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黔西北记忆 ⑦ 革命老区黔西北

云上毕节 2022-03-30


位于乌蒙山脉腹地的毕节试验区,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处,系川滇黔锁钥、贵州高原屋脊。


1935年至1936年期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来到这里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开展武装斗争,创建了著名的黔大毕革命根据地,史称黔西北革命老区。


根据地人民以极大的革命热情,给予红军以人、财、物的可贵支持,作出了巨大贡献。红军在这里播下的革命火种和创下的革命精神,一直推动着毕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


▲红二、六军团进军黔大毕形势图


毕节地处贵州省西北部,是一片被红色浸染的土地。1934年春,林青、缪正元、秦天真等在毕节建立了贵州省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


同时,策划黔军营长范敬章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率领一个营起义,由中共毕节支部直接领导,在滇黔川边区开展游击斗争,在黔西北地区开创了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新局面。


1935年初,中央红军转战于金沙县的沙土、岩孔和毕节县(今七星关区,下同)的林口以及大定(今大方,下同)、纳雍等县。 


红军长征期间,为牵制敌人,红一方面军所属九军团征战于金沙、大定、毕节、纳雍四个县,征程三百余公里,并在大定县瓢儿井组织成立了“拥红委员会”,建立了地方游击队;在大定八堡组织成立了“苗民自救会”和“苗民自卫军”,还发给“苗民自卫军”枪支弹药。红三军团在金沙县岩孔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


▲中共地下党在毕节地区的革命活动 旧址


1936年1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贺龙、萧克、任弼时、关向应、王震等的率领下,在贵州省石阡县召开了决定向黔、大、毕挺进,创建新根据地的“石阡会议”。


1936年1月20日,红二、六军团接到军委指示:“速转黔大毕地区,群众、地形均可作根据地。”军团领导遵照指示,强渡乌江天险鸭池河后进入黔西北地区。2月3日进占黔西县城,2月6日进占大定。


2月7日,在任弼时等军团首长的主持下,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委及省革命委员会;2月8日,在大定城关召开成立大会,新组建的中共川滇黔省委由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夏曦、李达、甘泗淇等人组成,由任弼时任书记,王恩茂任省委秘书长;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由贺龙任主席,陈希云任代主席,朱长清任副主席。


会议还决定,在黔、大、毕建立革命根据地,创建川滇黔新苏区。2月9日,红军占领黔西北重镇毕节,中共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于2月17日迁到毕节城百花山。


▲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


在开展宣传发动工作的同时,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开始着手建立各级革命政权。在大定成立了“大定拥红委员会”“大定革命指挥部”“大定抗日救亡委员会”,组建了由黔军军官叶刚任团长的抗日武装——“大定抗日救国团”;在毕节,成立了“毕节中心县委”“毕节县抗日救国会”“毕节县抗日大同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组建了由贵州辛亥革命元老、原大汉贵州军政府行政总理、著名爱国人士周素园任司令员,中共贵州省工委委员邓止戈任参谋长的“贵州抗日救国军”。


▲游击队在毕节境内的活动情况示意图


这是红军长征时期成立的唯一一支省级抗日武装,共三千余人,下辖3个支队,各支队政治委员均由红军干部担任。


▲贵州地下党第一个地下党支部的创始人


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还派出武装工作队,深入黔西、大定、毕节、金沙、纳雍、赫章等县城乡,发动群众建立基层革命政权和革命群众组织,组建游击队,开展打土豪、分浮财、镇压反革命和不法豪绅地主等一系列革命活动。


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和红军武工队在黔西北地区共建立了8个区级苏维埃临时政权和95个乡、村级苏维埃政权。在乡、村苏维埃政权建立的同时,组建了地方游击团队百余个。毕节共打土豪一千六百余户。在不少地方,还成立了分田土改委员会。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旧址


