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发于《现代经济探讨》2023年第6期
作者简介:
罗良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艳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内容提要:“双碳”目标下增强产业链韧性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实现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基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引领,绿色政策、绿色金融、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为产业链韧性提升夯实要素基础、提供发展动力。然而,产业链韧性提升过程中存在堵点和卡点,体现在产业基础能力薄弱导致产业链不安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业链不强健、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衡导致产业链不通畅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产业链不均衡。鉴于此,应从宏观层面上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中观层面上推进区域、产业的协作创新,微观层面上发挥好市场机制和激发企业的市场活力,为实现“双碳”目标下产业链韧性提升提供动力和保障。关键词 :“双碳”目标 产业链韧性 经济安全 高质量发展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用能权交易制度驱动工业企业能源技术创新的机理、效应评价与政策优化研究”(编号:21BJY11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本科研项目“多元共治视角下环境治理对企业及消费者的影响研究”(编号:2722022EK081)。
2019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202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做好“六保”工作,“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成为“六保”工作的其中之一。2022年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中国产业链带来诸多不确定风险。增强产业链韧性是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关键,是维护中国经济安全的基础内容,亦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2020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体现出中国全面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当前,碳减排已成为全球共识,绿色低碳也成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双碳”目标是中国实现安全发展的战略抉择,更是为高质量发展筑基的重要举措(徐政等,2021),必须建立在产业链安全的基础上,这对中国保障能源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至关重要(陈诗一和许璐,2022),由此对中国产业链韧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中国产业链具有产业全、产能大的特点,但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问题突出,工业基础能力仍然较为薄弱(张虎等,2022);此外,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足,产业间互通融合程度较低,产业链、价值链现代化程度低(刘维林和刘秉镰,2022)。由此,也体现出在推动产业现代化进程中强化产业链韧性的迫切需要。对此,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产业链韧性的相关内容展开了辨析。产业链韧性是产业链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既包括产业的多元性,也包括在受到冲击以后能够快速实现修补和替代的能力(Brusset和Teller,2016),还包括随时做好准备应对冲击的能力(Bhamra等,2011;Sabatino,2016)。韧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不仅是冲击后的抵抗能力,也是开拓新增长路径的能力(Martini,2020)。增强产业链韧性,就是增强抗风险能力、快速恢复能力、极端冲击情况下的结构调整能力和创新转型能力,特别是增强抵御核心要素、关键技术受到突发性冲击后应对风险的能力,减少对“卡脖子”技术的依赖程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21)。学者们在对产业链韧性辨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国家战略(刘志彪和凌永辉,2021)、“四化”同步(吕永刚和史立凡,2022)、数字经济(陈晓东等,2022)等角度探讨如何驱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和产业链韧性提升。目前少量研究从“双碳”目标下绿色价值链(陈诗一和许璐,2022)和供应链(陆岷峰和徐阳洋,2022)视角去探讨产业绿色发展问题,而“双碳”目标的“稳妥有序、安全降碳”工作原则下产业链韧性相关问题尚有研究空间。 “双碳”目标的提出,将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系统性变革,意味着中国产业链韧性提升将面临新的机遇,也将面临更艰巨的现实挑战。“双碳”目标约束下,一方面促使高耗能行业受到严格管制导致产能退出和压减速度加快,另一方面也会促进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从而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使得部分企业的环境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也加速绿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投资结构的改善,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产业链韧性是在经济增长和节能减排中寻找平衡点的关键所在,也是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践落点。由此,亟待从理论角度对“双碳”目标下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内在机理进行溯源,探寻实现“双碳”目标下产业链韧性提升的科学内涵与战略走向,明晰“双碳”目标下产业链韧性提升将面临的现实挑战,厘清产业链韧性提升过程中的现实关切,从而为提升产业链韧性、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找准路径,为产业现代化提供持续的动力源泉。 鉴于此,本文尝试阐释以下问题:第一,立足于“双碳”目标和产业链韧性这两个极具理论突破性和实践需求性的热点话题,结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规划设计、投资建设、生产流通、生活消费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阐释“双碳”目标通过何种途径作用于产业链韧性提升;第二,从产业基础、自主创新、供需结构和区域发展综合分析产业链韧性提升过程中存在的堵点和卡点,剖析“双碳”目标下产业链韧性提升将面临什么样的现实挑战;第三,在明晰作用机理和现实挑战的基础上,从供给和需求的宏观调控、区域和产业的中观引导、市场和企业的微观实践上多层次阐述“双碳”目标下产业链韧性的协同推进路径。
