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海访谈:舒建华谈硅谷亚洲艺术中心经营及思考(上篇)

四海书院 四海书院USA 2022-06-26





编者按:


本期四海访谈栏目的嘉宾为舒建华先生。舒先生为浙江兰溪人,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现居美国加州,任硅谷亚洲艺术中心馆长。


近二十来,舒先生在美国科技重地硅谷创办艺术中心,专注从事中美艺术交流,取得诸多成果。本次访谈,舒先生分享了其独特的创业经历、与多位艺术大师的渊源,以及对中国书法出路的观察与思考等。


经舒先生同意并审订,四海书院公号编辑部刊出本次四海访谈的录音转录文字,以飨各位书友。本次访谈将分成三篇连续推送,此为上篇。谢谢舒先生。


另,本次访谈由四海书院副院长王广宇主持,并获得李跃林、陆暘、陈斌、杨志宏、李戎等书友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四海书院公号编辑部)








访谈嘉宾 | 舒建华 王广宇

文字整理 编辑 | 云在





王广宇

今天‍‍很高兴‍‍请到舒馆长来四海会客厅做一次访谈,我跟舒馆长应该说‍是很有缘分,我们是‍‍同乡‍‍校友,都属于浙江金华府,他是兰溪人,我老家是义乌县。同时,我们是浙大的校友。


尽管上学时间有好几年的重叠,但我们在浙大的时候,竟然从来没碰到过,反而是到了美国硅谷以后,才开始因为艺术结缘。


今天的访谈,大致分两块,一块是实谈,从舒馆长创办硅谷亚洲艺术中心的缘起,后面的一些经历及所做的事情详细谈一谈。如果舒馆长不介意的话,我们想请你分享一下是如何挖到第一桶金的。


舒馆长在硅谷这样一个科技中心,‍‍办了以亚洲艺术为主的实体。‍‍‍‍在过去的近二十年当中,对‍‍中美之间的艺术交流,包括对在美华人艺术家艺术作品的挖掘,‍‍以及散落在美国的一些中国艺术作品的回流,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借此机缘,想请他谈一谈这方面的独特经历。‍‍


‍‍第二块我称之为虚谈,想请舒馆长来谈一谈一些务虚的话题,‍‍包括中美艺术方面的历史关系,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对艺术家‍‍有些什么样的深远影响等等。有请舒馆长。




01 从杭州到硅谷硅谷亚洲艺术中心馆长舒建华(摄影张国华)

“如果能找到非常优秀的艺术家,我自身没有创作经验关系就不大。因为艺术家的优秀保证了作品的质量‍‍和展览的质量。这是我当年做编辑很大的收获。”(舒建华)


舒建华


谢谢大家,谢谢四海书院的邀请。‍‍‍‍‍‍我跟广宇实际上在浙大可能见过面,但是‍‍因为当时我们忙着念书,所以不熟悉。1988年年初,广宇他们书画社请沙老(孟海)到浙大来现场挥毫的时候,我们寝室有同学去过,那天我因为有其他事情错过了。


我是1987年考入浙大,是浙大中文系新建后的第二届学生,说起来‍‍也是稀里糊涂,竟然考到一个理工科院校去学‍‍文学。


不过,当时港台的一些校友听说浙大恢复文科,‍‍很激动,就赠送给学校很多港台书籍,‍‍学校有个港台书库,后来得到校长助理吴世明的支持,有一批书调拨到中文系资料室,这对我们学文科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也就是说,我们一进大学就能读到大量的港台书。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港台的这些学术书,很多是用铜版纸印刷,‍‍这在 80年代后期的大陆还很少有的。


‍我在本科的时候,就把远流版的《胡适全集》、远景‍‍出版公司的《林语堂名著全集》,还有三民书局、学生书局版的钱穆、唐德刚、李敖、江南等人的著作都读了,这是我在浙大一个很大的收获。‍‍同时我也开始读钱钟书的学术著作,‍‍这也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体验。‍‍


另外,中文系‍给我们这些文科学生‍‍开了一门课叫《科技哲学》,给我们讲课的是哲学系的何亚平老师。何老师当时给我们‍‍讲了维也纳学派一个很有名的学者,叫卡尔·波普尔。以前我们知道有过“世界是一分为二”还是“二合为一”的争论,卡尔·波普尔提出了世界一分为三,一个是我们通常讲的物质世界,一个叫感知的世界,他提出还有第三个世界,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也是一个世界,比如说《红楼梦》,‍‍林黛玉这个人是一个历史上不存在的人物,但是这个人又似乎存在于我们生活里边,这就是波普尔所说的第三个世界。


