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人

其他

预售 | 王炜诗集《光明备忘录》

诗集简介诗人王炜的最新诗集《光明备忘录》,收录其写于2020-2021年的诗。诗集的主干,由组曲性质的长诗《希望日记》和组诗《一个叙事诗人的练习册》构成。笔调、主题与思路方面的王炜式写作风格,对生命政治状况的理解,基于自我认知的对世界文学与思想史的洄溯,在这本诗集中均有呈现。书名里的“光明”一词,概指一些对于作者来说具有持久记忆和引导作用的事物。“这本诗集中的一些诗句和意象,通过被摘引,被小范围地讨论和流传。和王炜上一本诗集《灭点时代的诗》一样,由于鲜明的政治性,这些诗不能通过常规渠道发表和出版。它们是以‘一种非法文学的名义’写成的。此外更重要的是,它们有意保持并反思性地展露一种彻底不同于我们印象中‘主流当代诗歌’的品质,它不像我们熟悉的那些美学产品,也不提供易于复制流通的警句,它的‘非法意识’与其说来自诗人长期对于文学名利场的疏离,不如说是被‘成为少数’,‘走向少数文学’的内在驱力,一种对于语言的绝对异质性的追求所推动。”——李佳(策展人、写作者)作者前言2020年1月,在写《小》的一些段落的过程中,新冠爆发于武汉。由此开始,一个“新时代”现身,带着它的扭曲性、它的小人之心、它的反人类倾向、它的生意经。虽然此前已不断有事件发生——例如2019年6月发生在香港的事件、以及长期以来几个非汉语族群的境况——但那些事件总还是会被界定为“地区性的”。2021年3月,在写完《希望日记》后,现实世界的一切更恶化了。我们以为,听到了世界之书令人震颤的翻动声。我们以为它在自动涂写,像个偏邪而又显示出某种歧义之惑的超现实主义者。但实际发生的更低级:它正在被匪徒书写。锯齿——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官方性——取代了“人之链”①。毁断人的生活、事业和生命的锯齿也在侵入语言、侵入写作。这本诗集的写作也一度中断,短暂恢复于组诗《一个叙事诗人的练习册》,之后,中断又再次发生。近半年,我停滞在一首标题是《1961年的弗兰茨·法农与死神》的诗中,至今未能写完它。这首诗赖以成立的基础,似乎正在被什么拆碎——这种拆碎和想要抹除它的力量与写作同步——而我不能故作无焦虑于此,我想要它至少达到过去那首《最后一站》的完成度,也增加了压力。我的困难感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它也发生在同时代人的生活与事业中。“写作的意义”,并不超过同时代那些仍在继续保持人性与想象力中做出的事的意义,也许,会稍稍企及是同一件还未被充分认识到的事的变体。写于2020、2021年的诗组成了这本薄书,其主干,是《希望日记》与《一个叙事诗人的练习册》构成的一种明暗不定的双螺旋。如您明察,我在这些诗中重复援引了两则引文。其一,是出自T·S·艾略特《干燥的萨尔维吉斯》的“Fare
2022年6月18日
其他

