春的狗尾巴草摇曳在山城,在老城墙角上的秋风里。一九八九年我儿子的出生,标志着过去的青春年少已沉淀岁月,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美好的回忆了!(图/网络)



编辑:李   茜

编审:秦   恒

大家都在看

NEWS

老毕节故事 | 那老六


老毕节故事 | 鞋匠,沐浴阳光的佝偻身影


老毕节故事 | 炕笼笼,那已风化岁月的辛酸!


点击文字可直接跳转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