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流水线扎心一幕流出:看了43岁女工这3次无奈选择,无数父母沉默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王耳朵先生 Author 我是王耳朵
从小我生长在这里
到处是我童年的回忆
长大后我即将离去
我想要知道为什么
我不知去向哪里
是不熟悉的家乡
还是留在这里
陌生的家乡
没有父母的家
……
当这首《夏天的名字》,在一群“农民工子女”口中唱起。
舞台下那个年过四旬的女人,再也忍不住内心的五味杂陈,任由泪水在脸颊冲刷。
这个夏天之前,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名字。
这个夏天之后,无数人被这个名叫黄妹芳的流水线女工感动到泪目。
为了让孩子留在身边上学,获取城市落户的资格,年近40的黄妹芳考取了大专文凭,并且连续5次冲刺本科学历,同时又争取到社工资格证……
可惜直到我们在央视的年度大片《人生第二次》中看到她时,黄妹芳距离留在深圳还有一步之遥。
而今43岁,仅剩下两年的申请时限。
可黄妹芳依然不肯放弃。
那句“我不想儿子走我的老路”,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深情,也是一个女人前半生的经验和教训。
01
“要努力读书,读书才是你们的出路。”
每当午夜梦回,黄妹芳总会想起广西偏远山村中的童年岁月,以及父亲不厌其烦的耳提面命。
生于大山,长于大山。
黄妹芳的父亲也曾试图依靠大山,把一众子女送出大山。
“你们的学费,总能从山里刨出来。”
孩子们学习都很努力,不幸的是,就在黄妹芳顺利考上高中那年,父亲突然病逝。
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了母亲和年长的孩子身上。
为了供养弟妹,并且偿还父亲治病欠下的巨额外债,黄妹芳不得不在高中毕业后远走他乡。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黄妹芳就像一只奔波的蚂蚁,忙碌着、彷徨着。
她时常念叨着朱自清的《匆匆》: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她30岁。
那一年,她有了自己的宝宝。
彼时,她和丈夫在东莞开饭馆、做生意,家里人都劝她把孩子留在老家。
可见多了留守儿童,她实在不忍心把孩子留在那个“没有爹娘的家”。
等到孩子大了几岁,一次丈夫打趣道:
“阿弟,这里的幼儿园太贵了,我们送你回老家上学好不好?”
儿子当时就急了:
“不要!妈妈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黄妹芳的心底,一股力量在不断地生根发芽:
再苦再难也要陪着孩子一起长大。
02
转眼到了儿子上小学的年纪,为了把孩子留在身边,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黄妹芳从“莞漂”成了“深漂”。
因为“在深圳,只要小孩证件齐全,外地人也可以进公立学校”。
可是当黄妹芳和丈夫来到深圳后,忽然发现生活的艰难远超他们想象。
在东莞打拼多年,突然换了一个地方,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丈夫在熟人介绍下成为一名小区电工,后来又去当大车司机,黄妹芳也不得不重新走上工厂的流水线。
一家三口只能挤在一室一厅的狭小空间。
最关键的是要想让孩子一直在深圳读书,他们必须要“攒积分落户”。
根据当时深圳的落户条件,45周岁以下拿到100积分才能在深落户。
积分哪里来?年龄、学历、社保……
深圳市2022年入户资格在线测评系统
夫妻俩早就过了而立之年,一个初中毕业,一个高中毕业,想要达到这些条件,也就意味着要去不断地闯关升级。
为了挣钱,丈夫常年在外跑运输。
于是,黄妹芳“开挂”了。
身为流水线上工人,黄妹芳每天要上长白班,中午休息一个小时。
可就是这一小时,也被她安排得跟打仗一样:
“中午休息的一个小时拆成四等分,一刻钟回家,一刻钟烧饭,一刻钟吃饭,一刻钟原路返回。”
晚上下班回来还要督促孩子功课,等料理完所有事情,黄妹芳终于在午夜时分,迎来了她的独处时光。
这时你会看到她端坐在饭桌前,一边认真聆听着平板电脑里播放的教学视频,一边奋笔疾书。
有时候她还要去参加线下学习,每次上课,要坐将近2个小时的地铁再走上一段路。
这些年,为了求学,她几乎没有在零点前睡过觉,而早上6点又会开启新一天的奔波。
临近考试前,她会睡得更晚,起得更早。
就这样,黄妹芳一步步进修完大专学业,并且从一线女工做到“线长”。
有人问,一个母亲为了孩子,可以多“疯狂”?
想起《三十而已》中的一段话:
“当妈后你会比任何时候都软弱,因为你希望这个世界,能对你的孩子宽容一点。
但是你也比任何时候都强硬,无论是委曲求全,还是武力求和,你不希望任何一点伤害落在孩子身上。
然后就努力地想成为最好的自己,因为你得赶上娃碎钞的速度。”
03
2018年,黄妹芳获得大专文凭,加上缴纳社保、所在工厂额外申请的分数……
时光里留下的每一个脚印,似乎都在告诉她:落户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可成也时间,败也时间。
2019年年初,黄妹芳40岁,落户窗口的工作人员告诉她,要被扣除两分。
“拿到大专文凭有60分,每年按时缴纳社保,封顶能拿30分,但40岁以后,每年扣两分,攒积分比攒钱难。”
45岁近在咫尺,黄妹芳的笑容里多了几许苦涩。
可你要问她:“能不能理解40岁以上扣两分的政策?”