书讯 | 《灭点时代的诗》平装本上市

出版说明世界范围内具有探索精神的当代汉语写作,是51人出版的重要构成部分。《灭点时代的诗》是51人开启该版块的第一本出版物。诗人王炜的写作具有强烈的个人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近十年来,除了汉语现代诗这一作者的主要体裁,其作品还包括若干批评杂论、文学讲稿和剧作,这些作品构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写作与精神现象。《灭点时代的诗》是作者的第四本诗集。其在2017年至2019年期间的诗作构成了这本诗集的主体。在探索具有原创性的主题时,这些诗常常富于戏剧诗的风格,是“一个诗人就是一种谈话方式”的表现,但由于大多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故不能在常规渠道发表和出版。此外,除了显见的文体意志,作者还善于使用来自近/现代诗学观念史、公共实践史和非汉语民族志的素材。诗集中的若干篇目,作者将其视为自己的主要作品。这本诗集在2020年10月出版后很快售罄,后又加印一次,并于2021年7月14日在北京西区剧场进行了公开朗读活动。二刷再次售罄后,应读者要求,我们着手推出本书的平装本。在作者对内文进行了少量修订后,平装本于2022年5月上市。王炜的新诗集《光明备忘录》也将于今年夏天由51人出版。切斯沃夫·米沃什曾界定并肯定了,只有“创造性的作品”才能把“严肃问题”带给人。同时,为了“创造性的作品”不成为自我循环的回音壁,它还需要一道裂缝(并且只有“创造性的作品”才会产生这样的裂缝)、需要一道门,把诗带给人。51人希望成为这样的裂缝,联结作者之声与公共空间,把不同的创作探索带给读者。《灭点时代的诗》序言致读者王炜过去,关于写作/写诗,我曾写过一些理解、设想和对于形式的说明,随时间过去,其中多数失去了必要性。剩下的,虽有所重复,于我却一再显得未被说出。您将看到,一些不同的诗重申着相近的动机。我仍然希望继续使用来自中国空间之内的非汉语民族,以及当代实践工作及其思想意识状况的素材。诗集的部分诗作,即写于过去的相关活动中,因此,也是“进行时”的产物。以后,作为写作者,我感到“进行时”在不依附于现实行为、忙碌和事件的前提下,得到也许是更为真实的进行。可能再没有比“进行时”,更促使写作者/诗人与既有的社会时间(包括“项目时间”)相分离,一种新的现实关系即由此产生。这种变动中的现实关系,也是一种古老的关系,悠久、剧烈而理当被诗人经受。尤瑟纳尔在《康斯坦丁·卡瓦菲斯评介》一文中称“政治之诗也是命运之诗”,这意味着,生命实践与政治性在必然中互相带领。正是“政治之诗”为诗人带来了无名性,因为,如果“政治之诗”真实而具有不被保护的崭新性,诗人将被从显见的世界,驱赶入不可见的世界。并非作为意见分子,并非作为题材收获者,而是作为把自身置于无名性之中的、具有过渡性的人,诗人才把握如同命运般到来的政治。也因此,诗人与已有和可能的材料的关系,在发生不可被轻易把握(简单文学性是显见的一种)的改变。因为,材料并不指向可被利用的“客观对应物”,而是指向一个非认识区。那被称为“主题”的,并非混合物,而是诗人为非认识区做的标记。只有诗人在作为“命运之诗”的“政治之诗”中走向的无名性,与他/她遭遇并勘测的非认识区共同敞开于必然,诗人才与临界时刻相遇,从而刚刚开始他的工作。传统——恰如“仿佛因长久沉默而说话嗫嚅/他正是这样站在穷荒之中”的维吉尔——正是在临界时刻出现的,并不出现在准备性的知识中。诗人们对一首诗的动态内涵的看法往往大相径庭。我曾试图通过冲突性的、灰暗的“事件与事实的序列”——现实中已有的和可能的——制约诗的句法扩张的欲望,并使之清晰化。如今,我希望另一种更为明朗的光线制约和清晰化诗的句法,这种光,来自始终空缺的语言的明天,同时也是精神事物的明天,经过了别尔嘉耶夫所言的人格主义与末世论形而上学的折射。这一明天,悬而未决在我们过于肤泛(专业化是肤泛的精致利己主义形式)的文学性之中。我曾在讨论雪莱的文章中提到明天,但写得远远不够。我试图行文明练,在刚刚濒临危机性的异常时有所约束(为有所揭示),诗节的进展结体多变而整饬,如同一种谈话风格。常常只有语言的变形带来的危机性,才可调试出风格意义上的明练。风格不是修辞成就,而是揭示,是一种过渡运动,语言由于风格的作用才可生成为一个具有危机性的美学事实(同时警惕它产生曾被齐奥朗批评的“闪烁之物”产生的那种幻觉),从而把自身一再地,常常是斗争性地置入对开端性的标示中。在这二十年中,有几次冬季,从中国各处猛然回到北京的冷空气里,我都有回家的感受。在大驱逐以后的生活中,我逐渐失去了这种感觉。北京与我在过去二十年中形成的纽带已然断裂。也许,这也将是我的写作转变的征兆。2017年后的诗构成了这本诗集的主体,收入个别此时段之前的诗,是因其有助于呈现整体。我愿意这些诗将我标记为:我是一个2010年之后的诗人。有的诗几经修改,为了接近最可廓清它,从而令我放心的形式。另一些诗,虽可能尚存瑕疵,却使我感到勿需担忧,《灭点时代的诗》是其一。也许我会因为《灭点时代的诗》、《最后一站》和《喜马拉雅颂》而被未来的诗人存读。过去,我愿视这些诗为都是为朋友而写。如果某些时刻,它们因率直和不无裨益的戏谑,并且在自由之声因种种原因僵化时保卫反讽,从而稍微接近别林斯基所言“普希金式的朋友之声”,也就不会全无价值。如今,“朋友”只能来自在诗人的难以持存、在其生命和全部所写都可能消亡的危机中,才可显示的未来。这是曼德姆斯坦姆的诗句“不,我不是任何人的同时代人”的否定之声所标示的肯定。但若以未来为尺度,意味着以时代为对象的伦理,必然更富于考验地转变为以将来者为对象的伦理。也意味着,诗人必然会参与到一种新人文主义伦理学的提前实践之中。
2022年5月11日
其他

新书预售 | 《马来素描》简体中文版

《马来素描》的书名来自十九世纪末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描述马来半岛土著生活的同名轶事汇编。在新加坡青年作家亚非言的笔下,这些“素描”被重新想象成凝练而精辟的微型小说,向读者展现了新加坡少数族群的生活现实。
2022年3月25日
其他

