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9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空中课堂 | 《道德经》第二讲•下篇

詹石窗 川大老子研究院 2021-02-06


《道德经》第二讲•下篇



主讲嘉宾 | 詹石窗教授

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



推荐书目

《道德经通解》

著:詹石窗

出版:宗教文化出版社

时间:2017年3月



养身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注释】

①“已”字或又作“矣”。此二字古通。

②“善”与“恶”,是对应的概念。有恶必有善,反之亦然。

③“有”与“无”是对现象界存在与不存在的命指。

④“成”,王弼本原作“较”;帛书本则作“刑”’。

⑤ 帛书本作“高下之相盈也”。

⑥ “和”,读hè。在现代汉语中,音声即声音,但在古代汉语中,音与声却有区别。“音”指物体本身依靠发音器所发出来的音响,既包括人类说话唱歌的音,也包括动物鸣唱之音。“声”指的是外物作用于物体而发出的声响,它是被动的。据此,则“音声相合”,指的是主动发音与被动响声彼此和谐。引申之,则表示音节和声达到了谐调的境地。

⑦ 帛书本作“居无为之事”。所谓“无为”就是顺其自然,不妄为。

⑧ 帛书本作“万物昔而弗始也”。

⑨“功成而弗居”,帛书本作“成功而弗居也”;河上公本作“功成弗居”。王弼本作“功成而弗居”,笔者乃从王弼本。

⑩“弗”字河上公本作“不”,王弼本作“弗”,而帛书乙本作“弗”,今依王弼本与帛书乙本作“弗”,较符合上下文之逻辑。



【意解】


天下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同时就意味着丑的观念之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时,恶的观念也产生了。


因此,凡事没有“有”的观念就没有“无”的说法,没有“困难”的经历也就没有“容易”的感觉,没有“长”的衡量就没有“短”的比较,没有“高”的命指也就没有“下”的对应,没有“音”的分别便没有“声”的协调,没有“前方”的位置就没有“后面”的概念,因为二者都是相对的。所以,“有”与“无”由互相对应而产生,“难”与“易”由互相对应而形成,“长”与“短”由互相对应而体现,“ 高”与“下”由互相对应而存在,“音”与“声”由互相对应而谐和,“前”与“后”由互相对应而出现。


所以,圣人知道以上的这些相对的问题之后,为了要超越“有为”与“烦恼”的包袱,就以无为的心去处事;因为这样,他就不会感到困扰。圣人对人民的教化,如天地一般,多行不言之教。他会像天地培养万物一样,不辞辛劳地为百姓办事。他虽然有功,但并不自傲,更不把万物视为己有。他虚静空灵,自然无为。


总之,圣人以天地为榜样,做了许多事情,可是他还是感到自己像没有做事一样,因为他是从不想自居其功的。


他在成就大业之后就功成身退,不去占有这个荣誉。他宽容大量,连自己所建立的功德,都不去攀缘,这种海一般的涵养反而使他的功德能够万古流芳。


往期回顾:

①空中课堂 | 《道德经》第一讲•上篇

②空中课堂 | 《道德经》第一讲•下篇


编者注:

①注释及意解来自《道德经通解》“养身第二”第5页至第7页。

②此音频为詹石窗教授在【珞珈山-空中杏坛第72讲】所作演讲。

    喜马拉雅FM链接http://m.ximalaya.com/51825465/sound/28443530


       任何经营性媒体(报刊、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连结、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获权转载者需注明出处。否则将依法追究其责任。

        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欢迎各位分享信息及给予建议,邮箱scdxlzyjy@163.com

        欢迎访问寰球正道网 www.globaldaoism.com

欢迎关注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