大学时学到的波普尔的世界三理论,对我后来做事情有很大的帮助。‍‍1991年我本科毕业,免试留下来读硕士研究生,导师是美学家陈望衡教授。


1994年,我研究生毕业之后去浙江文艺出版社做了‍‍外国文学编辑。我在出版社做了6年,开头三年是文字编辑,之后三年,担任策划编辑,在北京常驻了两年多,负责选题策划和组稿。我在武林门出版大楼上班,编辑室‍‍看稿累了,抬眼窗外就是整个西湖。在出版社工作的6年,领导和同事们很支持,‍‍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至今怀念。


我不是学外文出身,却是外国文学编辑。当时‍‍编辑部很小,‍‍一共才4个编辑,我责编过的书,‍‍外语的种类有五六种,我英文还可以,其他语种根本不行。‍‍但我们也居然能编其他语种的书,像西班牙文、俄文、德文、法文书籍,这里边就有一个秘诀,‍‍就是找到该语种非常优秀的专家来做翻译。


‍‍如果找到优秀的专家,我们做编辑就非常省力,基本只要负责标点符号和极个别字的推敲就行。‍‍


我负责编辑的第一本书是《堂吉诃德》的新译本,译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系原系主任董燕生教授。应该说,董先生这个本子比杨绛先生翻的要好。这个秘诀对我后来创办艺术中心,同样非常受用。我不会画画也不会雕塑,但我们可以想办法找到‍‍非常优秀的艺术家。如果能找到非常优秀的艺术家,我自身没有创作经验关系就不大。因为艺术家的优秀保证了作品的质量‍‍和展览的质量。这是我当年做编辑很大的收获。


我太太原来是中国科学院网络中心工作,她2000年秋来‍‍到硅谷,同年12月我也就来到硅谷。


‍‍过来之后,最初我在苹果总部所在Cupertino的一家工艺公司‍‍做了一年多,‍‍然后就到湾区一家很有名的少数族裔语电视台KTSF26的中文部工作。当时‍‍KTSF26拟新成立一档财经节目,‍‍‍‍电视台的台长‍‍意识到,中国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强国已经开始崛起,他想了解华人‍‍在硅谷的高科技财经方面的成就,于是,电视台就策划每周一次30分钟的电视专题片,由江涛主持,‍‍叫“Business and People”,中文叫《生意与人》。‍‍江涛找我去做这个节目的制片人。‍‍


我以前没有做制片人的经验,‍‍但是在出版社工作时的工作秘诀,给我很大的帮助。虽然我不是‍‍电视行业里的人,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找到‍‍优秀的企业家或者很成功的创业家上节目,节目就会比较好看。


‍‍从‍2002年‍‍到2004年的两年多时间,这档节目做了将近100集。在采访的过程中,‍‍我跟很多企业家有了接触。接触多了,我就发现,在这些企业家的公司或者办公室,甚至在他们家里,一些陈设品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实在是不敢恭维。有的企业家跟我说,一来不怎么懂艺术,‍‍‍‍另外也没有时间去看艺展和拍卖。事实上,当时的硅谷甚至连个像样的画廊(包括西洋画廊)都没有,中式画廊也是都兼做裱框。思科总部附近的Great Mall里边一度很红火地倾销景德镇的低档瓷器,边上有家店在卖深圳大芬村来的油画。


‍‍这个现象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硅谷有这么多企业家、高科技人士,大家所受的文化教育水平也是很高,但艺术品这一块好像是一个空缺。‍‍我说那就‍‍有机会开一个画廊试试看。‍‍


2003年,刚好有幸认识一位从事电子零售业中兴集团的企业家杨俊龙先生,他前些年就开始到香港佳士得买点喜欢的字画了,他公司总部顶楼有空出来的‍‍一层,想装修好后,让我来经营艺术中心。杨先生和夫人都是1960年代后期1970年代初分头从大陆和越南移居香港的,热爱中国文化艺术。一开始名字为“硅谷中国艺术中心”,杨太太叶燕卿建议改为“亚洲”。于是,2004年‍‍秋‍,硅谷亚洲艺术中心就正式运营,到现在17年了。我对他们的鼎力支持深为感激。