诺姆·乔姆斯基 |《每日的工人阶级史》前言

History)项目策划,收录了许多隐藏的历史和不为人知的故事,并辅以鼓舞人心的图片、大量的参考资料和延伸阅读,由学者诺姆·乔姆斯基作序。
2022年1月20日
其他

《每日的工人阶级史》系列版画

材料:采用高质量的光面纸,一年中的每一天上都有历史上的这一天,每个月都有创造历史的普通人的照片相伴随。此外,挂历上还留有给你做自己年度计划的空间。
2022年1月14日
其他

到货 | 工人阶级史2022年挂历

材料:采用高质量的光面纸,一年中的每一天上都有历史上的这一天,每个月都有创造历史的普通人的照片相伴随。此外,挂历上还留有给你做自己年度计划的空间。
2022年1月7日
其他

《碧曲口述版画系列》上市

因下半段由印度雕版手工布料构成,图样和颜色具有偶然性,故整体布料配色将由作者判断决定,但整体结构如图。
2021年12月24日
其他

新书上市:《深渊模拟器》

从另一方面来说,“深渊模拟器”也是一个活的、会有机生长的长期项目,此次的出版行为便是其中一次回穿次元壁的转生——从天马行空的剧本到反常的独立游戏,再从虚拟的游戏到一本装帧巧思的中英双语实体书。
2021年8月6日
其他

活动预告 | 灭点时代的诗:王炜诗歌诵读会

地址:西城区护国寺大街85号护国新天地四层费用:免费需预约预约平台:活动行(见下)*现场签售《灭点时代的诗》策划:51人
2021年7月6日
其他

51人书目(2021年6月)

51人项目是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2016-17)的一个独立艺术计划,坐落并实现于展厅以外的“人间上海”。在双年展结束之后,51人的方法和思想被继续应用于出版。51人出版,作为持续这一城市精神和创作运动的手段,继续寻找同道和目标,探究人间的潜力与路径。个人购买和书店进货请联系:51personae@gmail.com*除预售中的书籍(包邮)以外,现货书籍满300元全国包邮。优惠预售中点击封面了解预售详情《深渊模拟器》本书的主人公之一就是你——读者本人。
2021年6月23日
其他

新书快递|「写母亲」第五季和它的作者、绘者们

本文中照片和插图均由《住在亲情里的疫情》的作者和绘者授权发布,版权归作者和51人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或做其他用途,违者必究。
2021年6月22日
其他

王炜 | 一个疯科学家的科考报告

“亚洲水塔”指喜玛拉雅——青藏高原地区。该地区是除极地冰盖以外全球第二大的冰川聚集地,孕育了黄河、长江、恒河、湄公河、印度河、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等七条亚洲的重要河流,因此被称为“亚洲水塔”。
2021年6月19日
其他

新书预售 | Ag《深渊模拟器》 :一部赛博戏剧小说

“地平线消失了。”没有什么是确定的。地点、人物、关系。那些突如其来的对话、不明的物体、稍纵即逝的旅伴、难以捉摸的线索、隐秘的通道,还有诸多断裂、疑问、戏谑和无从考证的传说……在这个异度空间中,交织着不同梦者的回忆与困境,它们似乎都将我们引向同一个问题……本书的主人公之一就是你——读者本人。故事从主人公掉入了一个未知的空间开始。读者会在阅读/探寻的过程中时不时面临“选择”,不同的选择或导致读者退回到起始点,或使其卡在某段剧情里反复徘徊,或可直接跳至后面的某一页,甚至抑有可能被引向与本书无关的其他境地……《深渊模拟器》,一部赛博戏剧小说,一本能经由交互而产生不同剧情层次的书。它脱胎于另一个同名电子游戏——2020
2021年6月13日
其他

51人出版书目(2021年5月)

51人项目是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2016-17)的一个独立艺术计划,开展于展厅以外的那个“人间上海”,呈现了关于现实人生的51出戏剧,召集起城市编年史记录者、街头黑客、地方历史的编撰者、糖纸搜集者、前杂技演员、评弹票友、快递创业者、往日的革命者、已经消失的贩卖声和正在萎缩的河道运输、艺术家的妻子、自发的公园围棋角……以及一片偶然形成的市区湿地、一处水库、一座俯瞰拆迁区的商场摩天轮、江边一栋孤独的实验建筑,和其他纷繁芜杂的人类想象。51人,如同一座城市街道的人类生活之重,转瞬即逝却经久不衰。在双年展结束之后,51人的方法和思想被继续应用于出版。51人出版,作为持续这一城市精神和创作运动的手段,寻找着新的同道和目标。个人购买和书店进货请联系:51personae@gmail.com「写母亲」第五季:《住在亲情里的疫情》《住在亲情里的疫情》是一本流动女工专辑。全书共计10万余字,编入了四位女工的七篇文字,以及不同身份的回应人所写的四篇文章。除了文字以外,本书还收录了有十余张来自三位女工的绘画作品作为插图。整本书的生产是一个动态的、带有教育介入和阶层相见性质的过程:它首先包含了编者过去两年来作为写作、绘画老师和私人朋友与数十位女工的互动;其次包含了这之中会涉及的长期关注流动女工的公益机构等。如果说之前「写母亲」的关键词是「文革」、「下海」、「出走」、「大学生活」、「公务员」等,那么这一季的关键词可能是「
2021年5月25日
其他

