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知 | 书坛杂忆与断想(一)• 谭泽闿
书法对我而言,不只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而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生活方式,有时甚至是一种下意识里思考问题和观察他人的方式。这应该和我成长的环境有关。
我祖父黄葆戉(又作钺),字藹农,号青山农,曾长期担任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也曾鬻字画为生,是民国时期非常有名的书画金石家。虽然在我九岁时他便去世了,以致于我和他几乎没有直接的互动和交流,但他留下了大量的字画书籍和各种其他文物。他去世之后,也依然有他的学生和比他年轻很多的朋友晚辈来我家看我祖母和父亲。从我懂事起到出国前夕,他留下的宝藏以及周围的人们对我影响极大。
我父亲黄聿丰也从小以善书为周围人们所熟知,十六岁时便已和我祖父一起办过书法展览。文革初期不幸得病,长期病假在家,直至十九年之后去世。在家养病期间,他希望能为社会做些事情,便用他自己和我祖父的影响力,形成了一个极为活跃的艺术圈子,极大地影响了一批当时多数还很年轻的书画金石家。
成长在这样的氛围里,书法对我而言不是单纯的艺术。单纯的书法作品对我而言并不能完整体现书法所承载的文化。当我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一种书法风格、一个书法流派时,我们不只是在看字,看功力,看技巧,看新意,我们还想要了解书家的艺术背景,文化思潮和社会环境。当我们创作书法作品时,我们同样不能只是写字,展现自己的功力,炫耀自己的技巧,试图写出新意,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们更希望通过书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展现自己的精神,传递自己的思想,影响同时代甚至是未来的文化。
基于这样的理念,近年来,我对书法和文化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有兴趣。回想当年经历过的一些人和事,所听到的一些各种艺术评论和故事,还有阅读和查证到的人和事,觉得正是这些常常是书法之外的人和事情构成了我们对书法的深入理解,准确地体现了书法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在这个系列的短文中,我将和读者分享自己对书坛一些人和事的回忆,以及从这些回忆引申出来的感想、观点和讨论。希望读者也能和我一样,通过这些人和事,对书法或许会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这个系列中的部分内容曾在其他媒体上发表过。这里以不同的文字形式将这些内容重新整合在一个系列之中。by 黄一知
文 | 黄一知
编辑 | 云 在
书坛杂忆与断想(一)• 谭泽闿
谭泽闿,字祖同,号瓶斋,室名天随阁,是一位民国时期一流的书法家,书法上师法翁同龢、何绍基、钱沣,上溯颜真卿。他的字雄伟壮健,力度刚强,尤其适合写榜书。文汇报的报名就是他写的,一直沿用至今。民国时南京的“国民政府”四字牌匾也是他所写。
谭泽闿曾住在上海新闸路陕西北路口紧挨着我家弄堂慈孝邨的西新别墅。因为他在上海一直鬻字为生,所以留下了大量的作品。我在网上搜索过,能找到很多谭泽闿的字,也有一些关于他的生平的介绍,但对他在上海鬻字为生那一阶段的社会交往和生活状况,大都语焉不详。
文革后期,那些文革初期抄家和破四旧时首当其冲被查抄和销毁的字画已经不太有人关心。如果只限于家里自己欣赏,一般不会有人举报或查抄的。于是我父亲便开始轮流在他三楼的房间里挂一些的字画。我负责具体操作,找出这些作品并将它们挂上墙。挂上之后,每天我会有大量时间仔细观看研读这些作品。所以对这些作品极为熟悉,也对创作这些作品的书画家都开始有了一定的了解。谭泽闿是这些书画家中主要的一个。我家有很多他的书法作品。其中适合在墙上挂的多是对联,而这也是他最擅长的书写形式之一。
