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国王起舞的人丨作曲家吕利的传奇生涯

《几位音乐家与艺术家肖像画》

Portrait of Several Musicians and Artists by François Puget

Traditionally the two main figure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Lully and the librettist Philippe Quinault. 

大家能看出哪位是吕利吧?



《西方音乐400年》课程导赏


让国王起舞的人 


让-巴蒂斯特·吕利的传奇生涯

初露头角

 1646年二月初,一个年仅14岁的意大利少年乔万尼· 巴蒂斯塔·卢利(Giovanni Battista Lully)只身前往法国京城巴黎。他出身寒微,父亲洛伦佐是佛罗伦萨的磨坊主。卢利在此前接受过粗浅的音乐教育,会一点吉他和小提琴。只是由于偶然的机会,被一个法国贵族相中并招募为路易十四的表姐安妮-玛丽-路易丝·德·奥尔良的音乐侍从。

 乔万尼独在异乡,举目无亲,但他却有着旁人没有的机智和灵敏。作为郡主的“贴身侍童”,他一面在杜伊勒里宫中勤恳服务,一面努力向宫中的乐师学习演奏羽管键琴和小提琴,并在舞蹈教师的训练下很快掌握了芭蕾舞的技巧——他在这两方面显露出非同寻常的天赋,不过几年功夫,卢利便在宫廷庆典的音乐和舞蹈表演中崭露头角。与当时许多音乐家一样,他自学作曲,1652年开始为宫中假面舞会谱写音乐,并受到宫廷显贵的注目。这个礼仪娴熟、舞技精湛、丰神俊朗的青年和六年前已是今非昔比,他的法语说得几乎不带口音了,人们忘掉了他的意大利名字,他也乐得被称作让—巴蒂斯特·吕利(Jean Baptiste Lully)。

 这时,路易十四登基已有10年,但此时的太阳王还远没有获得生杀予夺的权威和名震全欧的文治武功——从路易十三去世时起,意大利血统的宰相马扎然就牢牢地执掌着大权,路易不过是一个虚拥王节的14岁少年,虽然他的心中已开始谋划和憧憬未来的霸业与盛世。国王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马扎然鼓励他去接近意大利音乐和法国芭蕾;而在国王看来,盛大华丽的音乐和舞蹈不仅是陶冶性情、彼此酬酢的风情场,更是笼络人心、炫耀王权的凯旋式。这个古典主义宫廷文化巍然成风但尚未灿然大备的时代,赋予了吕利这样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又不乏野心、善于窥测的人士以巨大的机遇。

路易十四


太阳王的宠臣 

 1653年,吕利的人生出现了转折点,奥尔良郡主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势,这使他得以转而为王室效劳。他的舞蹈和作曲才能很快得到王上的赏识,被授予“器乐作曲家”(compositeur de la musique instrumentale)的头衔。他与比他略小几岁的国王之间逐渐建立起极为亲密的私人关系,他的音乐生涯也从此和卢浮宫与凡尔赛宫密不可分。作为路易十四最宠爱的御用音乐家,吕利不仅用全部心力为王室盛典增辉添彩,也开始利用国王作靠山排除异己和对手。起初,他不得不按照当时的惯例和其他作曲者合作谱写音乐,1656年,由他单独完成的假面舞音乐《时代的风流》(La galanterie du temps)使他摆脱了传统的约束。除了假面舞配乐,芭蕾音乐也是他创作的重点(比如同年完成的《赛姬》Psyché),因为在服饰鲜丽、道具精美、人数众多的舞蹈表演中,第一主角常常是国王本人。此外,吕利也尝试着依照意大利音乐的程式写一些声乐小品和宫廷宗教用乐,他于1660年完成的《和平经文歌》(Motet de la paix)在卢浮宫中大受欢迎。 17世纪五十年代,是吕利音乐创作生涯的初始阶段,这时的他在音乐体裁和技术革新上虽尚无真正的创造,但却显示出对法国和意大利音乐传统以及当代各种音乐—舞蹈形式的谙熟。

 1661年5月,路易十四授予吕利“国王寝室音乐总监”(surintendante de la musique de la chambre du Roi)的职位,这几乎是国王所能封赐给乐师的最高荣衔了。吕利感到自己的生活已深深扎根在法国了,遂于同年的12月入法国籍。翌年,他娶了宫廷作曲家朗贝尔之女为妻,他的婚书上有国王和许多王家大臣的签名。他的声誉不仅限于内廷,也广为一般民众和外省所知,甚至连国外的君主也慕名而至,向他委约。所有这一切,都不过是他事业辉煌期的开始。 