新书预售|「写母亲」第五季《住在亲情里的疫情》

写母亲「写母亲」第五季:流动女工专辑《住在亲情里的疫情》封面(绘画:梦雨)出版附言「写母亲」第五季《住在亲情里的疫情》是一本流动女工专辑,由艺术家、写作者静远组织和编辑。全书共计10万余字,编入了四位女工的七篇文字,以及不同身份的回应人所写的四篇文章。除了文字以外,本书还收录了有十余张来自三位女工的绘画作品作为插图。整本书的生产是一个动态的、带有教育介入和阶层相见性质的过程:它首先包含了编者过去两年来作为写作、绘画老师和私人朋友与数十位女工的互动;其次包含了这之中会涉及的长期关注流动女工的公益机构等。「51人」在新冠疫情期间决定出版「写母亲」第五季,除了对这本书的深度策划和编辑之外,还邀请试读者参与到与写作者和编辑的互动中。本书的内容和结构就是在这样细腻的反馈与讨论运动中逐渐定型,故可认为是「写母亲」和「51人」针对当下一群人物的现实所进行的出版表达。编者的话如果说之前「写母亲」的关键词是「文革」、「下海」、「出走」、「大学生活」、「公务员」等,那么这一季的关键词可能是「
2021年5月20日
其他

写母亲

冯俊华负责最后编辑和出版。“写母亲”第一季有八位写作者参与,共计两万八千多字。它以对话体为主。第二季由七位写作者参与,它综合了书信体和评论体,共计两万七千多字。除了文字创作和出版之外,项
2021年5月6日
其他

出版一周年 | 《最后一次见》

Risograph排版:Mira内页:190mm*116mm页数:70出版:51人2020年1月15日,景云里7号*感谢每一位接受了这一命题的朋友购买与联络:51personae@gmail.com
2021年1月17日
其他

选读 | 上海地理注疏

51人脱胎于2016年上海双年展的“51人”项目,换骨为辐射社会的出版组织。
2020年11月15日
其他

《上海地理注疏》:半虚构文本的排印设计

这「原作」可能是已消失或行将消失的物理景观;可能是前几代人对某一空间迥然不同的地理印象(这当然与物理景观的存亡联系紧密);可能是对同一地点的官方与民间叙事的不同历史版本……我们显然生活在地理原作的第
2020年10月23日
其他

