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No.160 社会学新周刊|驻家“啃老”真的有害吗?啃一两年也就得了:年轻男性跟父母短期同住有利于职业发展,长期同住伤害职业发展

唠君 唠君基地
2024-11-25

慢慢启动:

年轻男性跟父母同住状况与就业结果




Saydam, A., & Raley, K. (2024). Slow to launch: Young men's parental coresidence and employment outcom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86(4), 1009-1033.
DOI:
10.1111/jomf.13001

影响因子:

IF 2.7,SSCI JCR Q1,中科院1区,社会学Top

研究领域:

家庭社会学、代际关系、职业社会学


编辑语:


老话说“30而立”,意思是(男)人到了30岁就应该有自己的事业了,而成家立业的先后顺序也往往暗示离开父母家、成立自己的小家庭可能有助于事业发展。但这种关于独立的看法有可能源于古时候人们寿命太短,对于人均寿命不到45的社会而言,30确实已经足够大了。但如今情况已大不相同,尤其是在美国这种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30岁还未离家真正走向“成年”的年轻人大有人在。尽管西方媒体并不看好年轻人成年毕业不离家的做法,但人们并不清楚这样做到底有什么后果,驻家“啃老”真的有害吗?今日推送的研究对此作出了初步回答,对于美国年轻男性而言,24岁以后与父母短期同住可能增加30岁以后的就业可能性,但长期同住不利于职业地位提升。作者用生命历程的理论来解释这种时间差异,认为短期同住在年轻时较为普遍,因此违反独立期待的代价较小,而长期同住则在特定年龄段相对不太普遍,这不仅严重违背文化期待,而且可能衍生更多家庭关系困扰、滋生路径依赖、更明显地减少个体的职业进取动力和组建稳定婚恋关系的动力。因此,文章的结论表明,驻家“啃老”不是不行,在就业困难、房价高涨的时代甚至很有必要,但也别抱着父母“啃”得太久太离谱,否则就会应了那句“命运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价码”。


摘要:


研究目的:作者研究了与父母同住对年轻男性早期职业生涯的潜在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是否会因同住时间的长短而有所不同。
研究背景:年轻成年人与父母同住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经济危机和最近的疫情之后。尽管许多研究已经探究了能预测同住的因素,但很少有研究对同住的后果进行研究。之前的一些研究表明,同住可能会直接减少职业机会,并通过对心理健康和组建家庭的影响间接影响就业。然而,如果同住时间较短,其后果可能较轻。
研究方法:作者利用 1997 年全国青年纵向调查(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
vey of Youth 1997)的数据,研究了美国 30 岁出头的年轻男性在 24 岁后跟父母同住与就业状况(n = 3915)和职业地位(n = 3613)之间的关联。 他们探讨了这一关联如何因共同居住时间的长短而变化,研究测试了几种模型,并控制了可能影响青年男子与父母共同居住的选择性因素。
研究结果:1 年左右的短期跟父母同住与全职就业可能性的提高略有关联(边缘相关),但 4 至 6 年的长期跟父母同住与职业地位呈负相关。
研究结论:如果跟父母同住仅持续几年,则可能对处于职业发展巅峰期的年轻男性有益。然而,正如长期失业会对就业结果产生疤痕效应一样,长期的跟父母同住也可能会对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关键词:经济与分层、就业、家庭数据集、代际关系、生活安排、多代家庭、NLSY、父母同住、青年/初成年


(欢迎点击关注)

(看完摘要你已经了解很多啦)

(如有兴趣,下文将提供更多细节)


