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玄武湖边,“文学太子”的传奇人生

江苏文库 江苏文脉 2023-01-03




江南的冬季,寒冷却不萧瑟。玄武湖梁洲,参天古树环抱,深深浅浅的橘色树叶,仍保留深秋的美景。


1500多年前,昭明太子萧统,便是在这里度过他精彩的文学人生。


萧统一岁做太子,智慧、宽厚、仁德。他的《昭明文选》成为后世读书人必备书籍,皇家子弟却有着非一般的诗人气质。


《江苏文库·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萧统传》即将出版,跟随文字指引,走进昭明太子的传奇人生。




玄圃 萧统像

上天注定的太子
当一个一岁的孩童,被他的父亲迫不及待地册封为太子时,往往正是悲剧的开始。

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38岁的萧衍如获至宝,长子萧统呱呱坠地。

时任雍州刺史的萧衍起兵征讨东昏侯萧宝卷,攻下建康(今南京),夺取帝位,改国号为梁。

就像一朵乱世浮尘中的白荷,萧统配得上这世间最好的一切。

玄武湖美景

他是学霸,三岁学《孝经》《论语》,五岁已遍读五经,八九岁能讲《孝经》,读书数行并下,过目不忘。这样的孩子哪有父母不疼爱的呢?

他有颜值,史书上说他“美姿貌,善举止”。
他宅心仁厚,十二岁时听狱讼断案事,他常宽大处理,统统轻判罚杖五十,得到父亲的同意和赞赏。
他明辨是非,十五岁举行成人冠礼后,父亲便让他观察、学习如何处理国家事务。他虽年幼,却能通晓各种大小事务,每当遇到有上奏的人说错,或者有巧言令色者,他都能立马分辨,并令其慢慢改正。

昭明太子画像

他心系百姓,普通年间,因梁朝大军北上讨伐魏国,导致京城米价上涨,萧统身为太子减衣缩食以做表率,用以赈济灾民。雨雪天气,他会派人巡视街巷,私下赈济贫困人家和流浪者。百姓赋税过重、劳役过多、户口统计不实等问题,也时常令他担忧。
他很孝顺。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的萧统,与父母感情很深。母亲身体有恙时,他早晚在旁服侍。
和他不靠谱的弟弟们相比,他太优秀了,浑身都在闪光。
玄武湖边成就经典

而他在文学领域的异彩,胜过他所有的光芒。

热爱山水的萧统把景色优美的玄武湖(后湖)作为著书立说的场所,他网罗了一众当时天下最具学问的士子,如《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

萧统和他们一起漫游书海,谈古论今,从浩瀚的古籍中打捞出优秀文学作品,编纂成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文选》。

玄武湖

《文选》共三十卷,选录先秦至梁朝初年130多家诗文共700余篇。通过对过去文章的审定,他将其中优秀的作品遴选出来,编辑成册以方便读者。

萧统选文有什么标准呢?“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不选,“老庄之作,管孟之流”不选,“谋夫之话,辩士之端”不选,凡“记事之史,系年之书”不选,这些经、史、子的著作,一律不录。

他选一些什么样的作品?选“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的,选“丽而不浮,典而不野”的,选“文章不群,词采精拔”的。他最看重的,是作品的文学性。

《文选》书影(于堃提供)


他最喜欢的,是东晋陶渊明的文章。在此之前,陶渊明不过是世人眼中一个牢骚满腹的穷酸文人罢了,钟嵘在《诗品》中,也不过把他的诗列为中品。

但萧统却是陶渊明的“忠粉”,维护起偶像来不遗余力,甚至懊恼自己没有和陶渊明生在同个时代。

当时有人说,陶渊明的诗篇篇有酒,酒气熏天,让文脉都沾染上了酒气。萧统一听不乐意了,立刻反驳道,你们只看到他的诗中有酒,却没看出他的志向并不在酒,只是在酒中寄寓形迹罢了。他的文章“如横舟白浪顺流而下,如高入云霄直上九天”,他坚守节操,不为五斗米折腰,又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境界呢?