2003年、2004年左右,中国的经济还没有腾飞,当时国内很多‍‍画家、工艺美术家都非常注重海外市场。‍我代理的第一个艺术家,‍‍是青田的工艺美术大师牛克思。牛大师本名林汉立,年轻才气不羁,得了个“牛克思”(意思比马克思还牛)绰号,改革开放初期,去欧洲呆过一段时间,因为欧洲有很多青田人。他在法国的时候,为法国‍一家很高档的家具厂做雕刻,法国人认为他的雕刻功夫一流。这也让他‍‍对欧洲的雕刻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使他比同时代的‍‍工艺师要高出很多。1995年,他从欧洲辗转澳门回到了青田,重操旧业时,在朋友建议下,干脆用绰号当艺名‍。


2004年10月,牛克思在硅谷亚洲艺术中心


我们跟牛克思合作至今,非常愉快。也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和收藏家朋友的支持,尤其是越南华侨胡绍强、梁素娥夫妇,2005年时任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的邵东方先生还特别安排在馆里做了一次牛大师的精品展,2009年李国强先生还推荐我带牛大师的3件作品去亚利桑那州的图桑,参加世界知名的美国宝玉石年会的精品展,请美国宝玉石杂志的主编Bob Jones来评鉴青田石雕。2007年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还出版了牛大师的作品集。应该说,我在美国推广中国石雕是不错的。但是大形势已经变了。我记得最后一次把牛大师的作品发往美国是2008年秋。之后,他的作品反而要‍‍倒回去卖回中国了。‍‍这就说明,此时中国的经济已强势崛起,‍整个艺术品市场要开始倒流了。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版《牛克思石雕作品集》‍‍


于是,从2008年开始,我们做了一个决定,停止从中国引进工艺美术作品和艺术家到美国,而是‍‍把在美国的优秀的中国的艺术家和存留的艺术品往中国回流。因此,2008年可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水岭。2008年5月,在北京奥运会前夕,我到北京,参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国石天工——牛克思艺术展》,开幕那天,正赶上汶川大地震,临时把摆放展览馆外面的两排花篮全部移到室内。我印象特别深刻。


2005年春,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举办牛克思石雕展
2007年秋,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来演讲和参观




02辨物居方辨物居方  伏文彦题

“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觉得是在秉承早年读书时读到的《易·未济》中的一句话:“君子以慎辨物居方”。按孔颖达的解释,就是说‍‍君子认识事物要很谨慎很认真,‍‍要知其所归,让这个东西回到它真正该去的地方。” (舒建华)



王广宇

嗯嗯,当时,国内正在举办奥运会,美国的金融危机也是从那时开始。刚刚你讲到决定做一个‍‍转型,根据市场的动态挖掘一些在美的中国传统艺术方面的大家,‍‍包括傅狷夫、张书旂、沈耀初、侯北人等大师作品规模性的回流。那这里面有怎样一种机缘巧合来促成这样的发现并介绍给国内的艺术界?能否请你具体聊一聊。


舒建华

对,因为我们前面做印石、石雕这方面的艺术市场,就认识了很多‍‍收藏家,包括很多的艺术家。‍‍从事中国字画的人对青田石、鸡血石、田黄石等,也都非常‍‍熟悉。‍‍这其中就遇上了已故的金石派花鸟画大家的沈耀初的义子傅占陆先生。


1978年,沈先生本‍‍准备从台湾移民到加州来。‍‍当时,他的义子傅占陆先生,在硅谷已经把画室都给他准备好了。沈老1948年从福建漳州到台湾之后,‍‍一直跟老家‍‍‍‍隔绝。‍‍这时候,大陆开始改革开放,‍‍老先生一听,觉得将来回到家乡这件事很有戏,就放弃了移居美国的打算。1986年左右,沈先生正式从台北‍‍回到漳州,‍‍他是1990年在漳州去世的。


