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梵华说印度(17):印度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的历史演变

梵华居士 中印梵华 2021-06-23
印度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具有浓厚宗教传统的国家,历史上诞生过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印度教、锡克教等宗教。目前世界上印度教教徒约有10亿多,佛教信徒有4亿多,锡克教徒有约3000多万,都是不可小觑的宗教群体。

(2019年底,世界主要宗教人口比例)

中国人熟悉的印度佛教婆罗门教印度教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上此消彼长,相互影响与融合。
 
吠陀天启 婆罗门教诞生


婆罗门教历史最为悠久。公元前1500年~900年,雅利安人(Aryans)侵入印度,打败了当地原住民后,就建立起了瓦尔那制度(Varna),也就是种姓制度的开端(参见:人性的枷锁——种姓制度,印度历史也进入了吠陀时代(Vedic Age)。吠陀时代的早期,宗教信仰开始萌生,此时雅利安人信奉的是“吠陀教”(Vedism)。这是一种多神崇拜的宗教,主要是对自然力量的原始崇拜。

(吠陀时代,印度宗教萌芽)

公元前900-600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早期奴隶制国家已经出现,种姓制度日趋严格,阶层划分更加明显。一个专职的、掌握宗教特权的婆罗门(Brahmin)种姓阶层已经形成,于是吠陀教也演化成为婆罗门教(Brahmanism)。

(婆罗门教崇拜的梵天大神,四头四臂)
 

百家争鸣  佛教兴起

公元前600年,印度进入列国时期。出于对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的不满,在婆罗门教影响较小的恒河中下游的列国中,出现了新兴沙门思想百花齐放的局面。公元前527年左右,佛陀释迦牟尼在婆罗门教的一些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佛教(参见:印度佛教的起源并得到了包括列国中最为强大的摩揭陀国等国的支持,迅速扩大了影响传播到各个列国。到了公元前250年左右,在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佛教被定为国教,如日中天。在阿育王的支持下,佛教开始向海外传播(参见:印度早期佛教的发展与传播

(孔雀王朝阿育王对佛教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推广作用)
公元前后,在印度北部贵霜王朝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公元68年,汉明帝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在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标志着佛教正式传入中国。

(白马寺为中国佛教之祖庭
 

黄金时代,印度教融汇而成

在印度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婆罗门教也没有消亡,只是并行的存在于社会中。期间,婆罗门祭司编撰了著名的《摩奴法论》(Manu-smriti),完备的规范了印度教徒的日常生活和道德伦理,种姓制度更加森严,在继续赋予婆罗门崇高地位的同时,也开始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强调“君权神授”。因此,随着印度佛教内部的不断分裂,并贵霜王朝后逐步走向衰落,婆罗门教渐渐重新占据上风。

(笈多王朝的金币)

公元320-413年,印度进入繁盛的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也称为印度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笈多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广施仁政,宗教宽容,佛教和婆罗门教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中国赴印求法高僧法显就是在这一时期来到了印度,法显所著《佛国记》记载了笈多王朝“人民殷乐”,“民人富盛,竞行仁义”的鼎盛仁和的局面。特别是,婆罗门教在笈多王朝统治者的信奉和扶持下,几乎取得了国教的地位。婆罗门教开始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并吸收了大量佛教和耆那教的思想,甚至佛教的佛祖也吸收成为婆罗门教中的神。与此同时,婆罗门教的基础——种姓制度,也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世袭职业和内婚制为主要特征的细分种姓阶层,古老的瓦尔那种姓制度也进化成为贾提(Jati)种姓制度,现代印度种姓制度的框架基本源于此。随着婆罗门教中诸神地位的变化,特别是最为重要梵天(Brahma)大神地位一落千丈,而在吠陀经典中地位一般的毗湿奴(Vishnu)和湿婆(Shiva)则异军突起,与梵天(Brahma)并列为三大主神,从此,婆罗门教进化为印度教

(毗湿奴和湿婆崛起,超过梵天并与梵天共称为印度教三大主神) 


玄奘取经 佛教回光返照

相比婆罗门教越来越融入印度人民的生活,更加结合王权和社会而进化为印度教。印度的佛教却越来越脱离群众,沉沦于烦琐的理论和抽象的辩论中,加速了印度佛教的衰落。笈多王朝之后,很多印度佛教派别已经消亡。公元641年,玄奘西天取经,与此时印度的戒日王朝(harsha Dynasty)戒日王(Harsha Vardhana)相见,玄奘以其高超的学识和非凡的魅力征服了戒日王,让信奉印度教的戒日王对佛教也青睐有加,并效仿阿育王推崇和扶持佛教,这是佛教在印度历史上的短暂的回光返照。玄奘归国和戒日王去世之后,印度又陷入纷乱,印度佛教更加走向衰落。

(戒日王与玄奘的友谊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回教入侵 印度佛教灭亡

玄奘访问印度时期前后,印度佛教的衰落导致出现了以印度大乘佛教与印度教,以及印度民间信仰相融合的发展趋势,这是印度佛教最后的妥协与挣扎,并最终形成了印度佛教密宗,也称为密教(Tantra)。密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只要修“三密”,即手结印契(身密)、口诵真言(语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应,就可以立地成佛。密教向世俗的妥协和与印度教的融合,使得印度佛教已经面目全非。更有甚者,密宗的一支受到印度教性力派的影响,搞男女双修,更是和佛教的宗旨背道而驰,彻底堕落,打着佛教的旗帜,搞得完全是歪门邪道!随着13世纪初穆斯林军队摧毁那烂陀寺和超行寺,印度密教宣告灭亡,同时也就意味着印度佛教最终灭亡 

(那烂陀寺被毁,宣告印度佛教的正式灭亡)

印度密教于唐朝年间传入中国,形成“唐密”;并经中国传入日本,形成“东密”;公元780年,藏王赤松德赞 (Trisong Detsen),邀请印度密宗莲花生(Padmasambhava)来到西藏传印度密宗,这便是西藏喇嘛教的初始,即“藏密”。

(唐密·东密·藏密)
 

印回千年纷争 佛教异域绽放

印度佛教灭亡后的数百年间,印度进入了穆斯林君主统治的时期,大部分穆斯林君主对印度教采取了打压政策,但是由于印度教同印度种姓制度的牢固绑定,印度教已经深深的和人们的生活习俗和社会结构融为一体,遍布印度全境,深入乡村。因此印度教依然在穆斯林的高压统治下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并传承至今。印度教和回教历经千年冲突,绵延至今,不可调和。

(自己绘制的基于历史年代的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的历史演变图)
佛教虽然在印度消亡,但是经过阿育王、迦腻色伽、戒日王等君王的王权推广以及法显、玄奘、鸠摩罗什等高僧的舍生取义,印度佛教已经走出印度,在东亚和南亚各国扎根成长,开枝散叶,绽放异彩,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梵华
2020年4月8日


  长按上方二维码,欢迎关注梵华 





  梵华说印度  

【序篇】揭开印度神秘的面纱

【历史】真实的印度独立历程

【历史】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爱恨情仇

【社会】印度强奸犯终被绞死!为何印度强奸案频发?

【社会】人性的枷锁——种姓制度

【时事】新冠危情下的印度社会面面观

【时事】印度真要掉坑里了吗?

【时事】新冠疫情暴露出印度制造的现状

【友好】中国印度若友好合作,东方文明将加速复兴

【佛教】印度佛教的起源

【佛教】印度早期佛教的发展与传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