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毕节故事 | 读王如柏《追忆毕节古城》有感

李新春 云上毕节 2020-08-24


俗话说:“乱世藏黄金 盛世修家谱”。如今正逢盛世,的确有这样一个建宗祠、修家谱的社会现象,在毕节民间悄然兴起蔚然成风,它遵从中华传统文化"百善孝为先″的理念,是一种以姓氏为脉络的寻根之旅,无可厚非。


在毕节李姓、吴姓、王姓、徐姓、张姓等姓氏的族人中,有许多人是平时交往中我敬重的兄台,他们大多具有一些社会影响力,退休后便兴趣浓烈地融入到这种风潮里,与之交谈时,他们都颇感自豪,觉得赋闲家中,能为家族做修谱之事,当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而乐此不疲。



由此我想,生在毕节,长在毕节的老毕节人,或是今天生活在毕节这方热土上的每一个人,理应了解毕节的过往历史,只有知道了"从哪儿来″,方知在跨入新时代后,如何清醒地知道"该往哪里去″,所以,今天的老毕节故事,我就给大家说一说,自己读王如柏老先生《追忆毕节古城》的一些感悟,希望能激荡起大家的共鸣。


手捧杨启孝老师编著的《黔西北当代散文赏析》一书,开篇之文,就是王如柏老先生2012年发表在《高原》杂志上的这篇文章,可见编者与作者,对毕节古城的眷恋与情怀。



文中开头,王如柏先生便用向儿孙描绘毕节古城的口吻,饱含深情地把毕节古城,同自己游历过的云南丽江古城和山西平遥古城相媲美。不觉让人遐思与联想,远去的煙没在历史深处的母亲城,如若今日犹在,该是怎样的迷人与诱人,该是怎样的让如织的游客留连往返,该是怎样的让毕节人骄傲与自豪!


为此,先生感赋写了如下诗句:

丽江无愧帝王家,胜迹平遥更可夸。

毕节古城如尚在,同标异彩壮中华。


王如柏生于1928年的云南省镇雄县,属定居毕节的外乡人,于是,我想先生对毕节古城的追忆与描述,自然是真实而客观的,而且是对毕节人文精神饱含深情的一次心灵驻足与回眸,宛如给我们后来毕节人,翻开了一页毕节厚重且尘封的历史,倍增起一种对毕节古老文化的尊重与自信。



先生在文中说,毕节这座古城之所以远近闻名,是由多种文化交相辉映组成的。他便从毕节最为精彩的是城池文化、商场文化、田园文化、寺庙文化、牌坊文化等几个方面,给我们追记和描述了毕节古城留给他的印象,掩卷而思,毕节古老的城貌轮廓,就自然而然在我的思维中清晰起来,像一缕阳光照射古铜色的城墙,穿透了时光的年轮与记忆,耀眼成黄昏中的一抺风情,傍晚的月亮垂挂在古老的墙檐,婆娑在树影和云霞里,温馨着城里居住的毕节人。


先生分四个篇章,较全面地回忆了毕节古城的城池文化、商场文化、田园文化、寺庙文化、牌坊文化,给后辈子孙全面、立体、直观地勾勒了一幅毕节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画卷,读着读着,一股浓浓的故土情结便扑面而来,湿润了我对毕节古城的怀念眼眸,让乡恋在想象的回味中弥漫成了一种愁绪,不觉为消逝了的毕节古城记忆,洒下一丝惋惜之情。



站在岁月无情的风中,遐想古城墙上的钟鼓,在清晨的薄雾中或黄昏的夕照下,悠扬地响起,思绪就好像摇曳成古城老街老巷的一缕风情,使怀旧的意境龟缩成了一幅泛黄的民国风情画,画中有穿长衫的老者走过垂柳掩隐的河畔,那裹脚的穿着对襟衣服的老妇,则站在老房老屋的瓦檐下,向城门远方的马帮深情地眺望,只有一撮毛发的小孩,手滚铁环正奔跑在滑石板的小巷里。


我尝试着穿越时空的记忆,品读着王如柏老先生笔下追忆的古城毕节,的确感到了家乡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正被一种叫乡愁的情感,润物细无声地浸润着自己的骨髓,并扩散开来,弥漫成了内心里的自豪和惋惜之情,交织成为一种无奈而酸楚的愁绪。



先生在城池文化一段的开篇里说,"毕节″一名是从古老的原住彝族居民的"比跻″演化成汉字而来。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移乌蒙卫至毕节,改为毕节卫。以此为起点计算至2018年,毕节该有636年的渊源年代历史。


故而,对于毕节撤地设市后,将原毕节改为七星关区,就我个人而言,至今依旧有些难以接受,仿佛有点把历史割裂而去之感,虽说假借七星关来命名,也有"北斗七星″和诸葛亮"七星点灯″等美丽传说作意喻,却始终感觉有些别扭。



我就曾经这样设想过,如果毕节撤地设市时,改称为"乌蒙市″而保留毕节县,该有多好,既保留了历史的根,又传承了红色文化,据说,当年还有命名为"碧阳区″等其它选项。


王如柏先生在商场文化、田园文化、寺庙文化、牌坊文化等篇章的追忆里,又给我们罗列了许多古迹、寺庙、牌坊等古老文物记忆,那灿若星辰的古城遗迹,的确有点让人目不暇接之感,可惜绝大多数都已消逝,仅剩记忆,不觉,有了一丝得而复失的悲怆之情。



于是,我想起一些往事,从小到大,我也不知多少次听长辈回忆,说毕节曾经有多少古寺庙、有多少古牌坊、有多少商界会馆、有多少农耕田园风光,可惜消逝殆尽了,大家异口同声发出的都是惋惜之情,凝固的情结都是叹息之气。只能用想象在字里行间,猜想昔日毕节古城之辉煌的自己,同样剩下的更是一种无助又无奈的叹息了。


最后,我只能对那些有浓浓故土情结的毕节人说,如果你还想追思和眺望古城毕节的风貌,就像我一样平静心情,慢慢品读王如柏老先生《追忆毕节古城》一文了,它一定会为你洞开一扇通往毕节人文历史的窗户,满足你的乡愁心愿和好奇了。(图/网络)



编辑 / 李   茜    编审 / 秦   恒

----------------------------

 爆料/广告/ 合作 

请添加 

小编微信 qsmy8886


-------------------推荐阅读-------------------

老毕节故事 | 奶奶辈远去的背影

老毕节故事 | 一个女民兵的芳华记忆

老毕节故事 | 退缩在老城小巷的传统理发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