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预售|「写母亲」第五季《住在亲情里的疫情》

51人 51人 2022-08-27

写母亲

「写母亲」第五季:流动女工专辑《住在亲情里的疫情》封面(绘画:梦雨)


出版附言

「写母亲」第五季《住在亲情里的疫情》是一本流动女工专辑,由艺术家、写作者静远组织和编辑。全书共计10万余字,编入了四位女工的七篇文字,以及不同身份的回应人所写的四篇文章。除了文字以外,本书还收录了有十余张来自三位女工的绘画作品作为插图。整本书的生产是一个动态的、带有教育介入和阶层相见性质的过程:它首先包含了编者过去两年来作为写作、绘画老师和私人朋友与数十位女工的互动;其次包含了这之中会涉及的长期关注流动女工的公益机构等。

「51人」在新冠疫情期间决定出版「写母亲」第五季,除了对这本书的深度策划和编辑之外,还邀请试读者参与到与写作者和编辑的互动中。本书的内容和结构就是在这样细腻的反馈与讨论运动中逐渐定型,故可认为是「写母亲」和「51人」针对当下一群人物的现实所进行的出版表达。


编者的话

如果说之前「写母亲」的关键词是「文革」、「下海」、「出走」、「大学生活」、「公务员」等,那么这一季的关键词可能是「 重男轻女」、「辍学早婚」、「留守儿童」、「家暴」、「没有学校的村子」和「无法落户的城市」。如果说之前的「写母亲」讲的是城市独生子女走向世界、走向合作、走出亲情道德绑架的艰难的话,那么这一季描绘的更多还是围绕出生权、居住权、教育权的求生之旅。如果说之前的「写母亲」涉及的是强势又脆弱、焦虑慌乱、生活在知 青联盟和养生俱乐部里的母亲,那么在这一季里,母亲本身的复杂、 交错颤抖的亲子关系等话题则退居第二位;「我要上学」、「我想和父母在一起」变成首要的诉求。是的,一边是中产的孩子们要离开母亲,一边是基层家庭的孩子们要见到母亲;一边涉及对知识阶层的文化精神压迫,一边涉及对打工人群的经济剥削、肉体驯化。只有离婚和计划生育是为数不多的贯穿两边的话题,尽管如此,它们的体现也不大相似。可谓是「人的悲欢本不相通」。


目录


片段摘抄

“厂里的买断工龄也开始了,一年500元的补偿金。虽然不满意,但是这对每个家庭来说,手里拿到钱,起码眼底下生活有了来源。再接下来外地领工人员来我厂领人去沿海城市务工,以此慢慢地舒缓了工人的情绪。不过这也使一家分离成了几处,从此年轻工人的离婚率大大增加了。“

摘自《我糟糕的一生》,作者杨蓦

“因为不规律的饮食和作息,我的腹部会时不时疼痛,扁桃体也开始发炎,在疫情带来紧张压抑的气氛下,我心里有了一丝得病的担忧。正好我租住的城中村也开始查办暂住证封村,于是我递交了辞职申请准备回家的旅程。离开上海的前一天,连续多天的大雨终于停止。夜里在床上的我听到了久违的烟花在天空炸裂的声音。”

摘自《从上海到甘肃:疫情让我回家》,作者小启(杨蓦儿子) 

“她不找对象不结婚,只要她能开心舒心,能顺顺当当地过她自己想要的生活,那我这个当妈的肯定支持她。但是如果她不结婚想要生一个孩子,那我肯定不答应。” 

摘自《如果苗子是我的女儿》,作者梦雨

“我不知道还有什么会发生,我想要一个多元的家和国家。阿超出生前一直在悬浮在我的身体中,还未踏上任何国家。对于阿超来说,羊水破了,国家才诞生了。在一个充满不可能的国家和家中,我们只能少一些安分多一些未知,我们只能让自己成为更多可能性的载体,这样阿超所诞生的家和国家才会有更多选择和自由、更加多元。神让生命一分为二,从此我和阿超变成两个人,社会让我当了妈妈。我想生小孩,我不想当妈妈——不想被动接受和实施“妈妈”这个词后面的社会角色(虽然实际操作上我目前还没有做到“不做妈妈”)。”

摘自《苗子的回信》,作者苗子

“每次上班上到下半夜,我就开始困的不行,只能用手来捏我的腿让自己清醒。困得坚持不住的时候我就祈祷,“老天爷给我个桌子趴一分钟吧,我保证保证就眯一分钟”。我曾经就看到有人因为上夜班太困了,线路板上的元器件上错了型号,导致整条拉的人都被罚款。” 

摘自《我一路走来》,作者雁子

“在川内其他建筑工地打工的六位亲友:大姑家小表弟及其儿子、小姑的儿女及其配偶,都于2月26日复工了。 三弟弟夫妻二人和儿子,二舅舅家大小表弟,及他们的妻子,小姨父和他儿子,共九人,在3月20日这天,也都全部奔赴新疆打工。挣钱不挣?暂不考虑,迈出村子是关键。”  