在红军政策和纪律的感召下,黔西北地区各族人民踊跃支援红军,出现父子、兄弟、夫妻争相参加红军的感人场面;许多地方游击团队集体加入红军。


据红二、六军团在黔大毕的扩红序列记载,红二军团五师的十四团和红六军团十七师的五十二团,都是由黔大毕地区参军的新兵组建的。


全地区参加红军人数达五千余人,是红二、六军团在整个长征过程中一次扩红最多的地方。黔西北人民还组织众多的担架队、妇女队、儿童团配合红军作战,做好各种后勤保障工作。


大定、毕节两县的苏维埃政府,发动全县的裁缝和妇女,日夜赶制军装二万多套,使红军战士每人都换上了一套新衣。这在当时,极贫的黔西北“干人”能为共产党军队忠诚地作出如此重大的奉献,是难能可贵的。


因此,这个时期被红二、六军团的将领们称之为红军长征中的“黄金时代”,并载入有关史册。


▲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  馆内一角


黔西北根据地的扩展,震动了蒋介石。他亲临贵阳,调集20万大军,妄图将红二、六军团消灭在黔西北,形势十分严峻。为了粉碎蒋介石的阴谋,红军在黔西北根据地领导各族人民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红军在黔西北期间,展开了奇袭鸭池河战斗、枷担湾战斗、黄家坝阻击战、将军山遭遇战等四十余次大小规模的战斗。特别是“乌蒙山回旋战”,更是包含了大小战斗几十次。在这些战场上,红军多次粉碎敌人的猖狂进攻,胜利地保卫了黔西北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  馆内一角


鉴于敌人步步进逼,为保存实力,避敌锐气,川滇黔省委于1936年2月27日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决定红军主力暂时撤离毕节,向赫章、威宁进军。


3月2日,军团领导人在赫章野马川召开会议,决定以赫章为中心,在威宁和云南省的镇雄、昭通、彝良一带的乌蒙山区回旋,寻找有利战机打击敌人,以粉碎敌人的“围剿”。


▲乌蒙山回旋战要图(央广军事网)


在乌蒙山回旋战中,最为著名的战斗有哲庄坝伏击战、以则河伏击战和财神塘战斗等。在山高水冷、道路崎岖、气候恶劣、给养困难的艰苦条件下,红二军团经毛姑、可乐、葛布、辅处,红六军团经墨车、安耳洞、青山等地巧妙穿插,在镇雄安耳洞以西、赫章财神塘以北地区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转战于威宁、彝良、昭通等地;于3月22日,在云南省的来宾铺会师。


3月31日,红二、六军团到达盘县,在此休整后,决定放弃黔西北苏区,进军云南,后又挥师北上。


▲红军在黔西北  展览馆


红军北上后,1936年夏,川南特委和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委派赵文海在黔西北地区组建贵州游击支队,继续开展斗争。


同年秋,特委派阮俊臣到贵州寻找赵文海,几经周折后,于1939年春和赵文海领导的两支队伍合并行动,共一千余人,枪五百余支;赵文海任司令,阮俊臣任政委,下设3个大队。


支队在以毕节县的对坡、黄泥等为中心的游击区内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组织群众抗捐减租,惩治贪官恶霸,坚持斗争长达6年之久。


▲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


史实说明,1935年至1936年间,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在长征途中,在毕节开创的以黔、大、毕为中心的川滇黔边区革命根据地,范围遍及全地区的毕节、大定、黔西、金沙、纳雍、威宁、赫章7个县,179个乡镇;人口达二百五十多万,占当时全地区总人口的70%以上;地理面积二万多平方公里,占当时全地区总面积的75%以上。


当时红军虽未占领织金县,但不久织金县就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的游击区之一,并且建立了党的组织和革命政权,开展了武装斗争等革命活动。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特别是其领导下的贵州游击支队一直在以黔西北地区为中心的川滇黔边区开展革命活动。


