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舌尖毕节 | 黔西黄粑

2018-01-18 许君友 云上毕节


乙未之秋(2015年),时维九月,送孩子到南京上学,未及游览金陵名胜,便匆匆赶往上海看望几位神交已久的老师和长者。当时,除了带一些地方特产如酒、茶之外,最值得一提的是还顺带了几箱黄粑。


席间,几盘热气腾腾的黄粑一上桌就很快被一扫而空,大家对黔西黄粑的味道赞不绝口,并让再寄一些过去。没想到,我们平时司空见惯不足为道的黄粑竟会让大都市的客人如此感兴趣。




说起黄粑,据传其起源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当时蜀国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蜀汉后方,率兵深入黔中腹地,演绎了七擒孟获的历史故事。


在平定孟获的途中,一日蜀军正埋锅造饭,饭香汁浓之届,突然探子来报,说有蛮军临阵。诸葛亮一听,于是下令出战,顾不上吃饭。可这煮着的豆浆和米饭不能浪费呀,火头军一看这情形,只好把未用的豆浆与米饭掺和到一起, 47 30559 47 14470 0 0 3482 0 0:00:08 0:00:04 0:00:04 3482到大木甑内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馊。


此役蜀汉大军乘势穷追蛮军上百余里,待大捷而归的士兵凯旋回营,这些被豆浆掺和过的米饭已足足蒸煮近两日,饥饿难耐的官兵急忙分而食之,谁料这米饭已变成另一番模样,不但色泽黄润,而且味道甘甜香软,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士兵们还以为是诸葛丞相用来犒劳他们的美味,很快便将几甑子好东西一抢而光。


当地老百姓劳军时见此物如此美味,也仿照制作,于是便世代相传将这一制作方法延续下来,并把这种美味可口的食物称之为黄粑。


小时候,黄粑也是自己认识最早的居家食品。一到过年时节,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里,大多数人家都要做黄粑,一时间,到处都能听到大人们做黄粑时的欢声笑语。


那时做黄粑用的主要原料是糯苞谷、糯米、黄豆等。这几样东西经过石磨磨成桨混合收水后,再捏成一团一团的,用玉米壳包裹,棕叶扎成8字形,然后上甑密封好用大火初蒸后、再用小火蒸上一整天,黄粑的黄润与香甜,完全就靠这漫长的蒸煮。



混合了黄豆浆汁的黄粑原料,在密闭的木甑中经过长时间的蒸煮和发酵,分解出大量的糖分,色泽由白变黄,同时越发的香糯, 而这也是黄粑的最大特点,黄粑由此而得名。


这些黄粑也就成为每家每户过完年后正月间自家食用和待客的好东西了。早餐或有客来时,一般都会拿几个黄粑切成片,或烤或炸、或用甜酒煮,那香味都很诱人,滋味都很可口。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里,都很少有人家做黄粑。但只要想吃,却一年到头都能吃到,并且比以前的口感还好。


如今的黔西,做黄粑不再是家庭式和小作坊生产,而是变成了工厂化、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和商品化经营,一年四季都在生产和销售。其中以赵老五为代表的黔西黄粑,经过多年的改良和营销,已成为贵州非常有名的小吃。



与传统做法不同的是,现在黔西黄粑的主要原料不再是糯苞谷,而是优质糯米、大米、黄豆、纯冰糖,先将洗净的粘米与黄豆打制成混合的米浆,再将糯米洗净,放入传统的大木甑中蒸煮到七八成熟。


然后将打制好的米浆与蒸好的糯米饭倒入大木盆中,加入少量的红糖再行混合,在大木盆中几经搅拌,待米浆中的水分被糯米饭完全吸收后,便可将糯米饭搓打成一个个雪白的大饭团,紧接着,用清洗并煮制好的老苞谷壳叶或大竹叶将糯米饭团依次捆扎好,全部盛入大木甑中加火蒸煮,经过20个小时的漫长蒸煮后,黄粑便可出锅了。


刚出锅的黄粑,黄润晶莹,弥漫着诱人的糯香、甜香、粽叶香,各种混合的香气扑入口鼻,沁入心田,令人垂涎欲滴。一般向外销售的黄粑则采用真空包装,一方面可以压缩体积便于装箱,另外还可以放置很长一段时间而不变质。



黔西黄粑色泽晶莹黄润、味道清香柔软、入口细腻缠绵、本色本味,不含任何色素和防腐剂,是天然的绿色食品。黔西黄粑食用方便,切片后蒸煮、油炸、煎炒或微波炉加热变软后即可食用,是营养丰富的主副食品。


经过人们的口碑相传和不同媒体的宣传造势,黔西黄粑早已闻名千里,香飘万家,成为贵州省知名的旅游商品畅销省内外,成为招待客人和馈赠亲朋好友的高档礼品。(图/网络)



编辑:李   茜

编审:秦   恒

大家都在看

NEWS

舌尖毕节 | 大方苗家水花酒


舌尖毕节 | 大方骟鸡点豆腐


舌尖毕节 | 大方“八碗席”



点击文字可直接跳转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