她会很执着地告诉你:“我努力攒就好了。”
黄妹芳的生活里,少的是抱怨,多的是责任。
“我一路走来,一直在为生活奔波,我不想让孩子像我们一样辛苦地奔跑了。”
这大概就是千千万万农民工最朴素的价值观。
所有的委屈,在子女面前,都化作了云淡风轻。
所以,当儿子去往一个更好的学校读初中,黄妹芳可以放弃“线长”的职位,去做孩子的“陪读”,干更辛苦的零工。
也可以为了孩子能留在深圳上一个好高中,在获得大专学历后,再次攻读本科。
直到现在她还在继续准备通过提升学历增加积分,同时备考社工中级资格证。
这个夏天,黄妹芳的本科学习也进入到论文阶段。
从东莞到深圳,从考大专到考本科。
黄妹芳的每一次选择看似无奈,其实走得比谁都要果毅。
她说,如果没有过,就继续考,只要还有机会就不会放弃。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如今,当黄妹芳再次念起《匆匆》,她的生命中似乎少了几分踌躇,多了几分坚定。
04
看《人生第二次》时,有两处细节特别打动人。
第一处是黄妹芳本来说好了假期带儿子出去逛逛,没想到她是去“找工作”。
看到儿子在一旁闷闷不乐,临走前,黄妹芳和儿子做了一番交流。
她告诉儿子,妈妈不想在流水线上干一辈子,就必须前往更大的世界。
在此之前,他们全家要付出比一般人更艰辛的努力。
这一切她都想让孩子亲身体验:
“我的事,他的事,都是家事。”
还有一处是黄妹芳花了9.9元,让儿子体验了一次击剑课。
课堂上,儿子学习得非常投入。
可是一回到家,儿子竟然向母亲“发牢骚”:
“我不报击剑班,你别给我瞎报。”
黄妹芳起初很诧异,看了一眼儿子脸上的倔强,她忽然明白了什么。
兴趣班的花销,并不是他们这个家庭能够轻易承受的。
不是儿子不喜欢击剑,而是孩子在心疼父母。
她不止一次看到孩子偷偷拿撑衣杆当花剑耍,家里的撑衣杆也不止坏了一次。
为什么要说这两件小事?
因为作为一个母亲,黄妹芳不仅为孩子的未来拼命铺路,还能够将人生的困境毫无保留地展现给孩子,让他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努力生长。
就像B站网友@李深 说的那样:
“原生家庭问题会导致孩子早熟,但我并不觉得早熟有什么不好。
早熟让我早早知道我不能怨天尤人,只能靠自己,让我能确定目标努力前行,让我同情而不是怨恨学历不高、落后顽固但含辛茹苦养我的父母,让我看到这社会的灰色而不玻璃心,仍努力生活。
相比于被父母宠溺保护在金笼子,对众生疾苦毫不知情,我觉得我很幸运,我不自卑,亦不自欺,更不自负。”
05
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份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9251万人。
耳朵也是农民的儿子,父母也曾做过农民工。
我见过太多留守儿童的故事。
比如那个摔倒在台阶上奶声奶气地对着监控镜头,喊着“爸爸我起不来”的小女孩。
00:23
还有那个在课堂上,因为思念父母,泣不成声的男孩。
以及那个哭得撕心裂肺,拉扯着母亲,不让她离开的少年。
00:57
我更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父母拼了命地都想让孩子走进大都市?
“因为大城市有各种机会。”
这是黄妹芳的原话,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当我们理解了那份骨肉分离的痛,明白了这个世界的真实和残酷,就会明白像黄妹芳这样的母亲有多了不起。
黄妹芳有两句话非常值得我们回味。
第一,“因为孩子都看着家长,家长做啥,他们也会跟着做啥。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如何去要求孩子呢?”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远比为孩子做了什么更重要。
第二,“我们都在努力,我要赶在他中考前落户深圳,希望让他享受到深户入学政策;他自己也在拼搏,希望能凭自己的努力考上更好的学校。”
人生的跃迁,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它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奋发。
最后和大家分享开头那个舞台剧中一个少年的自白:
“从前有个小豆子,他有很多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了四五年。
不过就在去年,小红豆和小绿豆坐上了回故乡的火车。
等到小红豆和小绿豆都回来之后,发现大家都发芽了……”
参考资料:
南方工报:《打工妹黄妹芳的“人生第二次”》
南方都市报:《热播纪录片里的“考学”妈妈:为了孩子自考,也想做他的榜样》
南方都市报:《为给孩子树立奋斗榜样 深圳流水线女工一路“考学”》
深圳晚报:《深圳43岁“励志妈妈”黄妹芳,为落户积分5次冲刺自考本科》
极目新闻:《43岁妈妈为儿子留深上学5次自考本科:为陪伴儿子辞去工作,准备写毕业论文》
CCTV纪录片:《人生第二次》第8集《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