实现“双碳”目标,以“稳妥有序、安全降碳”为基本原则,避免“碳冲锋”和“运动式”减碳,是在确保产业供给安全前提下平稳实现绿色转型,是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抓手的协同发展。“双碳”目标下,在辨析产业链韧性的基础上,也要把握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动力机制。其本质在于以“双碳”目标为引领,以增强产业链韧性为着力点,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以绿色政策、绿色金融、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等体系相互推进、相互支撑,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同时也为畅通产业循环、增强产业链韧性以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战略机遇和传导途径。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长期、稳定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引领,也需要完善的政策体系、系统的对策措施提供保障。“双碳”目标的如期实现、政策措施的效力发挥,有赖于“双轮驱动、两手发力”,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使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也为产业链韧性提升起到长期和短期、全局和局部、内延和外伸的深刻作用。 (1)有效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效市场意味着市场价格信号和价格体系等能够有效推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有效市场与内需主导战略结合(刘志彪和凌永辉,2021),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全面促进重点领域消费绿色低碳转型,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创造绿色消费新需求,为产业链韧性提升形成强劲的拉动力;二是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引导资本、劳动、能源、土地、技术、数据等要素资源在绿色低碳领域集聚,形成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从源头上改善要素资源配置扭曲引致的效率损失,为产业链韧性提升形成有效的支撑力;三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夯实市场体系基础制度,推动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改善企业创新的市场环境和质量,充分激发企业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完善产权保护制度。通过技术创新的“补偿效应”抵消企业的环境成本,提高企业的韧性,实质上即增强产业链韧性。构建有效的碳市场和用能权市场,通过市场选择和技术创新,增加企业碳收益,为产业链韧性提升形成持久的吸引力。 (2)有为政府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有为政府意味着以有效市场为依托,不断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弥补市场的不足和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通过政府和市场的有效协同,引导多元化创新主体的高效协同,推动创新要素有序流动,有效解决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问题。积极促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创新驱动产业供给能力和质量的提升,为产业链韧性提升形成强劲的牵引力;二是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从财政支持和减税降费为企业减负,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绿色发展,降低企业零碳发展成本,推动绿色产业集群发展,为产业链韧性提升形成有效的推动力;三是在于政策机制设计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体现在碳定价机制、产业政策和社会政策上。具体而言,碳价的高低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碳市场的有效性,绿色低碳电力市场的建立直接影响到交通、工业和建筑等重点部门的能源使用,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在资源禀赋和生产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公平地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尤为重要,为产业链韧性提升形成稳定的协同力。 “双碳”目标的实现对绿色投资需求巨大,根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的测算,为实现“双碳”目标,到2060年中国新增气候领域投资需求规模将约达139万亿元,占到202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7%左右,长期资金缺口年均在1.6万亿元以上。此外,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末,保险资金通过债券、股票、资管产品等方式投向碳达峰碳中和及绿色发展相关产业账面余额超过9000亿元。这些数据表明“双碳”目标为绿色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要求。 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的绿色金融体系“三大功能”“五大支柱”,明确了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为产业链韧性提升注入了新动力。绿色金融通过缓解融资约束、畅通融资渠道、分散融资风险、调整融资结构,促进产业链结构完整、有力衔接和上下游协同发展,来实现产业链韧性的有效提升。 (1)缓解融资约束。一方面绿色金融通过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绿色低碳、绿色转型和绿色创新项目等,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培育和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和成长型企业,有效促进绿色产业的互联互通,并且实现生态资本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具有信号传递和动态监管的作用,不仅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绿色产业,助力企业加大绿色技术研发和生产,而且一定程度上约束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分散融资风险。企业的核心绿色技术创新往往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导致企业的融资难度增加,阻碍产业链韧性提升。绿色金融通过开发专业的、长期的风险分担金融产品,有效分散了绿色技术投资的风险。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碳减排支持工具,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3个碳减排领域,为金融机构投资“双碳”目标项目提供了有效激励机制。 (3)优化投融资结构。投资结构的优化可以改变要素的条件、组合方式和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动力变革、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张中华和刘泽圻,2022)。绿色金融投资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转向低碳、节能、环保方向,促进清洁、高效的低耗能、低排放行业的发展。此外,日趋完善的环境权益市场和逐步开放的资本市场都对企业的碳披露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为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产业链韧性提升需要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通过绿色技术驱动企业低碳转型,促使企业在整个链条上实现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的统一(于法稳和林珊,2022),强化全产业链低碳发展引领。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即大中小企业以共创共享、良性共生、协同发展的方式,创造价值、提升竞争力的新型产业组织形态,客观上要求产业链中的大中小企业在研发、生产和销售等多方面保持同步,推动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上下游全链条绿色提升。 (1)产业链上游提升生产效率。产业链上游包括资源开采、产品制造等。绿色技术的动力作用在于:一是在生产源头上,绿色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减少资源的投入使用量,并且在生产过程中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要素资源的高效配置,实现节能提效、减污降碳,从源头上增加整个产业链条的生态价值;二是在绿色技术的支撑下,上游企业通过研发和设计绿色、多元消费产品,满足绿色低碳消费需求,实现供给和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提升产业整体效能;三是绿色技术能够有效对接绿色金融,促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并应用于绿色产业之中,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有机融合(庄芹芹等,2020)。 (2)产业链下游提升管理效率。产业链下游包括产品运输、消费和废弃产品的回收再生利用。绿色技术的动力作用在于:一是绿色技术创新赋能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促进电力、氢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推广绿色低碳运输工具,打造更低碳、更低成本、更高效的绿色技术驱动的运输服务,筑牢绿色贸易体系;二是绿色技术创新不仅推动具有更高市场价值的绿色低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高端供给,并且可以有效增加绿色环保装备的市场推广,包括低能耗及智能化污水、烟气、固废处理等工业环保装备,加快生物质供气、供电及农膜污染治理等农村节能环保装备推广应用;三是绿色技术加快管理创新和循环技术的发展,提升污染控制与管理能力,促进生产废物的回收利用,实现产品全周期的绿色化管理。 绿色产业①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新动能,以绿色技术创新为基础保障,将“绿色化”贯穿于整个产业链。打造绿色产业链,既能够强化绿色技术对产业链的支撑,又能够降低产业链的风险传导,还可以推动绿色产业链协同,增强产业链韧性,加速绿色产业的发展,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1)培育市场主体发挥支撑带动能力。壮大绿色低碳技术企业群体,促进大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和融通发展,推动企业理念、技术、组织、管理和模式创新,精准施策为企业提供资金、技术服务,重点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头部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增强企业展开绿色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打造绿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发挥政策集中、智慧集聚、要素集约、服务集成的功能,形成集中布局、集群成链、集约高效的产业发展格局,延续创新要素生命力,提升创新体系效能。 (2)联通产业链条减弱危机消极传导。有韧性的产业体系必定是链条完整、衔接有力、自身稳定、能御风险、协同创新的产业体系。绿色产业是将绿色技术研发转化为现实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引领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产业链的前端,包括生产装备的绿色制造、产品的绿色生产;在产业链末端,涵盖绿色产品采购和使用。各个环节有效承担碳减排压力,联通各环节形成碳减排合力,减弱危机在产业链上下游的传导,塑造新的产业优势。 (3)发挥低碳技术构建绿色产业链条。绿色产业链条的形成既包括绿色产业链的发展,也包括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一方面,绿色产业链引导上下游企业从各个环节加强对碳排放的统计、监测和管控,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减少全产业链的碳排放,推动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管理;另一方面,运用绿色技术助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使得传统产业逐渐绿色化,并逐步向绿色产业过渡。此外,加速能源产业清洁化转型和资源利用高效循环,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率,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绿色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相结合之路。 产业链韧性提升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的迫切需要,是事关“双碳”目标如期实现的重要举措。然而,当前产业基础能力薄弱导致产业链不完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业链不强健、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衡导致产业链不稳固、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产业链不均衡,使得“双碳”目标下中国产业链韧性提升和畅通循环面临诸多现实挑战。 当前,“双碳”目标下,中国产业链面临产业基础能力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挑战,应对这些挑战不仅需要宏观制度层面的管理创新,也需要中观产业层面的协作创新,还需要微观企业层面的融通创新。因此,“双碳”目标下产业链韧性提升需要从宏观层面上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中观层面上推进区域协作和创新,微观层面上发挥好市场机制和激发企业的市场活力。从宏观调控、中观引导和微观实践各层面协同发力、深度融合,为实现“双碳”目标下产业链韧性提升提供动力和保障。如图12所示。 1.