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9月2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述评 | 俞黎媛、李志鸿:《闽台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互动发展研究:基于乡村治理视野》述评

俞黎媛、李志鸿 川大老子研究院 2021-06-20

编者按

特别感谢李志鸿博士的授权,允许本号推送《〈闽台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互动发展研究:基于乡村治理视野〉述评》全文。

若要引用,请核对原文,以实体刊物为准。



书名:《闽台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互动发展研究:基于乡村治理视角》

作者:宋建晓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月

ISBN:9787010211169



标题:

《〈闽台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互动发展研究:基于乡村治理视野〉述评》


作者:

  • 俞黎媛(莆田学院教授)

  • 李志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刊物:

《世界宗教研究》2020年第3期




《闽台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互动发展研究:基于乡村治理视野》述评


俞黎媛  李志鸿


改革开放以来,民间宗教信仰的“复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专家学者们从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不同视角加以探讨,成果最为丰硕者首推妈祖文化的研究。2009年,妈祖信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妈祖热”已经成为不争事实。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2016年3月,“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被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妈祖信俗迎来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学术界对妈祖文化的研究迅速拓展到经济、社会、文化、传播、管理等各个交叉领域,从跨学科视角进行研究成为一种趋势,各种妈祖文化开拓性研究成果正合时代之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宋建晓博士的专著《闽台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互动发展研究:基于乡村治理视野》(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从乡村治理这一新颖的角度着手,把妈祖信俗的学术研究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闽台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互动发展研究:基于乡村治理视野》全书共约29.5万字,分为七章,外加绪论、附录。该书立足于福建省乡土文化发展和乡村治理的现状,以妈祖文化为主线,对比闽台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的互动发展模式,剖析闽台推动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互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及制约因素,总结台湾地区利用妈祖信俗促进乡村治理的成功经验,借鉴日本以佛教和民间信仰推动社会治理的做法,提出福建省利用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促进乡村治理的策略。现将全书各篇章的内容简介如下:


绪论,主要概况了本书的研究背景、学术回顾、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一章,梳理闽台两地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阐述闽台妈祖信俗的起源、保护传承与发展,比较闽台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差异。第二章,探究乡村治理视野之下,福建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的互动发展情况。不仅对福建乡村治理的现状进行梳理,而且对福建省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在现阶段的互动发展的困境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指出传统乡村管理对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互动发展的具体影响。第三章,以妈祖信俗在台湾地区传播和发展的时间轴为序列,从历时性角度阐述台湾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互动发展的历程及主要经验模式。第四章,选取福建和台湾有代表性的妈祖宫庙和乡村,着重讨论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乡村治理的互动关系以及妈祖信俗对民众生活和社会行为的影响,并对闽台两地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台湾的先进经验,对比观照出福建在此过程中存在的短板不足。第五章,借鉴日本利用宗教或民间信仰进行社会治理的主要经验,阐明其启示意义。第六章,有针对性地提出福建省利用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治理水平提升的有效策略。第七章,从两岸合作交流与“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就如何发挥妈祖信俗的独特价值,加以总结与展望。附录一:主要访谈内容;附录二:调查问卷;附录三:妈祖文化发展概况;附录四:妈祖文化资料节选;附录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妈祖文化;附录六:试论高校传承和弘扬妈祖文化的意义——以莆田学院的实践为例;附录七:全球治理视野下妈祖文化的独特价值;附录八: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妈祖文化与“一带一路”建设;附录九:妈祖文化在两岸融合发展中的独特价值;附录十:乡村治理视野下妈祖信俗与乡土社会互动发展研究——以福建省莆田市湄洲镇为例;附录十一:台湾地区妈祖信俗与乡村治理融合发展研究——以台湾地区新港乡为例;附录十二:台湾妈祖信俗与乡土社会的互动发展研究;附录十三:调研的部分照片。



综观全书,作者从表层的资料爬梳、史料考证,深层的个案诠释和整体的系统解读这几方面入手,形成了该书的一些特色:


