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梵华说印度(5): 人性的枷锁——种姓制度

梵华居士 中印梵华 2021-06-23
但凡去过印度的中国人,没有不被印度种姓制度下巨大的社会反差而震撼的。高种姓的富人们在富丽堂皇的豪宅中歌舞升平,低种姓的穷人在污水横流的贫民窟中苟延残喘。我永远忘不了2007年初到孟买在街头看到触目惊心的一幕,穷人们睡在路边的双层窝棚中,狭窄的高度难容一个人坐直腰板,画面让我瞬间联想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那些令人心酸的照片。即便是儿时记忆中的中国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虽然我们也还很贫穷,但是也比这强上百倍千倍。此后多年,走遍印度南北城市和乡村,才明白这样的现象是在印度全国普遍存在的,而且印度老百姓似乎也逆来顺受,接受了这种由种姓阶级划分的现状,甚至还出现为了争取更低种姓待遇而抗议骚乱的咄咄怪事,真是不可思议的印度啊!

(孟买印度首富的私家摩天大楼和附近的平民窟形成了鲜明对比)

印度的种姓制度早在公元前1500~1000年(中国此时为商朝)的古代奴隶制社会时期就已经有了,也被称为瓦尔那(Varna)制度。这种制度是由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创造发明的,用于区分被征服地区的印度原住民,保持雅利安人血统的纯正。瓦尔那在印度梵文中的原义为“颜色”,也就是说,种姓制度的起源是以皮肤的肤色来划分阶级的,肤色较白的雅利安人为高贵的婆罗门,而肤色黝黑的本地居民被称为达萨。到了印度吠陀时代末期,也就是中国的春秋时期,随着印度人口的增加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瓦尔那制度形成了婆罗门(Brahmin)刹帝利(Kshatriya)吠舍(Vaishya)首陀罗(Sudra)四个瓦尔那种姓,再加上最为悲惨的不可接触的贱民(Dalit)阶层,从此延绵近3000年,直到今天依然划分着印度社会的三六九等。

(印度教关于种姓制度的理论基础)
印度古代史诗经典《梨俱吠陀》中描述吠陀诸神分割原始巨人以造就人类,原人的嘴巴变成了婆罗门,双臂变成了刹帝利,双腿变成了吠舍,双脚变成了首陀罗,而贱民阶层则根本没有资格成为原人身上的一部分。
现代种姓制度也被称为贱籍系统,英文为Caste System。这是一种以血统为基础的社会分层体系,形成了自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由上而下的的金字塔形结构

(女儿帮忙手绘的印度种姓制度金字塔)
婆罗门处在金字塔的顶端,是最高的种姓,和梵天诸神最为接近,主要为神职人员,掌管宗教和祭祀。

(印度·瓦纳纳西·恒河祭祀中的婆罗门祭司)
刹帝利是第二层次种姓,为国王、武士等贵族阶层。印度的历史进程中,多次被外族入侵。入侵者无法消灭种姓制度,反而发现种姓制度有利于征服者统治人民。因此,统治者保留了种姓制度,而婆罗门祭祀则杜撰经典,把这些外来的征服者划为刹帝利阶层。孔雀帝国时期及以后,来自欧洲的希腊人,亚洲的大月氏人阿拉伯人波斯人阿富汗人蒙古人,以及近代的英国人法国人葡萄牙人先后入侵印度,这些征服者皮肤都比印度本地人白净,因此都被划入了刹帝利阶层,直到今天,印度宗教依然以刹帝利礼仪对待肤色较浅的外国人,包括中国人

(印度莫卧儿王朝著名的阿克巴大帝的祖先是蒙古人,归为刹帝利种姓)
吠舍是第三层次种姓,为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主要是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虽然吠舍没有政治上的特权,但是可以参加宗教仪礼,和婆罗门、刹帝利同样属于“再生族”。印度现任总理莫迪属于Modh-Ghanchi-Teli分支种姓,这是一个以世代榨油卖油为生的商人种姓,属于吠舍种姓。

(印度莫迪总理为吠舍种姓,并不意味着印度种姓矛盾已经缓和)
首陀罗为第四阶层种姓,统治金字塔的基层,主要为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没有宗教权力,只能服务于上层高种姓,从事上层高种姓不愿意从事诸如佣人、劳力、农民、清洁工人、皮革工人等低贱的职业。