谭泽闿在我家东面的西新别墅住过则是我父亲告诉我的。百度百科上写到他社交圈时是这样说的:
“ 寓沪与黄蔼农、金息侯、程仰坡相从过密,以八法相切磋。”
这里的黄蔼农便是我祖父黄葆戉,蔼农是字。因为西新别墅就在我家隔壁,可以想见他们来往可能相当频繁。
小时候我对西新别墅是相当熟悉的,每天上小学读书便要走过,也有同班同学住在西新别墅。前几年西新别墅和在慈孝邨的我家一样,成为静安区文物保护点之一。
谭泽闿是和我祖父来往密切的艺术家中很重要的一位。他的父亲是曾任两广总督的谭钟麟,而他的一个兄长则是谭延闿。谭延闿曾做过湖南督军、国民政府主席和行政院长等。毛泽东当年请他题“文化书社”四字,并为文化书社向他募捐,他都一口答应,并给了当时是巨款的四百银元。谭延闿是和谭泽闿是齐名的书法家,但谭延闿后来心思不在艺术上,而谭泽闿则一生专事书法,绝意仕途。一般认为谭泽闿的字比他哥哥更加伟劲开张。我家并无谭延闿的字。而仅从网上找到的字看,因为缺少看原作时才能观察到的细节,很难发现两人字的实质差别。但我自己近距离看过很多谭泽闿的原作,一直觉得谭泽闿的字很有韵味,可以反复观看研读,慢慢体验作品的意境。
谭泽闿和谭延闿都是学颜真卿的。历史上有相当一段时期,尤其是明朝之后,颜真卿的字并不受特别推崇。原因大概是颜字不太符合皇帝们追求的那种纤巧秀丽、姿媚工整的艺术感受。这种馆阁体在官场盛行,柔弱无力且过分规范化,使得一些独立的艺术家不得不反其道而行之,在清朝中期兴起了碑学,在复古的名义下创新。白谦慎曾将碑学的兴起称为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如果将“文艺复兴”的意义限制在艺术范围内,我觉得这是对碑学兴起非常恰当准确的描述。只可惜中国的这一“文艺复兴”未能像欧洲的文艺复兴那样延伸到整个社会,没有给中国带来实质性的变革。
颜真卿的字在清朝中期之后重新受到了推崇。翁同龢、何绍基、钱南园都师法颜真卿。谭泽闿也是从这几位入手,然后直追颜真卿。颜真卿的正楷从极度工整的多宝塔到已具鲜明颜体风格的勤礼碑,再到个人风格已达极致的麻姑仙坛记和告身帖等,至今写颜体的书家都不能达到他的高度。谭泽闿的正楷虽然写得极好,尤其是榜书,大气磅礴,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但比较单一,个人风格不够强烈。而谭泽闿的行书则有较多新意,掺和了颜真卿、王羲之和苏东坡的笔意,一方面浑厚朴茂,刚健丰腴,另一方面也常常会显露一丝飘逸和柔和,形成了相当鲜明的个人风格。
如果仔细比较一下谭泽闿的行书和颜真卿的祭侄稿,可以发现有一些重要的差别。颜体楷书的一个特征是不向外扩张,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通常都不会向外伸展太多,而是恰到好处地停在了一个方格之内。即使是颜真卿在写行书时,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处理方式。谭泽闿的行书有时比较忠实于颜真卿的写法,但有时却可以看到他会将撇捺尽情地伸展,造成了一种很有创意的效果。一方面是颜体的笔划构造,多力而又筋骨,另一方面是尽情伸展的撇捺、弯钩甚至横竖,在大气之中加入了飘逸。在我看来,谭泽闿是民国时期在颜体行书方面最有成就的书家。
黄一知 格斯大学数学系教授。复旦大学数学系力学专业毕业,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硕士,罗格斯大学博士。Communications in Contemporary Mathematics共同主编,New York Journal of Mathematics编委会成员。研究量子场论的数学理论及其在代数、拓扑、几何、凝聚态物理和弦论中的应用。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翰墨》杂志共同主编,上海中国书法院海外名誉院士,北美中国书法协会理事。
图 | 网络
往期精彩文章
Sihaishuyuanusa
四海书院以书会友
共享书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