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本“假书”如何讲故事,“中国店猫”是哪个门派的猫 | Books

☁️ 乌云装扮者 2022-05-31

🅑 Booklist

从传记到小说呈现历史故事

🅣 Talk

铺头猫与中国城市的关联

🅒 Corner

一本会出版的“影视道具书”

🅕 Forecast

用虚构的书籍封面讲故事


最近大热的 Apple TV 美剧《人生切割术》已经完结,在剧中我们发现了一本有趣的“假书”—— THE YOU YOU ARE ,这本被称作自助手册的书还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出版物,连主演 Adam Scott 都直言支持。


而不同于 THE YOU YOU ARE 这种较为直接的陈述方式,艺术家 Anna Hoyle 也在尝试用“假书”来描述自己的经历。


在许多中国城市的传统街道中,你会发现街边店铺钟爱养一只“铺头猫”,而摄影师 Marcel  Heijnen 也发现了这点。在本期书单中,让我们和《中国店猫咪》这本摄影集的作者 Marcel  Heijnen 聊聊一些关于城市和猫的问题。


在这期书单中,有几本特殊的短篇小说集值得你注意。《新手》是雷蒙德·卡佛本人最希望面世的原版,相较于此前被编辑删改出版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这更能代表他本人的风格;以及《三叶虫与其他故事》,这是潘凯克短暂一生中唯一出版的书籍,在英文原籍出版近四十年后,简体中文版首度翻译出版。



🅑 Booklist


《新手》

[美] 雷蒙德·卡佛

新经典文化 | 南海出版公司

谈及雷蒙德·卡佛,我们会想起他久负盛名的作品《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虽然这本书奠定了雷蒙德·卡佛的文学地位,但这个版本其实经过了编辑戈登·利什的大幅删改,整体删改幅度甚至超过了 50%。


在雷蒙德·卡佛去世 21 年后,他生前“以原版出版”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翻开本书,原来所谓的“卡佛式”极简文字的冷酷并非是卡佛自己的风格,相较于早先版本,我们在《新手》里看见的是“更温和、更有血性”的卡佛。



《手艺之道》

张泉

新民说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们在 4 月书单中推荐了张泉所写的《荒野上的大师》,而《手艺之道》是继上本书之后的第二本非虚构作品,描写了一群坚持在传统手艺届的大师。在 9 年多的时间里,张泉走访了 18 位杰出的设计者和手艺人,介绍了手艺在当代的生存境遇,以及为它的存续和发展而努力的人的故事


不同于别的手工艺类书籍着力于展示手艺之美,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如实记录了当今设计界对传统的反思与再造。



《土里不土气:

知识农夫的里山生活》

长角羚 / 蚊滋滋

活字文化 策划,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离城 70 公里,坐拥 30 亩地,自耕自食,安抚鸡羊,拜会鸟兽,关心蘑菇的褶皱、砍柴姿势、垃圾去向,为万物奏鸣沉迷,与奇妙野性交谈。这种无法在城市中出现的生活正发生在北京的城郊处,一对八零后知识农夫实现了“把家搬到里山去,与自然为邻”的田园愿景。


在北京的东北部浅山地带里,长角羚与蚊滋滋,两位毕业于挪威生命科学大学的硕士在 2014 年共同创建了盖娅·沃思花园。全书分为了“里山技”“里山食”“里山客”三个部分,七年的田园生活最终转变成文字和手绘被收录在了这本书里。



《人类简史三部曲》

[以] 尤瓦尔·赫拉利

中信出版社

如果把时间倒退到十万年以前,地球上并非只有智人一种人类,而至少还有其他五种。而在此后的发展中,其他种类的人类都被淘汰,如今只剩下了智人一种。这段登顶食物链的历史,便是人类简史。


三部曲分为《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和《今日简史》,对应着关乎人类的命题。作为历史类畅销书里的代表之一,已经数次再版。而本次的十周年纪念版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特地为此撰写了序言,分享其最新思想成果。




