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字写得好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吗?

图图&文脉菌 江苏文脉 2019-07-05




想要得高分,还得先练字。


在刚刚结束的高考中,“衡水体”火了。今年深圳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用的正是这种手写印刷体。


其实,如果回到古代,套路还是一样的:要得高分,先练字!且看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中展陈的试卷,每一张都能拿来当字帖了。这就是传说中的“馆阁体”。



考不上怎么办?别急,练得一手好字,还是会有机会的。这个机会,得从一套大型丛书说起。它的主创人员也是超豪华阵容。由乾隆皇帝亲自主持,纪晓岚等360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 多人抄写,耗时10年左右才编成。


前不久,南京图书馆办了一场特展上,展出四库底本和南三阁部分零种,限时一小时,比快闪还要闪,海内外上百位专家学者强势围观。文脉君也得以惊鸿一瞥:整齐排列的正楷字,真不敢相信,这都是手抄誊录。



听说,抄书能获得科举考试之外入仕的机会,但也有风险,任何差错都是要扣罚的。有人因为错字多,被罚得倾家荡产。


你没有猜错,它就是《四库全书》。




1


抄写《四库全书》满5年的人,就可以按照惯例得到官职,不少科场失意的书生走的就是这一条捷径。


编撰者各个都是顶级咖位,那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抄书呢?


最初使用的是保举办法,就是由提调、纂修各员进行推荐,由总裁官复加阅定,从在京城的举人及贡生、监生内,选出400人。当然,字好看是首要条件。


但是,很快这种直接推荐的方式就出现了问题。毕竟抄抄书就能做官,科考失意的人都在想着这样的好事,一些掌握保举权力的提调、纂修官就开始借此收受贿赂。


而且,抄书工作都是在京城进行的,进京抄书的读书人,一切费用都得自己出。这就导致了能抄书的人不一定有经济能力,有钱的主又不一定有书写能力,甚至出现了雇人代写的现象。


最后,考查录取代替了保举。想要入馆效力的读书人可以毛遂自荐,由总裁官来考查这个人是否通晓文字,如果可以,当堂收录。



此外,从乾隆三十九年开始,朝廷还下令从京闱乡试的落榜者中挑选抄书人,要求“字画匀净,可供抄录”。


经过保举、考查,再到从乡试落榜者中挑选抄书人,四库馆有了稳定的誊录人员来源,为完成《四库全书》的抄写提供了人员保证。



2



《四库全书》的抄书人,每天有多少工作量?说起来要让大家羡慕嫉妒恨了。


“每人每日写一千字,每年扣去三十日为赴公所领书交书之暇,计每人每年可写三十三万字。


什么?一天只要抄1000字,一年抄33万字,五年抄上165万字,就可以做官去了,文脉君也好心动啊!



对于某些专门的书籍,还能打个折。比如抄一个篆字,抵正常的十个字,一个隶字可抵五个字,画一页的绘图,就可以抵一千字了。也就是说,如果遇上绘图,一天只要画一页,就可以完成当天的工作量了。


当然了,五年以后,你要是想奔一个更好的前程,还是要多努力一点。因为五年期满,抄写了多少字,就是授予官职的评判标准。能超过规定字数十分之三以上的,列为头等。如果也就刚刚完成任务的,列为二等,分别可授州同、州判、县丞、主簿等职。


也不是所有人抄满5年都能做官。四库馆还专门设有功过簿,由总裁官填写。如果有人字迹不工整的,会被记过一次,罚写一万字。如果字数没有达到标准的,必须写足才能授予官职。


四库馆里也有“留级生”,有些“马大哈”5年期满,字数也写够了,但是错别字太多,会被“留级”一两年,再授官。


正是这样严格的考核制度,才能让《四库全书》这么一个大型的工程,在十年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了。


3


《四库全书》的编撰是一项浩瀚工程,当年光抄写人员就多达3800多人。200多年后,大家再去研究《四库全书》会发现,每一部书上的字都是非常工整的,大小、字体都堪称一流。


文宗阁四库全书装函清册


《四库全书》共手抄七部,乾隆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南三阁”。


但誊抄也有风险。假如详校官校出差错,是要被处罚的,由私人赔付,纪晓岚等人都曾被处罚。馆臣中,有被罚俸三年、一分钱工资拿不到的,还有倾家荡产的,只因为错字太多。尽管这样,还是有人“偷工减料”,书中仍留有一些空白页。


乾隆五十二年,乾隆在阅文津阁书时,发现很多错谬。总编官纪昀、陆锡熊被斥责,而总校官陆费墀被处罚得最重。乾隆五十二年八月,陆费墀被革职。



乾隆三十八年,四库全书开馆,陆费墀受任《四库全书》总校官兼武英殿提调。乾隆四十九年升任四库馆副总裁,与纪昀、陆锡熊等人,为编纂《四库全书》出力较多。


他是乾隆三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礼部侍郎。放到现在,怎么也是相当于两院院士的人物了。


乾隆降罪于陆费墀,让他出资办理南三阁书。装治、整修文澜阁、文汇阁、文宗阁三阁图籍,书面用叶、木匣、刻字、装订……皇帝一声令下,这些费用,都让他来出了。写到这里,小编也在瑟瑟发抖,毕竟也因错字、笔误被扣过鸡腿。


乾隆五十五年(1790),陆费墀卒。乾隆下令抄没其家产,只留一千两作为赡养费,其余资产作为南三阁办书之用。



文 | 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图书管理员 韩超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张然 胡玉梅 刘静妍

图 |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顾炜 赵杰/摄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办公室和现代快报

联合推出“江苏文脉”微信公众号

↓↓↓

长按即可关注


含情脉脉:滑到最后啦,顺便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