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厉害了!10年要出版3000册!江苏文脉工程唤醒数千年记忆

江苏文脉 2023-12-22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文总集,就是在江苏编撰的吗?

你知道,为什么王安石、苏轼、袁枚这些“外地人”都会爱上江苏?

你知道,江苏流传至今的珍贵古籍有多少?

……


江苏文化浩浩汤汤,

巨匠灿若星河。

为了保存我们的集体记忆,

一项关乎江苏人的文化血脉工程,

正在悄然进行。

这项工程被称为“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

这是江苏有史以来规模最大,

也是全国同类工程中规模最大的文化工程。


从2016年开始,

计划历时10年,

编辑出版《江苏文库》,

纸本规模3000册左右。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办公室和现代快报

联合推出“江苏文脉”微信公众号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52144lsze&width=500&height=375&auto=0


江苏书库书目编

◆系统梳理江苏文献典籍资源,摸清江苏籍学人在历史上的著述情况,以及历史上记述江苏的著述情况。


◆包括:《江苏艺文志》《江苏近代著述志》《江苏现代著述志》《江苏地方文献书目》《江苏典藏志》。



江苏文库文献编

◆收录历代江苏籍学人的代表性著作5000种左右(以文献普查数据为准),集中呈现自历史开端至1911年的江苏文化文本,呈现“文化江苏”的整体景观。


◆采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编排。


◆各书撰写一篇提要。


◆2017年陆续出版,每年出版150-200册,2023年左右完成。


◆在此基础上,编撰《文献总目提要》。



江苏文库精华编

◆选取包括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各类文化形态中具有代表性、对国内外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江苏籍学人文化学术成果100-200种进行整理。


◆时限为1949年。


◆通过整合现有成果、版权转让、首次整理等方式,初步估计,至2020年,可陆续出版80种300册左右。至2025年,出齐200种600册左右。


◆以编目工作为依据,打造“江苏文化译林”,即在精华编中选取10种30册左右图书,组织海外汉学家翻译成各国文字,作为江苏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名片。



江苏文库方志编

◆从江苏省现存各级各类旧志中选择价值较高、品相较好的志书600种左右影印出版,并撰写提要,总规模约500册。


◆该项目已被省政府列入重点文化出版工程。


◆整个项目计划在3-5年内完成。



江苏文库史料编

◆以现有行政区划为主,收录有关江苏地方史料类文献,反映江苏各地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艺术、社会生活、风土民情等。


◆各书撰写一篇提要。


◆2017年陆续出版,每年出版150册左右。


◆在此基础上,编撰《史料总目提要》。




江苏文库研究编

◆收录当代学者研究性著作,包括《江苏通史》(已出版)、《江苏文化通史》(10卷)、13个省辖市各1卷的地方文化史,以及若干江苏文化专题史研究、江苏文化名人传(100位,100册)。


◆集中再现江苏文脉中各文化形态的历史发展轨迹、鲜明特色、基本特征和历史贡献。


这是文脉工程,不是文本文库工程


自古,江苏就有修典的传统。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就是梁代昭明太子在1500年前组织学者编纂的,当时的工作地点就在现在的南京。


目前正在进行的文脉工程,更是一项浩大的世纪工程。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历时十年出版的《江苏文库》分为《书目编》《文献编》《精华编(含“江苏文化译林”)》《方志编》《史料编》《研究编》6编。


“江苏不仅搞文献整理,而且同步启动研究工程,比较系统地对江苏上古以来到1949年的文化典籍进行整理和研究。”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所以,江苏做的是文脉工程,不是文库工程、文本工程。”据了解,编辑出版委员会由宣传、出版、图书馆等部门组成,囊括江苏省档案局、省社科联、省社科院、省地方志办公室、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多家单位。


参与工程的都是江苏文化界的“大牛”级人物,江苏省文史馆馆长周勋初、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茅家琦,两位老先生不仅担任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而且亲自担纲文库分卷主编;此外,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程章灿、徐小跃、徐兴无、胡阿祥、贺云翱,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庆柏、陈书录、赵生群、钟振振,扬州大学田汉云、钱宗武、周新国,省社科院樊和平、姜建、王卫星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参与其中,或参与编撰,或把关审读,打造了一支具有国家水准的编修队伍。