《人造肉》

[美] 保罗·夏皮罗

好·奇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仅为了满足美国人的饮食习惯,每年就有超过 90 亿只动物被饲养和屠宰,这还不包括鱼类等水生动物,因为水生动物是以重量,而不是数量计算的。这个不可思议的庞大数字背后不仅是工厂化养殖中受虐的动物的数量,还代表着可怕的资源消耗与对环境的破坏。


在这种境况下,细胞农业开始尝试制造一种肉,它既可以解放动物不再忍受折磨,大幅度降低传统畜牧业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危害,同时满足人类吃肉的口腹之欲,甚至更健康、更有营养,这便是人造肉。本书介绍了这项技术从实验室到商业化中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故事。



《浪游记》

王恺 / 韩松落 / 尼佬

培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三位热爱旅行的七零后,他们不同的行迹汇集在本书中。在这个旅游变得奢侈的时代,书中那些敏锐又细腻的文字让我们重新想起那些小城镇的独特风物,以及那些被时间长河冲刷过依然感动人心的景致,那些奔波于尘俗生活中却依然充满质朴向往的旅人。


正如韩松落所言:“发现生活的细节,是一项能力”,景致一直在,旅人不常来。如果不是这些一直浪游此间的人,那些待着被发掘显现的事物实在可惜。天地间有崭新的景,旅途上有浪游的人,那些新的生活就在行迹间悄然发生。




《成为波伏瓦》

[英] 凯特·柯克帕特里克

中信出版社·无界

这是凯特·柯克帕特里克根据近几年新曝光的波伏瓦信件、早期日记等材料撰写的波伏瓦全新传记,凯特这位牛津大学的波伏瓦和萨特研究专家,靠着丰富的材料让读者摆脱了对于波伏娃是“萨特的伴侣”的印象。


或许于波伏娃而言,萨特其实并不是如此前人们所认为的那般重要。也正因这些新材料的发掘,读者得以知道此前伏瓦传记里的矛盾之处。



《幻灭三部曲》

[巴] 马沙多·德·阿西斯

后浪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马沙多·德·阿西斯是巴西文坛几乎一致公认的伟大作家,也是巴西文学院的创建者。在世纪之交,他作为葡语文学的新星用失望与忧伤的基调描绘了一个吞食一切人类的社会,这便是文学上所谓的阿西斯之“希望的破灭”。


三部曲是指阿西斯所著的《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金卡斯·博尔巴》和《堂卡斯穆罗》,是阿西斯的代表作,也代表了巴西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最高峰,文字间流露了阿西斯对于拜金社会的鄙夷,而“幻灭”之处在于尽管他笔下的底层人物充满正义与良知,但依旧只能以悲惨的结局收场。




《错乱》

[萨尔瓦多] 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

后浪 | 花城出版社

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有个有趣的称谓——“磕了药的卡夫卡”,而莫亚笔下的人物也诚如书名一般“错乱”,恐惧与妄想症经常出现在莫亚所描绘的故事中。小说中一位作家在机缘巧合中了解了一场对原住民的迫害,他因病态的妄想而陷入神志错乱,直至分不清历史与现实,不可避免地对施害者和受害者都产生了认同。


莫亚曾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是一场大屠杀的产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平时如此热衷于开玩笑。我们用笑来抵御精神错乱。”而他的早期经历一直与恐惧、杀戮如影随形,家族历史中那些因暴力而消失的长辈造就了他癫狂的文字。



《暗影中的人》

[德] 娜塔莎·沃丁

新星出版社

当历史和正在发生的在马里乌波尔相撞时,命运对人间的嘲弄变得更甚。本书是“马里乌波尔三部曲”的第二本,聚焦于不计其数的战后流离失所者,书写战后东欧日常生活。主角的父亲出生于俄国,在乌克兰结婚,战后居于德国,随着冷战时期的到来,夹在两大阵营缝隙中的无数个“他”成为大时代的牺牲品。