有关史料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黔西北地区的革命活动作了翔实记载,毕节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革命遗址和文物。


▲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


1935年2月8日成立于大定县,2月17日迁至毕节的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和毕节的红二、六军团政治部,抗日救国军司令部3个革命旧址,共陈列有红军在毕节期间使用后留下的武器、文献、实物及历史图片近千件。


为缅怀先烈,在1984年至2008年期间,经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批准,毕节先后修建了红军“强渡鸭池河”“将军山之役”“黄家坝阻击战”“猫场战役”“红九军团菜子坳战斗遗址”“威宁自治县云贵乡红军桥”“哲庄坝战斗”和“鸡鸣三省会议”等处纪念碑。红军留下的革命遗址还有“黔西会议旧址”“赫章野马川会议旧址”等。


▲百里杜鹃黄家坝阻击战纪念碑(图来自毕节试验区网)


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当地党委、政府为当年在毕节牺牲的夏曦、钱壮飞、吴正卿等红军将领建了陵墓,树立了纪念碑。据党史研究专家考证,毕节现有“红色”遗址39处,在全省的“红色”旅游资源类别中,极具开发建设成为红色旅游基地的价值。


▲鸡鸣三省纪念碑(图来自网络)


这些革命旧址和纪念地,均已分别被列为国家级或省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钱壮飞烈士纪念碑(图来自网络)


当年曾在毕节开展过革命活动的部分老领导多次来毕节,对毕节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分关心、关注。


萧克、王震、张铚秀、谢中光、邓止戈、王恩茂、廖汉生等曾先后多次前来毕节考察指导工作,对毕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表示极大的关怀,并作了许多重要指示,对毕节各族人民表达了深厚的鱼水之情,他们还分别为当年红军留下的革命遗址题名、题词。


“红色旅游”作为毕节旅游事业的特色品牌,已显示出相对的政治优势、文化优势和经济优势。在《贵州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05—2010年)评审稿中,“贵阳—息烽—金沙—黔西—大方—毕节—赫章”一线,已经被列入贵州省重点组织规划的6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其主题为“乌蒙磅礴,勇往直前”。


▲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


在这条红色旅游线上,分布着众多国家级的品牌景区,在贵州旅游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风景这边独好,这片风景蕴涵了人类历史上一次最为壮美的远征。


胡锦涛同志倡导建立的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是我们借以打造中国当代红色旅游品牌的无价之宝。1988年6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探索解决经济贫困、人口膨胀和生态恶化的问题。


▲今日毕节南部新区鸟瞰图


这是全球第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并创造性地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聚集中国最高层的智慧,探索世界最前沿的理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综合试验区。


毕节试验区为科学发展观的正式提出进行了宝贵的前期实践探索,提供了经过实践的理论支撑。


毕节试验区为解决贫困和生态恶化问题,提高人口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所提供的精神动力,正日趋形成与红色文化一脉相承、与时俱进而富有时代特色的试验区文化,并初步彰显了其作为当代红色旅游产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旧址


近年来,随着全国红色旅游的持续升温以及毕节试验区影响力的日益扩大,具有丰厚红色历史文化底蕴的毕节革命老区,不时迎来一批批党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旅游观光者。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时至今日,黔西北的山山水水一直在传颂着红军的不朽精神,七星雄关依然映衬着夏曦烈士不朽的丰碑,湍急乌江仍在追忆钱壮飞烈士传奇的业绩,杜鹃花开凭吊红军战士永生的英灵……


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毕节,这片土地因红军战士鲜血的润泽,山峦得以葱茏,河水得以奔涌,田野得以丰饶。


毕节,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曾经有着光荣的过去,必将有着灿烂的未来。


文/叶光良

图:除文中标注外均由罗大富拍摄

编   辑:吴   芳

编   审:秦   恒

监   制:叶光良   

总监制:朱光伦

《黔西北记忆》更多链接


看完点“在看”,让更多人知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