《灭点时代的诗》设计小记

《灭点时代的诗》设计小记CP2020年1月,我在陈韵的工作室见到了王炜。在愉快的气氛中,我们讨论了这本诗集的设计。我以前没读过王老师的诗,但这并不妨碍交流。参考了一些手边的书,经过了几轮头脑风暴,排除了一些可能性之后,我们基本上达成了主要的设计共识——精装书、锁线、较小的开本和低调的设计(从王老师的穿衣风格可以一窥)。此外,关于封面,也取得了一致——建筑画法几何中的灭点与工程蓝图的意向。春节加上疫情,让我在家有不少工作的时间。我连续工作了一周左右,基本上把每个章节页和一部分内容给初排出来了。其中反复测试了设计的各种想法,基本上确定了方案。在停滞了几个月之后,9月份终于完成了设计,10月份见到了成品。以下就让我来说一说这本诗集的设计。本书作者王炜字体排版正文字体采用了最常见也是我觉得唯一可用的方正书宋,高度拉长到105%。细心的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能会感到一点陌生感。之所以这么做,是想要平衡一些超长的诗句和较小的开本之间的矛盾。正文字号为9pt,相对而言在适宜阅读的底线,对于诗集来说,我觉得理想字号应该在9.5pt以上。文本框在横向宽度上撑足之余,想要让正文字看起来再大一点,只能通过拉高一点点字身来做处理。当然也不能拉高太多,因为机械拉伸会导致文字变形。保持文字的宽度不变,把字拉高一点,还有一个好处:汉字的横笔和斜向笔画变粗了一点点,而竖笔的宽度却没有变化。这导致了汉字的整体笔画对比度变低。换言之,字变粗了一点点。这些细小、轻微的工作,就单个字看起来,几乎很难分辨。但是当一行、一段、一页出现的时候,版面的肌理便会有肉眼可见的不同。左:105%字身高度,右:原始字高此外,把书宋拉高之余,我对汉字的字间距也做了大手术。我把中文的字偶间距刻意调成了由软件自动识别的「视觉」。换言之,打破了中文默认的等宽字身框,一改传统的纵横对齐方式,让汉字之间、汉字与标点符号之间的间距,依据汉字结构本身来决定。经过这样的调整,一行中的文字间距变得更为均匀了。「视觉」的汉字与标点字偶间距,加上一点点的拉高,产生了一种神奇的视觉效果:那些熟悉的书宋体汉字,变得带上了点急迫,带着了点速度感,似乎都要向着阅读视线的方向飞去。左:本书的字偶间距设定。右:通常的纵横对齐全宽字符设定。书宋没有原生匹配设计的标题字体,标题选用了思源宋,为了配合正文字体的效果,也有一点拉高(10%)和向右的倾斜(3°)。在文本的信息分级中,我也做了处理。作者原本的word文档中使用了宋体、灰色的宋体、倾斜的宋体、粗宋、倾斜的粗宋、仿宋、黑体等多种字体和颜色。我做了合并简化,让整本书的字体分成几种:正文使用书宋、新人文宋65w(强调)和楷体(表示对话);章节名称、一级和二级标题都使用新人文宋65w;诗文开篇的引文则同样用了正文字体,将字身拉高到120%,并做了向右3°的倾斜;注释的部分我使用了翔鹤黑。我在书的内文中弃用了仿宋,主要是因为没有找到一款合适的字体。相比仿宋而言,楷体和书宋之间的视觉差别更大,选作行文中的对话部分相对而言是更好的选择。如果有一款稍粗一些,设计细节更匹配书宋的仿宋,那一定是理想之选。标题、引文、小标题、正文字体的搭配效果页码数字是我专门为了这本诗集设计的。页码在整本书中都位于中线的两端——两个灭点的位置。最初的设想是页码数字都竖排,所以特意设计成了等宽的,便上下对齐。后来实验下来效果一点也不好,所以改成了转90度。这种处理其实也是常见甚至是更正确的方式(尤其是跟拉丁字母在一起排版的时候)。靠近页面切口的页码数字的笔画相对较细,因为设计成等宽的原因,造型也有些怪异,目的是想让页码游离于文本之外。在打印稿上看起来没问题,印刷的精度更高,效果更佳。诗集毕竟不是字典,索引查询的功能不太重要,页码可以成为一种隐喻的符号。让页码也有一点诗意吧!虽然是等宽数字,但是我也做了字偶间距(kerning)整本诗集中,不同诗的长度从十几字到四十多字,变化剧烈。对于长句诗,王老师想要尽量能在一行内排下。诗集最长的行宽也就应运而生,加上两边的页边距,书页的宽度和书的尺寸也自然就得到了。应对不同长度与内容的诗,诗集的版面网格在不断地磨合中逐渐成形。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每一辑诗的文字宽度、高度与位置,甚至前后诗歌的位置,都会有所不同。整本诗集的网格与位于左右灭点位置的页码章节页与封面只用线与字。年初会面时我们确定了工程蓝图的概念。蓝图上的字一定只能是仿宋体。恰巧今年开始做了一些关于仿宋体的资料收集与思考,所以就在字体设计软件Glyphs中试做了书名和作者名。考虑到并不大的开本,最终决定把书名和作者名字较大地呈现在封面上。成品书拿在手中,的确达到了某种手捧严肃大书的仪式感。除了封面之外,扉页上也用了一次描边版本,但文字大小的相对关系做了调整除了蓝色与字,还不能忘了灭点!早想好了,用烫银的方式,把指向灭点的消失线,在封面和封底上压出来。当有两本书的时候,也许有心人还能发现封面与封底消失线的秘密——在莫比乌斯环状的结构中,它们指向了同样的灭点。过程与成品王老师在五月做了一次较大的文本替换,九月印刷前又做了一些修订。国庆节前,我去印厂盯了封面的颜色。在经历漫长的大半年之后,节后我们终于拿到了这本诗集。书的正反面放在一起的展示方式封面是浅蓝色,封底是深蓝色,怎么过渡,也想了几种方案《灭点时代的诗》作者:王炜设计:厉致谦出版:51人,景云里7号日期:2020年10月1日读者联络:51personae@gmail.com
2020年10月17日
其他