借着作者的文字,我们又想起那个狂躁动荡的年代,上一代的苦难与暴虐穿给下一代,扭曲的父女关系是时代的缩影,畸形家庭是战争的副产品,而这两代人就如此被历史肆意摆布着。



《餐馆》

[英] 威廉·席特维尔

创美工厂 | 广东人民出版社

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更让人们觉得下馆子是一个值得珍惜的体验了。而“外出就餐”实际上是一种现代性行为,本书详细介绍了有关“出去吃”的趣味历史,这是一个关于艺术、政治、革命、渴望和享乐主义的故事。


“当人们决定外出用餐,世界和味蕾才开始丰富起来。”而如今如此多品类的餐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漫长的餐馆发展史中,那些和餐馆有关的趣味故事,远比严肃的餐厅评价更讨喜。



《泪之地》

[美] 罗伯特·哈姆斯

万有引力 | 广东人民出版社

通过三位最早进入非洲腹地的著名冒险家的旅程,罗伯特·哈姆斯描述了“争夺非洲”之前的时期,展现了欧美殖民者对赤道非洲地区残酷掠夺的历史。全球化使西方国家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却使赤道非洲变得面目全非。


十九世纪最后几十年,非洲的剧烈动荡,在中非殖民化的进程中,有关士兵、奴隶贩子、俘虏和国王的故事在这里上演,而即使到了如今,这一区域仍然是全球最贫穷、最混乱的地方之一,还在饱受内战、恐怖主义、极端贫困和海盗的困扰。



《动物与人》

[英] 肯尼斯·克拉克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 湖南美术出版社

围绕着西方艺术作品中动物形象的内涵以及动物与人的关系,艺术史大师肯尼斯·克拉克开始反思动物究竟在艺术史上给了人类何种启示,这份思考填充了西方艺术研究中关于动物议题的空缺。


从《吉尔伽美什史诗》泥版到十八世纪欧洲艺术,每个发展阶段都不乏精美的艺术珍品,借着对那些曾经涌现的文学、艺术等作品当中的动物形象的分析,肯尼斯·克拉克试图梳理出动物与人在社会关系层面的密切关联。



《时尚之书》

英国费顿出版社

后浪 | 湖南美术出版社

Elle 评价本书为“终极时尚参考书”,这本畅销了二十年的费顿经典在今年全新再版,书中记载了多达 570 位你耳熟能详的时尚先锋,记述了他们的品牌故事,通过高清图片和文字解读去了解时尚潮流的发展与变迁。


这是一本“时尚圣经”,展现了 200 年来人类追求优雅与美丽的历史,用从 A 到 Z 的顺序记录了过去的时尚界发生的一切关键事件。



《三叶虫与其他故事》

[美] 布里斯·D'J.潘凯克

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英文版于 1983 年上市,近四十年后,简体中文版首度翻译出版。书中收录了潘凯克所写的十二则故事,而这便是这个选择“与生命离婚”的早逝作家所有的短篇作品。冯内古特曾评价他为“我读过最好,最真诚的作家”。


在潘凯克不厌其烦地改稿后,十二则故事呈现于纸上,古老的山丘,贫瘠的空谷、生锈的拖车、悲伤的小餐馆、几乎废弃的矿村,以及那些被时间困住的畸零人——矿工、海员、猎手、货车司机。这些苍凉的人与故事揭示了人们对救赎的不朽向往。



🅣 Talk


如果你去到一间摆着《中国店猫咪》的书店,这间书店也许可以多留意几眼。这是一本不太一样的猫摄影集。它与城市牵连,讲述中国十个城市的旧式零售店铺独具特色的养猫驱鼠文化,同时又在展示每只“铺头猫”不同于家猫的灵动可爱。它是城市文化的一瞥,也是对猫的现代生活的思考。


本书的摄影师 Marcel  Heijnen 还邀请友人为每只猫写了有趣的俳句,将猫与人的生活趣味藏于字里行间。


你又来了

你带他们去哪里

他们为什么不回来?