(印度工人阶层一般为首陀罗种姓)
贱民为第五阶层,却不在正式的种姓制度以内,就如同种姓金字塔外任人践踏的杂草。主要为本地深色皮肤的土著,以及战俘、犯人、奴隶等等。公元5世纪初,法显在其所著《佛国记》中记载游历印度时看到的贱民状况,“旃荼罗(注:贱民)名为恶人,与人别居。若入城市则击木以自毕,人则识而避之不相搪。”贱民在印度也被成为“不可接触之人”(Untouchables),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贱民走路的影子都不能落在高种姓人的身上。贱民只能从事比较污秽、下贱的工作,非常悲惨。笔者在印度期间,曾经多次遇到,触目惊心!

(印度贱民的生存状况真的很反人类)
人类社会几千年的进化,我们已经从奴隶制过渡到了现代文明社会,印度的种姓制度也早已与现代文明所倡导的人人平等观念格格不入,但是,印度种姓制度依然深刻的烙印在印度的社会关系中,直到今天改善也很有限。

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度贱民出身的安贝德尔卡博士Dr. B.R. Ambedkar)出任了印度首届司法部长和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负责起草了印度的第一部宪法,被奉为“印度宪法之父”。安贝德尔卡终身为贱民的权利而奋斗,因反对甘地支持种姓等级制度等原因,博士于1935年宣布放弃印度教,改信佛教,并在印度全境发起“贱民改信佛教运动”。安贝德尔卡博士直到今天都是贱民心中的精神领袖,每年都会有全国性的大规模纪念活动。
印度宪法第1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第17条明文规定废除“不可接触制”。但是1990年印度政府又实行“曼达尔计划”,认定全国2700个种姓3740个亚种姓为落后阶级,在政府和教育机构中为其增加27%的保留比例。这到底是历史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倒退?
2008年5月底,印度首都新德里和拉贾斯坦邦斋普尔之间发生数千名“首陀罗”种姓的示威游行,要求将自己种姓纳入“特殊照顾的低种姓”,以获得更多政府的照顾和福利。示威最终演化成骚乱,持续了好一阵子,导致我当时在德里感觉似乎喝水和吃蔬菜都成了问题。在中国有句古话“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但在印度,似乎为了蝇头小利,脸面都不算啥!

(2008年5月,印度首都新德里外围种姓骚乱)
 为什么印度种姓制度在当今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中依然会牢牢的扎根在印度?我曾深深的思考过这个问题,现在觉得根源还是在于当今统治印度的主体依然是高种姓的精英阶层。种姓制度是维护高层种姓非常合适的工具,几千年来非常行之有效。印度的独立并没有实质上改变国家的统治结构,底层人民被压迫的局面依然如故。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印两国走向了不同的发展之路)
对比中印,我非常庆幸中国在和印度共同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找到了中国共产党这样的领导力量,彻底的改造了旧中国的社会秩序,才有了今天中国日新月异的伟大复兴。在印度碰到过很多中国人由衷的发出过感慨,“到了印度,才知道中国的好,才知道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这不是歌功颂德,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梵华
2020年3月22日


  长按上方二维码,欢迎关注梵华 






  梵华说印度  

【序    篇】梵华说印度(1):揭开印度神秘的面纱

【历史01】梵华说印度(2):分久难合的古国印度

【历史02】梵华说印度(3):没有唐三藏,印度会怎样?

【社会01】梵华说印度(4):印度强奸犯终被绞死!为何印度强奸案频发?


中印佛教文化

1. 佛祖悟道之树:菩提树

2. 佛祖涅槃之树:娑罗树

3. 佛祖诞生之树:无忧树

4. 佛教圣树娑罗树长啥样?恐怕真没几个人见过!

5. 尘封在淮安的历史瑰宝——《娑罗树碑》

6. 从淮安娑罗树看中国古代气候的演变

7.《娑罗树碑》碑文及注释

8.《娑罗树碑》译文


《西游记》文化

1. 论《西游记》的作者为江苏淮安吴承恩

2.《西游记》中江苏淮安方言辨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