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华说印度(3)——没有唐三藏,印度会怎样?
印度英文国名India的中文译名“印度”是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确定,并沿用至今。在玄奘之前,印度国名在中国有诸多不同的译法,如“天竺”、“身毒”、“身度”、“信度”、“贤豆”等等。若不是唐三藏法师,我们今天可能称呼印度为“天竺”;或者《史记》中记载的“身毒”,依照古语发音接近"sin do" 或 "shin do",我国南方地区的一些方言,例如闽南语,至今还是类似此发言。用“天竺”感觉还比较雅致一些,若是依《史记》称为“身毒”,就不敢想象今天互联网上要如何戏谑印度了。
(《大唐西域记》卷一“印度”国名片段影像)
二. 没有唐三藏,印度国徽可能不是今天的这个样子
印度国徽为圆形台基上站立着四只金色的狮子,象征信心、勇气和力量。
印度国徽来源于发掘于印度瓦纳纳西(Varanasi)鹿野苑(Sārnāth)的阿育王柱顶端的石刻。这是由英国陆军少将兼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康宁汉姆爵士(Sir Alexander Cunningham)于1837年,根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第七卷的记录,于印度鹿野苑考古发现的。
三. 没有唐三藏,印度国旗可能不是今天的这个样子
(《印度国旗:三色旗+阿育王法轮)
如果没有唐三藏,同样未必能知晓阿育王柱上的阿育王法轮,那么印度独立后的国旗弄不好就是下面这些候选方案之一了。
四. 没有唐三藏,印度的世界文化遗产可能会少三处
印度的三处世界文化遗产——菩提伽耶摩诃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Complex @ Bodh Gaya)、王舍城那烂陀遗址(Archaeological Site ofNalanda Mahavihara @ Nalanda)、桑奇佛塔(Buddhist Mounuments@ Sanchi)都是英国考古学家根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发掘而出。
(世界文化遗产:印度 · 王舍城 · 那烂陀寺遗址)
五. 没有唐三藏,不会有大家喜爱的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
唐三藏玄奘法师回到中国后,奉唐太宗李世民谕旨撰写了《大唐西域记》,也将在印度的所见所闻,特别是很多印度神话故事介绍了国人。玄奘法师圆寂之后,其弟子根据唐三藏取经的故事写成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随之又演绎成为神鬼故事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这是吴承恩创作百回本《西游记》的基础。没有唐三藏,断不会有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的诞生。那我们喜爱的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猪八戒,电影《大话西游》中的至尊宝和紫霞仙子,都将烟消云散了啊,人生顿时感觉缺失了很多快乐。
(《西游记》所衍生出来的各种热门影视及文学作品)
因为《西游记》,让全世界华人知道了西边有个“天竺国”,联结起中印两国人民文化交流的纽带。若没有唐三藏和《西游记》,中国人对印度的认知度和好感估计要掉下一个数量级。
六. 没有唐三藏,中印外交将少了重要的媒介
唐三藏不仅是伟大的取经人,更是伟大的外交家。他不仅开创了中印两国外交来往的先河,影响了印度历史发展的进程,而且其影响一直绵延至今,在今天中印两国的外交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印度 · 王舍城 · 那烂陀寺遗址旁 · 玄奘纪念堂)
在《西游记》中大雷音寺的原型——印度那烂陀寺遗址附近,有中国政府于1957年捐赠建立的“玄奘纪念堂”,还有中国政府捐赠的珍贵的一块玄奘顶骨舍利。
(2017年莫迪访华,首到西安,在玄奘曾经工作过的大慈恩寺受到隆重欢迎)
唐三藏玄奘法师秉持理想,坚定信念,克服重重困难,历经生死考验,广交西域诸国,终于取得真经。唐三藏以一己之力,促进了唐王朝与天竺国家的友好往来,深远的影响了中印两国的历史发展,实乃当今吾等之楷模!
往
期
回
顾
梵华说印度
中印佛教文化
《西游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