《中国店猫咪》

Marcel Heijnen

Thames&Hudson

和《中国店猫咪》的作者

Marcel Heijnen 聊聊!

“对香港来说,城市文化的保护好像起步有点晚了,但世界上的大多数城市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1992 年起,Marcel Heijnen就在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来回居住,2015 年定居香港,他热爱东方文化,尤其喜欢中国。热衷于走街串巷的他很快发现快速的城市化之下本土文化的消失,先于香港开始的铺头猫系列原本是他对于城市旧景的记录,纸扎铺、干货店、咸鱼摊等香港特色的本土商铺都与猫一同出现,而后延伸至对于整个中国城市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碰撞的探索。



为什么铺头猫系列和之前拍摄的 Residue 城市文化系列风格很不一样?


Residue 的确是一个更艺术化的系列,铺头猫系列其实仍在记录变化,仍在讲述城市,后者可能用更具体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说不上风格的改变,只能说当我看到一些有趣的东西,我会选择跟着它走。


● Marcel Heijnen 拍摄的 Residue China 系列


中国店铺里的猫是怎么样的?和住在家里的猫有什么不同吗?


它们都很有趣,最大的不同可能是它们住在店里面都有很现实的理由,就是要帮店家驱赶老鼠,店主可能现在也像养家猫那样用很好的猫粮喂养它们,但抓老鼠、保持店铺的清洁仍是养一只猫的理由。这些猫具有功能性,而不是纯粹的宠物。



这不算是主流的猫和人相处的模式?


是的,事实上,这更接近千年前人类驯养猫的模式,人们希望猫来保护他们的食物,它们也不是完全的野猫,它们习惯于在店铺周围活动,不会像野猫一样警惕。


 铺头猫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吗?是否在其他地方见到过这样的文化?


目前我在其他城市没有看到同样的铺头猫文化,只在中国香港和内地比较多。我理解的西方文化中,商店很少会这样养猫,特别是售卖食物的店,也许会有,但不会像中国的这些街道一样几乎每一家都有,可能是这一家养了猫,隔壁不养的话老鼠就会过去吧。


 这种情况在城市中仍普遍存在吗?


你走到香港上海繁华一点的地方,其实就没有了,街上的一切都是崭新的,人们不再需要有点脏的铺头猫来驱赶老鼠。我认为这个文化渐渐在消失,它非常缓慢但的确在消失。



 猫是不会“摆 Pose”的,你会在哪个瞬间按下快门?


我会拿着相机在街上晃来晃去,如果发现有趣的画面立刻拍一张,然后切换角度,拉近距离再拍一些,最后挑出最好的一张,猫其实不是那么好动,它们好像有时候会冥想,有趣的是不知道它们会从哪个角落钻出来,有时候我拍一只猫,结果变两只、三只、甚至四只。


 为什么选择这一只猫作为封面。


它很有中国店铺猫的气质。



 为什么会在书里加入俳句?


完整的介绍和描述有点无聊,两三句俳句刚刚好,有诗意又不会很具体,让读者能会心一笑是很好的事情。


 城市化和城市的文化是对立的吗?


城市化有一个问题,就是它把所有城市变得相似,例如咖啡店文化,每个城市都可以复制这个模式,还有麦当劳、大型商场,全球的城市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城市化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足和高效,这不是坏事,只是人们应该意识到需要保留一些传统元素,去保护老建筑,保护文化的传承,这会令居住于此的人与这座城市有精神联结。我到访的许多城市会有一两条作为景点的老街道,大多数时候它们没有把真正的传统元素留下来。



 城市文化变得相似是好是坏?


