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安品街20号,金陵一代名园的百年沧桑

六斤盐 江苏文脉 2022-07-03




2020年是陈作霖逝世100周年,南京文史界专门举办纪念会,追思这位“可园老人”。


陈作霖是谁?可园,又在哪里?


南京安品街20号,主城闹市区寻常巷陌中,一块小小的街巷牌贴着墙壁,蓝底白字,毫不起眼。


水泥墙上随机涂抹着一块块灰色、白色的油漆,水渍滋养的青苔沿着墙脚爬上来。



走进去,一面青砖墙悬挂着文保标识牌,透露出一些历史信息。


这里,曾是金陵红土桥陈家的祖宅可园,清末民初金陵名园之一。


183年前(1837年),南京地方文史学者陈作霖在这座园子里出生。


陈作霖晚年自号“可园老人”。他一头扎进地方史志文献收集、整理、研究和撰述工作,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史学者,也让这座园子成为文化雅集之地,谈笑有鸿儒。


现在的安品街20号外景



1


可园的故事,要从陈作霖的祖父辈说起。


1819年,陈作霖的祖父陈维垣和叔祖父陈维屏,在嘉庆己卯科考中进士。


那个年代,考上进士,是大多数读书人一生孜孜以求的事。兄弟二人同榜进士,绝对是家里可喜可贺的大事件。


哥哥陈维垣在京城任内阁中书,弟弟陈维屏在山西当知县。


1825年,陈维垣感染时疾,英年早逝,年仅32岁。那一年,陈维垣的儿子、陈作霖的父亲陈元恒才7岁,他跟随母亲从北京回南京,住在斗门桥一带的老宅。


5年后,陈维屏在红土桥一带买下一处宅院,也就是今天的安品街20号,送给寡嫂和侄子住。



2



1837年,陈作霖出生在这座宅子里。和当时大多数书香世家子弟一样,读书、进取、考功名,是人生的“必修课”。


也许是家学渊源的积淀,他从小聪明好学,3岁开始识字,6岁就被称为“秀才种子”,7岁学对句,9岁学写文,10岁学律诗。


从小诗书滋养的他,也很喜欢看小说,10岁前就已经看过了《东周列国演义》,书里的故事涉及《吴越春秋》《战国策》等等。


读书之余,他也很喜欢出门放放风。10岁以前,南京城的东西南北,是他周边游的半径。


那时候,城北有十座庙宇,都是明初所建;城南有雨花台、报恩寺;城西莫愁湖有荷花万柄;城东秦淮水由东水关进城……


平静的生活,在1853年被战火打破。


农历二月初十,太平军即攻占江宁(今南京)。他的回忆中,当天黎明炮石如雨,忽然西北方向一声巨响,家里屋瓦都发出共振响声。


此后的120天,陈作霖在家中和亲友家东躲西藏。


之后,他跟随全家人逃离南京,漂泊在江淮间长达11年,历经全椒、凤阳、盱眙、宝应、镇江、丹阳、东台、句容、泰州……




3


直到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陈作霖一家才回到南京。


太平军占据南京期间,安品街的陈氏家宅一度成为一个王府。1864年,清军攻破南京,宅子因为兵燹损毁严重,不能住了。


陈作霖的父亲陈元恒只能带着全家,住回斗门桥老宅后楼。1869年秋,南京滨江一带水灾,安品街的家宅再次遭到损毁,只剩下几间破屋。


到了1867年,陈元恒考中了举人。一个举人的社会交往,自然需要一个体面轩敞的宅子。再加上,这些年家里添丁,人口越来越多,斗门桥老宅后楼越来越显得不够住了。


老宅现存的柱础


1874年,陈元恒开始重修安品街住宅。


重修后的陈家宅院,前后共四进,还有一个后花园。


自南向北,第一进为大门门厅和家族学馆三间。第二进为应接宾僚的“于斯堂”及三间住房。于斯堂后,有舸舫式的书房,名叫“养和轩”,是陈家父子兄弟读书的地方。


一二进之间,有大天井,东西两侧各有一排厢房。第三进是陈元恒夫妇居住的“凝晖室”,还有子女住房,一共四间。


二三进之间,有一个小天井,东西各有一排厢房。第四进西边是一竖排三间复室,与凝晖室之间有“凝晖廊”相连,起名叫“征文考献之室”,又叫“瑞花馆”。


