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锁南京地名里的“高考”密码,祝君好运!

王凡 江苏文脉 2022-06-12



南京,自古就是读书人的聚集地。


徜徉街巷,一个个老地名,记录下读书人考学、求学的历史。


成贤街、四牌楼、沈举人巷、朱状元巷、秦状元里、上江考棚、三元巷、文德桥、文昌巷、科巷……


明天是高考日,就让这些老地名送上文脉君对考生们深深的祝福!




秦状元里


“秦状元”在南京很有名,他叫秦大士,字涧泉,是清乾隆时的状元,他官至侍读学士,后在翰林院供职。秦大士的诗、书、画,人称“三绝”。


秦状元在长乐路的府邸,叫做“秦状元府”,这里是南京唯一保存完好的状元故居,已有300多年历史。秦家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均鼎盛,子孙中不乏朝中重臣。



在南京,还有一条名为秦状元里的街巷,也与秦状元有关,是他未中状元时住过的小巷,原本叫秦状元巷,位于中华路西侧、金沙井一带。


20世纪50年代初,秦状元巷与银作坊合并,称“秦银巷”。20世纪末,这里改名“秦状元里”。


今天的秦状元里既是街巷名,也是小区的名字,多个小区都以秦状元里为门牌号,将这个老地名承传。




状元境


状元境位于夫子庙北侧。东起贡院西街,西至教敷营。


据考证,南唐时,此处名国子监巷;元、明时期,此处曾名状元坊;清代时,此处是书店、书摊集中地,并有一家书坊名为状元阁。此后,这里便被称为状元境。因为夫子庙一带曾经是江南贡院赶考考生的聚居之地,考生喜欢到这里住宿和买书,都是为了讨好彩头。



江南贡院是全国开创最早、规模最大的乡试场所。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初名建康贡院,是县、府学子科举应试场所,起先占地面积并不大,应考人数也不多。明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将直隶省(今江苏、安徽,上海)的乡试及全国性的会试都集中于江南贡院进行。


今天的状元境是夫子庙步行街的重要部分,人们可在这里悠闲漫步,感受夫子庙的慢生活。




三元巷


南京最出名的“武科举”地名,当属三元巷。位于中山南路北段,东起中山南路,西至明瓦廊。


这里曾是明代抗倭名将尹凤的居住地。他武学超群,在明嘉靖年间乡试、会试、殿试中“连中三元”,即解元、会元、状元。所以人们就将尹凤所居之巷,称“三元巷”。



当时倭寇蜂起于东南沿海地区,尹凤立志报国,后官拜参将。明万历年间随俞大猷在福建抗倭,屡建战功。另据《帝里文人略》:“尹三元凤家在白下桥西,今三元巷疑其以旧居得名。”


听说,过去不少娶亲的花轿首先要经过三元巷,以图“连中三元”之吉,希望子孙后代都能出人头地。




科巷


科巷,这条南京著名的美食街也与“科考”有关。


地名里的“科”其实指的是“武科举”,这里以前是武科营盘驻地。


今天的科巷弥漫着浓浓的烟火气,美食店林立,不少店面门口都排起长队,那段科考的历史早已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之中。





四牌楼


四牌楼位于进香河路与太平北路之间。它是一处古遗址。


明代时,这里是国子监的南大门,门前建有两两相对的四座牌楼,所以叫做四牌楼。牌楼为木制结构建筑物,刻有“国子监”三字。


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下诏在鸡笼山改建国子学,次年改称国子监,这彰显了朱元璋崇文重教的理念。国子监是明代朝廷官办的一座最高学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高等学府之一,人数多达近万人。



清顺治八年,南京国子监改为江宁府学。


今天的四牌楼因为东南大学120周年校庆而格外热闹,街旁喜庆的海报吸引着行人驻足拍照,学生们络绎不绝,树荫下,四牌楼的书卷气在升腾。





成贤街



由国子监衍生出来的路,不止四牌楼,还有成贤街。成贤街位于鸡鸣寺南,太平北路西侧。北起北京东路,南至珠江路。


明《南畿志》记载有成贤街。街在明代的文化教育中心最高学府国子监门前。



那时的人们认为,读书人经国子监深造,就可以成为贤人,可以入仕为官,所以将国子监旁监生常走的街巷称为成贤街。


可能穿行于此的人们不会想到它的过往,但其实“成贤”之愿是代代相传的。





贡院街


夫子庙一带的贡院街,在南京也是无人不晓。


东北起桃叶渡,西南至瞻园路,江南贡院每天招揽了无数游客。


明景泰年间,建应天府贡院后成街,街以北侧“应天府贡院”名中“贡院”二字得名。



清同治十二年(1873),曾国藩重修贡院,更名江南贡院,街名未变。


贡院街为夫子庙地区最繁华的地段之一,也是秦淮河风光带和金陵新四十景之一“灯火秦淮”的核心区域。




上江考棚


明初,南京作为都城,是全国的政治中心。


安徽、江苏两省位处京畿,其生员均来南京参加预试。因此,南京在明、清两代在今中华门内东侧一带设有上江考棚和下江考棚分别供两省生员参加预试。


所谓上江、下江,是根据两省沿长江的位置来分的,因安徽在南京之西,居长江上游,习称上江;江苏处长江下游,故称下江。


当时更有许多富户人家,为了科考,在上江考棚和下江考棚一带筑巢而居,从而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


历史上,上江考棚曾经换了几个地方,清同治四年以后,正式搬到了老门东。2009年5月份,有人在即将拆迁的门东发现了上江考棚界石,由此确定遗址的位置。






下江考棚


三年一次的乡试,都是在阴历八月举行,又称“秋闱”;而举行预试的时间则在该年的二月,所以多数应试者在乡试的前一年就来到南京,租赁房屋,进行复习、交际及游乐等活动。


每届此时,考棚附近熙来攘往,文士如云,贡院所在地的秦淮河、夫子庙一带更是热闹非凡,文化事业与商业相互促进,加速了南京都市的繁荣发展。


这下江考棚,就位于南京城南镇淮桥的东北,东起信府河,西到中华路,地名至今犹存。



很多人都知道,现今有个以考棚命名的考棚小学,就是1905年在下江考棚程子祠遗址上建校的。1910年为程子祠学堂,1927年改名考棚小学,1998年迁至许家巷。





沈举人巷


南京有如此多的“状元”地名,以举人为名的却只有一处——新街口的“沈举人巷”。


但在当地百姓心中,这位沈举人的地位,一点也不比状元差。



沈举人名叫沈九思,是明清时期的举人,曾居家讲学,传业授道,桃李满园,为四方邻里所称道,也为地方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为了纪念沈九思的贡献,人们把他所居住的巷子叫做“沈举人巷”。


藏在南京的“高考”地名

还不只有这些

漫步巷陌,不意间

就会解锁“高考密码

或惊奇,或动人,或有趣

这大概就是

这座文学之都的馈赠吧




不管是秦状元,还是沈举人

很多著名的“南京考生”

他们的名字和故事都记录在

《江苏文库·书目编》

《江苏艺文志 南京卷》中



《江苏艺文志》收录上古至清末及部分生于晚清而于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之前去世的江苏籍作者著作,酌收外省流寓并定居于江苏的作者著作。以江苏省二〇一六年行政区划分卷,每一地级市范围(包括所属区、县及代管县级市)各自成卷,共13卷。

现代快报+记者 王凡 王子扬  文/图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办公室和现代快报
联合推出“江苏文脉”微信公众号
 ↓↓↓
长按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