**研究背景**

-【与父母同住现象趋势】全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与父母一起住,这部分反映了多代同堂家庭增加的趋势。由于大学教育扩张和成年自立延迟等可能因素,1970-2020年美国18-29岁年轻人与父母同住的比例从31%升至47%。而尽管25-34岁的年轻人开始成家立业,1971-2021年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与父母同住比例仍从8%增至17%。
-【与父母同住有关的研究进展】已有文献大多在研究影响与父母同住状况的成因,例如分年龄组和时期探究个人因素和结构因素(例如住房成本和学生贷款债务)等。
-【研究空白】成年后离家自立的文化期望一直存在,未能离家者常遭受负面刻板印象,被认为“启动失败”(failure to launch)。但并不知道为什么人们要认为这很失败。目前很少有研究考察与父母同住是否真的会带来不良后果,尤其是在职业发展上面。
-【关于后果的竞争理论】一方面,如果与父母同住导致年轻人不愿对自己负责、或与索取型的贫困父母捆绑在一起,那么与父母同住可能带来消极职业后果。另一方面,如果与父母同住可以解放年轻人独自管理家庭的压力、使其有空间发展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那么同住可能带来积极的职业发展结果。
-【关注对象】研究关注男性群体是因为男性在初成年后有比女性更高的立业压力,而女性的人生轨迹可能被婚姻和母职等成年角色规范塑造,男女人生轨迹不同。
-【美国情境】研究使用的数据涉及在年轻时经历过经济危机的群体,他们有更高的父母同住率。
-【研究问题】年轻男性与父母同住的状况(同住与否、同住时长)是否影响其早期职业结果(就业状况、职业地位)?

**理论依据**

-【与父母同住存在消极影响的可能解释】第一,从就业和婚恋角度看,年轻人与父母同住可能直接使其缺乏职业进取动力,同时也不利于可能推动职业发展的恋爱关系。第二,从心理健康角度看,超龄同住可能因遭遇社会负面刻板印象或与父母产生更大冲突而导致年轻男性心理健康更差、情绪压力更大。个别研究支持了不利经济性成果的结论。
-【与父母同住存在消极影响的竞争解释】第一,从人力资本发展角度看,与父母同住可以减少房租压力、避免被迫从事没前景的工作、有机会参加职业培训和实习。第二,从心理和情感角度看,与父母同住在取得情感支持的情况下也与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幸福感有关,而这有利于提高就业可能和职业地位。
-【与父母同住的选择性问题】一个人选择与父母同住的因素可能也同时干扰着他们的职业结果。例如,教育、婚姻状况、性格特征、健康和其他因素都会影响父母的共同居住和就业结果。研究将对此加以控制,并使用逆概率加权匹配、结构方程模型等方式来进行稳健检验。
-【生命历程和持续时间差异的可能解释】暂缓就业可能无害甚至有益,但长期失业可能产生疤痕效应。与此相似,与父母同住时间短可能没问题,毕竟刚成年或刚毕业与父母同住也很常见,但时间长了可能就不太行。

**研究方法**

-【数据】来自1997 年全国青年纵向调查(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
vey of Youth 1997),这是一项对1980年1月至1984年12月间出生的8984名青年进行的全国性抽样调查。研究使用了截至2017年的数据,到这一年晚至1984年出生的男性也已32岁。样本仅保留有数据的年轻男性,通过多重插补后,根据不同结果变量,最终分析样本分别包括(N = 3915) 85%和(N = 3613) 79%的NLSY97男性样本。
-【模型】主要模型是多项式逻辑回归(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和多元线性回归(OLS),此外还使用了多重插补方法、逆概率加权倾向值匹配、结构方程模型。
-【因变量】(1)32岁时的就业状况employment status at age 32(根据年累积周数和工作小时数,区分为一年内没就业、兼职或半年内就业、全职全年就业)。(2)32岁时的职业地位employment status at age 32(根据IPUMS生成职业声望得分,范围为10.5到80.5分;替代测量为职业教育分数)
-【自变量】(1)24-29岁期间,是否与父母同住Parental coresidence(同住了一年=1,未同住=0)(2)同住时长coresidence duration(0,1年,2-3年,4-6年,更长)
-【控制变量】24岁的最高学历、就业状况、是否有常住孩子、健康、家庭结构、兄弟姐妹数、种族、移民、父母教育、父母家庭收入、南方生活经历、城市生活年限、心理健康、认知技能、大五人格、婚姻状况、债务、监禁、父母与子女同住状况