新书预售|王炜《灭点时代的诗》

这是我的第四本诗集,从2019年12月之前五年的诗作中编选,算起来,也是我的第八本书。由于其中为数不少的诗,我视为自己的主要作品,但不能在常规渠道发表与出版,所以选择独立出版的方式。印数不多,是因为能力有限。由于需支付印刷制作费用,故定价偏高。可能,我是许多正在和将要被当代汉语诗的一种众所周知的处境截断未来的诗人之一,因为,如果不能把对于“写诗的艺术”的理解这条白金丝,直接放入“走自己的路”这一催化剂,看看能发生点什么化合作用,那么,这一生做的这件事也就太无趣。诗的直接性与自由度,带来的并不是所谓诗人的存在感,而是不存在,诗人并不得到文学神话的支持,而是被驱逐到一种无未来之中。并且,与曾经有过的憧憬相反,并非文学的未来,而是无未来的条件在不断巩固。帕索里尼伤感于他的长诗力作《葛兰西的骨灰》(被卡尔维诺称为是对意大利半岛的一次总结)读者太少时,也并没有被置于无未来之中。但是,诗人的未来是否一定被截断,并不取决于我们这些自命不凡的诗人,而是取决于读者(包括愿意做读者的诗人)。牛顿曰,他只是站在巨人肩上,才对他所关切之事略知一二。耽读文史哲的我们,已经站在太多巨人肩上了,而泰坦的人梯再高,却也翻不出鬼打墙。所以,让巨人们歇着。让我们来定一个小一点的目标,比如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那些还愿意在海边漫步,捡起滩涂上或有或无的漂流瓶——一本诗集——看看其中的信息为何的人们。在莎翁悲剧《科里奥兰纳斯》中,主角被提名为执政官候选人,但他认为,自己已经兢兢业业为罗马人流血付出许多,勿需再额外表达什么以讨好公众。所以,这位傲气的军人,对于去市场、穿着粗麻衣服站在一张小板凳上演说拉选票这一套,一概拒绝。由此被政敌抓住机会,抨击他傲慢、反社会和自绝于人民,遂被罗马流放,终至横死。显然,莎翁本人并没有走科里奥兰纳斯的道路。我们也别学他。这段文字,就是我的小板凳。这么说,好像是在标榜这本诗集里有何惊世骇俗的政治性,寻找这些东西的读者会失望。陈韵女士和设计师厉致谦先生负担了策划、制作这本书的全部工作,没有他们就没有这本诗集。——王炜《灭点时代的诗》序言致读者王炜过去,关于写作/写诗,我曾写过一些理解、设想和对于形式的说明,随时间过去,其中多数失去了必要性。剩下的,虽有所重复,于我却一再显得未被说出。您将看到,一些不同的诗重申着相近的动机。我仍然希望继续使用来自中国空间之内的非汉语民族,以及当代实践工作及其思想意识状况的素材。诗集的部分诗作,即写于过去的相关活动中,因此,也是“进行时”的产物。以后,作为写作者,我感到“进行时”在不依附于现实行为、忙碌和事件的前提下,得到也许是更为真实的进行。可能再没有比“进行时”,更促使写作者/诗人与既有的社会时间(包括“项目时间”)相分离,一种新的现实关系即由此产生。这种变动中的现实关系,也是一种古老的关系,悠久、剧烈而理当被诗人经受。尤瑟纳尔在《康斯坦丁·卡瓦菲斯评介》一文中称“政治之诗也是命运之诗”,这意味着,生命实践与政治性在必然中互相带领。正是“政治之诗”为诗人带来了无名性,因为,如果“政治之诗”真实而具有不被保护的崭新性,诗人将被从显见的世界,驱赶入不可见的世界。并非作为意见分子,并非作为题材收获者,而是作为把自身置于无名性之中的、具有过渡性的人,诗人才把握如同命运般到来的政治。也因此,诗人与已有和可能的材料的关系,在发生不可被轻易把握(简单文学性是显见的一种)的改变。因为,材料并不指向可被利用的“客观对应物”,而是指向一个非认识区。那被称为“主题”的,并非混合物,而是诗人为非认识区做的标记。只有诗人在作为“命运之诗”的“政治之诗”中走向的无名性,与他/她遭遇并勘测的非认识区共同敞开于必然,诗人才与临界时刻相遇,从而刚刚开始他的工作。传统——恰如“仿佛因长久沉默而说话嗫嚅/他正是这样站在穷荒之中”的维吉尔——正是在临界时刻出现的,并不出现在准备性的知识中。诗人们对一首诗的动态内涵的看法往往大相径庭。我曾试图通过冲突性的、灰暗的“事件与事实的序列”——现实中已有的和可能的——制约诗的句法扩张的欲望,并使之清晰化。如今,我希望另一种更为明朗的光线制约和清晰化诗的句法,这种光,来自始终空缺的语言的明天,同时也是精神事物的明天,经过了别尔嘉耶夫所言的人格主义与末世论形而上学的折射。这一明天,悬而未决在我们过于肤泛(专业化是肤泛的精致利己主义形式)的文学性之中。我曾在讨论雪莱的文章中提到明天,但写得远远不够。我试图行文明练,在刚刚濒临危机性的异常时有所约束(为有所揭示),诗节的进展结体多变而整饬,如同一种谈话风格。常常只有语言的变形带来的危机性,才可调试出风格意义上的明练。风格不是修辞成就,而是揭示,是一种过渡运动,语言由于风格的作用才可生成为一个具有危机性的美学事实(同时警惕它产生曾被齐奥朗批评的“闪烁之物”产生的那种幻觉),从而把自身一再地,常常是斗争性地置入对开端性的标示中。在这二十年中,有几次冬季,从中国各处猛然回到北京的冷空气里,我都有回家的感受。在大驱逐以后的生活中,我逐渐失去了这种感觉。北京与我在过去二十年中形成的纽带已然断裂。也许,这也将是我的写作转变的征兆。2017年后的诗构成了这本诗集的主体,收入个别此时段之前的诗,是因其有助于呈现整体。我愿意这些诗将我标记为:我是一个2010年之后的诗人。有的诗几经修改,为了接近最可廓清它,从而令我放心的形式。另一些诗,虽可能尚存瑕疵,却使我感到勿需担忧,《灭点时代的诗》是其一。也许我会因为《灭点时代的诗》、《最后一站》和《喜马拉雅颂》而被未来的诗人存读。过去,我愿视这些诗为都是为朋友而写。如果某些时刻,它们因率直和不无裨益的戏谑,并且在自由之声因种种原因僵化时保卫反讽,从而稍微接近别林斯基所言“普希金式的朋友之声”,也就不会全无价值。如今,“朋友”只能来自在诗人的难以持存、在其生命和全部所写都可能消亡的危机中,才可显示的未来。这是曼德姆斯坦姆的诗句“不,我不是任何人的同时代人”的否定之声所标示的肯定。但若以未来为尺度,意味着以时代为对象的伦理,必然更富于考验地转变为以将来者为对象的伦理。也意味着,诗人必然会参与到一种新人文主义伦理学的提前实践之中。王炜,2019.9.基本信息书名:灭点时代的诗作者:王炜设计:厉致谦页数:270开本:140x201mm(大32开)出版:51人印数:300本(精装)预售价格:58元(包邮)预售签名本价格:78元(包邮)定价:88元(包邮)预售截止日期:2020年10月10日购买联络:51personae@gmail.com目录第一辑
2020年9月17日
其他

