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很难被AI取代?徐扬生这样说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吗?随着ChatGPT、Sora等颠覆性技术的诞生,这个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教授在个人同名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原创散文《哪些人AI很难替代》,从教育的角度审视AI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他表示:“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真正的‘以人为本’,如果我们能够注重情感教育、艺术的涵养和想象力、创造性的训练,我们完全可以无惧AI的来临,相反,我们可以用它作为工具,真正造福人类社会和我们的子孙后代。”
在文中,徐扬生表示自己多年前就曾提出:“AI如果有一天要代替人类的话,我认为是从代替‘白领’开始的,而不是代替‘蓝领’。”他解释道:“一个原因是因为AI的强项是利用现有的网络、数据、资料、知识,所以它会比一般人类的记忆、逻辑、分析、综合能力要强,如果它能够突破与人交互的界面(语言也是一种界面),那这种能力不仅会超过人类,而且超过几万倍。另一个原因是因为AI代替‘蓝领’其实是很难的……一般的服务业的‘蓝领’工作,大多与技能(skill)有关,一方面AI比较难学,一方面这些工作都比较‘杂’。”徐扬生以北方澡堂的搓背师傅为例,表示师傅“不仅搓背,还要清理、服侍、换水等等,更重要的事要‘对付’很多人,这种‘交互(interaction)’,AI非常困难,远比在网上一问一答的交互难得多。”此外,徐扬生还提出一个经济学的考虑——做一个机器人替代“白领”,一般来说,会比替代“蓝领”要划算。徐扬生表示,人类在社会上的结构层次基本上是一个正三角形,职业更换大有可能发生在三角形的“中部”。
抛开职业不谈,就人的素质而言,哪些人AI是很难替代的呢?徐扬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第一种人:情商高的人。徐扬生表示:“情商是人性的一个侧面,因为现代教育忽视了这部分,它变得越来越稀缺,机器智能会有一些情商,但因为是统计的结果,会停留在‘平均’的意义上,做个‘心理导师’还可以,做‘情人’那种高度私人的情感是很难的,有高情商的人以及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不怕被AI替代的。”
第二种人:创新意识强的人。“创新,或者说,好奇心,对新的思想,新的主意,新的设计的向往,使我们每天充满创新的动力,习惯于独立思考,并有强的意念和执行力。这种人将是机器智能的‘克星’,因为机器智能从本质上是对过去‘旧’的东西的整理与综合。”
第三种人:有勇气的人。“有勇气敢于探索的人,一直在思考前边的路,这些路在很多情况下,是没有什么人走过的,所以,机器智能帮不了忙。”徐扬生提出,“大智大勇”是我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部分,“智”是可以学的,“勇”很难,要从小培养。
“如果我们能够牢牢地站在‘人性’的立场上,是不用惧怕AI的。我们大可不必担忧AI,我们不要担心机器愈来愈像人,我们要担心的是,人愈来愈像机器。”徐扬生指出,科技发展的潮流是无法阻拦的,与其抗拒担忧,不如主动拥抱。从教育的角度,他指出:“对于学校教育,倒是一个好好思考如何做出修改的时机了!回归以人为本,培养独立思辨能力,情感管理能力和艺术涵养,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提问力和创造性,是应该走的方向。”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吴吉
编辑 石展溥 责编 宁可坚 校审 汪蓓
监制 于雪
等你来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