瑞花馆,后来也成为陈作霖修地方志的地方。瑞花馆以东,就是后花园。


一开始,“可园”就是指后花园。后来,随着陈作霖文名日盛,“可园”成为整座宅子的代称。


现在安品街20号里的天井



4


1875年,宅子落成,一家人又搬了回来,不仅衣食无忧,还喜事连连。


就在同一年,陈作霖考中了举人。弟弟陈作仪1888年考中举人,1890年考中进士,离开可园,赴浙江、湖南等地做官。


虽然陈作霖考进士屡屡挫败,但他在可园“征文考献之室”里,一头扎进整理地方史志文献资料中。



四五十年间,他笔耕不辍,撰成并出版《金陵通纪》《金陵通传》《金陵琐志五种》等多种南京地方史志传世之作,还有《可园文存》《可园诗存》《可园词存》等文学著作。



金陵图书馆现存陈作霖著作二十余种。《金陵通纪》内容上自先秦下迄清代,详载金陵舆地沿革,典章制度及重大事件。《金陵通传》起自春秋,止于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使上下二千年间金陵三千余人物集于一书。


陈作霖成为地方史志学家和著名学者,名声在外。可园,成为南来北往的文化名流聚会场所,谈笑有鸿儒,晋身当时“南京二十四所名园”之一。



距离可园不远,鸣羊街的愚园,是陈家世交胡家的花园。陈作霖在《凤麓小志》中,详细介绍愚园,还附上了愚园全图。



5


“可园老人”陈作霖逝世后,长子陈诒绂继承了可园,也继承了诗书传家的传统,继续从事南京地方史志的研究和著述。


可园和可园主人的命运再转折,是在1937年。侵华日军进逼南京,南京沦陷前夕,陈作霖长孙陈祖同带着全家人,离开可园,往四川避难。


可园现存的水井被置于水池下


抗战胜利后,1946年,陈祖同全家返回南京时,可园已经损毁严重。原本已经另立门户的陈家族人,因为家园毁于战火,也搬回了可园老宅。于是,各家负责修葺自己居住的部分。损毁的家族学馆木梁柱被拆除,原来的后园菜圃也建了房屋。


一段时间以来,这里除了陈家人,还迎来了很多房客。原本的私家园林宅第,成为拥挤不堪的“大杂院”。


如今的安品街20号,已经看不出一点园林的样子,只剩下老旧的房屋。直到现在,这里还住着陈家后人陈鸣瑾。


“可园老人”陈作霖后人陈颐


按辈分,68岁的陈颐叫陈鸣瑾“嬢嬢”(小姑)。陈颐也出生在可园,一直住到16岁。时隔半个世纪,老人还记得,当年这里草木葳蕤,竹影摇曳。


退休前,陈颐是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和高祖父陈作霖一样,从事文史研究工作。


陈颐表示,作为陈家后人,他们希望能恢复可园风貌,传承“世界文学之都”的历史文脉。




“可园老人”陈作霖 简介

陈作霖先生,字雨生,号伯雨,晚号可园,可园老人,人称“可园先生”。南京人。近代南京著名地方史志学家,文学家,生于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逝于1920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日。2020年是老人逝世100周年。



文 |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刘静妍

图 |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刘畅 刘静妍(部分图为陈颐提供)

本文特别感谢:“可园老人”陈作霖后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颐,可园史志馆馆长夏宁,金陵图书馆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办公室和现代快报
联合推出“江苏文脉”微信公众号
↓↓↓
长按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