摘自《从9月23号开始的日记》,作者施洪丽

“作家袁凌发微信问候我身体情况,我告诉他,有的人写癌症病人,根本没有写出癌症病人的傲骨。尤其是那些底层的绝症患者,真的有一股子傲气。他们没人脉,没法筹款。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爱生活,爱家人,坦然接受死亡。不像有些癌症纪录片,癌症书籍中病友,一直追悔生活方式,声嘶力竭骂苍天。哎呦喂,只有当你的生活方式不公平、不合理,你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的时候,你才可以质疑追悔怒骂。” 

摘自《从9月23号开始的日记》,作者施洪丽

“是什么禁锢了工人们的想象? 是法律?工厂里设置的心理辅导室、沙包室?是流行音乐里昏昏沉沉的情感寄托?还是那给着成功标准和虚假希望的成功学? 我不知道,但是当时的我怀疑它们都是!”  

摘自《在爬行中想象》,作者黄小娜


图书信息


「写母亲」第五季:流动女工专辑
《住在疫情里的亲情》


项目组织、写作指导/协助、编辑:静远
文字作者:杨蓦、小启、梦雨、苗子、雁子、施洪丽、黄小娜
插图作者:小希、梦雨、邹顺清
出版策划:陈韵
装帧设计与排版:陈楚君
封面绘画:梦雨
编务:池勉
出版:51人
字数:102,000
开本:148x210mm
装帧:平装


预售信息


预售价格:58元(包邮)
定价:58元(不包邮)
预售截止日期:2021年5月31日
同时购买「写母亲」
第一季、第二季第五季,可享受优惠价130元包邮。
电邮联系:51personae@gmail.com


读者感言

从15岁就嫁人、不断生育、被家暴的梦雨的母亲到梦雨自己,再到选择早早成婚生育的女儿。三代人折射了时代的变化——女性似乎能选择了,但实际上,生活的重心依旧是婚姻和生育。梦雨作为母亲,反思了自己没能在女儿想辍学的时候阻止她。但女儿的选择,并非是她个人的问题,也不完全是梦雨的问题(她另外两个儿子都上了大学)。更大的问题是,作为女性,她们头上总压着的那更大层面的「教导」——选择「更容易」的道路吧,依附男性、过稳定的日子吧;而那可能是一个深渊。 

—— 戴敏洁,《人物》杂志作者,北京

我很喜欢回应式写作这种做法。它不仅有助交流和思考的持续深入,更能逼迫写作者走出舒适区。我们总说一个作品完成了,读者怎么欣赏是读者的事。而现在你送走的文字可能会返回来重新困扰你,这很刺激。希望以后这种回应能跨越更多时空及阶层。

 —— 周巧,自由翻译及艺术项目策划,云南昆明人

「写母亲」第五季:流动女工专辑《住在亲情里的疫情》再一次让我发现自己对父母一辈的生活原来如此陌生。我盼望让母亲和女性长辈都读一读,借由文本生发的可能性来启发我们的沟通方式。 

—— Jady Liu,北京本科在读,来自重庆云阳县

对「写母亲」第五季最整体且直接的感受就是「动情」。

整本书大概用了半天时间就看完了,完全不觉得累。书中大部分文章的故事性都很强,这种叙事性能帮助读者顺着时间的推移感受作者的经历;但另一方面可能也难免单薄了他们的生活感受。静远在后记里谈到作者们起初不乏僵硬的写作模式:那种在很大程度上被九年义务制教育、应试模式、政治规范叙事所塑造的自我表达。在后记雁子的叙述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过程的痕迹:从不理解到茅塞顿开,从对老师有意见到充满感激。 

 —— 瞿畅,家庭主妇,香港/深圳


从这些普通和再不能普通的故事里,让我们看到性别歧视,婚内冷暴力,丧偶式教育, 离乡漂泊,这一桩桩残酷现实将我们这些流动女工牢牢钉在这无望的困顿生活中。我们不是不努力,只是社会没有赋予我们对等的机会与权力。希望这样的专辑能继续下去,让我们能用文字来表达一面哭泣一面追求的心声。 

