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毕节故事丨我把祖辈的仁德慈爱当传家宝

李新春 云上毕节 2020-08-24


我老爷李慎之,追随红军到英年去世时,父亲李富阳年仅一岁,居孀的奶奶龚秀远,只读过几天私塾,不过奶奶在世时,她脸带容光支离破碎中,讲述的那些关于我老爷的学识与仁德慈爱的故事。


至今,每每回忆起这些往事,我总会滋生出一丝,对老爷一生的惋惜与敬仰之情,并以追思的口吻,乐此不疲地向朋友和儿子,讲述传承老爷的故事,总把祖辈的仁德慈爱,当作我们家的传家宝,并供奉在我心灵的祭坛之上。



我读小学时,依稀记得,老师教我们唱过一个首叫《针线包是革命传家宝》的儿歌,歌词大意如下:


        小小针线包,革命传家宝

        当年红军爬雪山,用它补棉袄

       小小针线包,革命传家宝

        解放军叔叔随身带,缝补鞋和帽

        我们小朋友,接过传家宝

        艰苦奋斗好传统,永远要记牢

        艰苦奋斗好传统,永远要记牢……


实际上小时候,我曾偷偷的冥想,若能在我家找到一件古董式的物品,当作传家宝就更好了,起码表示祖辈是殷实富足人家,可遗憾的是,多次翻遍老屋的楼上楼下,都只能缺撼而叹之,没有丁点值钱的古物。


当然,若能找到一些老爷跟随红军的五星、证件等遗物,证明老爷是周素园贵州抗日救国军之封仓主任,参与喜迎红军过“黔大毕"或动员毕节(今七星关区何官屯镇)200名加入红军的依据,当作我家的传家宝就更有历史价值了,由于居孀奶奶“怕事”,就把藏在夹层板壁中的遗物,悄悄丟去了,没留下丁点证明老爷身份的痕迹,实为我家的缺撼。



不过,有一次从抽屉里,翻得一本老爷亲手用毛笔抄写的《腾王阁序》,据奶奶说,这是我爷爷唯一的遗物了,因为是手抄书,怕糟蹋文化,就侥幸存世了。奶奶据此,颇为自豪地不厌其烦地多次告诉我们说,我老爷是很有学问的,穿长衫戴礼帽,热心帮别人写书信,不用一柱香的功夫,书信就为别人写好了。


老爷的这本手迹虽已泛黄,可它却成为了我临摹学习书法的第一个范本。于是,我就把老爷用楷书抄录王勃的墨迹,权且视为我家唯一的一件传家宝了,多次临习后,使我刻骨铭心般记住了,王勃文中的那句得意之词:"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记得读中学时,我家养的一只灰色小猫死了,我有些怜悯之情,便将他葬于我家老屋门前的樱桃树下,挖树根时,无意间掏出了一些残损的瓷片,折射出幽深的蓝光,我便好奇地拿去寻问父亲,父亲说,这是我家唯一的一对香炉陶瓷,在“四清"及"破四旧”那年,自己主动砸烂后,丢弃埋葬泥土里的,却被我无意间挖掘出来。望着残败的古物,我当时就莫名地滋生出,一丝悲催般的哀怨和痛惜之情。



没有古董宝贝这类的传家宝,我自然有些失落感,特别是听到小伙伴说,他家藏有宝物时,我当然就更加羡慕了。后来,唱过那首革命传家宝的儿歌,我失衡的心态释然了一些,并将祖辈的仁德慈爱当作了传家宝,因为仁爱之心,火烧不去,水冲不去,钱卖不去,强盗偷不去……


儿时,我家居住的属“财科"产权的老瓦木屋,阴暗潮湿且狭窄,自然属陋室之列,便不企望如大户人家“门前千棵竹,家藏万卷书”,那般殷实而富足。


不过,祖训却教授于我“家宽不如心宽",“贫穷出孝子" ,“勤俭立身之本,耕读保家之基”,“勤俭先贫后富,懒惰先富后贫”,“纵有房屋田地,乱用终久必贫”,“兄弟忍让和睦,外人不敢欺凌”,“亲朋不可轻视,弟妹不可断情”等道理,如今,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我想,祖辈的仁德慈爱之心和良好的家风家德,自然就是我家最宝贵的传家宝了。



如今,回望世间百态,收藏字画附庸风雅者有之,买豪宅不学无术者有之,开豪车而无谦谦君子风范者有之……。人们贪求富贵,重物质轻精神之现象,早把积德行善抛之于脑后,故呼吁,在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征程中,更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领悟其深邃与实质,把祖辈的优秀品德继承,当属大善大德之举矣!(图/网络)



编辑 / 李   茜    编审 / 吴春妹 / 秦   恒 

----------------------------

 爆料/广告/ 合作 

请添加 

小编微信 qsmy8886


-----------------推荐阅读----------------

老毕节故事丨在搬家中品味“安居之忧”

老毕节故事丨疼痛童年的“蚊虫大战"记忆

老毕节故事丨老去的石磨走失在童心的记忆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