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光明日报》整版聚焦太原理工大学!

2月23日,《光明日报》“红船初心”专刊整版推出太原理工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相关报道,以《着力高素质人才培养   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勇毅前行 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太原理工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三篇文章,展现太原理工大学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推动“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全文如下

1


着力高素质人才培养

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郑强

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并第一次将科技、教育、人才放在一起进行统筹部署、集中表达。党中央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对加快人才强国作出的战略谋划,为我们扎根三晋,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指明了未来航向。太原理工大学将始终聚焦党的二十大对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激发内生动力、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山西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

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堪当大任之才。习近平总书记五年三次亲临三晋大地,对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出重要指示,为山西能源革命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煤炭、化工、矿业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高校,太原理工大学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积极探索“可服务于能源革命”的人才培养路径,不断加大在清洁能源相关研究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强涉煤涉矿相关学科的建设,相继开设智能采矿、新能源开采实验班,增设“矿物加工过程测控智能化”“智慧矿山与智能采矿”等智能化课程,与大型煤炭企业和智能矿井签订协同育人合作协议,与国外多所高校开展联合培养。近年来,学校为国内矿业行业输送了数千名高级人才,成为培养矿业栋梁和大师的沃土、摇篮。

突出“固本强基”,培养拔尖创新之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当前,太原理工大学双管齐下,一手抓“通识教育”,构建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三院”模式,设立本科生院、求实学院、宗复学院,夯实基础,开出让学生受益终身的“老虎课”,帮学生“扎好马步”;一手强化“专业教育”,组建20个学教贯通的研究院,让学院教育与产业见面,充分做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近年来,学校创新培养蔚然成风:2021年,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斩获4金1银,位列全国高校金牌排行榜第9,产业命题赛道全国第1;2022年又获2金7银,位列产业赛道全国第4、金银奖总数全国第7。

注重“艺体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未来之才。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学校尤其关注学生的“艺体教育”,注重“以声启心、以美培元”:2020年,组建音乐舞蹈系;2021年起,在山西大剧院成功举办两届高水平“新年音乐会”;兴建新校区体育馆、游泳馆,创建马术学院等。在多年的努力下,学校竞技体育成绩斐然,成为国内迄今为止唯一一所获得过男篮、男足两项全国总冠军的大学。前不久,学校高水平运动队队员在国际雪车联合会雪车欧洲杯比赛中初次崭露头角,一举拿下铜牌。

赓续“文化基因”,培养根脉传承之才。“巍巍太行,莽莽吕梁,表里山河是我们华夏的脊梁。汾水绵绵,黄河泱泱,千年文脉在我们血液中流淌。尚西学格致,成专斋焜煌,闳才毓秀,开启现代文明之光。求天地至臻,探寰宇苍茫,薪火赓续,追逐民族复兴梦想……”太原理工大学新版校歌唱出了师生对学校120年悠久历史的自信,表达了对三晋壮丽自然风光的热爱。秉承这样的精神文脉,太原理工大学始终坚守服务山西的办学传统,组建新能源与电气工程、新材料与新装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20个新型交叉学科集群,在山西全境布局成果转化中心;组建生态学、集成电路、文物修复等地域特色学院,全方位服务山西转型发展;首尝“研究院+先导项目”模式,主动与省属企业、县级政府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对接,在多领域合力攻关当前最急需、最前沿的技术难题,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等累计为地方和行业企业创造经济效益逾百亿元,是山西高校科技创新“排头兵”和“领头雁”。

有理想才会有追求,有追求才会有目标,有目标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能有行动!跨越两个甲子的太原理工大学,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振兴之时,参与和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诞生、振兴和崛起,120年来培育了40余万优秀学子和祖国栋梁。

120年的办学历史雄辩地表明,百廿太原理工,必须是仰望星空的大学;必须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中,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高水平大学。太原理工培养的学生,工作要有本领、生命要有激情、生活要有梦想、待人要有责任。太原理工培养的学生,要体验地气之纯,绝不沾染市井之俗;要倾听大众之声,绝不随波逐流;要响应国家与人民之召唤,绝不追崇和臣服权势与金钱之使唤。要保持平和与谦逊,更要推崇独立思考之坚守与笃定;既可做一颗小小螺丝钉,又可做千层大厦之栋梁;既要对亲人和老幼充满厚爱与深情,更要在民族和国家大义面前有敢于挺身与牺牲之勇气。

展望未来,太原理工大学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披荆斩棘、赓续前行,走出一条扎根三晋大地、服务国家人民、建设高水平一流大学的荣光之路。

2


勇毅前行 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

——太原理工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全校上下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更好担负起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后,太原理工大学第一时间组织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会,该校党委书记郑强表示,要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成果来检验学习宣传贯彻成效,激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主题团日活动、理论宣讲、读书分享、知识竞赛、座谈、演讲……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全校师生借助各类载体平台,畅通学习渠道,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系统学、融会贯通学、深入思考学、带着问题学,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团结奋斗的实际行动。

太原理工大学明向校区一瞥(李琦旺摄)

 

深学热议笃行 悟透精髓要义

2022年10月16日上午10时,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教室、食堂、宿舍、会议室……太原理工大学5万余名师生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平台收听收看开幕会盛况,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报告。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回首十年,中国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作为高校教师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青年教师李立博说,作为高校科研工作者,要勇立潮头、攻坚克难,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为科技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报告对新时代所取得的历史成就进行了总结,让我们感到无比自豪、无比光荣,同时让我们对今后五年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任务有了全面的了解。”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振霞表示,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有幸融入壮阔的征程,感受了领航的强大力量。今后将尽一己绵薄之力,不辱使命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校辅导员的责任重于泰山,使命无限光荣。”求实学院贾佳说,作为一名辅导员,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引领青年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孙宏斌表示,要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煤炭清洁低碳发展”的指示方向,在“做好煤炭绿色清洁高效利用这篇大文章”这条道路坚定走下去,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为己任,为把学校早日建成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太原理工大学的新贡献。