 —— 洁米,服装跟单员,深圳

作为「写母亲」项目曾经的参与者,又在疫情中经历了失去母亲的痛苦,我对这本书有很多期待。这一季的「写母亲」离开了我所熟悉的城市中产的同温层,转向了流动女工群体。有意思的是,它没有急于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温情滤镜下的女工群像,而是尽可能细致地挖掘个体的复杂性,借此来展现一些普遍和共通的问题。其中患者洪丽的故事最能触动我,因为和我过去几年陪母亲看病的经历有太多相似,我努力了很多次才坚持把它看完。在生活中,很长一段时间我无法跟身边的人诉说癌症患者和家属的痛苦,因为多数人的反应总不过是惊讶:有这么难吗?洪丽的日记里不仅有她自己作为一个农村女性看病所经历的重重困难,还有她身边同样在贫困和病痛中绝望地挣扎的人们。生病究竟是一个医学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我很认同书中的一个观点是,疫情的到来对于原本就生活在困境中的人来说,似乎只是又一波吞噬力更强的巨浪。而这本书里所展现的并不仅仅是悲戚,还有韧性和反讽。 

我们今天总爱探讨「庶民能说话吗?」但绝大多数的讨论停留在玄而又玄的话语分析,以及追求什么是纯粹独立而又真实的底层表达的层面。这本书更多是从实践的层面上把我们拉回到更具体的世界。《小娜的怀疑》里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什么禁锢了工人的想象?她用实践探索出的一条路,那就是给工人们更多的艺术工具和表达鼓励,打破话语权对他们的禁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这本书的一个潜在的主题。

 —— 王思维,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生,纽约

静远与女工的写作计划最大的价值是在庶民艺术的语言探索,这些长期互动下创作的文本,不针对特定观众的讲述,将个人经验转化为非耽溺于牺牲者角度的情感表达,这应该是艺术作为活的沟通媒介的实践方式。  

 ——Yu-Chieh, 艺术史学者

看到杨蓦与儿子的书信对话,苗子的个人选择以及对他人的质疑回应,雁子一路走来对自己、对他人还有周边环境的理解与关照,还有洪丽面对疾病的态度……我感受更多的是,这每一个故事,既是个人的,又是公共的。每一个故事都有时代的烙印,有不同时代对女性的要求及标签性评价,所有这些都是一直以来对她们产生重要影响的「疫情」。 

多读几遍,也许你也会感受到静远老师说的「文字所具有的解决问题的潜力」。 

 ——子懿,公益从业者,广东

此前,我从来没有看过这样一类文字:每一个长句小段都好似一口羸弱的呼吸,将当事人或短或长的一块记忆碎片哈在我的眼帘。这足以对我产生精准的打击,因为越被这种真实的画面感吸引,我越发不知道应该如何从我的共情想象回到早已身居其中的现实。  

 —— Fish,全职奶爸,深圳


 关于「写母亲」
「写母亲」是艺术家静远于2017年7月发起的,针对中国语境进行的共同写作计划。以季为划分单位,它每年会出版一本文字。参与过的编辑和主持人包括出版人冯俊华和策展人王亚敏。它每季的组织方式都不大相同:比如,第一季有八位写作者参与,共计两万八千多字,以对话体为主。第二季由七位写作者参与,它综合了书信体和评论体,共计两万七千多字。第三季围绕一篇公务员对自己一天描述的描述展开,来回有五十多名参与者,最后公开了33封信件,共计八万两千多字。第四季以一位县城高中老师的教学日记、人生经历问答为核心文本,邀请了十多人就“教育”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和写作。 

不同时代和场域下,母亲及家庭关系都是剧烈的主题;而这种剧烈波及之广,使它往往在私人生活和国家政治中都被给予双向的沉默。具体到中国语境,它首先涉及代际问题:我们将不可避免地瞥见不同年代的社会主义文化给个人带来的具体影响。其次它涉及地域经验的问题:比如具有时代特征的闭塞/流动对家庭的影响,阶级在里面的可变和不可变。最后,它涉及一个不经常被聚焦的情感结构和性别张力问题。 

「写母亲」作为项目的题目,其意图是强调我们都可能共有的部分。参与者和读者们可以把写母亲理解为写源头,而是否写某个母亲,是否写到母亲,都不重要。语言和思维是相互激发的回路,文体映射着累积的历史书写对个体最深层的影响。从更加庞大的层面来说,「写母亲」想以「母亲/家庭」为单位,连接曾经和现在的、有可能的各种历史主体。在以往的项目的过程中,我们也见证了参与者们如何通过有意识地创造新的文体的方式以正视、弥补、反击历史中曾经的被动。        
 


关于「51人」

「51人」是一个立足「人间社会」的艺术项目,脱胎于第11届上海双年展(2016-17)的51起人间事件。上双过后,「51人」沿着个人和基层的特定视角,以出版作为主要的工作方法,立足地方社会和个人经验,反映和介入时代中的具体状况,尝试探索出版作为动员、书写、记录与创造的潜力。          


预售信息


预售价格:58元(包邮)
定价:58元(不包邮)
预售截止日期:2021年5月31日
同时购买「写母亲」
第一季、第二季第五季,可享受优惠价130元包邮。
购买联络:51personae@gmail.com


点击下图了解「写母亲」第一季、第二季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