“双碳”目标下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宏观路径:供给和需求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第一,要深化要素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源头上解决要素配置扭曲导致效率损失的问题,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尤其要重视能源市场和生态环境市场的建设,推动能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安全供应和结构优化,制定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和交易监管机制,为“双碳”目标的有序推进提供支撑。第二,要深化产品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健全产品质量管理,产品质量关系到企业的市场声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产品的高质量供给既能够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又能提升产品在价值链上的竞争力,能够有效减少低端产品供给导致的资源浪费、生产冗余、环境污染;二是完善标准和计量体系,将碳排放管理纳入到全供应链、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有助于提升碳排放信息化统计、监测和管理,助推碳排放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市场的建设,而市场机制间的有效衔接也将反向促进产业链韧性提升;三是促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绿色产业快速发展,运用绿色技术不断创新绿色产品,打造绿色产品供应体系,促进绿色产品市场新形态、新业态的产生,能够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第三,要深化服务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生产活动全过程,将大量的知识、技术作为中间投入传递至其他环节,延伸产业的价值链,空间集聚和产业关联特征能够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和链接。深化生产性服务业市场供给侧改革,能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相互连接、彼此嵌入和垂直关联,促进知识传播、技术外溢和信息共享,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 (2)需求侧管理。需求侧重在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有效发挥需求对供给的牵引作用。第一,绿色消费不仅只关注绿色消费理念、产品和行为,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动力,融入到绿色产业链的构建之中,推动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从上游绿色消费来看,体现在绿色材料的选择、绿色采购的实施以及绿色工艺的打造、绿色包装的推行等多方面,减少能源和物料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重点污染行业产业链的绿色监管;从中游消费来看,开展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配送,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交通运输工具,建立合理的储运资源布局,搭建集约、高效、降本、绿色、智能的货运新业态;从下游消费来看,发展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在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时,也通过绿色产品营销等积极传达绿色消费理念,引导企业和居民采购绿色产品。此外,不可忽视的是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尤其是扎实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实现产品全周期的绿色管理。第二,绿色金融是绿色产业链发展的先行抓手,促进企业对接绿色技术、绿色产业项目和绿色金融投资,助力上下游绿色产业链的联动,畅通绿色产业链的卡点和堵点。“双碳”目标下,注重补齐资源循环利用与碳减排等服务链“短板”,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技术、产品和装备的落地,推进产品供给绿色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三,构建绿色贸易体系是“双碳”目标下的内在要求,是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首先在于加大绿色技术研发力度,提高绿色产品的附加值,构筑绿色贸易体系,促进外贸产业链韧性提升;其次在于加大绿色技术合作力度,尤其是推动开展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弥补当前中国碳中和技术储备不足的缺陷;最后在于加强绿色标准国际合作,包括标准互认和评定合作等,不仅有助于筑牢绿色产品贸易的体系,而且有助于加强绿色产业领域的合作。 2.“双碳”目标下产业链韧性提升的中观路径:区域和产业 产业链兼具产业组织形式与空间组织形式的双重特征,在空间维度上可理解为产业的空间布局和区域的协调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21)。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不仅要促进微观企业间的协作和价值共创,还应推动产业体系的供需协同与转型(宋华和杨雨东,2022),横向上体现在产业功能在不同板块的搭配衔接,纵向上体现在产业环节的上下游链条协调联动(张其仔和周麟,2022)。 (1)区域间有序衔接。“双碳”目标下产业链韧性提升,意味着夯实产业链、健全产业链,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为代表,构筑“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通过城市群的发展带动相关区域的发展。一是依托城市群建设培育和发展以绿色制造为龙头、以建圈强链为核心的绿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兴绿色工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生产精细化,增强产业生态集聚力、产业链建构力、高端要素运筹力,形成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产业集群。二是强化绿色创新的驱动作用,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紧密联系和互动,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绿色产业集群。三是促进城市群之间的协同创新,产业之间可以通过学习、共享、匹配促进资源的集中利用,促进节能减排空间联动效应。区域之间开展绿色产业政策合作,在绿色产业扶持和绿色技术开发应用等方面形成区域有效对接。四是结合不同区域之间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生态容量等特征,有序推进产业转移,防止部分产业链过快外迁。产业转移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相配套的政策、技术等多方面的同步转移,为产业的平稳有序转移提供基础支撑,促进区域产业链优化布局。 (2)产业间深度融合。