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毕节故事 | 浅说毕节腊月理发迎新春

李新春 云上毕节 2020-08-25


时序已接近丁酉年腊月末尾,寒风冰雪覆盖着毕节小城,推窗远眺,楼下的街道上,洁白的雪有些刺眼,屋顶被铺展的雪覆盖,远山由近及远的白和银装打扮的树,把冬韵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想起了北国风光和雪房子,以及一些与雪有关的美丽童话。



雪落大地,最开心的是无忧无虑的童孩,可我们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童年多少还是有些凄清的。今年年关已近,时值农历腊月下旬,我的思绪,再次走进了童心不老的儿时,想起了"腊月忌尾,正月忌头"的俗语。


儿时在毕节,一般情况下,春节临近,父亲总要带着我们去南关桥转向清毕北路一侧,去国营理发店和澡堂,先剪头发后洗澡,说是剪掉过去一年的烦忧,洗去过去一年的晦气。



隐约中,父亲总说,节前理发在毕节是有讲究的,我也没去深究其喻意。当年,小弟要顽皮一些,有时也哭着赖着不愿理发,说每次剪平头太丑,而且到学校后,常常被同学欺负"踢癞头″,可父亲总耐心地说,头发多了压人,头脑就不灵光了。


于是,读小学时,我们清一色剪的都是平头,直到读中学,才偷偷去剪成"矮脚子″的头型,感觉就潇洒多了。如今翻看儿时的老照片,的确太土气。后来,长大懂事后细想,父亲当年让我们剪平头,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原因,目的就是为了节约钱,因为,剪平头管的时间要长一些,而剪其它头型,头发几天就变长了,又得花钱去理发。



腊月里理发迎新春,在毕节老一辈人的心中,的确是有讲究的,也是一种风俗。春节过后正月间,是不准理发的,因为,在毕节的习俗里,外甥正月里剃头,有欺娘舅的嫌疑,实为不吉样之举。

       

据了解,旧时民俗禁忌甚多,“正月里不许剃头”即为一例。农历第一个月叫正月,任凭男孩毛发疯长,却丝毫不能侵犯,否则对舅舅不利,有“正月里剃头死舅舅”之说。那时人小不懂事,总觉有些吓人,自己理发与舅舅何干,真有点滑稽,并小声地嘀咕道:"老封建″,为何舅舅的安危,要系于外甥的头顶之物,真有些可笑。


这个习俗,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因父亲的严格遵循,故我们兄弟四人,每年都要在腊月的最后几天,去理发店剃一次头,否则,按毕节的风俗,就要等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时,才能剃头了。



现在,走到那里都只有"理发店″或"美发店″,而没有"剃头店"或"剃发店″,这里面也是有考究的,古人说“正月里不剃头”,还与人对头发的注重有关。《孝经》记载:“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认为“头发”是父母给的,因而本人无权“处置”本人的头发,头发被视为跟本人的生命一样重要,除非看破红尘,要出家为僧为尼,才剃度。


而现代人不理发,也有缅怀祖宗的意味。同时,认为头发的重要性简直和头颅相等,称“剃发”就是“剃头”,故而,为避讳就管“剃头”“剃发”叫“理发”,仅是整理头发而已。


至于说到民间传播的忌讳语:“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据我考证,真不是毕节的独特风俗,而应是来源于大中华古老风俗的一种沿袭,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简单而言,究其源头,它应该是源于一种附会和误传。据民国二十四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揭示的风俗谜底:“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官方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        


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即说清军入关,强行要求汉民剃发留辫,而汉民则由于心怀故国,相约正月里不剃头,以示不忘旧君,成为“思旧”。时间久了,“思旧”便谐音成了“死舅”,最终以讹传讹,成了“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忌讳。(图/网络)



编辑/任佳丽

编审/秦   恒


大家都在看

NEWS

老毕节故事 | 走进毕节人记忆深处的卯时飞


老毕节故事 | 灰堆坡那悠长的巷子


老毕节故事 | 春节与父亲采买年画


点击文字可直接跳转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