人们可以更加理解彼此,文化碰撞也会有新的灵感。然而,一座拥有三五百年历史的城市不该就此放弃本土文化。就算是为了吸引游客,但当你穿梭在相似的街道、吃重复的小吃时,你一定会发现这是一种僵硬的城市文化。(图片:受访者提供)



🅒 Corner


虽然 2022 年还没过完一半,但《人生切割术》已经被许多观众提前封为了年度最佳,在 IMDB 上每一次剧情更新都会引发无数讨论,最后一集的播出让讨论达到了高潮。


在本剧的世界观中,人们可以通过一种所谓的“切割术”将工作和生活的记忆分割开,听起来似乎是完美的逃避生产过程中催生疲惫的方法,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主人公以及接受手术的人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非常严重的生活障碍,并且工作人格(Innie)的人权与自由意志在受到极大的侵犯时却无法自主做出离职决定,因为生活人格(Outie)在接受记忆分割后对公司内部的事一无所知,本部作品的剧情便是基于以上几个问题而发展。


●《人生切割术》海报


而除了剧情,整部剧里展现的美学以及精妙且奇怪的道具都成为了大家的话题,还记得在第四集中出现的那本书 THE YOU YOU ARE 吗,这本被 Mark 以及同事奉为圣经的书,使他们在公司内部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激励。



书中有很多经典的段落,比如“你所谓的老板可能拥有墙上那面嘲弄你的钟,但是,我的朋友,时间是你的。”(Your so-called boss may own the clock that taunts you from the wall, but, my friends, the hour is yours),而 Mark 的姐夫 Ricken 便是此书作者,顺便一提, Ricken 的扮演者最喜欢书中那句“工业的中心是尘埃”(At the center of industry is dust)。



遗憾的是,这本书并非真实存在,而是一本“假书”。不过剧组在这本书上下了很大功夫,本剧的作者 Dan Erickson 为了不让这本道具书看起来很劣质,足足写了 80 页的内容,然后交给了纽堡市哈德逊河装订厂装订成册。


而这本书也并非凭空臆想而成,剧组参考了 L.RonHubbard 所著的 Dianetics,这本书曾于 1989 年被翻译为《戴尼提:自我心理调节技术》引进至国内。




🅕 Forecast


乍一看 Anna Hoyle 的这些手绘书籍封面,你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些儿童读物的封面。


不过当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书籍封面”有很多诡异之处——古怪的图像以及荒谬的标题。比如一根自嘲“I Hate Ikea Pencils”的铅笔、一条在蛋糕前呕吐的狗,以及一个被彩旗杀死的人。


事实上这是 Anna Hoyle 自 2015 年以来一直在持续创作的项目,她喜欢收集书籍和包装,也喜欢玩“文字游戏”,结合这两个兴趣后她决定创造一些假的书籍封面,而创作的核心便是让这些封面具有足够的幽默性。


不过封面并非只为了娱乐,这些作品中许多是半自传式的,涉及到了她的生活经历,比如 《从二年级开始的丑发型》(Ugly Hair Since Grade Two )事实上是她的自画像,将她童年时期自认为丑陋的头发和当时所养的雪纳瑞犬融合到了一起。

编辑:

Andy

撰文:

Via、小梦



每一次不赶时间的骑行,都能享受北京城的风

一解封就穿上高跟鞋去浪吧……男的

地中海里的口罩很快会比水母还多,艺术家也坐不住了

时装大师们的“灵感源泉”,不在工作室里就在家里

带上诗集去公园

从东四到房山,在这 20 家咖啡馆里重拾“北京的春天”

常看常新的旅行、媒体观察和日常随笔。前往京东、当当等网站搜索“乌云装扮者”,就能找到这两本书。

Jetlag Books 创办于北京三里屯,是以“分享世界资讯、美和创意”为宗旨的独立书店,亦是创造美和趣味的文化创意机构。

 
            
 
            

关于人文、旅行、审美的微博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