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望江楼观影沙龙 |《至爱梵高》精彩内容回顾

川大云南校友会 四川大学云南校友会 2022-10-07



《至爱梵高》


2017年12月24日下午,望江楼沙龙《至爱梵高》观影分享活动在昆明保利国际影城(滨江店)成功举办。本次活动共有180名主协办方校友及亲友报名,创下望江楼系列活动开展以来参与活动人数之最。在此,我们根据访谈提纲及现场问答情况,整理出嘉宾与主持人的对话记录,分享给大家。

分享嘉宾

罗建华,昆明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昆明市风景画学会副主席、油画艺委会主任;云南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2004年获云南油画学术贡献奖。

刘诚哲(Kant Liu),心理学博士;太平洋(国际)萨提亚研究院临床专业会员,研究员;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师,认证培训师;国家执业心理咨询师,团队引导师。


主持人陈璐

问答

陈璐

大家好,欢迎来到望江楼观影沙龙《至爱梵高》的现场。电影的海报上宣传这是一部“油画电影”,可我们知道,这并不是严格的电影分类。所谓油画电影,强调的是电影的制作过程。而电影的画面和梵高原作相比,在色调和笔触细节上相差很大。于是有影评人质疑导演这么做是“苦劳大于功劳”,虽说要向梵高致敬,却并没有忠实地临摹他的原作。请问罗建华老师,电影的这种处理方式与梵高的艺术主张有何关联?



罗建华

这部真实情感和现代科技结合的动画电影让更多的人认识了梵高,了解了后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绘画。可以说,没有印象主义就没有今天的数码技术。很少有人会为了一幅油画作品流泪,但电影可以让很多观众梗咽痛哭,这是电影的力量。用今天的数码技术可以分解油画,计算出他所用笔触的总量并用图象显示出来,但手工临摹则不可能,这是因为他的笔触语言是唯一的。没有人能重复梵高的单纯灿烂。

您的意思是,机器可以达到绝对的精确,而人力就无法更忠实。和印象派的其他画家相比,罗老师认为梵高油画最难被他人模仿的特点是什么?



梵高更注重绘画的情感表现和独立个性。他在绘画中寄托了自己的生命与精神,他的绘画语言是直接抒发其心灵的真实而不是物象的真实

如果心灵的真实与物象的真实有极大的差别,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多地探究艺术家的生活处境和心灵状态呢?因为您似乎认定后者对前者有很直接的影响。




是的。梵高早年受古典浪漫主义大师徳拉克罗瓦的启发,作品关注社会底层,厚重而压抑,比如《吃土豆的人》。那个时候他的理想是当神父,后来因为工作过份热情被教会开除。后来到巴黎,法国正在经历全所未有的变革,“自由”、“个性”和“现代”是当时巴黎的代名词。梵高在巴黎看了印象派的首次画展,被莫奈、塞尚、高更、毕沙罗的作品震动,这些充满阳光的绘画改变了他的绘画语言。在普罗旺斯的阿尔,梵高租下一间黄色房子做画室并不断地邀请印象派画家前来写生,髙更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梵高非常崇拜髙更,甚至画自己的皮鞋要把髙更的一块儿画进去,仿佛两人志同道合,走在一条充满希望但很艰辛的路上。梵高用自己的方式去关爱别人同时希望对方也如此关爱自己。他和高更吵架后竟割下自己的耳朵送给高更以表明对朋友的忠诚。髙更因此连夜逃往巴黎,他离去让梵高彻底崩溃。在最后的一年,他画了很多自画像,充满了不安、疑惑与自责,以至于最后在麦田结束生命。

问答

同样的问题我也想问问刘诚哲老师,您觉得梵高的画好在哪里?有的时候画好不好由画面本身决定,有的时候又跟观看者的心理体验有关。如果没有类似梵高的生活体验,或者不知道梵高是谁,经历了什么,还能充分领会梵高作品的内涵吗?



刘诚哲

痛苦容易刻画,但是用痛苦去表现欣喜和快乐是罕见的。边缘与压抑,孤独与失望不仅没有淹没梵高内心的热情、善良与真诚,反而成为他彰显生命能量的通道。当然,欣赏作品本身可以看作心理体验的过程,但艺术的感染力是有共性和普遍性的,生命力本身向善、向上的生长,营造了人与人的共鸣。如果你有与梵高有类似的生活体验,或许会有更多的同感。

陈璐

我观察到不少人看到梵高的画没太多的感触,反而是知道了他的生活经历,或者美术史的评价之后才开始感动。梵高这个名字会不会变成人们某种心理体验的投射,他作品的影响力,有多少是被大家追捧出来的?