“两个巴蒂斯特”与“音乐悲剧”的诞生 

 1663年,吕利和他的主子兼朋友一同交了好运。马扎然于是年病殁,路易十四得以不受拘束地独掌朝纲;而吕利最大的竞争对手和同乡卡瓦利也因时运不佳黯然回国,宫中的娱乐活动由他全权负责。随着路易十四时代的真正来临,揭开了法国文艺史上最灿烂的一页;而让—巴蒂斯特·吕利也迎来了自己最富于创造性的岁月。在这种太平盛世,凡尔赛的夜夜笙歌和朗朗吟咏伴着波旁王朝在政治军事上的节节胜利,随着王权的不断扩张,法兰西古典主义文学、艺术也迈向了空前的繁荣。

莫里哀


 1664年,吕利开始和同时代的另一巨匠与玩世不恭者——莫里哀(莫里哀的本名为让—巴蒂斯特·波克兰,Jean Baptiste Poquelin,1622—1673)合作,将一系列芭蕾喜剧(comédies-ballet)搬上舞台:莫里哀负责剧本,吕利负责配乐和舞蹈场面;二人共同承担演员的招募和演出的经营事宜,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冒充贵族的布尔乔亚》(Le Bourgeois gentilehomme)。吕利的音乐为莫里哀的戏剧锦上添花,并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综合性戏剧形式;而从与莫里哀的合作中接触到的古典主义戏剧的严谨神髓,以及对戏剧语言中蕴藏的法语语调特征的敏感为他以后创作抒情悲剧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667年之后,吕利基本上退出了舞蹈表演而专事作曲和歌剧业的经营,虽然也偶尔在重大的场合客串一二。一时间,从宫廷到市井,人们都津津乐道于“两个巴蒂斯特”(指吕利和莫里哀)的杰作,自然他们也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然而,好景不长,1670年,由于对利润分帐各执一词,两个巴蒂斯特开始交恶,最终分道扬镳,吕利的创作重心也从芭蕾和戏剧音乐转向新的音乐戏剧形式的探索与创造。


 1672年,吕利创作了《卡德摩斯与埃尔米奥纳》(Cadmus et Hermione),这部作品融合了歌剧的音乐形式、戏剧的结构布局和芭蕾的舞蹈场景,并精心设计了适合于法语语调的朗诵性咏叹调,这种形式的出现,标志着一种在音乐史上影响深远的歌剧-戏剧品种——“音乐悲剧”(tragédie en musique)的诞生,这也是吕利对17世纪法国音乐的最大贡献。1673年4月,该剧在法国王宫首演,并大获成功。此后,吕利又一鼓作气,写下了《阿尔切斯特》(Alceste,1674)《伊西斯》(Isis,1677)、《法厄同》(Phaéton,1683)和《罗兰》(Roland,1685)等一系列享誉当时而影响深远的抒情悲剧,这些歌剧大都取材于古希腊诗人奥维德和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代表性作家高乃依的作品,结构严谨匀称、音乐华贵雍容、表情含蓄典雅,具有典型的宫廷文化的精神内涵。吕利的音乐悲剧是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法国歌剧,它们在音乐形式、戏剧特征和内容情感方面都不同于意大利正歌剧的既有模式, 同时也作为路易十四时代宫廷音乐的象征被载入了史册。