沈先生有很多作品是留在他这位定居在美国的义子傅先生手中的。‍‍2005年,硅谷亚洲艺术中心给沈先生办了一个‍‍很大的展览——傅藏沈耀初作品展。


2005年初12月,沈耀初画展


‍‍沈先生是‍‍当代花鸟画里边大写意金石派的‍‍一位重要大师,也是在闽南地区有影响力的画家。‍‍‍‍就如有美术史家评价,说大写意花鸟画,‍‍从吴昌硕、齐白石,到李苦禅,再到沈耀初,也就是说,到了沈先生那里,成了最后一炷香,金石气基本成为绝响。这次展览的画册是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的‍‍,各方面的‍‍影响都很好。


‍‍苏立文教授的著作《‍‍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这本书中说到一句话,“假如吴昌硕生活在今天,‍‍也会像沈耀初‍‍这样画画。”我觉得这句话非常精妙,也可以看出沈先生的艺术成就。


沈老这个项目做的很成功,引起福建漳州企业家的注意,全部展品于2007年回归他的故地。这个项目,对硅谷亚洲艺术中心的转型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2006年,‍‍姚奠中先生的第一位研究生,也是他的得意弟子,‍‍‍‍当时在斯坦福大学东亚系任教的朱琦博士来找我,‍‍说他和老师‍‍姚先生的家人都有个心愿,想在美国给姚老举办一次书法展‍。我们当然全力配合。


2007年‍‍初,硅谷亚洲艺术中心举办了姚奠中先生的书法展。‍‍这应该是姚老的作品第一次在美国展出,而且当时挑出来的作品都非常好,是他的女儿跟他的儿媳妇亲自带过来的。


2007年2月,姚奠中书法展


‍‍‍‍能举办姚先生的书法展,我们是感到很荣幸的。姚先生是‍‍章太炎先生‍‍最后亲收的七位研究生之一,可能也是唯一健在的,‍‍他的墨宝能够在硅谷展览,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


沈老、姚老的展览,也引起了旅居硅谷的傅狷夫大师的公子傅励生先生的关注。傅励生先生是一个建筑师,在书法、篆刻方面也有造诣。通过傅励生先生,我们对傅老的‍‍作品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傅狷夫先生‍‍1990年开始住在加州东湾,他最后15年是在Fremont(佛利蒙)度过的,他的最后一个斋名“飞梦草堂”,“飞梦”就是傅老自己对Fremont的中译。就这样,‍我们‍‍也在2008年做了傅狷夫先生的展览。


‍‍我当时在看了傅先生的画和书法作品之后,‍‍就有一个强烈的心愿,觉得这些艺术作品,如果光在湾区或者美国展览可能太可惜了。‍‍


于是,2009年,我通过中国美院出版社社长傅新生,‍‍跟当时刚成立的不久的浙江美术馆馆长马锋辉联系,‍‍浙江美术馆是2005年开建,‍‍由李瑞环建议、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亲手‍‍奠基,说杭州‍‍有这样么一位杰出的书画家,先‍‍去了台湾,后又到加州,最后在加州去世,家里有很多‍‍他的作品和藏品,‍家人有心愿妥善处理这批藏品。‍‍


浙江美术馆当然很高兴,‍‍从2010年开始到2017年的7年时间内,傅家向浙江美术馆捐赠了大概近200件字画,‍‍‍‍一百多方图章,‍‍200多件藏品,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捐赠了。‍‍‍‍傅狷夫先生的作品能回到他自己的家乡杭州,‍‍我想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2010年春浙江美术馆举办傅狷夫书画展


王广宇

对,傅先生祖籍在杭州,是吧?



舒建华

傅先生是在西湖边长大的,就是现在美院边上柳浪闻莺附近长大。20世纪20、30年代‍‍的时候,‍‍杭州有一个很活跃的书画社叫西泠书画社,‍‍负责人叫王潜楼,他在晚清宫廷做过书画供奉,就是给皇帝或者太后代笔的人,‍‍回到杭州之后,他就组建了一个西泠书画社。当时一些喜欢文艺的年轻人就跟他学书画,里面有傅狷夫、唐云、高逸鸿等。‍‍傅老的作品和藏品‍‍,能整体性的捐赠到‍‍浙江美术馆,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事情。



王广宇

确实非常好。这里面建华兄也是做了大量的‍‍幕后工作。


舒建华

主要是傅家的家人有这个心愿,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第一,家里不缺钱,不想去卖,第二,不想把它散掉。


