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毕节故事 | 明信片捎来的新年祝福

李新春 云上毕节 2020-08-25


那天,去毕节大剧院采访拍摄2018年″乌蒙之春一一新年交响音乐会",冒着数九寒天的细雨返回家中,已是深夜。



打开微信朋友圈,李德品副台长分享的一则信息,就像一股温暖的春风,拂过我久违的心坎,让我想起了,热衷用明信片表达新年祝福的那个年代。



"隔着千山万水,以及几十年的时间,我的祝福不变,永远。″从落款一看,这是诗人、新华社驻雅典记者刘咏秋,2017岁末,从雅典寄给毕节市广播电视台李德品的一张明信片,他们曾经是毕节学院的文友加同事,邮票上有一朵不知名的花和一些我读不懂的洋文。


与德品电话沟通时,他既谦逊又感动,他说,咏秋是他尊敬的一位老师,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良师益友,一般情况是学生给老师寄明信片,而今天却是老师从海外给自己寄来新年的祝福,更让人感动与温暖。我从他的言词中,读到的是满满的幸福和流淌在内心的真挚的师生情谊。


看了这则微信和与我无关的这张明信片时,不知怎么的,心里突然有了一种很遥远的感觉,不过很温暖,总觉得这种新年的祝福很真诚,比微信上万人转发的千篇一律的模板祝福,要暖心很多。仿佛读到一颗心,在遥远的大洋彼岸跳荡,释放出来的深厚情谊,足可感动这个寒冷的冬季。



辞旧岁迎新年,前几年,我收到的是满满的短信祝福。而近几年,则收到的是微信转发的内容,千篇一律,万人一腔,常常让我不屑一顾,太假反而没有了彼此之间的情谊和隐私,更没有了原创祝福,那样的让我难以忘怀。


上世纪九十年代,明信片在毕节城乡悄然兴起,年末岁初,我总会早早地来到毕节威宁路的邮政大楼,与许多人拥挤在一起,就为选购几套自己心仪的明信片。一次,新年元旦临近,我自己给自己寄了一张明信片,内容是对自己新年的期盼和打算,落款则风趣地写上"来自深邃宇宙的问候”,抢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对新年的展望。



返回家里,在春花秋实不同构图的明信片上,绞尽脑汁地编写祝福语,而且,针对不同的收件人,题写的内容和祝福语,绝对不能雷同。有祈求平安健康的,有表达真挚情谊的,有祝老人福如东海的,有祝小孩学习进步的。那时的明信片,几乎可以在同事之间,同学之间,战友之间,客户之间,好友之间等社会关系中,广泛地使用和满世界的飘飞。


要是那几个铁哥们,还有调侃幽默的祝辞。若有暗恋的女孩,还可含蓄地表达相思之苦,因为明信片是公开的,所以表达求爱的内容,只能用小诗等形式,隐晦地写满思念之情,但往往都是石沉大海般的杳无音信。女孩若收到这种求爱信息,则会很受用的偷偷乐,并悄悄地向闺蜜炫耀。



那时,单位收发员转来明信片,如果手上没有特别急的事情要办,便会丟下手中的活路,如饥似渴地翻阅起明信片,躲进一个避静的角落,读起明信片上的留言。一般情况下,只要收到同辈异性的明信片,我都会心花怒放,若再读到一些情意绵绵的情话,那么,一整天的心情,就定然是阳光般的灿烂了。


那时到年终,我总会认真地清理一下自己办公桌及抽屉,往往是从元旦到春节,我都会收到几十至上百封明信片,便把这些整理和收藏起来。除了珍藏青春的记忆外,还因明信片的插图太美,收藏起来才发现,每年的款式和插图都不一样。



当时发现,若是同城朋友,每年都会收到许多款式雷同的明信片。于是,非常期盼收到异地朋友写来的明信片,因为这往往会让自己欣喜。那些年,出国出境非常难,要是能收到从国外寄来的明信片,就更加爱惜了。有一次,不是什么特殊的节日,我却意外的收到了从香港寄来的一套明信片,那兴奋劲就不言而喻了,记得那是一位贵州《经济信息时报》社的好友记者,从香港特意给我寄来的,为此,我珍藏了许多年。


明信片的确是一个好东西,记得有一年春节,作为企业厂办秘书的我,就曾向领导建议,将春节慰问信改成寄明信片,获批准采纳后,附上单位的节日贺词,我向退休老同志和客户企业,寄出了数百封明信片,意外的是,企业领导及我,却额外收到回馈寄返回来的许多明信片,巩固起了更加紧密的业务合作关系,对此,我受到了领导的赞许和肯定。



如今,我没写明信片,也不曾收到明信片,起码已有二十余年的时间。今天再次忆起这段往事,还真有一丝惋惜之情,因为,小小明信片搭建起来的情谊,至今依旧还在温暖着自己的心灵,因为,在那个重情重义的青春岁月,明信片就是一位可爱的情爱信使,像纽带一样,维系起社会人心的良知,将情谊的温度始终控制在不会感冒的刻度,仍如春天般的明媚与亮丽。(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任佳丽

编审:秦   恒

大家都在看

NEWS

老毕节故事 | 在那大雪纷飞的时候


老毕节故事 | 那排队买东西的艰辛年代!


老毕节故事 | 写给母亲的十年祭文


点击文字可直接跳转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