顶点与结局 

 就在吕利新作上演之后几天,他的旧友新仇莫里哀却倒在了为之终身奋斗的舞台上,一代喜剧大师以戏剧性的形式结束了他悲喜交集的一生。 吕利不失时机地占据了他身前的地盘,控制了重要的歌剧和戏剧演出场所——王家宫廷剧院(Palais Royal Theatre),他的敏锐直觉不单使他在歌剧创作上独步一时,也使他在剧院的经营上占尽实惠。作为精明的生意人,吕利在控制半官方的王家宫廷剧院的业务时,也积极参与1669年建立的王家音乐院(Académie Royale de Musique,俗称“歌剧院”Opéra)的运作之中,1672年,当歌剧院的创始人皮埃尔·佩兰因债务问题被投入大牢以后,吕利马上以国王音乐总监的身份得到了完全的经营特许权,里程碑式的《卡德摩斯与埃尔米奥纳》就上演于此,而在他去世之前,歌剧院的舞台上没有上演过任何其他音乐家的作品。吕利炙手可热的地位使他俨然成为歌剧界的教皇,但他对巴黎歌剧界的垄断和他在歌剧形式上的创新一样,只能使得他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对他的敌意越来越深。1674年,《阿尔切斯特》的上演遭到评论界的猛烈攻讦,就连国王的莅临也没能缓和剑拔弩张的气势;而他与莫里哀的恩怨刚刚消解,又陷入到与另一文坛巨擘拉·封丹的争执中,原因是他拒绝为后者的剧本《达夫妮》谱曲;他与拉辛的关系也越来越糟。如果不是路易十四始终不渝的支持,吕利的处境真是不堪设想:国王是他的歌剧最忠实的听众和他儿子的教父,他经营剧院的亏空得到王家财政的支撑。1681年,路易十四授予吕利一个与音乐家职业无关的崇高头衔“国王顾问秘书”(Conseiller Sécretaire du Roi),拥有这个头衔就意味着离列爵封侯的诰命不远了。

 1685年,出现了一桩见证他的权势的标志性事件:他的崇拜者、献媚者将他的形象用大理石永远地固定下来,这尊雕像被置于临近歌剧院的吕利在圣·奥诺雷街(Saint Honoré)寓所的客厅里。这样,在众多仇视与嫉妒的目光注视下,吕利在他53岁时登上了一生的巅峰。

 然而,在这之后仅仅几个月,一种不祥的预兆却立即悄悄浮现了。如果没有国王,吕利决不能达到如此登峰造极的地步,而现在他却嗅到了圣眷渐衰的气氛。毕竟,路易十四也人过中年,很少跳舞了;而吕利和宫廷的关系在他热衷于谋取利益的同时也渐渐疏远了。更有甚者,国王得知了吕利过去曾经与宫中侍从过从甚密,再加上如今外界对音乐总监大包大揽的评价,这便足以改变向来驭下严厉的君主对吕利的看法了。1686年,尽管《阿尔米德和勒诺》(Armide et Rénaud,1686)在巴黎的上演获得了轰动性的成功,但王上并未亲临。路易十四不再宠爱吕利的另一个征候是他竟被要求离开王家宫廷剧院,这是一个信号,吕利的敌人们又蠢蠢欲动了。据说,吕利在万般无奈之下去恳求他的国王,他以为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君臣也是朋友:


“Seigneur , 

j’aurais cru que nous sommes amis .”

陛下,我原以为我们是朋友。



    而国王的回答正像历史上无数帝王一样:


“Je n’ai pas d’ami !”

我没有朋友! 


 眼看吕利的命运似乎要和路易十四时代无数不得令终的朝臣一样时,他却用一种奇怪的方式解脱了自己。1687年初,在指挥他的《感恩赞》(Te Deum)时,吕利将作为指挥棒的手杖不慎戳到了自己的脚上,伤势严重,脓肿很快扩散。经过三个月的痛苦的治疗,他终于在3月22日离开了人世,时年55岁。

 吕利传奇性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他的命运比他笔下任何角色都更富有戏剧性。他身后留下了无数财产和歌剧院的基业,而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由他开创的法国抒情悲剧的传统在18世纪被许多音乐家继承并发展,并被著名的音乐理论家拉莫所推崇。他的歌剧和其他音乐作品也没有被忘记,作为对17世纪法国宫廷艺术的光荣纪念,凡尔赛宫的每一个房间至今似乎都还回响着《法厄同》和《罗兰》的歌调。 