一、紧扣时代主题

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倡议等屡次提及要积极弘扬和发展妈祖文化,妈祖文化研究也随之成为一大热点。作者抓住了这一难得的契机,立足于闽台区域发展的比较视角,融合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紧扣时代脉搏,重点探讨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之间的互动模式和经验,从乡村治理的角度对福建省乡土文化发展提出可行的建议,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前瞻性。该书就如何更好发挥妈祖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业保驾护航等问题进行一些理论层面的思考。作者敏锐地感觉到,许多外来文化在台湾生根发芽,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追捧和欢迎,并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而以妈祖信俗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由于形式过于繁琐或内容过于单一,未能及时实现自身的转型和发展等原因而日渐式微,甚至一度面临消亡的困境。因此,作者有预见性地提出,面对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持妈祖信俗的生命力。作者还中肯、客观地指出了闽台妈祖信仰对社会可能产生的消极负面影响,如过量香火爆竹对环境污染,争抢神轿引发群体性事件,宿命论、唯神论对进取拼搏精神的消解、带来新的物质脱贫精神愚昧等问题。对妈祖信俗的扭曲和误解可能会让信众的价值观迷失,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浪费宝贵的社会资源,影响当地的健康发展。


二、现实意义显著

与以往学理层面的追忆式研究不同,作者参考了台湾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融合推动乡村治理的成功经验和日本利用佛教文化服务社会治理的成功做法,针对福建省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融合,促进乡村治理的实际情况、存在困境,有针对性从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融合发展的主要内容、有效载体、具体途径、传承机制等方面提出促进乡村治理的策略。首先,深入挖掘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融合发展的丰富内涵,如仁义道德、进取拼搏、和谐共荣、行善济世等优秀传统文化因子,以灵活多元的方式让妈祖精神内化为民众的自觉,促进乡村治理目标具体化;其次,充分利用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如宫庙祠堂、村规民约、家训族规、耆老乡贤等,促进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第三,切实把握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融合发展的具体途径,推动妈祖信俗与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新媒体相融合,借助科技手段,促进乡村治理手段的现代化;第四,着力创新妈祖信俗与信徒文化融合发展的传承机制,如妈祖文化进课堂,让妈祖精神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滋养,创新性地运用妈祖文化,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作者有见地的建言策略为进一步保护和弘扬妈祖信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化两岸合作交流,引导妈祖信俗与乡村良治相互促进,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作者注重对妈祖信俗与乡村治理这个课题进行深入的调研普查,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既推动妈祖文化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研究的欠缺,同时也是响应文化强国战略,充分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将妈祖信俗的学术研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视角新颖

以往的妈祖信俗方面的学术研究多从宗教学、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等角度切入,该书却在乡村治理的新颖视野下,探讨妈祖信俗与社会治理这一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作者不仅探讨闽台妈祖信俗的起源发展、保护和传承及信仰的特点,总结介绍闽台乡土文化各自的发展历程、影响及特点,在正视福建乡村文化、妈祖信俗与社会良性互动不足、薄弱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尝试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乡土文化发展和乡村治理有机结合。全新的考察视角还实现了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乡村治理研究内容的创新。本书慧眼独具,关注到闽台妈祖文化与乡土文化的互动发展及其对乡村治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由是观之,各个地域的民间文化都可以在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过程中,对乡村治理发挥独特的作用。


四、方法多元

该书的另一特点是作者站在交叉学科的位置上进行思考,综合运用了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首先,该书分别选取了台湾新港乡和福建莆田湄洲岛的妈祖信仰及相关村落作为个案分析的对象,进行深入调查,在田野考察中重点关注妈祖信俗与当地乡村治理的关系,从而使论证过程更为真实客观,也使研究结论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其次,该书选取若干村庄,按照配额抽样方法对每个村庄选取一定的样本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设计与课题相关的问卷,除了解妈祖信仰状况外,还调查村民对妈祖信仰的看法和态度,试图了解妈祖信俗对信众的影响及信众对妈祖文化等乡土文化与乡村治理的内在关联性的看法,得到第一手相关研究数据,从而保证研究的可信度和有效度。第三,该书主要通过对村干部、妈祖宫庙负责人等开展深度访谈,充分了解该地在乡村治理当中的实际操作情况,了解妈祖宫庙的社会功能及在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中所承担的特殊作用,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材料。作者在大量查阅地方史志资料,搜集具体的关于妈祖信俗、乡土文化及乡村治理的原始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并在重点环节中辅之以必要的理论框架和数理统计模型,实现了文献阅读和实证研究的充分融合,也保证了研究的深度。这种较为完备的资料体系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使得该书具有较为厚重的学术价值,也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五、理论创新