阳光养老院

2018年某个秋日,戴建勇在我家楼下的“红宝石”里,给我看他的某个硬盘里的照片。老徐反复提到,戴建勇过去二十年积累下来关于这个城市和艺术圈的照片数量浩瀚,但他无法整理。这就是我们在2016年的51人项目中,会以“艺术家的妻子”为名,把他的太太、上海女人朱凤娟作为主角的缘起。当日所看的照片,是他在2006年到2012年期间的摄影,有数码,也有胶片。其中一个核心的场所,是他反复造访的阳光养老院和养老院内外的两个定海桥。戴建勇2016年初次来定海桥旁观互助社活动时跟我说,他对定海桥熟悉,因为他外婆以前住在此地的养老院。外婆去世后,他有几年没有再回到这个地点。以互助社为理由重回时,他花了一点时间在记忆里辨认,好像知道,又好像不再知道这个地方。看了他的照片,我也有了同样的感觉。有一棵国棉十七厂墙外的梧桐树,夜色中披着白花花的什么。我问戴,这树上是什么?他说,棉絮。我一直认为在2013年第一次造访定海桥时,那里已停止了一切生产。而现在我怀疑,不是生产停止了,而是我在汹涌的拆迁纠结和时尚中心(原国棉十七厂)营造的幻觉中,丧失了“感觉”尚未断气的“生产”的能力。阳光养老院,也是2018年出版的老金(金瓯)画册《定海桥免费照相馆》里一群中年女护工的工作场所。她们快乐地来拍合影,再请老金的电脑上给她们换上旗袍。在老金2017年5月为期一个月的免费照相馆中,养老院是他反复造访的场所,他拍了里面的老人和家人,但两位摄影师的镜头里几乎看不到一丝呼应的气息。老金拍摄的阳光养老院护工,应她们要求做了后期加工对戴建勇照片的挑选,我坚持只围绕阳光养老院这个场所和场所中的物品,只围绕他外婆这个人物作为唯一的对象。那些没有来由的、幽灵般的其他人物,并没有给我们进入这场对十年前养老院回忆的通行证。也无法再给我们。为了交代背景,我加了几句话在画册的最后:千禧年,戴建勇的外婆从延吉新村的家中搬出,迁入定海桥的阳光养老院。作为一个单独回沪的知青子女,少年戴建勇被外婆收留,后又搬离,在上海不同的地方寄居。这段时间,他为探视外婆而不断往返定海桥,一直到2012年外婆去世。期间,他记录了陪伴在外婆身边的这个小世界。《定海桥:2016-2012》摄影、排版:戴建勇文字、编辑:陈韵设计:周安迪排版:戴建勇印量:50本本书由51人制作出版,2018年11月1日,景云里7号关于51人位于景云里7号的51人,脱胎于2016年上海双年展的“51人”项目,其任务时探索出版作为动员、书写、记录与创造的潜力。51人将参加2019年6月上海的unfold艺术书展,欢迎关注~
2019年2月20日
其他