二、为考试同学准备的名词解释

吕利

1、人物简介

       吕利(Jean-Baptiste Lully,1632—1687年),原名乔万尼·巴蒂斯塔·吕利(GiovanniBattista Lulli),意大利籍法国作曲家。1632年11月28日生于佛罗伦萨,1687年3月22日卒于巴黎。他是佛罗伦萨一个磨房主的儿子。童年跟一个修道士学文化和弹奏吉他,并自学小提琴,后来参加了一个流浪艺人的乐队。1646年被吉斯骑士带到巴黎,当蒙庞谢尔郡主的侍童,演奏吉他、小提琴和伴舞。并师从梅特吕学作曲,师从吉戈尔学哈普西科德。1652年吕利转到郡主的堂弟法王路易十四的宫廷中服务。1653年被任命为宫廷作曲家,并指挥宫廷的小提琴乐队。他还组织了一个16人的小乐队,致力于提高乐队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1661年入法国籍,他领导的乐团是“御前24把小提琴”,1662年被任命为皇家乐长,1664年同剧作家莫里哀合作,写了一系列芭蕾喜剧音乐,如《逼婚》(1664)、《贵人迷》(1670)等。1671年他为莫里哀和高乃依的悲喜剧《普叙赫》配乐,使它实际上成为没有朗诵调的歌剧(几年后吕利把它改为正式的歌剧)。1672年,在他创建的皇家音乐剧院(即后来的巴黎歌剧院)的开幕式上,演出了他的田园剧《爱神和酒神的节日》。1673年又上演了他的《卡德摩斯与赫耳弥俄涅》,这是法国歌剧史上第一部抒情悲剧。此后每年都有一部新歌剧问世。他一生共作有30多部歌剧和芭蕾音乐,为法国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687年,他在教堂指挥150人演出《感恩赞》时,被自己指挥用的手杖尖刺伤了脚趾,由此引起坏血病而亡故。吕利的歌剧特点是:歌剧序曲多由带有附点节奏的慢乐段和一个快的赋格乐段组成,广泛加入芭蕾舞,合唱占有重要地位;发展了与语言节奏有密切联系的、带有夸张的朗诵调风格,并加有乐队伴奏,以避免当时意大利歌剧朗诵调的枯燥乏味。但在他的歌剧中,咏叹调大多只占次要地位。除歌剧、舞剧作品外。他还作有嬉游曲、宗教音乐和器乐组曲等。

2、吕利的艺术成就

(1) 创造出一种被称为“抒情悲剧”(Tragedie lyrique)的法国歌剧形式。

(2) 在歌剧中采用了与意大利歌剧序曲相反的“慢-快-慢”法国式序曲。

(3) 在歌剧中大量运用芭蕾,服装华丽。将意大利即兴喜剧的成分揉进了法国芭蕾舞剧之中,形成了“幕间芭蕾”的芭蕾新形式。

(4) 创立了法国民族歌剧学派,其风格注重舞蹈,场面华丽,唱腔充分展现了法语的优雅韵律。歌剧演唱采用法语,以有伴奏的宣叙调代替意大利式的干念宣叙调,使宣叙调具有歌唱性;歌剧中大部分用宣叙调,很少用咏叹调。

3、吕利的代表作 

 其代表性的歌剧有《阿尔采斯特》(Alceste)、《黛赛》、《阿尔米达》(Armide)、《伊西斯》、《阿马第斯》等;舞剧有:《贵人迷》(La Bourgeois Gentilhomme)、《逼婚记》(均与莫里哀合作)等。此外还有不少嬉游曲、歌曲、教堂音乐与其他体裁的音乐作品。



「音乐之光」大师课系列之 


《西方音乐400年》

已经正式上线

每周二、五 18:00

小程序搜索“音乐之光”


让音乐回归历史

从历史理解音乐


    往期课程导赏:1、蒙特威尔第何以重要丨聆听《宁芙女神的悲歌》;2、斯特拉文斯基曾被他的音乐深深震动丨佩尔格来西《圣母悼歌》;3、他的歌剧成就终于被我们认可了丨普罗哈斯卡演唱维瓦尔第《被残酷命运压抑的心灵》;4、第一部歌剧,到底是哪部?5、蒙特威尔第《奥菲欧》极简欣赏指南;6、维瓦尔第《四季》极简欣赏指南;7、《哥德堡变奏曲》极简欣赏指南;8、为何没有许茨,就没有巴赫?




《西方音乐400年》课程学习说明 


•音乐之光将从7月13日每周二、周五18:00更新《西方音乐400年》。课程分为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四个时期,每个时期4次课程(共16次课程),以及附加余志刚教授答疑课程(共16次课程),合计32次课。


•除视频课程外,我们根据视频开发了辅助大家学习的《西方音乐400年》答题计划,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与问答题,我们的题目基于课程视频本身制作,答题的过程不仅是对课程学习收获的测验,也是课程内在讲解线索的展现。欢迎付费用户添加「音乐之光」客服(微信号:muselit),进入《西方音乐400年》课程微信群,参与课程互动,并获取每期问题答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