作者立足于乡村治理的学术站位,同时结合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个案分析、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不同的方法探讨不同的问题,为观察妈祖信俗与民间社会治理提供独特的视角。在扎实的资料支撑下,本书通过细致的研究指出:


  • 1、台湾优秀乡土文化随着一代又一代台湾人民的繁衍生息得以保存和继承,逐渐成为台湾人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台湾紧跟文创潮流,锐意创新成就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品牌,从而使它在全球各大都市中也能被接纳,甚至已作为一种具有标志性的文化标识步入国际舞台(页48)。


  • 2、台湾切实增强了保护乡土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台湾乡土文化是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历史发展的结晶与积淀,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它拆射着时代的发展,见证着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因此,对于乡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就必须充分借鉴和学习台湾经验,在依托媒体宣传和大力推进乡土教育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豪感和忧患意识,真正使乡土文化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页48)、


  • 3、妈祖文化在现代多元价值认同的社会现实之中、在现代化潮流中仍有其生命力,创造性运用妈祖文化,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进而实现乡村良治。(页135)


  • 4、妈祖信仰的政治化、商业化、遗产化、国际化也反过来加速了妈祖信俗在当代社会的转型和变迁,其形式与内容变得越来越复杂,呈现出后乡土时代的特征。(页279)


  • 5、当代台湾的妈祖信仰与台湾民众生活融合过程中,形成了时代烙印标识鲜明的特点:其一、台湾的妈祖信俗其实是一种“移民文化”,妈祖信俗的民俗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第二,台湾妈祖信仰的普及化和世俗化程度也较高。


  • 6、作者从乡村治理入手,观照台湾地区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之间的互动发展,创新性地提出了妈祖信俗在乡村治理中可以发挥的“文化纽带”“整合器”“助推器”“规制工具”的作用。第一,妈祖文化是台湾乡土社会和谐的“文化纽带”。在台湾,妈祖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就在于它具有维系乡土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以及整合社会意识的“文化纽带”功能。第二,妈祖信俗是台湾乡土社会治理的“整合器”。妈祖宫庙在台湾是兼具有神圣性和地方公益事业双重属性的重要场所,宫庙负责人虽然没有基层干部的身份,却能够在调解民间纠纷、组织村民集体参加公益事业时发挥作用。而且,妈祖信仰以其“神圣性”把社会上各个不同利益集团的价值观综合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规范,从而增加社会的稳定性。第三,妈祖信俗是台湾乡土社会经济的“助推器”。妈祖宫庙对台湾地区村社经济、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在有些地方还形成一整条完整的“寺庙”产业链,甚至成为一个地区的商业和经济活动中心。台湾地区的妈祖庙会现已成为当地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印记,对吸引两岸同胞乃至全球华人华侨的观光旅游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第四,妈祖信俗是台湾乡村社会运行的“规制工具”。妈祖信俗的主旨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丰富,除了环保意识、尊重自然的价值内核,诚实、公正、守信等在经济生活中至关重要的美德,通过妈祖信俗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信众,并对其他社会成员造成影响,产生一定的规制作用,使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程序内化于广大民众的自觉行为当中,从而对提升台湾社会的文明和谐程度,减少村社管理成本奠定重要的价值基础。



作者以朴实流畅的行文,勾勒出闽台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的互动发展模式经验;以浓墨重彩的笔端,触及闽台民间社会的深层结构以及地域社会的多个层面。字里行间,折射出作者的学术洞察力及其对闽台民间社会的理性思考和人文关怀。概而言之,《闽台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互动发展研究》一书对妈祖信俗与乡村社会治理的互动研究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新探索,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当前社会史与宗教史研究的某种趋向。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本书的出版将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一些诸如地方性民间组织与国家政权、中央文化与地方传统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并在学术方法上受到启示。诚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震中研究员在其序言中的高度评价:“在闽台地区,妈祖文化与乡土文化、乡村治理,既是一个学术增长点,也可形成社会学中的文化社会学这样一个分支。做这样的学问,既可做出学术创新、也可给政府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有利于乡村社会的健康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