于无声处

“……现党的……一中全会的伟大……”标语下的这块空地,是听雷最初提议的51人活动场地。可惜活动前就被清拆。我们的另一个设想是,她在楼下常年俯瞰的公共游泳池里做一些地图和装置,红灯闪闪,冬日夜游。但游泳池(即便冬日无水)谢绝了她的建议。最后,我们选择她家楼下三块多年赋闲的黑板报前,作为介绍和导游的起点。2017年1月21日上午,张听雷还在她家楼下的四块被废弃的黑白报上和小伙伴们奋笔疾书。在上海阴嗖嗖的寒冬里连续创作黑板报两天后,在邻居的驻足观望和妈妈的全力支持下,她终于要迎来一个出太阳的下午和预约围观的群众。这就是张听雷的“51人”,从黑板报上的康定路周边地图和应该“普及”的大众知识开始,讲述她家周遭行将灭绝的情色场所——一个由洗脚店、按摩店和会所构成的静安边陲,却是听雷从高中起就一往情深的宇宙中心。冬日眩晕的午后阳光下,听雷(左下角红围巾者)在黑板报前向前群众介绍康定路周边洗脚店的布局和历史演变,右下角是“人间指南”。1989年出生的听雷,是少数几个在51人公开招募的方案中别具一格的投稿人。大部分投稿人都假定自己是艺术家,而听雷是少数几个认为自己仅仅对城市多一点留意而已的正常人。她喜欢、懂得并热衷研究城市生活中的正常诉求、正常欲望、正常爱好和正常情绪——这个正常的尺度很大,比不去观察和理解的人要大得多。而她所做的这额外的探索,无非是下班后或用加班挤出休假,在一个寻常的日子走访或重温她一心想要看到的那个上海局部,确认城市的日常与这日常应该不灭的灵魂。某个时刻,所有人都凝望着听雷的51人活动海报,被缓缓地挂上她生活弄内的晾衣架。被她记录下来的人并没有在舞台中央歌唱,或从来都没有过;他们的语言,样貌,动作和神态既不改变时代进程也不解决社会问题。他们只是在彼时彼地安顿(如嘉定古城DQ店门口的本地老人)与寻找(如走散女儿的爸爸),而在这常人的安顿与寻找中,城市才有对他们的意义。如果他们对城市微不足道,那么反之亦然。51人活动,听雷带领大家行走的路线中特意指出的一个幼儿园门口的老字号。被她记录下来的物品不是过期,就是过气(如少年宫顶楼的火炬和火炬被捣毁了的劳动新村),或者如所有人般,无可奈何地走在被城市遗忘和抛弃的同一条路上。即便是(或者说,尤其是)知名建筑师的得意之作,转身间就变成滑稽,甚至经不起第二次的造访(如在日本进口的清水混凝土里上演《七十二家房客》)。她的生活和观察不分彼此:她所被安排的生活(如世外桃源般的田林新村),她记忆中的生活(如瞿溪路上儿时的公房)和她特意跑去了解的生活(如沪西清真寺的周五集市),他们或正昌盛,或摇摇欲坠,但彼此纠缠,不分你我。51人张听雷活动的观众留言。听雷去芝加哥读书后,今年暑假回来,提起她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作品,其过程令我想起她在上海的探索,显然是她开发芝加哥旅游纪念品的“前戏”。这勾起了我对她上海部分写作的兴趣,于是请她和芝加哥的纪念品一起整理出来,集合发表。我认识不久的设计师安迪,热情地答应设计,并作出如此极端的处理,把听雷原先想要的那种可以藏在桌板里的最小日本漫画书的开本进一步缩小至此,有了诸君所见的形状与结果。感谢两位的信任,成全了51人的一项作品。也感谢阅读到这本小书的你。陈韵2018年10月25日上海徐家汇关于51人位于景云里7号的51人,脱胎于2016年上海双年展的“51人”项目,其任务时探索出版作为动员、书写、记录与创造的潜力。《上海芝加哥》一书由51人制作发行,为51人“张听雷:暗黑城市的寻访者”活动的前传(上海)与后续(芝加哥)。
2018年11月14日
其他

peace village in axlx

*設計排版:雷郑子/应宁*印刷色:四色印刷
2018年11月3日
其他

51人参加abC艺术书展上海站

51人位于景云里7号的51人,脱胎于2016年上海双年展的“51人”项目,其任务是探索出版作为动员、书写、纪录与创造的潜力。51
2018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