我印象最深的是‍,听励生兄说起,傅狷夫先生1949年,刚到台湾之后,因为他父母执意留在大陆不肯去台,‍‍老先生很郁闷。此时,他就发现王铎草书书法里边的郁闷性、宣泄性,很对应他的内心需要。于是,他就开始转向草书。同时,此时,他很幸运地遇上了于右任先生。右老认为傅狷夫将来会在台湾对弘扬中国书法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右老对傅先生很好,‍‍他送傅先生的书法作品,‍‍‍‍件件都是精品,都是其代表作。‍‍


广宇,你记不记得有一年展览的时候,有一‍副八个字的‍‍对联叫“澄心默坐,抱膝长吟”,每个字都有一尺见方的。‍‍


于右任赠傅狷夫联



王广宇

对,有印象。



舒建华

这一副对联在海峡两岸都是很轰动的。这是傅狷夫先生珍藏的右老9件代表作之一。这些珍宝傅家后来都捐赠给了‍‍‍‍浙江美术馆。


我前两天在看傅励生‍‍写的回忆访谈,里边‍‍说他一生中只见到他父亲哭过两次,‍‍第一次是他父亲听到祖父去世的消息哭了,‍‍另外一次,就是他父亲听到右老去世的消息哭了。这就说明,在傅狷夫先生心里,‍‍右老的地位非常‍‍崇高,关系也非常亲密。


张书旂晚年在旧金山东湾家中


‍‍‍因为傅狷夫先生这个项目做得很好,浙江美术馆馆长马锋辉主动跟我谈,‍‍他说‍:“听说‍‍张书旂的两个儿子在加州,你有没有办法帮我们了解并联系一下?浙江美术馆馆藏中,一张张书旂的画都没有。”我说:还真是巧了,‍‍我认识‍‍张书旂的大儿子,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我两个朋友‍‍分头介绍认识的。马馆长于是便请我代表向张家表达浙江美术馆的‍‍想法。‍‍另外,马锋辉馆长还补了句说,“‍‍我是浦江人,张书旂也是浦江人,你是兰溪人,我们都是金华人”。因此,从个人的感情上来说,这件事情也‍‍是非常重要的。


回到美国之后,我就和张书旂的‍‍家人联系,他的长子张少书教授和弟弟张美生及家人很爽快,一口答应。第一次一口气捐赠了53件作品,并且完全是无偿捐赠。‍‍‍‍


张书旂先生1957‍‍年在旧金山东湾皮特蒙小城去世之后,‍‍他的太太是在旧金山出生的华侨方亦民,英文名Helen Fong,‍‍仔细整理了张的作品和他的档案,除1969年向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捐赠了40件作品以外,从1970年‍‍到2012年40多年间,都没有动过这些作品。我是很感动的,这样一个艺术家的门风真是很好,真正做到了守先人的遗宝,非常了不起。


2012年2月,浙江美术馆马锋辉馆长一行4人来访旧金山,到硅谷亚洲艺术中心,来接受这批捐赠作品。‍同年4月到6月,重庆三峡博物馆和浙江美术馆先后做了张书旂的大展。这是张书旂继1947年9月在上海中国画苑‍‍做过一次大画展之后,‍‍在新中国第一次有他的画展。当时也很隆重,浙江美术馆从世界各地借了很多张书旂的画回去展览,包括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40件作品,美国新泽西罗斯福纪念图书馆里的张书旂名画《百鸽图》,是1941年蒋介石祝贺罗斯福总统第三次连任的礼物。


2020年10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张书旂艺术展


‍‍‍‍由此可以看出,浙江美术馆也好,浙江的各级政府、各级部门也好,对张书旂的作品回归是‍‍非常重视的。‍‍去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也做了为期四个月的纪念张书旂诞辰120周年画展,规格也很高,是选在十一国庆日开幕的。展览得到浙江美术馆和浦江美术馆的大力支持。