创新学习模式 推动入脑入心

“奋斗是我们青年人的底色,西部和基层正是我们青年人奋斗的大好天地”“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在大学生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协会召开的“牢记领袖嘱托,勇担青春使命”青年学生座谈会上,协会成员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青春寄语,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殷殷嘱托,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崔宇航同学结合自身在校团委的工作经历谈到,“我们要有知行合一、担当作为的实干精神,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精彩人生。”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什么?”……为使研究生党员巩固和加深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和理解,化工学院研究生第六党支部精心策划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应知应会百题”知识竞答。“通过竞赛,发现自己离学深悟透还有很大差距。”王治斌表示,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化工专业的研究生,深知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一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党的光辉旗帜下奋进,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化学工程与技术、外国语、安全与应急管理工程等学院组织师生走进新落成的校史馆,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一起重温了学校建校120年来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纷纷表示,校史馆珍贵历史实物展示令人震撼,能够成为一名太原理工大学学子感到十分光荣和自豪。
“共绘一幅画 献礼二十大”“代码传情 献礼二十大”等丰富多彩的团日活动激发了太原理工学子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情,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所学知识本领投入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伟大事业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用踔厉奋发、青春向上的力量,承担起新时代的责任与使命。


坚持学思践悟 激发使命担当

2022年10月26日上午,由国家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从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出发,前往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这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开展的第一次极地科考活动,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杨波作为第一批队员搭乘“雪龙2”号破冰船出征。这是杨波自2021年参加中国第12次北极考察后第二次身赴极地,也是太原理工大学研究人员首次在长城站进行越冬。杨波将参加历时500多天的南极长城站越冬考察任务,主要承担长城站运行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任务,在原有设备数传方式的基础上进行软硬件改造,在站区关键设施安装感应终端,提升对站区设备的管理能力。除此之外,还将承担基于自动摄像机的企鹅观测、极夜可视化环境观测设备试验等多项重要任务。
“本次南极考察将再一次实现‘双龙探极’的壮举,随后‘雪龙’号破冰船将出征南极,携带我校研发的冰海两用浮标、冰雪监测站、角反射器等设备,按预定计划布放并进行现场观测,获取宝贵的南极科学数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波表示,无论身在何处,都将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勇于攀登科技高峰。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太原理工大学始终把深化改革作为实现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一流大学办学目标的重要途径。目前,学校深化综合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理学部、信息与电气学部、材料与化工学部、机械与航空学部、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部、土木与环境学部、人文社科学部、医药与生命科学学部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学校在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结构布局、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方面再上新台阶。

太原理工大学微纳传感与人工智能感知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的师生在进行实验测试研究(秦聪摄)

太原理工大学明向图书馆

3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讲述人:太原理工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学院教授 陈永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这强调了人才服务基层的重要意义。

为更好地鼓励专业人才到基层一线贡献才智,2021年7月山西省委组织部启动了首批科技博士服务团挂职锻炼工作。非常荣幸,我作为博士团成员挂职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适逢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太忻一体化经济区”,2022年5月,我又作为专班成员兼任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忻州区运营中心副主任。工作中,我充分发挥自身专长和资源优势,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完成了各项基层重点工作。

坚持学习第一要务,用理论武装头脑。我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升思想境界,优化知识结构,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政治素养,锤炼政治品格。

引专家聚智慧,优化提升发展思路。围绕开发区产业技术需求,挂职期间,我先后组织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等高校专家对半导体扩建项目、危废争议问题和地热供暖难题进行论证处置和技术攻关,并对接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固废利用团队和国网信通“电力大数据看经济”项目实施团队,助力太忻一体化经济区产业发展。推动山西省工业互联网协会专家委员会落地太忻一体化经济区,致力于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和咨询服务。

下基层问需求,科技赋能加速转型。依托忻州市委组织部主持发起了“科技博士服务团基层行”系列活动,围绕“科技赋能”走进忻州市14个县(市、区)各基层单位进行调研摸底,期间我为开发区举办《网络空间安全威胁与防护》《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专题讲座,为忻州市医疗机构中层以上干部作《医疗信息安全与防护》专题讲座,同时在工信部全国工控安全深度行(山西站)高峰论坛中为企业作《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专题讲座。

牵良缘促合作,共建校地双赢平台。我积极对接忻州市政府共建太原理工大学(忻州)协同创新研究院,根据研究院建设框架,在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忻州区运营中心建设太忻数字经济博士服务站。依托博士服务站,高标准建设太忻数谷,组织撰写《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忻州片区)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协同落地华为(忻州)5G+智慧应用联合创新中心,并在秀容新城谋划太忻数谷“一谷七区”布局,设计的21个项目全部申报省级重点工程项目。

挂职锻炼的结束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一年的时间里,我得到了锻炼,积累了经验,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迈向新征程,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相信自己能总结经验,更好地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依托太原理工大学(忻州)协同创新研究院,围绕太忻数字经济前沿阵地建设,持续贡献科技力量。

END


来源丨光明日报



往期推荐

太原理工大学“能源互联网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批“111计划”!


太理,今日出分!2023考研初试成绩公布!


线下校园招聘开启!安排看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