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古实证:“南京大萝卜”是有基因的

文脉君 江苏文脉 2023-04-27

都说“南京大萝卜”

实际上是指南京人包容,热情,实心眼

这种独特气质是有基因的

这在南京的考古发掘中得到了实证
2019年8月-2022年底,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南京江宁华西村发现了820座古墓葬,出土文物标本4600余件。众多的墓葬中,战国晚期至两汉时期墓葬469座,弥补了南京地区战国两汉墓葬资料稀少的缺憾。


TA们见证南京两汉风云

在南京一眼千年,此言不虚。《江苏文库·书目编》之《江苏艺文志·南京卷》记载,战国楚置金陵邑,“金陵”之名始此。秦为秣陵县地,属会稽郡。汉属丹阳郡。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写道,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战国——两汉时期的南京什么样?考古发掘让历史变得清晰。

2019年8月,应江宁街道新市镇建设项目群的需要,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进驻江宁华西村遗存。如今,这里的考古发掘已近尾声。通过航拍镜头可以看到,这里墓葬星星点点,非常密集,形制多样。

“从2019年到2022年末,一共发现了820座古墓葬,以两汉六朝时期为主,包括战国末期至两汉时期墓葬469座,六朝墓95座,为研究南京乃至江东地区两汉六朝时期物质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考古领队许志强告诉文脉君,战国秦汉之际,江东地区经历了“楚败越—秦灭楚—汉代秦”的历史进程。

江宁华西村遗存正好见证了这一段风云。从出土的墓葬形制到出土文物,都可以看出,战国末期到汉代,这是一个人口众多、包容性很强的中心聚落,楚人、秦人和江东本地人群都在此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南京地区由西汉初期越文化、楚文化和秦汉统一文化并存,到西汉中期后以汉文化为主体,地方特色为补充的文化面貌,反映了两汉时期统一政权形成巩固和区域内文化认同的历史进程。”许志强说。


发现关中地区兴起的土洞墓

古话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古人对死后葬在哪,怎么葬都极为讲究。许志强介绍,这里发掘的墓葬,包括了土坑墓、土洞墓、砖室墓、砖木混合结构墓。

这些墓葬又包括单棺、一棺一椁、双棺一椁等。

双棺一椁土坑墓一棺一椁一厢土坑墓

“从墓葬的大小和出土文物来看,在这里生活的居民,以普通人居多,也有富人。”许志强说。

引起许志强关注的是,这里除了有竖穴墓葬,还有土洞墓。“一般的墓葬都是往下挖个坑,土洞墓是先挖一个斜坡的墓道,然后往里边横着掏出一个长方形的空间出来,然后把棺材、随葬品放进去。”

土洞墓葬是从关中地区兴起的,为什么会在这里发现?许志强推测:“战国时期,土洞墓在今天的陕西西安、咸阳地区比较多,后来随着这些人群往外扩展,零零星星地传播到了其他地方。”

土洞墓

出土的4600余件文物标本,以陶瓷器为大宗,另有数量可观的铜器、铁器等。

许志强介绍,虽然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是陶器,但是也可以分成几种。一种是江东地区,也就是今天的长江东南地区的高温釉陶器,它的外面有一层釉,质地非常坚硬。另外一种是硬陶器,质地更加坚硬。“有点像金属器,吴越地区的传统的一种造型或者一种做法,在更早的土墩墓里经常会出现。”

还有一种是楚人带来的泥质的软陶器。”这种陶器质量很差,很酥脆,所以在出土的时候取出来一碰就碎。“

出土的陶器中,既有大家熟悉的三只脚的鼎、脖子细长的壶、像两只碗扣在一起的盒,还有一种造型的器物,嘴巴圆圆,腹部深,脚圆——这就是瓿(bù)。

许志强介绍,鼎、盒、壶、瓿这4种器物,作为一套比较稳定的器物组合,在出土的随葬器物中频繁地出现。

这四件套为什么会是当时南京地区随葬品的标配?许志强说:“鼎、盒、壶一直是中原比较稳定的器物组合,在传入江东地区后,就加入了江东地区本土的特色器物,也就是瓿。最终便形成了以中原汉文化器物为主体,地方器物为补充的全新器物组合。”

在众多陶器中,还有一件造型独特。它器足很高,圆圆的器体被稳稳地承接住,脖颈细长,最上面的器口周围像大蒜一样。许志强介绍,人们把这种造型的器物称作“蒜头壶”。现在可以明确的是,这是关东地区秦国人习惯使用的器物。


这张2000年前的人脸,究竟是谁

青铜镜、青铜碗、青铜甑……这些出土文物,展现了当时人的生活品质。

青铜镜

青铜甑

众多的陶瓷器,再现了2000年前的手工业水平。有的陶器用的是最原始的泥条盘筑法,上面还残留着当时人的指印。

众多的陶器中,其中一个陶罐上还刻着一张人脸。她瓜子脸,大眼睛,齐刘海。

许志强介绍,这个人脸是众多陶罐中非常独特的,很有可能是匠人在制作的时候雕刻上去的。她是谁?不得而知。

还有一个整体呈扁平圆轮状,中央有穿孔,非常质朴的陶璧。

细细看去,陶璧和玉璧的造型一模一样。为什么要制作陶璧?许志强说:“墓主有可能很喜欢玉璧,于是仿造玉璧的造型制作了个陶璧。”

有很多人都习惯将南京人叫“大萝卜”,意思就是指南京人“实心眼儿”。没想到,这种“实心眼儿”的可爱也能在2000多年前的器物中感受到。



入选10项“2022年江苏田野考古优秀项目”


“六朝时期的县治位于今江宁街道,就在这次发掘区对岸。”许志强说。《建康实录》卷五《中宗元皇帝》记载,江宁,县名……在今县城南七十里,南临浦水。其水源出宣州当涂县下溪村,西流入江,名江宁浦也。江宁浦即今日“江宁河”,则六朝江宁县治位于江宁河北侧,与考古驻地隔河相望。许志强说,六朝时期,江宁县治设置在这里是有原因的,从考古来看,从战国以来,这里就很繁华,而且包容性极强。“从出土情况来看,战国——两汉时期,这个地方人口就很繁茂了。”


在战国末期到汉代,以及后来的六朝,南京作为军事重镇,屡有战事,政权迭代。而这里,居民生活相对稳定,不管是迁徙来的,还是本地居民,大家都友好相处,才会有不同风俗、葬俗在这里清晰呈现。文脉君了解到,近日,江苏省考古学会2022年年会举行,公布10项“2022年江苏田野考古优秀项目”、20项“2022年江苏考古优秀成果”。南京江宁华西村古代遗存考古项目上榜。
文 | 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 裴诗语
图 | 现代快报+记者 赵杰、部分图片由南京市考古研究院提供
视频 | 现代快报+记者 钱念秋


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

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和现代快报联合推出“江苏文脉”微信公众号

 ↓↓↓

长按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