‍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觉得是在秉承早年读书时读到的《易·未济》中的一句话:“君子以慎辨物居方”。按孔颖达的解释,就是说‍‍君子认识事物要很谨慎很认真,‍‍要知其所归,让这个东西回到它真正该去的地方。就像烧水一样,火一定要在水壶下面烧,如果火在水壶上面烧,那就没用了。因此,在我们艺术中心的经营方面,‍‍“辨物居方“这四个字‍‍对我影响还是很大。不管是沈耀初的作品从美国‍‍回到漳州,还是傅狷夫、张书旂的画从美国回到浙江,‍‍这都是“辨物居方”的很实在的例子。‍‍后来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伏文彦先生也专门‍‍给我写了一幅字,就这四个字‍‍。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侯北人老先生。他移居旧金山湾区,已经65年了。他的老家在‍‍辽宁海城。‍‍‍‍2004年,中国百强县之首江苏昆山‍‍为侯老建立了一个美术馆,叫侯北人美术馆,建的很好,‍‍运营的也很好。


2015年,侯北人在硅谷亚洲艺术中心


‍‍后来,辽宁省文物局丁辉局长和辽宁博物馆的马馆长来找我,‍‍‍‍说侯老是辽宁人,‍‍辽宁希望能够给侯老做点事情。马馆长知道我太太是沈阳人,‍‍说你是辽宁的姑爷,你得帮这个忙。


‍‍‍‍后来,我也帮着促成了这个事情。侯老和夫人张韵琴‍向辽宁博物馆捐献了一百七十来件他的绘画和书法作品。2015年‍‍辽宁博物馆在新馆中建立了一个以侯北人和张韵琴联合命名的绘画馆。这也是“辨物居方”。


2015年5月,侯北人和夫人在辽宁博物馆,左一为馆长马宝杰,左三为宋雨桂


王广宇

侯北人先生今年104岁了吧?还在自己开车吗?


舒建华

105岁。‍‍不自己开车了。虽然他有驾照可以继续开,但家人不让他开了。‍‍他自己开车开到102岁,是在101岁的时候又拿了5年期的驾照。‍‍‍‍



王广宇

侯老现在还在继续创作对吗?



舒建华

对,继续在‍‍‍‍创作。


因为之前促成了几位旅美大师们作品和藏品的回归,硅谷亚洲艺术中心就跟浙江美术馆、辽宁博物馆都有长期的合作。浙江美术馆方面问我在展览上是否有合作项目?我就趁机提出,除了老一辈华人艺术家以外,如果有机会‍‍,是否能为海外有实力的中青年华人艺术家也做展览。


于是,‍‍2013年,我们挑了30位在美华人画家总共150件作品,由硅谷亚洲艺术中心和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联合,杭州钦哲艺术中心协助,在浙江美术馆做了一个美国‍‍华人水墨画家展, ‍‍当时展览的名字叫《一池砚水太平洋——水墨画在美国》,这个展览很轰动,因为很多画家是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展出他们的‍‍作品,‍‍里面包括了国立艺专(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三位早期的毕业生,居住在旧金山湾区的郑月波、王昌杰和刘业昭。展出之后,‍‍中国美院的很多专家‍‍教授,以及其他很多学者都很重视。2017‍‍年,浙江美术馆的斯舜威馆长和余良峰副馆长又为这三位画家专门举办了‍‍很大的展览,取名为《跨洋三杰》。由此也可以看出,‍‍‍‍2013年的展览‍‍确实是很有价值的,有很多东西值得挖掘。我也陪斯、余二位去纽约长岛的刘墉家,促成了刘墉向家乡捐赠所藏一批近现代名家绘画(刘先生祖籍杭州临安)。


2013年7月,浙江美术馆举办《一池砚水太平洋》展。斯舜威副馆长主持开幕。


2017年,辽宁博博物馆也提出来做一个“当代海外‍‍华人书画名家系列展”。争取一年做一个或两个在海外的中国书画名家的个展。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做了四个,第一个是刘墉,第二个侯北人和两位高足于君慧、陈秀珊三人合展,第三个是傅狷夫,第四个是郑月波。下一个展览将是侯宁。


你看,一晃,硅谷亚洲艺术中心经营了已经十六七年,得到海内外各界的大力支持,我们走的每一步还算幸运,没有出大的差错,赶上了这个时代的节奏跟潮流。能顺势而为,在水下面烧火。





END







往期精彩回顾

四海访谈:艺舟双楫 - 薛龙春答书学十一问

四海访谈:白谦慎答李跃林关于书法问题八问 (下篇)

四海访谈:白谦慎答李跃林关于书法问题八问 (上篇)




    如果您觉得文章好看,请您点个“在看”,

让更多朋友看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