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A股的“去散户化”
2017年的A股市场,由于两级分化严重,机构扎堆狂欢,散户大幅亏损。全年近七成的个股下跌,很多中小投资者不是被套牢,就是被割肉出局,A股市场的去散户化情况愈演愈烈。一时间大家都把散户亏钱的原因归因于炒小盘、炒绩差股惹的祸。事实真的如此吗?
谁是资本市场的“散户”
━━━━━
股市上真正的“合格投资者”,应该是有自己的投资逻辑和投资系统。所谓的投资系统,从股票市场上来看,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
什么时候买/卖;
选择什么样的买/卖标的;
懂得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本金保护/仓位控制/对冲/控制波动等)。
如果不懂得这几点,不管投入的资金有多少,都是资本市场的“散户”。证监会定义的所谓“合格投资者”,其实很多也只是比较有钱的“散户”而已。
从这点来看,市场不是在去散户化,而是在给没有有效投资系统的投资者上课,上一堂学费高昂、代价惨重的投资者教育课。
因此,对于广大股民来说,其实在投资股票上赚多少钱、甚至赚钱与否,都不如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投资模型来得重要。当然,检验模型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就是能否持续赚钱(或者达到自己制定的某个预期,如跑赢大盘),特别是当你发现投资回撤超出某一阀值时,就要好好考虑自己的模型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
有问题要及时调整,切忌有“鸵鸟”心理,或者加入主观色彩,觉得见底了,该反弹了,这些都是极其危险的信号。
为何“价值投资”难以落地?
━━━━━
2017年 “一九”现象的突出,使得各种机构媒体都变成了“中国巴菲特”,宣传 “价值投资”理念的报道到处都是。本人也十分认可价值投资的理念,但是,对广大普通股民来讲,完全遵循“价值投资”的理念不仅很难执行,甚至还有很大的潜在危险。
首先,企业的估值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样的公司,同样的财务数据,不同的机构、不同的分析师就会给出不同的估值。比如,2017年的明星股茅台、平安、招行和海康这些白马股,都已经翻倍了,但恐怕在2016年的这个时候,还没有人说这些股票都被低估了一倍吧。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创业板或者今年“跌跌不休”的70%的小市值股票,谁能说他们是30倍还是20倍PE就一定低估了?因此,普通投资者如果完全遵循价值投资容易导致:
在投资初期遭受较大的投资损失(从50倍跌到20倍PE的股票很可能还会跌到10倍),导致触发止损或者心态变化;
错过股票走牛周期的后半段,比如从10倍涨到20倍PE的股票还有可能涨到30倍、40倍甚至更高;
错过成长型股票,比如,很多年不挣钱的亚马逊。
就算能够准确掌握估值的准确性以及动态的变化,价值投资的原则也要求投资者能够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甚至是永久的时间来看待投资。这一点不光是个人很难做到,各种公募/私募机构都很难做到,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任何一支基金都是有期限的,封闭式基金到期要把钱返还给投资者,开放式基金更惨,就算没有到期也要随时考虑客户的赎回问题。
巴菲特之所以可以终生投资,是因为他把基金做成了上市公司,投资者变成了他的股东,任何人想退出就直接在二级市场出卖,这样一来他对任何股票的投资完全没有投资期限的限制,可以投半年、一年、五年、十年甚至永远。
归根结底,市场的表现就是市场上所有投资人行为表现的集合。不管是过去几年的中小创业板牛市,还是2017年的“漂亮50”,本质上都是因为众多机构扎堆,抱团取暖,不断买入并持有才使得股价水涨船高。
不是“去散户化”,而是“去不合格投资者化”
━━━━━
虽然,价值投资不适合普通股民,但是确实是大基金、大机构应该切实执行的。
如果市场的主流机构都能像但斌先生那样一直坚定地买入、持有贵州茅台,坚定持续地买进、持有各种表现优秀的公司,坚持5年、10年甚至更长,中国股市也一定能走出美股的数十年长牛。如果大机构也和游资小散一样,今天买明天卖,拉涨停出货,一边卖股票一边做空股指期货对冲,A股也很难走出长牛、慢牛。
2017年亏损的基金也好,散户也罢,不是因为炒小炒概念亏钱,而是因为没有发现市场的变化,或者发现了变化也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或投资模型而导致亏损。
都说股市是“一赚二平七亏”,相信其实包括机构在内的所有投资人都没有少交学费,只有10%甚至更少的人能够从交的学费中学到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并且能够实施。
所以,其实亏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归纳总结,更可怕的是总结出错误的方法。归根到底,市场不是“去散户化”,而是“去不合格投资者化”,只要市场存在一天,这种趋势就会存在,没有持续盈利交易模型的投资者不管是机构还是个人,终将被市场淘汰。留下来的能够持续生存盈利的,才是真正的赢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顾问云立场。
延伸推荐阅读
▼ 点击阅读原文,还有400多篇原创文章带你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