梵高的大名的确会影响到普通人对其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主要看无数的欣赏者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观念。名人效应一旦导致权威反叛或名人崇拜,就变盲目了。

电影主人公的中心行动是追问梵高的死因,而对他的行动最强大的阻碍,恰恰来自于和梵高关系最亲密的加歇医生的一句话:“你不用再费心调查了,梵高是自杀,因为他是个心理病人。”梵高本人就很疑惑这是否与他拥有的艺术天赋有必然联系。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说:“我冒着生命的危险画出自己的作品,我的理智为此已经跨掉了一半……我是一个狂热分子,我感觉到自己的体内有一股力量,我无法浇灭这一团火,我必须让它燃烧。”而策展人宁克·巴克则认为,“梵高的艺术不应被视作疾病的产物,而是与病魔抗争下,仍坚持创作的结晶。”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刘老师,您认为对油画的深入探索是否加重了梵高的心理困扰?而如果没有这种“加重”,他的那些伟大的作品是否还依旧伟大?



很难说,或许两者都有吧,但这个结论很难被实证。一般而言,对艺术作品的深入探索到了物我两忘的程度,心流状态会变成健康和幸福感的源泉之一。就梵高而言,心理困扰可能主要源于他的渴望与期待不被满足、某种东西压抑了他的自我价值感以及缺乏人际支持与情感联结。现实加重了他的失落与自闭,而他用画画去抗争,去表达呈现。当一个不屈的生命寻求重负下的突破时,力量是巨大的。这是成就他伟大作品的原因。

您翻转了两者的因果关系,既然您认为他的心理困扰并非是绘画造成的,那么如果您做梵高的心理医生,您会怎么具体地帮助他?



我不会把他当成“病人”来对待,而是就他的“症状”本身做些转化式干预。症状本身不是问题,应对症状的方式才是关键。首先,我会请他的亲人加入,共同帮他去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带给他的资源与创伤,与亲人和解,接纳和理解他们的有限性。之后,在高自尊的基础上,帮助他拓展安全的人际关系。最后,严格遵照精神科医生的诊断,对他使用一定程度的精神类药物。

如何评价这个疗法是见仁见智的。导演试图借助作为逻辑线的书信和作为情绪流的油画,去还原梵高去世前最后六周时光。电影中有一句台词说:“当你明白他是为何而活,你就能明白他为何而死。”但生死是互相牵连的,反过来说,了解一个人的死法是了解他生活的一个重要面向。人只有一种死法,可如果我们连某个人究竟是怎么死的都不敢做判断,那我们还能理解这个人吗?电影结局是开放的,没有给出答案,但这不代表观众心里没有答案。所以我们在这里做次举手调查,现场的各位朋友相信梵高是自杀的,请举手(结果大约有一半)。认为是他被杀的,请举手(结果大约有另一半)。两位老师更相信梵高是自杀的还是他杀?为什么?



目前我读到的美术史还没有他杀的记载,但不管凡髙自杀或他杀,其短暂的一生永远光辉灿烂。


我从梵高的个性特征,压力下的应对方式和自我价值感的角度判断,他自杀的可能性很大。有人说他患有抑郁症或双向障碍,这类患者在抑郁发作时会有明显的自杀意图和行为。

从梵高死亡到今天,已经有129年了。当年的他无人问津,现在的他炙手可热。梵高生前不被理解,因为他对美的感受是超前的,他只为后世的画家作画。梵高死后遭人误解,围绕梵高之死,后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梵高自己却是一个非常清醒和理智的人,他完全自任于艺术的冲动,而不顾这种冲动是否威胁他自己的生存。就像欧文·斯通说的那样:“也许在我们的灵魂中有一团烈火,但没有一个人前来取暖。过路人只看见烟囱中冒出来的一缕青烟,便接着走自己的路去了。那么,听我说,应该怎么办呢?难道不应该守护着心中的这团火,保持自己的热情,耐心等待着有人前来取暖的时刻吗?”


感谢今天所有来到现场取暖的人,谢谢!

望江楼是由四川大学云南校友会主办、省外多家高校云南校友会协办的活动平台,旨在促进校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校友感情,活跃校友会气氛,更好地实现“一起寻找志同道合的校友”、“把校友玩成好友”以及“让母校成为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的初衷。

四川大学云南校友会秘书处

望江楼沙龙工作组

2018年2月26日

文案:石凌峰

编辑:赵思涵

四川大学云南校友会管理号

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给管理号留言

添加时请备注高考年份、专业、年级

校友会是您一生的温馨港湾与坚实靠山!


感谢关注四川大学云南校友会公众号!

校友的需求,就是校友会的服务目标!

欢迎大家点击文末“写留言”

把您的感受、需求、与建议分享给我们


如果您对我们的努力感到满意,

请将本文分享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