**理论意义**

-【结果解读:短期益处】与父母同住一年对于30出头的年轻美国男性有明显的积极就业效应,且关联持续存在。可能是因为更少债务和更多社会支持抵消了与父母同住的职业发展成本。重要的是,短期父母同住可以提供宝贵的支持和资源,从而强化青年男子的早期职业轨迹。
-【结果解读:长期害处】年轻男性与父母共同居住4至6年与职业地位呈负相关,这一结果十分稳健,但对就业状况的影响不太稳健。证实了生命历程理论的预测。
-【延伸意义】第一,研究强调了年轻人与父母同住状况的增长和较新的趋势,这拓展了先前研究的发现,表明通过同住来向成年过渡正在延长到通过同住来向晚年过渡。这可能与教育扩张和住房成本上升、就业不稳定性增加有关,突出了父母支持的重要性。第二,研究通过评估与父母同住的重要性及其时间变化,回应了媒体对于与父母同住者的刻板印象。实际情况取决于同住时间长短,短期(1年)有益、长期(4年以上)不利,这丰富了人们对同住后果的认识,给人们提供了决策指南。

**研究不足**

-【同住选择性问题】文章无法彻底解决与父母同住的选择性问题,只能讨论潜在因果关系。年轻男性的不可观测特征可能同时影响同住选择和职业结果,这可能使得同住与职业的关系不成立,目前没有找到合适的工具变量,也不能进行DID估计。
-【其他遗漏变量问题】文章未能考虑其他类型的代际支持。与父母同住只是父母支持的形式之一,可能存在其他父母支持形式使得未能与父母同住的人仍从父母处受益。
-【样本选择性问题】样本只包括年龄在31至33岁之间提供就业信息的个人,无法获得同住信息的样本高达23.1%,有就业信息也意味着样本可能偏向于相对有优势的年轻男性。而且NLSY97的样本追踪损耗较大,而且是非随机的,这也使得本文中对就业结果的检验在插补样本中和非插补样本中存在一定的不一致。

**研究展望**

- 【其他支持形式】考察除了同住以外,其他类型的代际支持对于年轻人职业结果的影响。
- 【其他后果】考察除了年轻人职业发展以外,长期依赖父母对于两代人其他结果的影响。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uthors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early career consequences of parental coresidence for young men and whether they vary by duration of coresidence.
Background
Young adult coresidence with parents is becoming more common, particularly since the Great Recession and the recent pandemic. Although many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factors that predict coresidence, few examine the consequences. Some prior research suggests that coresidence may directly reduce career opportunities and indirectly shape employment through its effects on mental health and family formation. Yet, the consequences may be milder if coresidence is short‐term.
Method
Using data from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 of Youth 1997, the authors examin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al coresidence after the age of 24 and employment status (n = 3915) and occupational standing (n = 3613) for young men in their early 30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y explore how this association varies by the duration of coresidence, testing several model specifications and controlling for factors that select young men into parental coresidence.
Results
Short‐term coresidence of about 1 year is marginally associated with an improved likelihood of full‐time employment, but longer‐term parental coresidence of 4 to 6 years i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occupational standing.
Conclusion
Parental coresidence may be beneficial for young men in their peak ages of career growth if it is only for a few years. However, just as long‐term unemployment can have a scarring effect on employment outcomes, long‐term parental coresidence might negatively impact career growth.
K E Y W O R D S
economics & stratification, employment, family datasets,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living arrangements, multigenerational
households,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Youth (NLSY), parental
coresidence, youth/emergent adulthood



(分享改变世界)

主要信息源:

期刊主页;Google学术搜索快讯;

Stork;Researcher;

CNKI个人中心推荐

编辑兴趣领域:

社会分层;家庭社会学/性别研究;

教育社会学/青少年发展;

健康研究



相关阅读链接:

No.158 社会学新周刊|疏远比闹翻更刺痛?母亲的健康易受疏远亲子关系的不利影响,成年子女的健康易受消极亲子关系不利影响

No.157 社会学新周刊|谁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儿无女者在家庭中的积极作用:虽然违悖祖传孝道,但在养老支持上最孝顺

No.156 社会学新周刊|养老靠儿子还是靠女儿?老年困境促使传统东亚父母转向更性别平等的代际联系模式,女儿的多重作用随时间凸显

No.155 社会学新周刊|离异后女儿不再是父亲的“小棉袄”?父母分离将加剧亲子联系的性别差异,父亲与女儿的联系疏远最明显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唠君基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