经典太多名人太多,入选标准很严苛


江苏名人那么多,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哪些人、事、物能收录进文脉工程?“大牛”们的眼光很“毒”很苛刻。


6编中,“史料编”包括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社会、家族、文学14类,而这14类都以江苏的珍贵古籍为依托。那么,江苏一共有多少古籍?据江苏省图书馆副馆长全勤介绍,他们花费10年的时间摸清江苏古籍的“家底”,目前正在进一步统计、厘清。“一共收到22万条目,一个条目为一部,也就是说有22万部,近400万册。”“大牛”们便是从这么浩瀚的古籍中,遴选出最能体现江苏文脉的。


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姜建主持的《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是“研究编”的一个重要板块,准备用传记展现对中华文脉有重大贡献的100位江苏文化名人。什么样的人才能收录其中?姜建说,尽管刘邦、项羽、孙权、周瑜在历史上都非常有名,但他们不是文化名人,所以不会收录。王安石是江西人,可他年少时跟着父亲来到南京,辞去宰相之职后回到了南京这个第二故乡,就住在紫金山脚下;袁枚是浙江人,但他一生的主要活动就是在南京。那么问题来了,像王安石、袁枚这些人收不收录?还有明末清初的钱谦益,若论学界文坛的地位应当入选,可对这个人的人品争议很大,所以能不能收进“名人传”,要认真考虑。不过,多方考量后可以确认的是,《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里收录的第一个人是季札,他可是连孔子都十分推崇的圣人。


一个人有名还不算什么,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江苏,有许多诗书世家,有的一家出好几个名人、或几代都是文化界的“大拿”。优秀家风的传承,在“家”这个社会最小单位里,也体现出了文脉绵延。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徐雁平研究家集10多年,这次江苏文脉工程中,也涉及江苏家集的研究。家集就是家族性的文学总集,通俗了说,就是一家有好几个作家,他们的作品都收录在一起。据徐雁平介绍,全国可查阅的清代家集有996种,绝大部分在江南一带,其中最多的是江苏,有347种(含上海)。其次是浙江246种,安徽75种。通过这些简单的数字,也能感受到江苏浓浓的文化氛围。


《西游记》《水浒传》入选“精华编”


6编分为两大部分,“文献编”等以影印方式出版,为“工程”提供最原始的文献;“研究编”等则以排印方式出版。


现在6编都在有序推进中。其中,南京大学承担的“精华编”和“文献编”目前已选定书目,进入提要撰写、整理出版阶段。“精华编”主编徐兴无教授介绍,经过四轮选目和版本调查工作,又经过省内外、境内外专家的评审,目前拟定书目200多种,都是能够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中外文化影响的、杰出的、甚至第一流的成果,比如西汉陆贾的《新语》、刘安的《淮南子》、刘向的《说苑》《战国策》,西晋葛洪的《抱朴子》,南北朝萧统的《文选》、刘勰的《文心雕龙》,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刘知几的《史通》,清代顾炎武的《日知录》、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等,而我们耳熟能详的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也入选。据介绍,今年底“精华编”将编辑出版20种。


据“文献编”主编程章灿教授介绍,以1912年为时间下限,现存的古代江苏人的著述超过10万种,“文献编”的目录在经过多轮选目和版本调查工作后,最终选出5000多种善本加以影印,今年计划出版“文献编”经部20册,120种左右。


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担任外译协调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作为江苏文脉工程的“结晶”,江苏文库不仅有中文版在国内出版发行,还有英文版在海外发行。据介绍,到2018年,“精华编”的每一部书名都将被翻译为英文,并根据文献的外译调查工作,判断“精华编”所选文献的国际影响力,选定需要外译的十种文献,和有关出版社一起开展外译工作。为此,南京大学文学院通过国家外专局,聘请了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戴思客(Scott Davis)担任“精华编”的外译协调工作。


戴思客是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汉学家,翻译家,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从上世纪70年代起,长期生活在亚洲。主要学术方向为先秦文学与历史,已出版若干种专著。现为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兼任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江苏文库》“精华编”编纂团队成员。


据戴思客介绍,目前他们正在把“精华编”中的书名翻译成英文,也在做一些文献的外译调查工作,“计划收入精华编的一些文献,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英文版。还有一些可能还没有英文版,我需要做一个全面的梳理。”


来源:现代快报/ZAKER南京

记者:白雁 胡玉梅

编辑:西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