一部《文选》,不仅捧红了陶渊明,更成为后世读书人必备读物,不少学者为它作注,唐代有著名的李善注本和吕向等五臣注本风行于世,宋代陆游曾说,“《文选》烂,秀才半”。

红豆树下的相思

文学上的成就,注定了萧统是一个多情多思的人。

江阴顾山上的一棵红豆树,如今已成为当地的著名景点。历经千年仍枝繁叶茂,据说它就是当年萧统亲手种下的。

杏花烟雨的江南,透着萌动的春意。在顾山体察民情的萧统,遇上了一个叫慧娘的美丽女子。她云鬓乌角,面若桃花,虽着一身布衣却难掩秀美。

年轻人的爱情,那样热烈,毫无疑问地坠入爱河。秀娘的聪慧与美丽,让萧统相见恨晚,常秉烛夜谈,谈笑风生。然而,一个太子,一个平民女子,差距实在太大了。

当《昭明文选》编撰杀青时,萧统也该回宫了。临别之际,慧娘赠给萧统两颗红豆,望着渐行渐远的爱人,却是采思无觅处,终是相思成疾而去。

当萧统再来时,红颜零落青草稀,他并无哀哭,只是亲手种下两颗红豆,满怀相思悲苦黯然回京。

玄武湖玄圃

多年以后,萧统亲手种下的两株红豆树,数百年后徐然合抱,树干并为一体,直至今日。据传诗人王维因路过此处,了解了红豆树来历,百感交集,写下名篇《相思》。

对于真正的太子妃,历史记载很少。只知道萧统的正室夫人是蔡氏,和萧统生有三子。西梁宣帝即位后,蔡氏被追谥为昭德皇后。

萧统与这位正室之间是否也有浪漫的故事?有待历史去考证。

牺牲在猜疑中的学术男神
然而世事无常,本属于萧统的光明未来,却在一件“蜡鹅事件”中极速转变。

事情起因于萧统生母丁贵嫔去世。伤心的萧统为母亲选了一块上好的墓地,不料皇帝不用,指定买另一块。有人告诉萧统,这么做对他不利,要在墓旁埋上一个鹅形蜜蜡殉葬品来驱邪破解。在道士的劝说下,萧统照做了。

这么一件小事,却成了萧统谋逆的把柄。太监鲍某偷跑去梁武帝那里告状,说太子做的那个蜡鹅是想要谋害父皇和兄弟的巫术。梁武帝一怒之下,便要治罪,经人劝解而止。这也导致萧统死后,其一脉不得继立。

梁武帝萧衍画像

正当壮年的皇帝看见逐渐长大的太子,内心不免有权力遭到威胁的恐惧。而“蜡鹅事件”正是内心猜疑的迸发点。

此事不久,萧统在一次后湖泛舟采莲时,不慎落入湖中,摔伤了胯骨。由于未能得及时治疗,导致病情恶化而病故,终年31岁。

仁爱的心肠、非凡的才华、谦卑的王者,萧统离去让无数人挥泪扼腕。

《梁书》写道:“京师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四方氓庶,及疆檄之民,闻丧皆恸哭。”

燕雀湖

据《穷神秘苑》记载,梁武帝把萧统生前所喜爱的一只琉璃碗和一只紫玉杯随葬。有个太监为得到这一对稀世珍宝,竟然掘坟盗墓。当太监盗出珍宝回归时,突然数万只燕雀飞来扑击太监。梁武帝获悉后十分惊异,诏令将此宝物赐给太孙,并重新修整萧统陵墓。封坟之际,又有数万只燕雀衔泥飞来,为坟墓增土。因此,钟山脚下的前湖又有燕雀湖之称。

穿过那悠悠千年的雾霭,湖边仿佛一个儒雅青年捧卷沉吟,他用薄薄春衫紧裹住身体,幻化成《文选》的点点墨迹……


文 | 现代快报+记者 张然 宋经纬

图 | 南京玄武湖景区、资料图


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

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和现代快报联合推出“江苏文脉”微信公众号

 ↓↓↓

长按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