“双碳”目标下,产业链韧性提升需要依靠数字化和绿色化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一是数字化赋能绿色化,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通过海量数据的综合应用来优化机器生产的效率,助力能源企业实现数字化管理,优化能源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的资源配置能力,为提高绿色发展智能化管理提供全链条支撑;二是数字化有助于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管理,形成供应端、物流端、数据端、消费端的低碳闭环管理,促进能源消耗、碳排放核算和披露,推进碳市场建设;三是数字化具有信息共享和知识整合的功能,一方面促进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为生产流程再造、跨行业耦合、跨区域协同、跨领域配给等提供支撑,另一方面促进绿色技术的研发创新和整合扩散,形成产业绿色竞争力,助力区域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 3.“双碳”目标下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微观路径:市场和企业 (1)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双碳”目标下,发挥好市场化运行的价格、金融、财税、技术、标准等体制机制的作用,有助于建立减碳长效机制。一是推进碳市场的建设。健全总量控制和科学合理的碳配额分配细则,强化对碳市场的监管,充分发挥碳价的引导作用,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合理引入多样化碳交易品种,激发碳市场活跃度和市场流动性,提高企业的减排积极性。二是完善绿色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投入,强化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的市场主体地位,引导绿色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更好对接。三是健全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鼓励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加强市场监管,提升交易的透明度,为满足多领域多层次的绿色低碳投资需求提供基础保障。通过环境信息披露消解环境绿色投资和绿色创新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更加完善的风险防范管理体系。 (2)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企业是“双碳”目标的重要主体,也是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原生动力。“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坚持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在有效市场中充分激发企业参与碳减排和绿色技术创新的活力,将低碳目标和理念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推动企业的绿色转型升级,增强市场主体主动作为、应对风险的意愿和能力,实现“双碳”目标下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一是培育绿色产业龙头企业。这类企业具备绿色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对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能够有效延伸绿色产业链。因此,要有效发挥龙头企业在绿色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示范应用与产业化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龙头企业整合绿色创新资源、加强绿色生产管理和推动绿色品牌建设,带领中小企业形成绿色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提升绿色产业竞争力。二是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于核心业务、细化生产管理、提供特色产品服务、落实创新驱动,是产业链韧性提升的核心保障,能够有效提高绿色发展效能。因此,要强化政策对创新发展的制度保障,推动创新平台的建设,充分激发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在细分市场上占据更多市场份额,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双碳”目标下,碳减排压力和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通过产业链传导至上下游各企业,只有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才能形成绿色竞争力,增强产业的自主可控能力。大企业引领绿色技术创新,是产业链的掌控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的绿色发展方向;中小企业专业化水平高,能够有效促进绿色技术成果转化,释放绿色创新要素的活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融通创新能够促进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增强产业链韧性。 “双碳”目标下产业链韧性提升的本质在于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在经济安全的基础上实现“稳妥有序、安全降碳”,以增强产业链韧性为着力点,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本文立足于“双碳”目标和产业链韧性这两个极具理论突破性和实践需求性的热点话题,首先深入阐释了“双碳”目标下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内在机理,搭建了一个关于“双碳”目标下推进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分析框架;其次结合相关数据剖析了产业基础、自主创新、供需结构和区域发展中所存在的产业链发展不安全、不强健、不通畅和不均衡问题,突出了“双碳”目标下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必然性和紧迫性;最后从宏观调控、中观引导和微观实践层面上提出了“双碳”目标下推进产业链韧性提升的综合路径。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是“双碳”目标下产业链韧性研究的一个初步尝试,尚存在诸多不足和疏漏之处,后续将通过理论分析、数据说明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协同推进相关内容的深入探索和完善。
[责任编辑:侯祥鹏]
为适应微信阅读,内容有所删减,原文见《现代经济探讨》2023年第6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王意德 张兵│注册制改革、投资者羊群行为与股票特质风险
齐红倩 张佳馨│ 普惠金融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与异质性研究
新刊上线│《现代经济探讨》2023年第6期目录
何剑 刘钰 │货币政策、金融稳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现代经济探讨》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经济理论月刊,为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国研网信息来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